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一1、 教材简析
《冷色调的画》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2 课,课型为绘画。这一课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冷色调的风景与画。感悟冷色调和体验其色彩表现力,并运用冷色调小组协作完成一幅风景画。
2、 教学目标
(1) 感受大自然美丽风光,培养色彩美感意识 (2) 初步运用色彩知识绘制冷色调的画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集体创新精神
3、 教学重点
(1) 感悟冷色调处理画面的丰富表现力 (2) 理解并运用冷色调绘制风景画
4、 教学难点
理解冷色调并运用其色彩知识来处理画面
5、 教学准备
(1) 自制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风光和冷色调的画 (2) 蓝、绿、蓝紫色纸三张(40ⅹ30),黄色纸一张,学生版画、油画棒等作品若干。 (3) 集体作业纸每组一张 (4) 剪刀、双面胶等
6、 课时按排
1、 直观感悟 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风景、音乐、作品欣赏),以及师生的集体剪贴创作,学生范作、小组作品展示等,创设良好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了知识的感悟和内化。
2、 自主尝试 通过设计“涂色剪贴风景画”游戏这一师生互动环节,调动学生装学习班积极性,激发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冷色调及其表现力,以及体会绘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3、 集体协作通过小组协作设计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交流。
4、 展览互评 通过展览肯定学生的成绩,加深师生的情感交流,并让学生充分以表自己的见解,重视他们的互评与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艺术创作的热情。 三、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手段 一、 组织教学检查常规
1、 欣赏导入
(1) 欣赏大自然的风景,通过感受初步体会色彩的内涵。(2) 问题:刚才画面主要展示了大自然的哪些颜色?上一课我们把这些颜色称为什么?(3)讨论板书:冷色(4) 板贴蓝、绿、蓝紫纸片,学生尝试调配涂抹与老师不同的色彩
2、 游戏练习
(1) 把涂抹的色块剪成树形、叶形、长条、任意不规则形等。板贴在彩纸上(2)板书:调(3) 小结表扬(4) 剪一个黄色的月亮,添加到画面,是否是冷色调
3、 知识理解
(1) 展示学生作品,初步理解冷色与冷色调的区别,板书:的画(2) 阅读自学(3)加助理解:以蓝绿色为主画的风景是冷色调的风景。夜色、海景、草地、森林……常常画成冷色调,静谧而幽深。色调:彩色画面上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其中主要的色相为主调。(以面积来理解,拓展理解暖色调)
4、欣赏感悟欣赏冷色调的画
1、 练习要求(1) 出示作业要求:a、 画一幅冷色调的画。b、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c、 二十分钟内完成的小组可参加作品展览,将画贴在黑板上。d、播放画面与音乐2、 小组作业学生装分组作业,师巡视指导
1、 作业板贴
2、 学生互评(1) 你觉得哪些作品比较好?(2) 通过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3、小结表扬多媒体展示自然风光,播放音乐直观操作,复习冷色,基本调色方法集体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初步理解冷色调的画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并板贴进一步理解冷色调多媒体展示,文字底衬冷色调的风景,加深理解多媒体展示冷色调的画并配乐插入小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展示作业要求插入静止画面及音乐,在学生开始作业后,再展示冷色调的画学生作品展览,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最优化,课前网上搜集大量冷色调的风景,准备mp3音乐,设计gif小动画,多种样式的冷色调风景画的优秀范作及相关学生范图、文字资料,集成制作多媒介体课件。课件主要包括以下按钮:风景、知识、欣赏、练习、退出。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二1. 感受作者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
2. 了解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蒙太奇的手法;
说明:
学生曾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如何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老父亲形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父爱”;而作者耿光怡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撷取了生活中三个画面,从朱自清惯常写的父爱,扩展到友爱、情爱。在感受亲情美好的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绵长。全文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亦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质朴、自然的情感,通过三个镜头——亲情、友情和爱情,一一展现出作者文字里的深厚情韵。
因此,课堂里可以细细品味作者赏析中的三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在寂寞山城中,因为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的情景,最后感悟出:浓浓的情,可以驱散冬天的寒意,化解冬天的冰冷。
1. 重点:把握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摇出了”三幅画面,全面地对《冬天》一文进行赏析。
2. 难点:朱自清《冬天》一文采用了“摄影艺术手法”,那么,《〈冬天〉赏析》一文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摄影艺术手法”呢?
