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现代汉语反问句应答系统考察3
殷树林潮汕拜神
提要 反问句有隐性应答和显性应答之别。隐性应答是反问句固有的特点。显性言语应答分为回答句和回应句。除了受话人应答,说话人自己也可以作出应答。反问句还有非言语应答。就断言类反问句而言,非言语应答是一种辅助应答。指令类反问句不同,对方的动作应答有较重要的地位,是必须作出的,且和言语应答可以剥离。
关键词 反问句;隐性应答;回答句;回应句
一 引言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反问句没有答语,答案是包含在问句当中的。近些年,有人开始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修正。谢逢江(1984)、于根元(1984)等指出反问句可以回答。朱晓亚(1996)、邵敬敏(1996)、聂莉娜(2001)、冯江鸿(2004)等专门探讨了反问句的应答问题。朱晓亚认为反问句的答句有两类,分别针对反问句表层和深层。针对深层的答句又分为两种情况:顺应性答句和非顺应性答句。前者包括5种:简单顺应答、释因顺应答、推论性顺应答、条件性顺应答、转折性顺应答;后者包括6种:简单
性反驳答、释因性反驳答、事实性反驳答、推论性反驳答、申辩性反驳答、否定前提性反驳答。邵敬敏首先把反问句的答句分为两大系列:自问他答和自问自答。自问他答包括5种情况:一致性答语、释因性答语、推论性答语、申辩性答语、反驳性答语;自问自答有3种情况:强调性答语、释因性答语、致果性答语。聂莉娜的分类很简单:合意答句和不合意答句。和以上的研究相比,冯江鸿的分类最全面。在定义了res pon、ans wer和rep ly之后,冯江鸿引入了vertness,i m p p licitness,verbal2 2verbalized等几条主要标准对res pons进行了分类。
这些时贤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提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自答他答问题、表层回答和深层回答问题、心理应答问题、言语回答和非言语回答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我们以下的讨论中都是要重点关注的。另一方面,下面我们同样还会看到上述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已有研究的成绩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基础,已有研究的不足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方向。
二 隐性应答
根据冯江鸿(2004)的介绍,IIie提出了心理反应(mental res pon)问题。IIie根据诱发力3本研究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计划(“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编号11512062)的资助。
对问句进行了分类:诱发信息、诱发动作、诱发心理反应,认为反问句就是诱发心理反应的。受IIie的影响,冯江鸿将res pon分为两类:covert res pon、overt res pon。
A covert res pon is a mental res pon elicited by the addresr of a rhet orical questi on.The mental res pon consists p ri m arily in the addre’s inference of the i m p lied ans wer t o the rhet ori2 cal questi on and ulti m ately in his/her attitude(agreement or disagree ment)t owards the i m p licati on of this ans wer.The covert res pon can be regarded as obligat ory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ssage of the questi on,theref ore,classify it as an obligat ory res pon,distinguishing it fr om an overt res pon, which is an op ti onal res pon.
我们认为“隐性应答”概念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它反映了反问句的本质特点。我们知道,反问句不是像询问句那样为了获得信息,它是向受话人提供信息,表达一个直陈句的意思。但说话人之所以使用反问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反问句比陈述句多了受话人的心理应答———隐性应答。试比较:
(1)牛大姐:“……你这样信口开河,扰乱民心,担待得起吗?”说完把身子让开门口。(编,
57)
(2)牛大姐:“……你这样信口开河,扰乱民心,你是担待不起的!”说完把身子让开门口。
例(1)扰乱民心、破坏社会稳定的责任是任何一个人都承担不起的。这个道理是人所共知的,贾正琰自然也是明白的。况且前面牛大姐还提醒兼警告地说“贾正琰,你应该知道现在这种稳定局面的来之
不易”。综合这些信息,贾正琰可以推断出牛大姐不是询问他是否能承担责任,而是告诉他这个责任他担待不起。与例(1)相比,例(2)是直接陈述,贾正琰自然也就不必再推论了。
