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一近年来,在和学生读书共勉、互相增益的过程中,我时时体验着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读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说:“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德滋养。”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充实、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来讲,读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读书,让学生视野开阔。开学伊始,我与学生相约:本学期老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读书竞赛,新学期谁读的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最棒,谁就是读书状元。说读就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轮到我的早读课,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打开自己钟爱的书读上几页,待学生们到齐了,再上早读课;语文阅读课,更是我们师生读书的最好时光;语文活动课成了我们推荐好书、朗读美文和交流读书体会互动课;闲暇时,我们互相交换好书。一学期下来,我班的一批“小书虫”除了读少儿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还读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当升旗手》、《徐悲鸿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读的书多了,他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习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的浓浓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来。
二、读书,使学生精神充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兴趣,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举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书,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本学期,我又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文轩《草房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且丰富了。他们此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爱、懂得宽容、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诚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
三、读书,令学生志向远大。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其将来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志向远大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他的进步就会插上奋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志向从何立起?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几句说教远不如引导他们读几有关志向者的书见效。哥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为此,我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诺贝尔奖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传》等书给学生读,让他们在书中与志向远大的伟人对话,受其熏陶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都能在自己远大志向的引领、鼓舞下,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由此可见,多读好书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远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多读些书不断充实自己,并引荐学生多读些有益的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们不妨说培养人文精神,始于读书
今天的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已经无需讲太多的大道理了。因为社会各界对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对我们自身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了;因为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别无他途。——任何一条理由都要求教师必须读书,读万卷书。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愿意读书,每天都坚持读书的教师少之又少,简直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
显然,目前要想让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回到书桌前读书,关健恐怕不是在告诉教师们读书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诉教师们应当如何读书,而是要设法激发教师们的内在的阅读动力。这就犹如要想学生认真学习,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样。
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职业特点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师们每天都在规范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这些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有些是不及实际和蛮不讲理的),老师们被逼得喘不过气来,只好整天在领导“强化质量意识”的喊叫声中,把自己的弦绷得紧紧的。教学方法陈旧,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牺牲时间和体力和学生“同归于尽”,什么创新精神,什么创造能力都统统见鬼去吧!
二、教师狭隘地生活着。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渐渐形成了不变的生活轨迹。虽说这样的生活仿佛远离了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校园的陈腐和慵懒。我们心不甘情不愿地看守着自己狭隘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广博似乎根本就事不关己了。
三、教师们重复地生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的你我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机械地重复使我们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惰性,甚至是职业的倦怠。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
四、教师们忙碌地生活着。备课,批阅作业,还有其他的各种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已经分不清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了。另外,成家后,还有许多的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缠身,真是让人感觉好累好累。唉!
面对着当下我们教师的生存生活方式,我们要创设这样一个前提:让教师愿意读书。
创设这个前提,不是说说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谓强按牛头不喝水。但这确实又是一件极为关健的事。可以这样认定,什么时候教师们发自内心地想读书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的教育对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么,怎样让教师愿意读书?
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从制度上提高优秀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我们确信读书是优秀教师必须经历的成长途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师愿意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为此而努力。
让教师体验到读书的欢乐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毕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教师的精神生命也需要发展、事业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够让教师从读书中体会到欢乐,那么教师也会逐步地重拾书籍,回到书桌前来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是最能体验到读书的欢乐的。
以上为王小娣写的读书体会。目前社会上教师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们的工资全国统一发,规定每个月五仟元保底,对教学效果好的进行重奖,我想每个教师更会珍惜这个职业。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二最近,拜读了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颖、见解之独到而折服。朱教授在这本书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书开始入手。”
近年来,在和学生读书共勉、互相增益的过程中,我时时体验着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读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说:“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德滋养。”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充实、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来讲,读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读书,让学生视野开阔。开学伊始,我与学生相约:本学期老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读书竞赛,新学期谁读的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最棒,谁就是读书状元。说读就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轮到我的早读课,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打开自己钟爱的书读上几页,待学生们到齐了,再上早读课;语文阅读课,更是我们师生读书的最好时光;语文活动课成了我们推荐好书、朗读美文和交流读书体会互动课;闲暇时,我们互相交换好书。一学期下来,我班的一批“小书虫”除了读少儿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还读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当升旗手》、《徐悲鸿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读的书多了,他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习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的浓浓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来。
二、读书,使学生精神充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兴趣,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举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书,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本学期,我又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文轩《草房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且丰富了。他们此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爱、懂得宽容、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诚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
三、读书,令学生志向远大。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其将来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志向远大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他的进步就会插上奋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志向从何立起?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几句说教远不如引导他们读几有关志向者的书见效。哥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为此,我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诺贝尔奖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传》等书给学生读,让他们在书中与志向远大的伟人对话,受其熏陶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都能在自己远大志向的引领、鼓舞下,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由此可见,多读好书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远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多读些书不断充实自己,并引荐学生多读些有益的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们不妨说培养人文精神,始于读书
今天的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已经无需讲太多的大道理了。因为社会各界对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对我们自身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了;因为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别无他途。——任何一条理由都要求教师必须读书,读万卷书。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愿意读书,每天都坚持读书的教师少之又少,简直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
显然,目前要想让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回到书桌前读书,关健恐怕不是在告诉教师们读书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诉教师们应当如何读书,而是要设法激发教师们的内在的阅读动力。这就犹如要想学生认真学习,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样。
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职业特点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师们每天都在规范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这些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有些是不及实际和蛮不讲理的),老师们被逼得喘不过气来,只好整天在领导“强化质量意识”的喊叫声中,把自己的弦绷得紧紧的。教学方法陈旧,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牺牲时间和体力和学生“同归于尽”,什么创新精神,什么创造能力都统统见鬼去吧!