说明:
这是一篇赏析的,针对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赏析一篇,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一定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细节进行品读,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如《〈冬天〉赏析》一文是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亦渗透了蒙太奇的手法。什么是蒙太奇的手法,它是如何表现的,可结合课文后的“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渗透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进入情境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我们读过朱自清的不少,你最欣赏哪一篇?请用两三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
2.这些反映的是人间浓浓的情,让我们感到了丝丝暖意和温馨。即使是寒冬,作者《冬天》也不寒冷,反而觉得很温暖。
3.如果你不信,或感到好奇,就请大家一起走进耿光秋的《冬天》赏析一文,看看耿光怡是如何在美好画面里带给读者一股股无形的力量,揭示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绵长。自由发言,谈自己感触最深的,最喜欢的、最欣赏的及其理由。从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情境中。
初步感知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初步感受冬天里的亲情、友情、爱情。
2.在自由朗读后,有五分钟的自学安排:(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难写的字形。
(2)圈划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2(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如:觑着眼睛qù,氤氲īnūn
(2) 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家庭中融融的亲情,无疑给童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又如:“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一个特写镜头,把对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跃然纸上。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他的散文里一股股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
积累词句,仿句练习对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进行圈划、品读后仿写,可仿内容,也可仿句式。如: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
那么,在冬天里,自己家里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做些描绘。作为九年级学生,仿句题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渗透对句子的锤炼,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再读课文——《〈冬天〉的赏析》,深入感知1.第一幅画面中写道“豆腐”,除了作者谈到的有摄影艺术的再现效果外,还有什么用意?
2.第二幅画面中写道“一弯明月”时,作者谈到“在艺术创意上玩出一种佳境,你能体会这是怎样的一种佳境?
3.第三幅画面中为什么要写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是如何赏析的?
4. 读了作者的赏析后,也来谈谈你读了《冬天》一文后对冬天有什么新的感受。1.“豆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是作者心灵上的亮点,代表着一种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唤起。
2.用月色之美来烘托平和、温馨的朋友情。
3.寂寞山城中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引导学生对中的写作手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进而逐步掌握这样的写法,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新的知识点请学生阅读课后知识点,思考什么叫蒙太奇手法?见课后知识点又一种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读懂了才能有所领悟,领悟了才能巧妙地娴熟地运用。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1.请学生再捕捉一些《冬天》一文中课堂里没有分析过,却在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词与句子,细细品味。
2.“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此句如何体会?
