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6-14 23:08:47 阅读: 评论:0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陈柳钦 刊发时间:2009-05-08 11:45:03 光明⽹-光明观察[字体:⼤中⼩]
  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本⽂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过程,全球价值链的⼆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和分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形容雨大的成语
  1、价值链(Value Chain)。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书指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
发、⼈⼒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应该从总成本的⾓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不是⽚⾯追求单项业务活动的优化,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增强整个企业的业绩⽔平。波特分析了⼀般企业的价值链构成,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
  图1  企业活动价值链⽰意图
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价值链的⼀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价值形成⼀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决定企业的竞争⼒。⽤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中的价值由⼀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竞争,⽽不是某⼀项活动的竞争。”
  图2  价值链系统
分公司英文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较与竞争
的增值链》中⽤价值增值链 (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
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起形成各种投⼊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相互作⽤的结果。当国家的⽐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个过程:即⼚商把技术同投⼊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产产品、进⼊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过程中,单个⼚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环节,或者⼚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这⼀观点⽐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 ,GCC)。格⾥芬等(Gereffi and Korzeniewicz,1994)在对美国零售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将价值链分析法与产业组织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分析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绕某种商品的⽣产形成⼀种跨国⽣产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
⼀个⼀体化的⽣产⽹络中,从⽽形成了全球商品链。格⾥芬(Gereffi,1994)等⼈认为全球商品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系列国际⽹络将围绕某⼀商品或产品⽽发⽣关系的诸多家庭作坊、企业和政府等紧密地联系到世界经济体系中;这些⽹络关系⼀般具有社会结构性、特殊适配性和地⽅集聚性等特性;任⼀商品链的具体加⼯流程或部件⼀般表现为通过⽹络关系连接在⼀起的节点或⼀些节点的集合;商品链中任何⼀个节点的集合都包括投⼊(原材料和半成品等)组织、劳动⼒供应、运输、市场营销和最终消费等内容。” 格⾥芬等还区分了两类全球商品链:采购者驱动型(buyer-driven)和⽣产者驱动型(producer-driven)。采购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型零售商,经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散布于全球的⽣产⽹络(特别是奉⾏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的建⽴和协调中起核⼼作⽤的组织形式。采购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是通过⾮市场的外在调节(explicit coordination)⽽不是直接的所有权关系建⽴⾼能⼒的供应基地来构建全球⽣产和分销系统,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运营商和伊藤忠式贸易代理公司等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产⽹络。⽣产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的跨国制造商在⽣产⽹络的建⽴和调节中起核⼼作⽤的垂直分⼯体系。在⽣产者驱动链中,制造先进产品如飞机等的制造商不仅获得了更⾼的利润,控制了上游的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通过⽐较⽣产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中的⾮市场外部协调和传统的垂直⼀体化企业的内部协调,格⾥芬指出了⽣产者驱动在促进商品链中各国产业共同进步的重要作⽤。
  格⾥芬(Gereffi,1995)强调全球商品链有四个部分必须去注意:(1)投⼊-产出(input-output)
的结构;(2)地域性(territorality);(3)治理结构(governance);(4)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投⼊-产出结构研究认为价值链是按照价值增值活动的序列串联起来的⼀系列的流程;地域性或地⽅性的研究指出由于跨国公司和采购商纷纷将核⼼竞争⼒领域以外的环节外包,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超越了国家界限,分散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因此形成了真正的全球⽣产体系;治理结构的研究则认为价值链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环节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产业组织,链条治理者对链条进⾏统⼀组织、协调和控制;制度框架⽅⾯的研究,主要是指国内和国际制度背景(包括政策法规、正式和⾮正式的游戏规则等),在各个节点如何对价值链产⽣影响。