二、教师狭隘地生活着。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渐渐形成了不变的生活轨迹。虽说这样的生活仿佛远离了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校园的陈腐和慵懒。我们心不甘情不愿地看守着自己狭隘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广博似乎根本就事不关己了。
三、教师们重复地生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的你我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机械地重复使我们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惰性,甚至是职业的倦怠。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
四、教师们忙碌地生活着。备课,批阅作业,还有其他的各种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已经分不清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了。另外,成家后,还有许多的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缠身,真是让人感觉好累好累。唉!
面对着当下我们教师的生存生活方式,我们要创设这样一个前提:让教师愿意读书。
创设这个前提,不是说说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谓强按牛头不喝水。但这确实又是一件极为关健的事。可以这样认定,什么时候教师们发自内心地想读书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的教育对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么,怎样让教师愿意读书?
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从制度上提高优秀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我们确信读书是优秀教师必须经历的成长途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师愿意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为此而努力。
让教师体验到读书的欢乐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毕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教师的精神生命也需要发展、事业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够让教师从读书中体会到欢乐,那么教师也会逐步地重拾书籍,回到书桌前来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是最能体验到读书的欢乐的。
以上为王小娣写的读书体会。目前社会上教师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们的工资全国统一发,规定每个月五仟元保底,对教学效果好的进行重奖,我想每个教师更会珍惜这个职业。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三在我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所思考的就是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定位什么样的学校,培育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我认为,学校应该是乐园型的,孩子们乐学,老师们乐教,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感觉到温暖,个个都神采奕奕,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充满笑容。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习是第一位的,而带动学习氛围形成的主要是教师,教师的正面影响力对孩子而言是巨大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让孩子们在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学生应该是自主型的,主动的获取,自主的选择,有主见的学习,在孩子们眼睛里能看到闪动的灵性,在孩子们脸上能看到满足的笑容。所以,我提出了打造和谐纯净的乐园型学校、轻负高效的学习型教师、乐学高能的自主型学生的目标,这9个词来既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也是不断衡量、对照、总结、提升的办学标准。下面我用3个关键词来诠释我的教育教学思想:
关键词一:和谐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环境问题,我们常说的学校风气就是教育环境的主要体现。在这一问题上,我主张用和谐一词来概括。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我在20xx年提出了“家园”的办学理念,把打造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学校全面成长的基础。
家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和谐,学校、家庭的和谐,学生、教师的和谐,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一个具化性的载体,那就是家园,在家园的诠释上,我确定了三个更加具体的目标方向,家园教育、家园文化、家园精神,把感恩、承担、分享的育德教育和表达、思考、创造的育智教育作为家园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爱的文化、美的文化、情的文化作为家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把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团结合作作为家园精神的核心内容,形成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工作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劲往一处使,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二:实用
我们培养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现在能考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将来孩子的发展走向,我们应该把教育的眼光放得长远,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成才,这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孩子们将来能够在社会立足、能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我认为就是三个:表达、思考和创造能力,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合作、沟通的必备素质,也是呈现、释放、展示的基本条件,小学阶段是人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应该在各科教学中都要进行培养;思考是一个人做出选择和判断而付诸于行动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以上中作重要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则是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素质,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们的这三种素质。也许我们所需要的素质很多,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看到孩子们所需要的核心素质,所谓花多不艳,我们关注的多了反而都不会精致,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有所明确,更好的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三:规范
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习惯,兴趣需要保护,需要我们创造培育学生兴趣的空间,习惯需要养成,需要我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体系环境,所以,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做事情的规范,也就是一个依赖的标准,学校的管理需要一个标准,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一个标准,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也需要一个标准,如果我们按照标准去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孩子们的兴趣就能得到培育和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习惯就会健康的养成。
我觉得,规范一方面是一种条文式的规定,反映到实际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一种体系化建设,让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形成一个系统,一种体系,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学校这个大系统就能自动健康的运行,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能够自觉自愿的接受良好的训练,得到健康的发展。