1.如:“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一句中“养”字妙极!妙在它的动感十足,写活了豆腐在沸水中的样态。
又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句中“觑着”一词尤其传神。这个细节与著名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效。
2.映射出在世事惨淡的背景下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和珍惜。同时,这些句子是在造势,为下文作铺垫。 郁达夫曾经赞赏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三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①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 瓮:这里指水瓮。
③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
《题李世南画扇》是宋代诗人蔡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
这首诗就应在脑海中先有这幅画的图像: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林子里树叶已显泛黄,有些也已坠落在地;一个人抱着水瓮在行走;山那边隐隐约约地露出了寺庙的一角。画面上,小溪、树林(树叶)、人、瓮、山(山坞)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寺庙,则可有可无。这画面呈现出的,确是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李世南的`画,通过这首诗可以知道,画面上是一条溪水平平地流入山涧,林中黄叶飘飞,呈现一派秋景,一个人抱着瓮在溪边汲水,远处的小山后,露出了寺庙的一角。从画面,呈现的是乡村野外的恬静与安详的气氛。蔡肇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画面的景象,还进一步发挥想象,探索画家的心理,联系实际生活,揭示了画外的景与趣。他这样构思:画面上有水泻入山涧,诗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面上林木纷披、黄叶旋落,诗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了西风瑟瑟的声音;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居民;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一写,一方面给画增加了不能表现的声响,真正符合了古人所说“诗是有声画”这一特点,并通过这些声响反衬环境的幽静,让画面上静止的东西都活动起来,赋予生气;另一方面,诗通过想象,加深了画的意境,拓展了画面,如诗中的村庄、寺庙的钟声,都属于画以外的东西,诗人通过自己的体验,予以加入,使场面更显得丰富多彩。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四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
[出自] 南宋 郑思肖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抱:带有,怀着,指坚持,不放弃
香:菊花的香气,指气节,诗人崇尚的那种高洁品质,不与现实同流合污
抱香:菊花宁在枝头绽放、枯死,菊花的这种品性,宁愿在枝头枯死也不愿吹落北风中,沾染肮脏。
菊花啊菊花,你从来也不跟百花一块儿争奇斗艳;你独自挺起在疏疏落落的篱笆下,你高尚的情操永远也不会改变,不会动摇。 哪怕天再冷,霜再重,你宁可在枝头上保持芳香枯萎而死,从不让北风吹落在尘埃里,受到沾污。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五-全宋诗-陆游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猫捕鼠
-全宋诗-罗大经
陋室偏遭黠鼠欺,狸奴虽小策勋奇。
扼喉莫讶无遗力,应记当年骨醉时。
蝶恋花【秦观】
紫燕双飞深院静。簟枕纱厨,睡起娇如病。一线碧烟萦藻井。小鬟茶进龙香饼。
扫除菱花看宝镜。玉指纤纤,捻唾撩云鬓。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戏扑风花影。
得狸奴
-全宋诗-陈郁
穿鱼新聘一衔蝉,人说狸花量直钱。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旧日畜来多不捕,于今得此始安眼。
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
倒是能知在从息,有声堪恨复堪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必恨,夏木阴阴正可儿-----------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春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舍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春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寒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六郑燮·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今属山东省。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衙斋:官衙中的书斋。些小:指官职卑微。吾曹:我们。关情;关心。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并手写付梓。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1751年, 五十九岁,作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七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22.作者称赞蒲永升画中表现出来的神逸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阐明了 的艺术观点。(1分)