  4、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格⾥芬等⼈的理论没有摆脱商品这⼀概念的局限,并没有突出强调在价值链上运营的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直到2001年,格⾥芬和该领域研究者在《IDS Bulletin》杂志上推出了⼀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特刊——《价值链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从价值链的⾓度分析了全球化过程,认为应把商品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参与到价值链并获得必要技术能⼒和服务⽀持的过程。这份特刊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起到了⾥程碑式的作⽤。在特刊中,许多学者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演变和升级等多个⾓度对全球价值链进⾏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并由此建⽴起了全球价值链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框架。
李畋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他还对价值链和⽣产⽹络的概念进⾏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产⽹络强调的是⼀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澳洲绿卡申请条件  联合国⼯业发展组织(UNIDO,2002)在2002-2003年度⼯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连接⽣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产和分销、直⾄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持机构的能⼒和效率。”该定义强调了全球价值链不仅由⼤量互补的企业组成,⽽且是通过各种经济活动联结在⼀起的企业⽹络的组织集,关注的焦点不只是企业,也关注契约关系和不断变化的联结⽅式。
  英国Susx⼤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是⽬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较⼴泛研究的机构,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直到报废的全⽣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户的⽀持与服务
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括在⼀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全球价值链的⼆元驱动机制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项核⼼内容是关于它的动⼒模式。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关于动⼒的研究,基本延续了Gereffi(1994)等在全球商品链研究中给出的全球商品链运⾏的⽣产者驱动型(producer-driven)和采购者驱
动型(buyer-driven)两种模式,认为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基本来⾃⽣产者和采购者两⽅⾯。换句话说,就是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等是在⽣产者或者采购者的推动下完成的。
  Henderson(1998)在此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的驱动⼒进⾏了更加深⼊的研究以后,指出,⽣产者驱动,由指⽣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产供应链的垂直分⼯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图推动地⽅经济发展、建⽴⾃主⼯业体系的本国政府。在⽣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市场⽹络来组织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外包和海外投资等产业前后向联系,最终形成⽣产者主导的全球⽣产⽹络体系。⼀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如汽车、飞机制造、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多属于⽣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在这类全球
价值链中,⼤型跨国制造企业(如波⾳、GM等)发挥着主导作⽤(如图3)。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OEM)等⽣产⽅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络,能够形成强⼤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出⼝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业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类、玩具、⾃⾏车、农产品、家具、⾷品、陶瓷等⼤多属于这种价值链,发展中国家企业⼤多参与这种类型的价值链(如图4)。
   资料来源:Henderson, J.: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the Asia-Pacific[A]. In: Thompson, G( eds) . Economic dynamism in the AsiaPacific[C]. London: Routledge, 1998: 356-384.
  采购者驱动(Buyer-driven)型价值链存在三⽅⾯的不平衡性:⼀是⾼等要素(Advanced factors)在价值链环节间的配置极不平衡。海外采购者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Leading Firms),采取俘获型(captive)治理模式(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对研发设计、市场信息、品牌渠道等⾼等要素实施了严格控制;发展中国家制造商往往只拥有⾃然资源、劳动⼒等基本要素(Basic factors),作为被治理者,仅能发展有形⽣产能⼒,普遍缺乏⽆形竞争能⼒。⼆是附加值在价值链环节间的分布极不平衡。价值链的驱动⼒主要来⾃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附加值主要由控制了设计、品牌及流通环节的海外采购商创造,中游制造环节产⽣的附加值极为有限。三是分⼯利益在价值链环节间分配极不平衡。处于商业流通领域的海外采购者,凭借对市场的绝对控制获得了价值链中的主要分⼯利益,⽽处于从属地位的⽣产商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
赵孟頫书法   资料来源:Henderson, J.: 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the Asia-Pacific[A]. In: Thompson, G( eds) . Economic dynamism in the AsiaPacific[C]. London: Routledge, 1998: 356-384.