制度化建设,我觉得包括制度、规范、办法三个层面,制度是具有约束力的,学校这样的环境,更多体现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在于引导,允许犯错,不易用太多的制度去约束,我更倾向于制定规范,就是告诉孩子们对与错、好与坏、丑与美、从小建立起道德的标准,引导孩子们在不断自我判断、自我修正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系化建设则是趋向于工作的习惯,在学校,德育体系、教学教研体系、艺术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学校管理体系是主要的内容,在各个体系中,又要形成多个系统,就德育体系而言,就要形成德育培育系统,让德育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不断增加教育的技术含量;德育活动系统,从班队会、大型活动、常态活动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避免各种变化对活动效果的干扰;德育媒体系统则是一种宣传表扬、承认肯定、正面引导的有效手段,相对固定的专题、形式、选题方向、宣传取向都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价系统更是弘扬正气、健康行为的重要方面。
也许用这样短短的时间难以把我20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表达全面,但只要抓住核心、具化内容、科学操作、长效坚持,我们的教育理想一定会成为自己教育人生中开得最艳的鲜花。 《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四朱永新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他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发现,我对上述问题的回答缺乏信心。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直以这些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一、理想是我前进的目标。
理想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航向。有一则故事: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这个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一生默默无闻。
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师都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使自己的行为能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热情,追求真理的执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进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徜徉于学习的海洋,一起采撷智慧的火花,我快乐着孩子的快乐,烦恼着孩子的烦恼,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爱教育事业,因为教育赋予我崭新的生命;我爱学生,因为学生赐于我无限的动力;我更在乎学生,仅仅因为学生在乎!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不禁产生困惑:如何上好数学课?带着困惑,我乐此不疲地追寻着我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现在的我心中经常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我豁然开朗。因为有了这些追问,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义。
二、认真是我工作的态度。
回首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用一个词概括我的工作态度,那就是认真。认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这无疑要求我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如何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语文?课堂是基点,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记得一位名师的话:“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我感觉到这句话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地铺展我的教育历程。我认真学习教育新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和挑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中时而静谧无,时而欢呼雀跃,激烈的男女擂台赛总是让他们忘了下课,即使下课也意犹未尽。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爱动脑筋了,会动脑筋了,胆子小的敢上台了,胆子大的俨然一个小老师。他们每一个会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个摇头皱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时调整。正因为时刻把学生装在心里,才使我坚持上好每一堂课,才使我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撑起一方蓝天。
认真的人会时时处处都完善细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作为认真的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与学生交往中我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见微知著,及时指点,对于成长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及时鼓励。
三、学习是我进步的阶梯。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最紧迫的任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利用网络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孩子学习,是我学习的法宝。
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说:“教书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读书,这可怎么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多的书,用眼睛用耳朵,用双手,用心灵……我读教育名著,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珂、杜威、陶行知、魏书生……大教育家伟大的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轻的心;我读教育报刊,读到了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它们是我工作的好帮手,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道德素养,所以经典的文学名著更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成为我们平时经常享受的精神食粮。
利用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记得我最早接触的是人教论坛,在那儿碰到了很多优秀敬业的老师,他们和我一样年轻,却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这无疑给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
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长才干。在学习借鉴中尝到甜头,在尝到甜头中不断学习,我大量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由看教案发展到看论文,由此我成了学习的好手;然后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思考教学成败,思考创新教法;接着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总结,在不断总结中不断提炼;最后在不断总结中不断交流,在不断交流中不断升华。我的教学水平就是这样慢慢得到进步的。
向孩子学习,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经常抱着一颗非常年轻的心,与他们沟通,去理解他们,才赢得了他们的喜欢和信任。
一本书上讲到教师应当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我不一定能行遍万里路,读遍万卷书,但我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永不停止读书、探索、思考、写作的人,让它们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讲台上循循善诱,身后留下的,惟有藏书万卷。”这便是热爱读书,积极进取的我的真情告白。
如果汗水可以积攒,我们的黄河将会更长,如果信念可以堆积,我们将树起另一座泰山。又是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段话:“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书匠甘于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会选择追求卓越。尽管我离卓越还相距甚远,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积才能薄发,认真的人最接近成功!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五虽然今年的夏天炎热异常,但是无法抵挡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先是完成了远程继续教育,然后又趁休息时间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趁热打铁我就来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给老师们描述的是一个宏观的教育理想,谈到了对老师、校长、学生、甚至是家长的一个理想的描述,要求学生、老师、校长应该是怎样去做,给了大家一个目标与框架,这本书也给出老师、校长要努力的办法与方向:
首先我来谈谈理想的老师,他们应该是胸怀理想,富有激情和诗意;自强自信,不断自我挑战;善于合作,富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顽强,不怕挫折。这样的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还是社会中一个优秀的个体,如果老师们能富有这样的品质那么何愁教育水平提不上来呢?
