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十四篇)

更新时间:2023-06-13 16:28:00 阅读: 评论:0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学生学会分析把总数看作单位“1”,求剩余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分数减法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一、出示下图:

1、估计一下各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出示例题: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二)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选择典型的解法让学生板演

1-1/4-1/31-(1/4+1/3)

(四)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让学生独立计算

(六)问:通过解答这一道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七)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一)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1-(1/2+1/6)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议(注意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算法)

(二)解答下面各题

1、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3米,还剩多少米?

2、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它的2/5,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没用?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课件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12×3+15×4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40×2-15×540÷2+15÷5

②50÷5+8×550+5×8+5

2.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28×2-45÷5①求积②求差③求商

(2)84×3-98+2①求和②求差③求积

(3)90+56÷2×3①求积②求和③求商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有关0的运算。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1、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境图,以及教参给学生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四则运算的顺序。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第二课时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第三课时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第四课时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第五课时有关o的运算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实际的问题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出除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3、能用得出来的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4、通过自己观察、猜测、验证得出简便运算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自己得出简便算法,且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进行计算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我们前几课所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进行了两次平均分)

2、能举个例子吗?(生举例)

1、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我们来看看这个应用题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

饲养场养了6窝小猪,每窝有6只,现把360克防病药粉掺入饲料喂养。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

2、汇报:(1)360÷6÷6 (2)360÷(6×6)

=60÷6 =360÷36

=10(克) =10(克)

二、展开

1、观察两种解法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猜测:根据360÷6÷6=360÷(6×6)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发表意见:“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里的各个因数。”

3、验证: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这样呢?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吗? 生举例子验证

得出我们所观察出来的是正确的。

4、用处:我们所观察出来并经过验证的规律有什么用呢?

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

5、应用:用上面的规律算一算。

280÷35 360÷45

(1)独立做、个别板演。(可能有这样不同的意见)

280÷35 280÷35 360÷45 360÷45

=280÷5÷7 =280÷7÷5 =360÷5÷9 =360÷9÷5

=56÷7 =40÷5 =72÷9 =40÷5

=8 =8 =8 =8

(2)全班交流:板演的小朋友说自己的想法。

比较这几种解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用这样的方法来做跟以前的比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针对上面的这几种做法你还有什么想说呢?

(得出:分的时候怎么简便就怎么分)

6、试一试:700÷28 256÷32

独立做、个别板演。

7、小结:今天学了什么?采用怎样的简便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可采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呢?(两位数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

像这样的题目除数是两位数时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有时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540÷(9×4) 620÷5÷2

420÷(14×6) 270÷45÷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0÷35 630÷18 486÷54 600÷24

集体做、校对。

3、提高练

480÷(□×□)=480÷20÷6

750÷□=750÷25÷3

560÷□=560÷□÷□

四、 课堂小结:谈收获,质疑。

课题: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p48—p49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镇中心学校为方便学生就餐特开设了学校餐厅,提供了一些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1、点菜;

师:“你想吃哪些菜呢?可以选择其中的三种,直接在它们的编号上做记号,点好的可以向我示意。”(出示多媒体课件:菜谱)

师:你在点菜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什么?(请学生口答)

师:大部分同学在点菜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点的菜。服务员告诉我们这家菜馆正推出一个特色服务,向每位顾客提供一份家常的营养成分表。(出示多媒体课件:成分表。)你从中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畅所欲言)

师:请你利用这张营养成表,估计一下你刚才点的三道菜的热量总和、脂肪总和和蛋白质总和分别是多少?(请学生说说三道菜的营养总和。教师要相机板书。)

师:那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出示多媒体课件:营养学家)

2、了解营养成分。

师:营养学家的话中“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例子吗?“不超过”呢?

教师板书:

不低于2926千焦

≥2926千焦

师:热量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热量除了给人在从事运动,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外,同样也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等等)

师:脂肪呢?(脂肪食入以后通过代谢转化为热量供人体使用,或转化为体脂存储于脂肪细胞中。当摄入的热量过多,长期超过人体活动所消耗的热能时,多余的热能将转化为体内脂肪,存储于脂肪细胞中。)

师:蛋白质呢?(它能使我们具有抵抗力,少生病。)

3、科学配菜。

(1)适时指导:如果你的配菜方案不符合标准,准备怎样调整?(将超标的调低,将不足的调高。)(教师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例进行指导)

4、实践活动。

1、提出分组讨论问题:

如果让你搭配,你能配出多少种合格的午餐菜肴来?