说话人使用反问句就是希望受话人把问句同各种语境因素结合起来自己推论出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要求受话人推论,也就是要求受话人作出“隐性应答”,这是反问句固有的特点。反问句要求受话人自己推论并不难理解,可是把这种推论和res pon联系起来,看作是re2 s pon的一类,则是IIie、冯江鸿等的大胆而新颖的看法。
不过,我们并非完全赞同IIie、冯江鸿等关于“隐性应答”的观点。比如,冯江鸿认为心理应答最终表现在受话人对反问句意思的态度上。我们认为心理应答从受话人识别问句到利用各种语境信息推论出问句的意思(答案)为止。至于受话人对推论出的反问句的意思持什么态度,则不属于心理应答的范围,因为即使说话人说出上面例(2)直陈的话,受话人同样存在同意或不同意的态度问题。
比熊犬价格
三 显性言语应答
3.1两类言语应答句的区分
实际上,大多数人观念中的反问句的应答句都是显性应答,如朱晓亚(1996)、邵敬敏(1996)等。朱晓亚(1996)首先把反问句的显性答句分为针对反问句表层的答句和针对反问句深层的答句。邵敬敏(1996)
虽未作如此分类,但在他的分类中也曾指出某类答句是针对表层还是针对深层。与表层答句和深层答句的区分相当,冯江鸿也区分了ans wer和rep ly。那么反问句答句到底能否作类似的区分呢?上述时贤的区分是否合理呢?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讨论显性答句时首先就要回答的。
下面是朱晓亚(1996)对表层答句和深层答句所作的说明:
表层答句:由于没听出来反问语气,或者故意不予理会,仍把反问句当作一般问句来回答,其答句的情况和一般疑问句的答句相同。
深层答句:反问句深层是问话人的主观看法、态度和要求,具备一定理解水平如果遵守合作原则的话,往往会针对其深层来回答。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再看看冯江鸿对ans wer和rep ly的定义:
By res pon,I refer t o any reacti on t o the rhet orical questi ons,whether overt or covert,verbal2 ized or acti ons,gestures,laughter,app lau).I would like t o define an an2 s wer as a res pon t o the questi oned ele ment in the rhet orical questi on and a rep ly as a res pon made t o address the ill ocuti onary act perf or med in uttering the rhet orical questi on.
比较上述两对概念可以发现,深层答句和rep ly所指相同;表层答句和ans wer大同小异,交集的公共
部分是主要的。从他们对概念的说明或定义看,似乎表层答句和深层答句、ans wer 和rep ly很容易区分开来,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就看看他们所分析的例子:
(3)甲 你还想得起想不起你妈在这儿坐着呐!?
乙 想得起,想得起。(转引自朱晓亚1996)
(4)甲 有那个必要吗?
乙 很有必要,一定得来。(《女画家》,转引自朱晓亚1996)
(5)“你往家拿这么些破烂干嘛?”“怎么我的东西就是破烂!”“这不是破烂是什么?”“是
宝石!放在太阳底下就能发光!”钟锐无奈:“好好好,放进去吧,把你的宝石。”(《牵
手》,转引自冯江鸿2004)
(6)老 陈 还能白拉倒吗?
老 林 不能拉倒!当了几十年兵,连半个媳妇都娶不上!他妈的!
刘麻子 不能拉倒,咱们再想想!你们到底一共有多少块现大洋?(老,1099)例(3)、例(4)是朱晓亚举的例子,朱晓亚认为例(3)中乙的话是表层答句,例(4)中乙的话是深层答句。我们认为这两例受话人的回答都否定了说话人的看法,应该同是深层回答。例(5)、例(6)是冯江鸿举的例子,冯江鸿认为例(5)中的“是宝石”是ans wer,例(6)中的“不能拉倒”是rep ly。我们认为例(5)中“是宝石”的确可以看作是回答了“是什么”,但是丁丁说此话主要是为了驳斥其父把它看作破烂的观点,正因为遭到儿子的驳斥,钟锐才会“无奈”。因此即使我们不把“是宝石”看作rep ly,也应该认为是ans wer+rep ly,即既是表层答句又是深层答句。而根据冯江鸿对ans wer的定义,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例(6)中的“不能拉倒”处理为an2 s wer。这样一来该例也可以认为是ans wer+rep ly。这类朱晓亚(1996)、邵敬敏(1996)所谓的“顺应性答句”(他们认为是深层答句)是很多的。如果反问句的显性言语应答中很多都是兼类,那么区分两类答句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画公主
鉴于反问句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我们认为对反问句的应答句作出区分还是有必要的。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采用“回答句”和“回应句”两个不同的概念以示区别。回答句是应答者未能识别出反问语力或故意取消反问语力而作出的显性言语应答句。这里的反问语力,简单地说就是说话人通过发问施加的要求受话人联系语境推断出说话人原意(形式与意义在肯定否定上相冲突)的约束力。回应句是应答者针对反问语力而作出的显性言语应答句。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这两种应答句。
3.2回答句
精武体育
按照我们的理解,回答句有两种情况:一是未能识别出反问语力;二是故意取消反问语力。应该说,这两种情况在反问句的应答句中都不是常见的。前一种情况好理解。下面是两个故意取消反问语力的例子:
(7)牛大姐不高兴地:“有你当儿子的这么跟妈说话的嘛?我是小市民那你是什么?”