23.文中“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这一句的大意是
24.下列与蒲永升等能画出活水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随物赋形 b.尽水之变 c.嗜酒放浪 d.性与画会
25.有人说,本文虽属画评,却能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用文中例子加以说明。(3分)
26.本文叙议结合。苏轼的《石钟山记》类似写法,请简要说明。
22.重神韵而轻形似
23.形似的作品,只不过能让人产生一些视觉上的错觉,画技比工匠的印版工艺高了一点。(但这种画法呆板俗气,其品格只能同工匠们的印板水纹纸来比较画技的细微差别罢了)
24.c
25.同意。如“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一句将人物放浪的性格以“性与画会”和“活水”之画作结合。为我们展现飘逸灵动的画作之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独特放浪的性格特点。呼之欲出。(得1分)
同意。作者在评画之余还描写了人物形象,如蒲永异,作者先点出蒲永异嗜酒放浪的性格,再叙其作画一事,遇到想画的无论贵贱都一气呵成,突出蒲永异的随性不羁与对艺木的热爱和较高的艺术造诣,人物形象生动而丰满。(得分1分)
26.本文叙述了不同为画者的画作与特点,议论了不同画作的真正价值,褒永舁等人,贬董羽之徒。《石钟山记》同样的写法,亦是写了不同人以及自己的经历与言论,议论了郦元之简,李渤之陋,阐述了要究事理,不臆断的观点,亦属叙议结合。(得分2分)
[]:①蒲永升:成都人,宋代画家,善画水。 ②皱:曲折的纹路。 ③神逸:神韵十足。 ④孙知微:字太古,宋代画家。 ⑤苍黄:匆促,慌张。 ⑥黄居寀(cǎi):五代、宋初画家。字伯鸾,成都(今属四川)人,五代十国名画家黄筌之子。幼传家学,善绘花竹禽鸟,精于勾勒,形象逼真,兼擅画奇山石景。
古今画家画水多半都是用细小的纹路把水画成平静广远的样子,那些画得好的也不过是能画出波浪起伏的样子,以至使人用手摸画时,有高低不平的感觉,便认为是画得最好的了。但这种画的品格,只不过在技法的工拙上和印板纸争个优劣罢了。
唐代广明年间,隐士孙位才在山水方面画出了新的意境。他画奔腾的流水、巨大的波浪和山石的曲折,随着山石形态的变化赋予水不同的形状,把水的种种变化都画尽了,被人称为“神逸”。后来的四川人黄筌、孙知微都学会了他的笔法。起初,知微打算在大慈寺寿宁院墙上画四堵湖滩水石的壁画,规划、构思了一年,始终不肯下笔。有一天,他慌慌张张地跑进寺内,急急忙忙地索取笔墨,挥笔时衣袖摆动,如同风吹,一会儿就画成了。画面上的水有一股奔腾倾泻、急促跳跃的势头,波涛汹涌,就像房屋要倒塌下来似的。知微死后,这种笔法中断了五十多年。
近年成都人蒲永昇,喜欢饮酒,为人放纵不拘,性情与画融合一道。他出来才学前人画活水,掌握了二孙作画的原意。即使是黄居窠兄弟、李怀袞一类人都赶不上他。王公富人有时凭着势力要他作画。蒲永升就嘻嘻哈哈取笑他们一番,扔下笔扬长而去;碰上他想作画时,便不选择要画人地位的贵贱,顷刻间就画好了。他曾给我临摹寿宁院壁画中的水,画了二十四幅,每当夏天把它们挂在高堂里洁白的墙壁上,就感到冷风袭人,使人毛发竖立。永升如今老了,他的画很难得到,而世上能鉴别出真画的人也少。像从前董羽、近时常州人戚氏画的水,世上的人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当做宝贝。董、戚一类人画的水,可以说是死水,不能和永昇画的水相提并论。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戏写于黄州临皋亭西斋。
【】:我国绘画理论的精髓,是“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结合。在这篇短小精粹的题画文中,作者通过“死水”与“活水”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形似”与“神似”的结合,对绘画创作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气韵飞动的艺术境界呢?一要有“随物赋形”——对自然形态的山水景物具有深刻的观察和忠实的再现能力;二要能“性与画会”——把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这样就会有灵感的爆发,创作的冲动,用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表现出山水景物的形状和神理,取得情景合一、物我难分的最高艺术境界。作者还把绘画创作与画家的个性特征和品德修养联系起来,说明绘画艺术是画家思想品格的自然外现,蒲永升笔下的“活水”具有一种逼人的凛凛生气,正是因为他具有放浪不羁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节操。如果仅能摹写出水的“平远细皱”的表面形状,而没有画家的思想品格在内,就只能是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印画工匠的复制品,算不上什么艺术。苏轼深知艺术的奥妙,这篇随意挥洒的“戏书”,实在是一篇生动深刻的画论。
[]:作者写蒲永昇画水,不去直接写他如何作画,而是间接写其人品,写其画的感染力,写其同时代的画家或“皆不及”或“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借以反衬蒲永昇画水画得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八木简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在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木简”汉书文字后,又在查科尔帖发现西汉“木板墨画”一枚,长17厘米,阔3厘米。一面画《佩剑武士图》;一面画《拱手官吏图》。 墨线钩描,简洁流畅,与居延金关发现的《人马图》风格相同。 1979年江苏邗江胡场西汉墓出土“木板彩画”二枚,一枚长47厘米,阔28厘米,《武士对谈图》;一枚长47厘米,阔44匣米,画《墓主人生活图》。人物肖像,形神兼备,色彩明快,笔法洗炼,“彩画”与“墨画”俱有简洁流畅的特点。西汉木简画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美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印证。