我心中的老师是应该有大格局的人,他们不仅仅只注意学生的成绩,他们还能目光长远,给孩子们指出发展的方向;我心中的老师是有自己教育风格的老师,他们不仅会给孩子们讲知识,还能通过自己的魅力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我心中的老师是有心的人,他们不仅仅会口吐莲花,还能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钻研自己所做的工作;我心中的老师不仅是苦心诣旨、呕心沥血工作的人,还是爱读书、爱运动、有自己的课余生活,把自己的人生过的充实有趣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给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然后我来谈谈理想的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理想中的校长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珍视学校的名誉;追求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胸怀宽广,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善于协调关系,能调动一切力量发展学校;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注重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挖掘教师潜能;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宋代张载说:“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只有志向远大,品德才会完美。老师与校长应该有“共同愿景”,要让全体师生都知道,踏踏实实的去追求,整个学校才有了活力,活力应是校长点燃的,朱老师有一个建议就是让中国学校的校长也可以长时间任职,这样他们制定的共同愿景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并逐步实现,我也觉得有道理。
其次,我来谈谈我理想中的学生,天底下最辽阔的是天空和大海,而比天空和大海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所以学生们应该是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独特见解和思想;自强自信,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读后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善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相处;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实,我倒认为我理想中对学生的要求也符合对老师要求,一个社会中存在的个体就应该顺应社会的要求,不断努力进取,想起了毛主席的话,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人生贵在坚持!
最后,我来谈谈我理想中的家长,虽然把它放在最后谈,其实家长才是对孩子的人生中有最重要影响的。对于社会中个体对老师和学生要求的品质同时适用于家长身上,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家长自身做到的事情才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才有说服力,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于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还有这些,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地成长;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特长,对于这一点我有想法,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都是制度化的,统一的缺乏的就是特长,这一点不能寄希望学校发掘,学校学生太多老师们难以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这个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发掘孩子的特长并且培养起来,让孩子有多种兴趣不要打击他,然后在孩子的日益成长过程中发现他最擅长的然后专注学习,相信培养出的孩子肯定出类拔萃,然后家长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对待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龙应台说,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来陪伴家长们成长的。所以家长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你可以不支持他的观点,但应该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让你的孩子敢说敢干,而不是唯唯诺诺的乖宝宝。
恩格斯曾经讲过,一个人最大的发展境界,是能够有最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整个暑假虽然没有上课教学,但我觉得这是我给养的最佳时刻。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人生中最乐意从事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职业!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六最近,拜读了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颖、见解之独到而折服。朱教授在这本书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书开始入手。”
近年来,在和学生读书共勉、互相增益的过程中,我时时体验着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读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说:“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德滋养。”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充实、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来讲,读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读书,让学生视野开阔。开学伊始,我与学生相约:本学期老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读书竞赛,新学期谁读的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最棒,谁就是读书状元。说读就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轮到我的早读课,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打开自己钟爱的书读上几页,待学生们到齐了,再上早读课;语文阅读课,更是我们师生读书的最好时光;语文活动课成了我们推荐好书、朗读美文和交流读书体会互动课;闲暇时,我们互相交换好书。一学期下来,我班的一批“小书虫”除了读少儿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还读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当升旗手》、《徐悲鸿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读的书多了,他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习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的浓浓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来。
二、读书,使学生精神充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兴趣,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举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书,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本学期,我又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文轩《草房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且丰富了。他们此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爱、懂得宽容、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诚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
三、读书,令学生志向远大。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其将来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志向远大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他的进步就会插上奋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志向从何立起?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几句说教远不如引导他们读几有关志向者的书见效。哥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为此,我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诺贝尔奖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传》等书给学生读,让他们在书中与志向远大的伟人对话,受其熏陶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都能在自己远大志向的引领、鼓舞下,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由此可见,多读好书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远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并引荐学生多读些有益的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们不妨说培养人文精神,始于读书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愿意读书,每天都坚持读书的教师少之又少,简直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
显然,目前要想让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回到书桌前读书,关健恐怕不是在告诉教师们读书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诉教师们应当如何读书,而是要设法激发教师们的内在的阅读动力。这就犹如要想学生认真学习,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样。
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职业特点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师们每天都在规范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这些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有些是不及实际和蛮不讲理的),老师们被逼得喘不过气来,只好整天在领导“强化质量意识”的喊叫声中,把自己的弦绷得紧紧的。教学方法陈旧,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牺牲时间和体力和学生“同归于尽”,什么创新精神,什么创造能力都统统见鬼去吧!
