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3 网霸的出现与漫延
1 瑞安·哈利根几个月来一直受同学嘲弄。他们通过即时信息散布谣言,说这位十三岁的男孩是同性恋。一位颇具人气的女同学假装喜欢他,并和他在网上聊天,结果却把他们交流的信息复制下来与朋友分享。这位家住美国佛蒙特州的少年因无法应对这种羞辱,自杀身亡。
2 英国十五岁的盖尔·琼斯在一度每半小时接到20个无声电话后也自杀了。她的父亲格林怀疑半夜的最后一次来电把她推入死亡的深渊。
3 这是网霸行为带来的灾难中的两个极端例子,但绝非罕见。自从2003年哈利根和2000年琼斯自杀以来,上网的孩子越来越多,因此包括发送威胁性信息、暴露私人信息和在网上上传羞辱他人的录像
小儿呕吐
和图片的网霸行为很有可能相应增加。
4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组于上个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网民都曾受过网霸攻击。而且,随着网上交流从即时信息和聊天室发展到社交网站和YouTube视频网站,网霸行为发生的场所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中心,并日益公共化。
5 对网霸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有一点逐渐变得清晰:网上交流的某些方面使人们变得具有侵略性,促使人们去尝试现实生活中不敢尝试的事情。
6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影响面大以及网络“始终在线”的文化特点
使得网霸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普通操场上的欺辱行为。“这是操场欺辱的升级版。”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犯罪学家贾斯廷•帕钦如是说。2006年由英国尤佳互联网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研究发现,每八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认为网络欺凌比肉体欺辱更可怕。
7 原因之一是网上信息的受众人数巨大。“遭受一个孩子的网络欺凌就算没人知道也已经够糟了,如果有几百个或上千个同龄人看了录像那将是灾难性的。”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心理学家罗宾·科瓦尔斯基这样说,他也是十月份即将出版的《网霸——数字时代的欺辱》的作者之一。
8 吉斯林•哈扎,即众所周知的“星战小子”,非常痛苦地领教了这一点。2002年,这个胖乎乎有些笨拙的加拿大少年模仿绝地武士舞动假光剑拍了一段录像,然后将其随手丢在了学校里。2003年他的同学找到了这段录像,并放到网上当笑料。哈扎受到极大刺激,以致在精神病院度过了那一学年。不幸的是,不仅仅是找到录像的同学感到好玩,根据英国营销公司病毒工厂的统计,该录像是2006年网上下载最多的录像。
9 伦敦互联网安全儿童慈善联合会主席约翰·卡尔认为,网霸危害如此巨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永无休止。他说:“在我小的时候,操场上的欺辱行为会随着铃声响起、走进了教室或是放学回家而停止,而网霸行为却是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地存在,无处可逃。”成年人可以直接关掉计算机,
可如今的青少年却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们依赖互联网和同伴保持联系。“这是‘始终在线’
的一代。”科瓦尔斯基说,“这是他们互相交流的方式。”2007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美国93%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61%的人每天上网。
10 但是,互联网不只是增强了欺辱他人的危害。上网时很多时候可以匿名,比如使用假名发送即时消息,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
写下实名时不敢写的东西。
11 匿名制也是2001年一次事件的核心因素。纽约市一名精英学校的学生建了一个网页,让学生匿名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放荡的同学。网页上注明:“只需输入你认为最放荡的那个人(男生或女生)的
名字,旁边注上年级编号(或校名)。这是匿名的,你可以写下任何你认为是这样的人的名字!”在该网页被关闭之前,有超过13000份选票,选出了大约150人,多数是女生。
12 匿名制还会增强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科瓦尔斯基说:“不知道谁在侵害自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后果,会使人发疯。侵害方
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兄弟姐妹或全校一半学生中的任何一个。”
在她的一份最新的还未发表的调查中表明,近一半的受害者不知道侵害他们的人是谁。猪的故事
13 缺少面对面的接触可能导致网霸行为更加残酷。卡尔解释道:“在操场上亲眼看到被侵害者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止侵害进一
工作任务步升级,而在虚拟空间里没有视觉接触,则会产生更极端的行
为。”科瓦尔斯基说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的效果是独特的。“我们与真实的自己产生距离感,同时又能迅速做出反应,这是其
他交流形式所没有的。”她说,“在网上你好像不是你自己了。”14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由苏格兰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的露丝·艾利特领导的欧洲研究人员联盟,最近开发出的“不要怕!”角色扮演软件可以让孩子体验网霸受害者的感受。看完一小段一个
孩子在操场或网上受到欺辱的动画后,观看者被要求通过计算机输入建议来帮助受辱者。该软件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英国和德国的学校试用。
15 同时,一些国家也采取了立法行动。2006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将通过网络“骚扰、辱骂、威胁、侵扰”他人的行为列为联
鳄鱼的英语怎么读>消除危险邦犯罪行为。大约36个州已通过了类似的法律。
韩国已于上月开始实行“互联网实名制”,强制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记录上传人员的身份,并在有人控告他们诽谤或侵犯隐私时提供相关的详细信息。
16 但是,要说服人们认真对待这些法律还有困难,而且在美国这些法律也仅适用于18岁以上人群。“很多地方不愿意调查或涉入此类案件。”阿尔·库什说,他来自WiredSafet y,一个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倡议互联网安全的非赢利组织,他说:“他们人员短缺,
都忙于处理他们认为的‘真正的犯罪’。”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17 约翰•哈利根是那个因遭遇网络诋毁而自杀的男孩的父亲,他继续呼吁为保护孩子而对网霸行为进行立法。他和校方交涉,并创建网站讲述导致儿子死亡的事件。他说:“这不会让瑞安复活,但可以为很多还活着、却不知道向谁求助的与瑞安一样的孩子提供帮
咸宁温泉谷助。”
>10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