  既然全球价值链从驱动⼒上主要分为⽣产者和采购者,那么两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有什么区别呢?张辉(2007)在格⾥芬的基础上从动⼒根源、核⼼能⼒、进⼊门槛、产业分类、典型产业部门、制造企业、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辅助⽀撑体系等九个⽅⾯对⽣产者和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进⾏了⽐较研究的⽐较研究(如表1所⽰)。
  表1 ⽣产者和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较
项⽬⽣产者驱动的价值链采购者驱动的价值链
动⼒根源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核⼼能⼒研究与发展(R&D)、⽣产能⼒设计、市场营销
进⼊门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产业分类耐⽤消费品、中间品、资本品等⾮耐⽤消费品
典型产业部门汽车、计算机、航空器等服装、鞋类、玩具等
制造企业的业主跨国企业,主要位于发达国家地⽅企业,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主要产业联系以投资为主线以贸易为主线
主要产业联系以投资为主线以贸易为主线
主要产业结构垂直⼀体化⽔平⼀体化
辅助⽀撑体系重硬件,轻软件重软件,轻硬件典型案例英特尔、波⾳、丰⽥、海尔、格兰仕等沃尔玛、国美、耐克、戴尔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的驱动⼒不同,导致其动⼒根源不同,不同的动⼒根源决定了该价值链的核⼼能⼒不同。不同驱动⼒的价值链,分布的产业也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国要发展⼀个产业时,要先根据该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去确定该产业价值链的核⼼能⼒,然后积极发展这种核⼼能⼒,才能使该国在该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具有竞争优势,并处于⾼端的⾼附加值地位。具体地说,在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该产业参与的是⽣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条,那么以增强核⼼技术能⼒为中⼼的策略就是合乎全球竞争规则的正确路径;那些参与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就更应强调设计和市场营销环节,来获取范围经济等⽅⾯的竞争优势。
 三、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和分配
  在经济学上,“经济租(economic rent)”是⽣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垄断地位所获收⼊中,超过要素机会成本的剩余。经济租是要素收⼊(或价格)的⼀个部分,该部分并⾮为获得该要素于当前使⽤
中所必须,它代表着要素收⼊中超过其在其它场所所可能得到的收⼊部分。简⾔之,经济租等于要素收⼊与其机会成本之差。代表着要素收⼊中超过其在其他场所可能得到的收⼊部分。如图5所⽰,图中R0AE为经济租⾦。因为,要素全部收⼊为OR0EQ0,要素所有者提供Q0量要素所愿接受的最低要素收⼊是OAEQ0。因此,去掉R0AE部分也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量。所
以,R0AE部分为经济租⾦。
  图5 经济租
  只要存在垄断,不管是⾏政、市场还是天然的,就可能存在经济租。作为研究的起点,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各环节价值的产⽣过程和各环节收益的分配过程。Kaplinsky和Morris(2003)认为这些收益从本质上讲产⽣于那些能保护⾃⼰远离直接市场竞争的价值链参与者,并且这种规避直接竞争活动的能⼒可⽤租的概念来理解。因为参与了全球化的国家、商家,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governance)之下;⽽“价值链”的治理⽬标,正是索取各种各样的“经济租”,⽽不是要素回报或者企业家回报。所以“全球价值链”对全球市场、对全世界的经济⽣活的改造,是⾮常深刻的。如果能够全⾯分析近20年来的全球国际贸易的数据,结果将会⽀持以下这个判断:从全球化的⽣产和营销中
获利的赢家获得的收⼊,已经不再是或者主要不是古典经济学所说的“要素回报”,或者相对于风险承担⽽得到的“企业家回报”了。获利的源泉,是基于“进⼊壁垒”或者垄断条件⽽产⽣的“经济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素收益率的降低,进⼊壁垒开始成为“租”产⽣的重要因素。进⼊壁垒较⾼的环节能产⽣较⾼的“租”,⽽竞争激烈的低进⼊壁垒环节,收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租”会慢慢耗散。要保持较⾼收益,要么是该⾏业进⼊壁垒很⾼,⾏业外企业很难进⼊该⾏业与之相竞争;要么是进⼊壁垒在不断发⽣变化,即企业的创新和⽣产能⼒在动态发展,不断从事新的经济活动,从⽽在该领域形成新的进⼊壁垒。
  “经济租”有那些形态?Kaplinsky和Morris(2003)将“经济租”区分为内⽣的和外⽣的两⼤类,开列出⼀个“经济租”的清单:内⽣经济租中包括“技术经济租”,“⼈⼒资源租”,“组织-机构经济租(如⽇本新的⽣产组织形式,减少存货,做到优质和低成本,新产品迅速上市,在创新和设计⽅⾯更加灵活机动,)”,“营销-品牌经济租”,“关系经济租(以中⼩企业的聚集和企业之间正向的溢出为优势⽽获得的收⼊)”,还有以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形态存在的进⼊壁垒。外⽣经济租的清单上包括“⾃然资源经济租”,“政策经济租(有差别的进⼊机会,源于政府的政策),基础设施经济租(如交通设施的便利)”,“⾦融租(融资机会)”,等等。另外,“经济租”还具有累加性,⽽且永远处于变动中:已经得到的经济租会由于进⼊壁垒被突破⽽流失,由于技术扩散⽽消失;另⼀⽅⾯,新的经济租还会不断产⽣出来。因为经济租会随竞争性加强、进⼊障碍降低⽽减⼩,最终以低价或⾼质形式转化为消费者剩余。