二、教师狭隘地生活着。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渐渐形成了不变的生活轨迹。虽说这样的生活仿佛远离了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校园的陈腐和慵懒。我们心不甘情不愿地看守着自己狭隘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广博似乎根本就事不关己了。
那么,怎样让教师愿意读书?
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从制度上提高优秀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我们确信读书是优秀教师必须经历的成长途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师愿意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为此而努力。
让教师体验到读书的欢乐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毕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教师的精神生命也需要发展、事业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够让教师从读书中体会到欢乐,那么教师也会逐步地重拾书籍,回到书桌前来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是最能体验到读书的欢乐的。
以上为王小娣写的读书体会。目前社会上教师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们的工资全国统一发,规定每个月五仟元保底,对教学效果好的进行重奖,我想每个教师更会珍惜这个职业。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七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 “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八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新书《我的教育心》,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虑。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李老师的形象,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误,也曾无意中对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但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全书中贯穿一个主题:反思、乐趣。
我认为李老师最宝贵的教育财富不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远保持的一颗纯净的童心。翻开《我的教育心》一书,习惯性地先浏览了一遍插图,于是发现里面近一半的图片是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玩”在一起:刚参与工作时与学生在郊外,把语文课搬到油菜花地里,和学生一起用身体把“一班”二字写在风雪峨眉山上,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险,甚至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掰手腕……李老师一张充满童真的笑脸笑得比学生更灿烂。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这正是李老师的教育,他说:对学生严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有时我们老师也会开玩笑地说,和孩子们的斗争又开始了。李老师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这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争”,敌人当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如果真正爱孩子,就在研究他们。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爱孩子,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不辜负孩子的爱呢?那就要把他们教好。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呢?那就要动脑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个难题,就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长期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就会有起来越丰富的智慧。要乐于和后进生打交道,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教育智慧,同时体验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见李老师是个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积极的教育状态,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一位老师的一生是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告诉同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当我阅读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却让我有了具体的思考。李老师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人一种平和的状态,这样的工作心态,来源于李老师善于撰写反思。
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样有不得不迎接的检查,同样有多样的评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学生,完成学校的多种任务的过程。我们学习名师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如此多的名师,教学特色不同,教学方法不一,若是我们一一模仿,最终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领悟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要保持高昂的状态,不断调整,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展现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镇西有写随笔的习惯,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够体会日积月累的作用。他的创作,均来自于小事的思考,来自于自己的见解表达。
教师要乐于调整自己的状态,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教师要乐于从著作中反思点精神类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能够从紧张的工作中,找出快乐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快乐。
李老师书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说这句话,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如说所作,则需要有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以往学习教育名家的方法,对于丰富自己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永远保持现有的纯净的童心,还要有爱心,善于积累智慧。”积累好词佳句是学生阶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读书的时候,习惯于积累我觉得有价值的语言。这些语言看似简单,细细体会,蕴含着哲理。我们隔几日便取来读一读,思考片刻,便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乐于反思,收获乐趣,是我从李老师的书中又一次寻到教学快乐的方法。李老师的书中还提到“这个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
是的,乐于反思,收获乐趣;乐于反思,收获教育的幸福。乐于积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缓缓的幸福!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九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新书《我的教育心》,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虑。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李老师的形象,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误,也曾无意中对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但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全书中贯穿一个主题:反思、乐趣。
我认为李老师最宝贵的教育财富不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远保持的一颗纯净的童心。翻开《我的教育心》一书,习惯性地先浏览了一遍插图,于是发现里面近一半的图片是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玩”在一起:刚参与工作时与学生在郊外,把语文课搬到油菜花地里,和学生一起用身体把“一班”二字写在风雪峨眉山上,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险,甚至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掰手腕……李老师一张充满童真的笑脸笑得比学生更灿烂。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这正是李老师的教育,他说:对学生严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有时我们老师也会开玩笑地说,和孩子们的斗争又开始了。李老师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这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争”,敌人当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如果真正爱孩子,就在研究他们。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爱孩子,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不辜负孩子的爱呢?那就要把他们教好。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呢?那就要动脑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个难题,就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长期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就会有起来越丰富的智慧。要乐于和后进生打交道,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教育智慧,同时体验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见李老师是个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积极的教育状态,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一位老师的一生是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告诉同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当我阅读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却让我有了具体的思考。李老师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人一种平和的状态,这样的工作心态,来源于李老师善于撰写反思。