2、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5—7人为宜每组选一名负责人,负责本组成员的分工组织和协调工作。小组成员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学习水平差异等。(分组工作教师应在课前完成)

3、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可巡视班级,检查监督学生的活动情况,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知道并相应的调整课堂计划。

4、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本小组其他成员适当补充。各小组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

5、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给出解答。(不必要求学生列出所有的搭配方案。)

师:从统计结果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如:蔬菜点得多的方案,脂肪含量较底;晕菜点得多的方案脂肪含量接近50克;热量一般都在3200千焦以上)

小结板书:晕素搭配,营养均衡。

5、调查统计

1、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请各组同学根据上表,在全部的方案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5种方案。

2、分发统计表格,请个小组统计分析后填写。

3、师生根据调查统计的信息,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全班同学同学最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4、多媒体展示统计信息,请同学根据上面展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2)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教师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5、教师巡视班级,了解学生的调查统计情况及相关的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6、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给出问题的解答。

思考题:

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全课总结:同学,通过今天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大家可以在课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更多的有关事物营养成分的知识,为自己搭配更为丰富的营养午餐。(出示多媒体课件:相关画面。)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⑴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⑵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一、基本训练。

直接写出得数。

5/8÷5/12= 1÷3/7= 1/8×2= 4/5÷3/5=

11/4×2/11= 4/9÷3/5= 0÷2/3= 12×3/8=

独立完成,矫正答案。

二、提供情境,完成知识迁移。

⑴提供情境,呈现例题。

先出示图片的左面部分,教师示意图片上画的是“中国结”,示意学生理解做一个小的“中国结”要2/5米彩绳,大的“中国结”要3/5米彩绳;再呈现图片的右面部分,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⑵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可能会呈现下面两种解法:

2/5×18+3/5×18 (2/5+3/5)×18

=36/5+54/5 =1×18

=18(米) =18(米)

发现有不同解答方法和不同书写形式的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⑵班级交流,揭示课题。

让学生交流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体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法;观察算式,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⑶小组合作,整理运算顺序。

学生介绍计算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四则运算顺序;交流运算顺序:(板书)①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②含有二级的运算,先乘除,再加减。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⑷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14÷15/28×5/8+1/4 2/3+5/9×3/2+3/2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和这样算的理由,再计算,两名学生板演;矫正反馈,注意书写格式,养成即时检查的良好习惯,即做好一步马上检查一遍,然后再做下一步。

⑸两种方法比较,整理运算定律。

比较2/5×18+3/5×18和(2/5+3/5)×18两个算式,理解隐含了乘法分配律,体会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比较两个算式计算哪个简单,体会适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运算定律;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⑴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计算简便。

6/5×6/7-1/5÷7/6 12/7-(1/3÷7/15+4/5)

独立计算;再介绍可以怎样计算:可以用运算顺序完成计算,也可以运用运算律计算,感受何种方法简便,提醒能简便计算一般要用简便计算。

⑵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观察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并说出理由。

⑶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2、4~5。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7册第56—58页。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谈话: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组织了一些户外活动。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加法问题。

1、列式计算,完成等式。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相机板书。

(3)用等号连接。

2、观察发现。说说两道算式中发现的规律。

3、举例验证。

4、得出结论。

5、教师小结。

6、初步练习:

(1)填空: 96+35=35+□ 204+□=57+204

□+27=□+ 68 147+□=a+□

(2)357+218 用加法验算

1、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2、补充算式,计算得到等式。

课件出示: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填上符号)

4、观察发现。

出示要求:

(1)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

(2)你还能找到什么不同点?

(3)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并试着举例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尝试叙说规律)

5、全班交流。

让学生自由说说发现的规律再自主举例,教师板书有关算式。

6、概括规律。

7、小结。

8、填空练习:(45+36)+64=45+(□+□) 560+(140+70)=(560+□)+□

18+(24+□)=(18+□)+32 (18+□)+b=18+(a+□)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2、请做的快的同学介绍介绍经验,从而发现可以选择算括号里加起来等于整百数的那道算式,那样比较简便。

3、选择结果是100的两个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基础:

1、补充习题

2、拓展题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 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

师:刚才同学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真行!我家邻居小明暑假去旅游了,照了好多好看的照片,你们想不想看看?那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他照了多少张相片呢?大家一起算一算吧!(出示课件)你们能不能尝试列综合算式呢?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歌手大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口算

36+54=74-26=

3.6+5.4=7.4-2.6=

2、递等式计算

36+18+64125-27-73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不计算,你知道谁的得分高?