  表2 全球价值链上经济租的主要表现形式
稀缺性⽣产要素或进⼊周口店遗址
壁垒
含义
存在于全球价值链之内(内⽣经济租)企业内技术经济租拥有稀有技术
⼈⼒资源租⽐竞争者拥有更好技能的⼈⼒资源
组织-机构经济租拥有较⾼级的内部组织形式
营销-品牌经济租拥有更好的营销能⼒,和/或有价值的商标
品牌
企业间关系经济租同供应商和顾客(买主)之间拥有较⾼质量
的关系
存在于全球价值链之外(外⽣经济
租)⾃然资源经济租获得稀有⾃然资源
政策经济租在⼀个⾼效率的政府环境:创设壁垒阻⽌竞
争者进⼊
基础设施经济租获得⾼质量的基础设施性投⼊
⾦融租⽐竞争者获得条件更优越的⾦融⽀持
  资料来源:Kaplinsky R & Morris M.:Governance Matters in Value Chains[R].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2003,9(1):11-18。
  全球价值链可分为三⼤环节:其⼀是技术环节,包括研发、创意设计、提⾼⽣产加⼯技术、技术培训等环节;其⼆是⽣产环节,包括采购、系统⽣产、终端加⼯、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其三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品牌推⼴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当国际分⼯深化为增值过程在各国间的分⼯后,传统产业结构的国际梯度转移也因此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就增值能⼒⽽⾔,以上三个环节呈现由⾼向低再转向⾼的U形状,或⽈“微笑曲线”状(见图6)。
价值链不同环节所创造的附加值是不同的,获得的经济租多少也是不⼀样的。靠近U形曲线中间的环节,如零部件、加⼯制造、装配等环节在价值链中创造出较低的附加值,因⽽获得较低的经济租,靠近U形曲线两端的环节,如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等在价值链中创造出较⾼的附加值,因⽽获得更多的经济租。
  图6 价值链增值微笑曲线⽰意图
   例如,⼀个美国的服装公司可以在意⼤利完成设计,在印度采购天然⾯料,在韩国采购化纤辅料,在我国台湾地区采购拉链和钮扣,在我国缝制成⾐,然后在我国⾹港检验、包装,再出⼝到美国销售。⼀件服装的⽣产被分解为诸多的⽣产加⼯环节,并放在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完成,构成整个价值创造过程,随着不同环节⽣产附加值的不同,形成图7所⽰曲线。
  图7 美国某服装公司全球价值链图⽰
随着技术⽔平的不断提⾼,⽣产环节的进⼊壁垒不断降低,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产(组装)过程,这⼀环节的“租”⽇益耗散,导致⽣产环节增加值不断降低。因此,能产⽣较⾼的“租”的领域越来越脱离具体⽣产过程⽽转向⽆形的过程,如研发和营销等领域,因为这些活动通常是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的,会形成较⾼的进⼊壁垒、较长时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如长达70年的专利技术保护和接近永久性的品牌效应,是价值链中收益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价值链上经济租
的产⽣源泉正由有形活动转变为⽆形活动。这是因为⽆形活动越来越建⽴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并且根植于组织体系中。⼀些⽆形活动,如物流控制、⼴告、产品设计、品牌推⼴等,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多数处于GVC⽣产环节上的发展中国家,其地位远不如发达国家的原因了。
  四、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随着国际分⼯的进⼀步细化,价值链也变得更加复杂,内部环节不断增加。这时要想通过提⾼价值链中的单个环节的效率从⽽提升整个价值链的收益变得很有限,因此需要系统性地协调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活动,从
⽽使整个价值链具有竞争⼒。这种系统性协调就是价值链的治理。治理本⾝就是“租”的重要来源,这是⼀种特殊的关系租(relational rents)。价值链治理(Governance)⼀词是由Gereffi(1994)提出的。Humphrey和Schmitz(2000)将价值链的治理定义为:通过价值链中公司之间的关系安排和制度机制,实现价值链内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市场化协调。作为⼀种制度安排,治理在全球价值链上居于核⼼地位。因为价值链上各环节公司之间的各种活动、劳动分⼯以及价值分配,都处于价值链治理之下。于以
  激烈的竞争降低了进⼊壁垒,从⽽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全球⽣产和贸易活动中,导致收益不断花椒苗
减少。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开始寻找新的租⾦形式。价值链主导者⼀⽅⾯要求供应商

本文发布于:2023-06-14 23:0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558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价值链   全球   企业   经济   环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