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样有不得不迎接的检查,同样有多样的评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学生,完成学校的多种任务的过程。我们学习名师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如此多的名师,教学特色不同,教学方法不一,若是我们一一模仿,最终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领悟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要保持高昂的状态,不断调整,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展现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镇西有写随笔的习惯,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够体会日积月累的作用。他的创作,均来自于小事的思考,来自于自己的见解表达。
教师要乐于调整自己的状态,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教师要乐于从著作中反思点精神类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能够从紧张的工作中,找出快乐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快乐。
李老师书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说这句话,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如说所作,则需要有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以往学习教育名家的方法,对于丰富自己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永远保持现有的纯净的童心,还要有爱心,善于积累智慧。”积累好词佳句是学生阶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读书的时候,习惯于积累我觉得有价值的语言。这些语言看似简单,细细体会,蕴含着哲理。我们隔几日便取来读一读,思考片刻,便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乐于反思,收获乐趣,是我从李老师的书中又一次寻到教学快乐的方法。李老师的书中还提到“这个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
是的,乐于反思,收获乐趣;乐于反思,收获教育的幸福。乐于积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缓缓的幸福!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十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xx-20xx)》,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每月的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3月份的读书交流很多优秀教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实经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这些突发情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指导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启迪。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思维定势——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的答案会是三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因为题目中明确说到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因此可见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学生经常受做题经验的影响,照搬或机械套用某个公式或解题办法而常常张冠李戴或者舍近求远。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定势的影响。
2、连锁塑造效应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为此妻子很是苦恼。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启发,终于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改变了丈夫。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而下班时她故意晚回家一会儿,并给丈夫打电话“我现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我们就能及时吃到晚餐了。”丈夫觉得这很简单,就爽快地答应了。妻子回到家后热烈的拥抱了丈夫,并对他的行为大加夸赞。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进电饭煲,要求丈夫放进电饭煲并插上电源。丈夫觉得这并不以前麻烦多少,于是每天还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饭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且每次都会因为丈夫小小的进步大加夸赞。于是丈夫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对做家务的态度,每天主动地承担了许多家务。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学上就叫“连锁塑造效应”。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训练之前我们首先要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被训练对象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们都要及时对其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过奖励促使其最终完成大目标。
这一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学生贪玩,不能安静坐下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利用连锁塑造。开始时,只让他学习10分钟,完成后,允许他做15分钟他喜欢的事情作奖励。经过一段时间,他已经能够坚持10分钟学习之后,就要求他连续学习15分钟,如能达到,就让他自由活动10分钟或者其他奖励。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增加认真学习的时间,逐步使他能够坚持较长时间认真学习。适当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当老师觉得学生的某个习惯很不好需要纠正时,或者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某一个好习惯,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个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的一个个小目标,这样逐渐进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学生都想达到的那个大目标。一个人的习惯行为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习惯行为不会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对学生进行长期连锁塑造的观念,有意识地一步步的培养与巩固孩学生的行为习惯,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浏览这本书时无意看到书中书签上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师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这本书无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希望在这本书的伴随与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关于洛克的《教育漫话》,《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曾先后担任过沙夫茨别利伯爵和爱德华·葛拉克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为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绅士,洛克将这些信札加以整理,于1693年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
《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较之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富有时代感和实际意义,更能适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对绅士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话》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对教育在绅士培养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洛克坚持“白板论”,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和塑造。虽然他也承认有一些凭借着天赋的才力和体质做出伟大事业的人,但他认为这类人为数极少,就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发展决不是由先天秉赋所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而且对于国家的幸福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当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在绅士教育内容上,良好的教育便是使儿童成长为绅士,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什么是绅士?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一言以蔽之,绅士必须具备上层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知识技能和机敏自信;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等多种个性品质,勤奋勇敢,足智多谋;在与人交接上,进退得宜,举止适度,仪态高雅,通晓世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所以,培养绅士即是要培养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事业家。绅士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新人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绅士培养的途径上,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当时上层子弟所就读的文法学校是古典主义的,只教授一些希腊文和拉丁文方面的知识,而不注重治事处世的胆识和方法的训练,不注重道德、礼仪和谦顺行为的培养,因而是不实用的。文法学校中的众多学生良莠不齐,其家庭习惯和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小绅士在此“日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就会与之同流合污,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会使性格变得粗鲁、乖戾,不仅不能养德,而且反遭败德之害。