儿子:“我是小市民生的。”(编,290)
(8)李石清 这话不太远点么?非同小可的意思
潘月亭 话倒是不十分远。也不过是六七天的工夫。(曹,351)
例(7)中牛大姐对儿子称她“小市民”不满,使用两个反问句驳斥儿子。儿子意识到了反问语力,可是又不愿意接受妈妈的驳斥,于是机智地对“什么”作了不同于妈妈的理解,从而取消了妈妈的反问语力。例(8)与例(7)相似,潘月亭也是通过故意曲解“远”来取消李石清的反问语力。李石清的意思是这话离题太远,潘月亭却故意地从时间意义上来理解“远”。
3.3回应句
3.3.1受话人回应句
反问句的应答句中主要的是回应句,也就是应答者更多地是针对反问语力作出回应。从回应者的态度看,可以分为4类:未表态、同意、限制、否定。下面分别说明。
3.3.1.1未表态类。回应者接受了反问语力,但对反问句所表示的观点、看法、要求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如:
(9)周 冲 大海,我觉得你有时候有些偏见太重,有钱的人并不是罪人,难道说就不能mrp
同你们接近么?
鲁大海 你太年轻,多说你也不明白。(曹,120)
鲁大海认为周冲太年轻,有些道理不明白,不想再和他辩论下去,因而对周冲的观点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
3.3.1.2同意类。回应者接受了反问语力,同意反问句表示的观点、看法或要求。如:
(10)莫仁远委屈地:“你们都看见了,我瞎说一句没有?”
余德利:“对对,我们都看见了,我想你也不敢到这儿来瞎说。”(编,313)例(10)中的“对”是一种常见的“附
和语”。应答者常用这样的附和语来表示自己同意对方的看法、要求等。如果回应者觉得仅用附和语不足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使用附和语后作进一步的阐述。根据阐述内容不同,朱晓亚(1996)对“同意”类有进一步的分析。
3.3.1.3限制类。说话人接受了反问语力,但对反问句所表示的观点、看法、要求既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否定,而是作出一定的修正。如:
(11)陈白露 难道从前我们有什么关系?
贝多芬全名方达生 呃,呃,自然不能也不能说有。不过你应该记得你是很爱过我。并且你也知道我这一次到这里来是为什么?(曹,210)
3.3.1.4否定类。说话人接受了反问语力,但不同意反问句所表示的观点、看法或要求。否定回应较特殊,也较复杂。我们下面就一些常见的情况举例说明。
简单否定回应句。回应句只是否定了对方的观点、看法、要求,没有解释说明。如:
(12)假何必:“嘿,您是大姐您不会跟小朋友说话?祝小朋友节日好啊,快快长啊,长大了
做贡献啊,这还能没词儿?”
牛大姐笑着:“真是没词儿,还得回去准备。”(编,182)
申辩否定回应句。说话人通过反问句对受话人表示不满。受话人作出回应,向说话人解释,为自己辩护。如:
(13)周蘩漪 谁说我要吃药?
鲁四凤 老爷吩咐的。(曹,38)
我们前面提到,例(13)这样的句子朱晓亚(1996)、冯江鸿(2004)等认为是回答句。我们认为这样的应答句表面上看是回答对方的疑问项,实际上应答者知道对方认为句中的疑问项是没有合适备选项的,因而应答者为疑问项提供备选项就是否定了对方的观点、看法、要求,从本质上说应看作回应句。
例证否定回应句。回应者通过反面例证来否定对方的观点、看法。如:
(14)牛大姐冷不丁插进一句:“……世界这么大,掉哪儿人烟稀少的草原上能对咱们有多
大影响?”说完气哼哼地出门去刷饭盒。
余德利冲着她的背影:“能有多大影响?掉阿根廷草原上咱们这儿就得晃个一年半
载的,晃散了都说不定。”(编,65)
事实否定回应句。回应者通过事实来否定对方的观点、看法。如:
(15)“……你不是说我当时特爱她吗?”
“我可没说你爱她,我是说你爱你的扁平疣。”(玩,41)
释因否定回应句。回应者不仅否定了对方的观点、看法、要求,还说明了原因。如:
(16)陈白露 ……难道我把这个孩子给他们送去?
王福升 这个事难,我看您乖乖地把这孩子送回去。我听说这孩子打了金八爷一巴掌,金八爷火了。(曹,231)
推论否定回应句。回应者采用归谬法,通过对方的观点、看法必然引出的否定的结论来否定对方的观点、看法。如:
(17)甲 我怎么可能把花瓶摔坏呢?