生4:5号选手的得分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是通过估算的方法知道的……

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解决“5号选手比9号选手的总分高多少?”这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师:这道算式里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9.43-8.65-0.40

=0.78-0.40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四、拓展训练

2.35+4.28+0.65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加简便?

小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异同?”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第14课《数值运算》。

·了解常量、变量;

·掌握单元格的引用;

·学会用公式计算数据;

·能够熟练使用填充柄;

·掌握复制、修改输入的公式。

通过本节资源,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引导学生创新,让每位学生都感到成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探索数值运算的方法和灵活地复制公式。

引用、变量的理解和使用;正确使用除法和括号。

本课为两学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用三学时完成,本节为第一学时。

学生在学过数据表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值运算。本节课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学生之间协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自查记录表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小步骤、快反馈、强矫正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行为准则。

所以本节课我拟采用任务驱动法与小步骤,快反馈,强矫正学法相结合,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创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遵循行为主义理论,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检查矫正,力求学生都能够清淅明了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资源:excel xx以上。

素材资源:任务驱动用的家庭收支表;学习表;学习录像;学习自查记录表;参赛选手评分表。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3分钟)

1.通过excel的作用引题,复习单元格地址。

2.展示任务学习工作表(含家庭收支表和学习指导)和学习自查记录表。

二、讲解任务和要求(5分钟)

1.讲解任务学习工作表的使用。

2.讲解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

3.讲解学习检查记录表如何填写。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督促检查(30分钟)

1.学生按照任务学习表中的要求和学习指导完成任务:

①计算月收入、支出及剩余练习利用公式计算;

②计算其它月练习复制和填充柄复制公式;

③计算各项合计练习自动求和及平均值(练习除法)。

2.教师辅导督促学生学习。

3.检查:布置任务后五分钟抽查任务①;十二分钟抽查②;二十分钟抽查③。

4.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填写学习自查记录表。

5.教师根据学习自查记录表解决未完成任务学生的问题。

四、巩固提高(5分钟)

设计计算参赛选手评分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除法运算和括号的使用)。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在本节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46-7×442÷6+39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1课时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交流汇报导学本的第一个问题;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印证导学本的第二个问题: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是什么?与整数乘除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设计意图】在这里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结果进行独立的列式,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

5、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4

出示题目:小林骑自行车去郊游。去时平均每小时行12千米, 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 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5

出示题目:用10米长的彩绸做小旗,平均每面小旗用彩绸米,这些小旗的 用来装饰教室,装饰教室的小旗有多少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最关键的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在全班交流时,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学会了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但在课上的计算练习中还是发现少数学生计算时错误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就约分,有些学生把乘数也写成倒数等。小结算法时我特意指名让这部分学生说说在类似的计算练习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通过这样的交流,这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自学指导为学生自学指引方向。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重点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先求“6米里有几个2/5 米(即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再求“15的2/3 是多少”,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只要将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所以说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领航者。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有时很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计算教学,但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计算方法等,非常醒目;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做的题,尤其是典型错误,既起到了重点强调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书写。因为自己做的题随时都有被展示的可能,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书写也较以往更认真。3.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本节课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自学指导都做到了前后呼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解决的,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最后归纳整理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再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出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还有哪个目标没达到。这样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建议。

建议在教学应用题时,一定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做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提醒学生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3.需破解的问题

在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如何才能避免学生忘记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以及约分不能约到最简分数的现象?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有关0的运算(教材第1113页的例5、例6。)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主题图、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700-(56+32)x9(36060)

(132+58)19x 32(295-187)

提问:如果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列式计算

(1)84除以6与7的积,商是多少?

(2)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教学例5

出示例5(1)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再出示:(2)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2、 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 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只有加法、减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3)只有乘法、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4)既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5)有括号的运算,又该怎样计算?

4、教学例6

(1) 出示例6,口算

(2) 小结:有关0的计算

(3) 提问: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 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先分析题意,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本文发布于:2023-06-13 16:2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461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学设计   案例   十四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