文法学校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的细致考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且,小绅士在外也容易在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仆人的经常接触中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所以,洛克极力主张,凡是有经济能力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家庭,应不惜重金聘请具有良好品格,具有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人作为家庭教师,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洛克坚信:“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即是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洛克对体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洛克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为第一个提出了精密的体育理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强调道德教育要及早实践,对儿童要及早管教,强调以道德教育统领其它各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规范的践履,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儿童内在自律的转化,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视通过学问和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惟能力,后来出现的所谓“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明显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响。洛克强调智育的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坐谈玄远的经院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充分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人的尊重。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每月的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3月份的读书交流很多优秀教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实经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这些突发情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指导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启迪。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思维定势——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的答案会是三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因为题目中明确说到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因此可见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学生经常受做题经验的影响,照搬或机械套用某个公式或解题办法而常常张冠李戴或者舍近求远。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定势的影响。
2、连锁塑造效应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为此妻子很是苦恼。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启发,终于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改变了丈夫。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而下班时她故意晚回家一会儿,并给丈夫打电话“我现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我们就能及时吃到晚餐了。”丈夫觉得这很简单,就爽快地答应了。妻子回到家后热烈的拥抱了丈夫,并对他的行为大加夸赞。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进电饭煲,要求丈夫放进电饭煲并插上电源。丈夫觉得这并不以前麻烦多少,于是每天还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饭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且每次都会因为丈夫小小的进步大加夸赞。于是丈夫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对做家务的态度,每天主动地承担了许多家务。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学上就叫“连锁塑造效应”。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训练之前我们首先要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被训练对象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们都要及时对其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过奖励促使其最终完成大目标。
这一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学生贪玩,不能安静坐下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利用连锁塑造。开始时,只让他学习10分钟,完成后,允许他做15分钟他喜欢的事情作奖励。经过一段时间,他已经能够坚持10分钟学习之后,就要求他连续学习15分钟,如能达到,就让他自由活动10分钟或者其他奖励。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增加认真学习的时间,逐步使他能够坚持较长时间认真学习。适当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当老师觉得学生的某个习惯很不好需要纠正时,或者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某一个好习惯,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个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的一个个小目标,这样逐渐进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学生都想达到的那个大目标。一个人的习惯行为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习惯行为不会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对学生进行长期连锁塑造的观念,有意识地一步步的培养与巩固孩学生的行为习惯,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浏览这本书时无意看到书中书签上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师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这本书无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希望在这本书的伴随与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四读完该书,我的头脑也如同经历了一次风暴,使我对教育和现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为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事实和透射出的智慧和远见所吸引,所震撼,同时又面对现实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发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反省。
(一)震撼:为什么在我们领导专家和老师的眼里一堂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课,却被外国专家所否定。为什么20多年前中美两国专家在一次互访后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预测,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美国专家称:中国学生是世界最勤奋的,学习成绩也是世界最优秀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一定会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中国专家称: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文化一定赶超这个超级大国,但20年过后,这个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0多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测都错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已经落后了。试想一个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这个聪明又勤奋的民族,为什么却出不了这样一个顶级的人才。其实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已经在起点上已经输给人家了,而且输得不知不觉,但后知后觉尚可亡羊补牢,迎头赶上,万万不可做不知不觉的愚者,错失历史发展机遇。一旦错失,将会付出沉重的的代价,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这一点。目前,我们的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着深层次的背景和历史的必然。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的教育作出反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靠的是知识,创造和核心技术,谁占领了新科技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最大的发展,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因为核心技术在市场经济中是买不到,而科技的发展有懒于教育的发展。面对这场全新的教育变革,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该做些什么
(二)矛盾与困惑
我们基础教育的宗旨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我们一方面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我们一方面大声疾呼地提出减负,但实际却在不断的给学生增负。孩子从小失去该有的天真,烂漫,活力和创造。我经常想:孩子从小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这给他将来的发展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呢对大多数孩子来讲这种过重的负担和超前的教育就如同晚餐放在早餐吃而已。,无多大益处,弄不好反而得消化不良症。理想和现实永远是矛盾的,如何化解,减少这种矛盾,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这场新教育革命的到来,正开辟出新的成才道路,改变着我们根深蒂固的陈旧的'观念,改变我们的课程和评价体制,但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如何应战又作了些什么准备
(三)反思:课改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也给了我们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新课题,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是新教师。如何成功地走进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是不可动摇的,这发展应包涵四层的含义
(1)这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2)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侧重于智力上的片面发展,更不能以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劣,还应该包括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都方面的发展。
(3)这发展是一种个性的发展,对于智力正常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持这样一种观念: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异之分,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