乙 就你一个人在家,不是你摔坏的,那就是花瓶自己会动,掉下来的。
前提否定回应句。回应者通过否定对方观点、看法、要求成立的前提来否定对方的观点、看法、要求。这里的前提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包括语义学上的预设和语用学上的得体性原则等。如:
(18)余德利忙拦住戈玲:“别别,慢点,你这么一走不是臊我们王大爷?连顿饭都管不
起?”王大爷:“还真是管不起,您甭怕我害臊,这把年纪了,您就让我臊一回。”(编,
155)
例(18)是否定预设,对预设的否定叫做“回驳“。一般情况下人们较少使用回驳,但在反问句的否定回应中回驳较常用。
3.3.2说话人回应句
在实际的话语中说话人也可以对自己说出的反问句作出应答。邵敬敏(1996)、冯江鸿(2004)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前者称这种情况为“自问自答”,有3种类型;后者则分别讨论了说话人的回答句和回应句。
自我介绍三百字
我们认为就说话人而言回答句是不存在的,因为说话人自己不可能未识别出反问语力或故意取消自己的反问语力。冯江鸿所谓的“addresr ans wers”在我们看来都是回应句。参照我们前面对受话人回应句的分析,说话人回应句有3种情况:同意、限制和否定。
3.3.2.1同意类。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说话人当然对反问句所表示的观点、看法或要求作出顺应的回应。如:
(19)……而且我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每个人都有投票权和选举权,降低了吗?
没有。(紫,46)
例(19)中反问句后面的回应句完全可以去掉,因为反问句本身就可以表达回应句的意思,既然如此,那么后面的回应句是否“赘疣”呢?我们认为不是的,后面的回应句有自己的作用。说话人这里使用反问句主要是为了利用反问语力发挥其诱导功能,在诱导之后再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就使观点、看法、要求得到了强化。
3.3.2.2限制类。说话人还可以对自己前面的反问句作出限制性的回应。如:
(20)钟锐又问:“你这几天去哪儿了?”
王纯:“还能去哪儿?公司、宿舍。”(《牵手》,转引自冯江鸿2004)
限制性回应句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实际上常是说话人的表意重点。说话人之所以先使用一个否定的全称判断,再接着加以限制,就是为了突出限制性内容的排他性。
3.3.2.3否定类。说话人对反问句作出否定回应的情况比较少见。下面是一例:
(21)人寿能与树寿比吗?能,调理好就能。(转引自冯江鸿2004)
这是一则补品的广告语。广告制作人先使用这个反问句来诱导民众得出否定判断,接着出人意料地给出了一个与常识相悖的肯定回应———能。这种直接的冲突能引起受众的极大兴趣,进而达到使产品倍受瞩目的效果。
前两类反问句表示的观点、看法、要求都是说话人自己主张的。否定类自回应句针对的反问句所表示的观点、看法、要求带有引述的性质,不是说话人自己主张的。
四 显性非言语应答
下面我们再探讨一种特殊的应答———非言语应答。我们知道,每个民族都可以利用动作、表情来表达特定的意思。所谓的“身体语言”就是指这类可以传情达意的动作、表情。除了这些已经规约化的“身体语言”,在特定情景下,人们还可以运用非规约化或规约化程度较低的动作、表情来传情达意。既然这样,那么运用动作、表情来作应答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4.1对于断言(表示观点、看法)类反问句,情况比较简单,要么同意、要么不同意。如:
(22)丁洁……指着桌子上那个大大的周字说道:“……如果他真的不慎卷进了什么是非
圈,我们为什么不帮他一把,非要等着给他一副手铐呢?”
方雨林微笑着,轻轻地拍了两下掌:“好!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大雪无痕》,转引
自冯江鸿2004)
例(22)受话人方雨林微笑的表情和鼓掌的动作表明他完全同意丁洁的观点:如果他真的不慎卷进了什么是非圈,我们应该帮他一把,不要非等着给他一副手铐。对于断言类反问句,言语应答和非言语应答可以配合使用,而且表现的应答者的态度一般是一致的。
4.2指令(提出要求)类反问句关注的是对方的动作,对方的动作应答有较重要的地位,是必须要作出的,不像断言类反问句的动作应答,后者一般都是辅助应答。指令类反问句的动作应答和言语应答可以剥离,因此该类反问句的情况比上一类反问句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就必现的动作应答的情况看,有顺应动作应答和不顺应动作应答。因为言语应答是可选的,并且可以顺应,也可以不顺应,顺应动作应答实际上就有3种具体类型:顺应动作应答,顺应动作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