竹木简帛书的鉴定与辨伪
纸张问世以前,书写文字的材料除去甲骨、青铜器(以及一些货币上的文字)、石刻、陶瓦器等以外,主要的便是竹木简与帛书。
竹木简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在甲骨文、金文盛行的商周时代就应该有了。之所以说应该,是因为根据《尚书》所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并看到甲骨文中“册”字明显是以绳索编串起来的简册的缘故,商周两代的史官职掌记事及管理典册,故名曰“作册”。只是在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当时的简册遗物。目前所发现的简,主要是战国至东汉末年(公元前五世纪末至公元二世纪)的遗物,自东汉以后,由于纸的逐步推广,简被取代,直至魏晋才基本绝迹,前后盛行达千余年。
战国时代的简,已出土的有湖南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河南信阳长台关,湖北江陵望山、藤店、天星观及随县擂鼓墩等地的竹简。秦简有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10种,包括《秦律十八种》、《语书》、《日书》等,内容很丰富。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秦墓中又发现了共计460支秦代竹简,时代较睡虎地稍早。汉代的简,较著名的有长沙马王堆1号、3号两墓出土的医术内容的竹木简。另有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西汉墓出土的4942支竹简,内容多为兵书,其中有久已亡佚的《孙膑兵法》;武威磨咀子、旱滩坡等东汉墓葬中发现竹木简六百余支。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破城子旧居延汉简出土遗址一带,又新发现简牍19000多支,系解放后出土简牍最多的地区。晋简发现很少,在吐鲁番tam53号墓及南昌东湖区永外街m1号晋墓中有零星几支。
竹木简的发现较早,自汉武帝末年已有,这是从古文献记载中得知的。据《汉书?艺文志》等书记载,武帝末年,鲁共王破孔宅,得古文竹简一批,这种文字当时人已不识。后经孔安国鉴定,知其中内容有《尚书》、《礼记》等数十种经典。但其中的《尚书》不久又亡佚了。至东晋,有个叫梅陨的把它献了出来,据称还附有孔安国作的传。但经过后人考证,认为此书的古文部分(即按竹简所作的释文)和孔传均系伪造,现已成定论,这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伪造竹简事件。到了近代,外国人如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英籍人斯坦因(aurel stein)、俄国的柯斯洛夫、日本的桔瑞超和大谷光瑞等先后到我国西北边陲掘取文物,获得大量简牍资料并据以研究、发表。1926年,北平中国学术协会与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赴蒙、甘、宁、新疆等地考察,于数年内得到大批简牍。这些发掘调查活动目的明确,方法科学,故而从总的情况讲,简牍方面尚未有伪作发现。
再谈帛书。帛书又称绍书,是古代用墨书写在丝帛上的典籍资料,若在丝帛上作画9则称帛画。帛书起源可上溯至春秋时期,下限是南北朝,从那以后即被纸全面取代。从实物上看,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件帛书,是1942(一说1934)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战国楚帛书。这件国宝系盗掘出土,出土不久即落入曾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的美国人考克斯(john hadley cox,一译柯强)之手,后带至美国,又几度易手,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摹本。该帛书所出之墓葬于1973年得以发掘,证实确系楚墓,并又出土了两幅迄今所见最早的帛画。1973年年底,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经拼缀复原,计有28件)帛书,内容大部分是汉以后失传已久的佚书,如《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帛书除少数几件因研究之需而有摹本外,一般均为由科学发掘获得的真品,在鉴定方面无大问题,似亦谈不上专门去做辨伪一类的工作。
画这首诗的解析篇九画鸡
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这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一只大公鸡所提的诗,诗人画完这只高昂的公鸡后写好这首诗,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泛滥的年代,托物言志,用通俗流畅的词语描绘了画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顶通红的公鸡。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
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本文发布于:2023-06-14 17:4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54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