(4)这发展应该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效果会在他今后很长阶段的成长过程中逐步体现,不仅仅以分数的获得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终点。有人说:"科学与艺术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顶汇合拥抱".这句话应该是对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回顾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确的观念化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实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老师,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己的班级就是自己实践探索的基地。作为一个老师对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加以用心设计,并在课后不断反思总结,才会有所进步。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而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对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又有多少省悟呢只有在不断学习,否定和总结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进新课程。在这场伟大的教育变革中,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五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20xx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20xx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參莎‘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拋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与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当代“平民教育”的含义至少应该有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本质上也是面向少数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学习优胜的学生,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第二层含义是指“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在任何社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处于低层和边缘、需要特别关注的阶层和群体。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着各种处于边缘地位、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关注。第三层含义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
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教师,让学生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每学年开学第一天,全校老师都要向孩子们举手宣哲——
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民族的希望,胸怀祖国的未来,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对国旗,面对学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将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健壮、善良、正直、睿智的现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识分子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科学质量观”。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
第二,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能达到的最好的发展的教育。无数“每一个”的成功,便汇成我们“整体”优异的质量。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说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
法国现任总统萨科奇在20xx年致全体法国教师的信中写道:“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实验的七大行动。
第一,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师生共写随笔。对于教师而言,写带动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对于学生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痕迹、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聆听窗外声音。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聆听窗外的声音,学会关心窗外的事情;通过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提高广大师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第四,培养卓越口才。口才训练就是开展听说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校要让学生有当众说话的地方和机会,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争论,让学生真正地“说起来”。
第五,建设数码社区。学校要以“教育在线”网站为平台,以校园网为基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娴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
第六,构建理想课堂。一般来说,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长。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这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应动员家庭力量也参与到这一实验过程中来,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长尤为重要。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六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20xx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20xx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參莎‘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拋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与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当代“平民教育”的含义至少应该有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本质上也是面向少数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学习优胜的学生,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第二层含义是指“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在任何社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处于低层和边缘、需要特别关注的阶层和群体。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着各种处于边缘地位、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关注。第三层含义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
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教师,让学生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每学年开学第一天,全校老师都要向孩子们举手宣哲——
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民族的希望,胸怀祖国的未来,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对国旗,面对学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将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健壮、善良、正直、睿智的现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识分子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科学质量观”。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
第二,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能达到的最好的发展的教育。无数“每一个”的成功,便汇成我们“整体”优异的质量。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说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
法国现任总统萨科奇在20xx年致全体法国教师的信中写道:“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实验的七大行动。
第一,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师生共写随笔。对于教师而言,写带动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对于学生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痕迹、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聆听窗外声音。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聆听窗外的声音,学会关心窗外的事情;通过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提高广大师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第四,培养卓越口才。口才训练就是开展听说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校要让学生有当众说话的地方和机会,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争论,让学生真正地“说起来”。
第五,建设数码社区。学校要以“教育在线”网站为平台,以校园网为基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娴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
第六,构建理想课堂。一般来说,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长。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这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应动员家庭力量也参与到这一实验过程中来,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长尤为重要。
本文发布于:2023-06-18 00: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79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