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
2006年第3期
总第97期
外语研究
ForeignLanguagesRearch 2006.No3
Serial?97
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重庆400031) 摘要:梁启超是翻译拜伦《哀希腊》的第一人.在其翻译中.他有意识地突出目的文
化本位.强调诗歌翻译
的社会政治功能,并以此协调政治目标与翻译规范与策略的冲突.塑造出中国化的
拜伦与《哀希腊》的想像.使
其成为民族救亡和复兴的符号象征.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哀希腊》;翻译;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t(2006)03—0048—04
回顾百年诗歌翻译史,最受翻译家青睐的西方诗 人也许是拜伦,而最幸运的诗歌也许就是《哀希腊》. 邹振环着有《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一书, 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便是《拜伦(哀希腊)在中国的幸 运》(邹振环1996:152—156).这个书名和篇名有两 层意义:1)《哀希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2)《哀希腊》在百年译介史上持续地受到译家的关 注,享有任何其他诗歌都不曾享有的幸运.有学者甚 至称这是《哀希腊》在中国"长达百年的艳遇"(倪正 芳,唐湘从2003:50).
通过研究梁启超节译的《哀希腊》(时译《端志 安》),笔者认为,梁启超有意识地突出目的文化本位, 强调诗歌翻译的工具性,并以此协调翻译目标与翻泽 策略的冲突,塑造了中国化拜伦
热爱自由的豪侠形 象.他对拜伦与《哀希腊》的想像构建,通过其后几代 翻译家的强化和丰富,已转变成为本民族的文化资 源,最终通过集体记忆形成民族复兴的文化象征符 号. 麦油脂
1.《哀希腊》与文化潜能
《哀希腊》是拜伦着名长篇讽刺诗《唐璜》(1819— 1824)中的一首插曲,歌颂希腊过去的辉煌,痛惜其今 日受人凌辱的现状,与长诗的故事本无太大的联系. 原诗无题,按照习惯,各诗集在收录此诗时均以篇首 数词为题,是为《希腊群岛》(TheIslesofGreece).
就翻译而言,一部文学作品(原作)的价值在于其 诠释的丰富性和可塑性,即能否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 发现其相关性和针对性,有效地转换成其他民族的精 神资源.梁启超慧眼识珠,在众多外国诗歌之中,第 一
个发现了《哀希腊》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文化潜能. 从文学层面上看,译诗是梁启超"诗界革命"的工具, "顾常好言诗界革命,谓必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风 格,镕铸之以入我诗,然后可比此道开一新天地,谓取 索士比亚,弥尔顿,摆伦诸杰讲,以曲本体裁译之,非 难也."(粱启超1960:61)在政治层面则是从"振国民 精神,开国民智识"(陈平原,夏晓虹1997:56)来解读 《哀希腊》,构建中国化的拜伦形象.从此,中国近代 一
48一 喝玫瑰花茶
知识分子对这首诗歌表现出经久不衰的热情,无论是 就译介的规模,译界的关注和社会效应而言,《哀希 腊》都堪称首屈一指.《哀希腊》的译介不仅体现了国 人感时忧国的入世参政心态,同时也反映出译介者鲜 明的政治意图和价值取向.
2.《哀希腊》的"意译"与改造
1902年,在其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根 据其弟子罗昌的口述翻译了《哀希腊》的第1,3两节. 《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政治小说,"政治小说者,着者 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 国为主."(陈平原,夏晓虹1997:61)正如他自己所 言:"兹编工作,专欲发表区区政见"和"商榷国计"(梁 启超1960:1).
拜伦的原诗有16节,小说中只引用了第1节和 第1II节:
[沈醉东风]
咳!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春江花月夜多少字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明朝建立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两神名)荣光常照. 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
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如梦忆桃园]
玛拉顿后啊,山容缥缈, 毛肚怎么洗
玛拉顿前啊,海门环绕,
如此好河山,
也应有自由回照.
我向那波斯军墓凭眺,
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同上:48) 在第3节译诗之后,梁启超借主人公李去病之 口,零星地翻译了其他一些断行.如第V节第5—6 行:"祖宗神圣之琴,到我们手里头,怎便堕落?"第VI
节第6行:"替希腊人汗流浃背,替希腊国泪流满面." 第XI节第5—6行:"前代之王,虽属专制君主,还是 我国人,不像今日变做多尔哥蛮族的奴隶."第XV节 第4,第6行:"好好的同胞闺秀,他的乳汁,怎便养育 出些奴隶来?"第XVI节第5—6行:"奴隶的土地,不 是我们应该住的土地;奴隶的酒,不是我们应该饮的 酒!"(同上:49)
梁启超的翻译,首先是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集中 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艺术审美的倾向.有学者称, "作为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作为政论的《新民说》 和作为学术着作的《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梁启超的 '民族国家主义宣言书'.梁正是用这样的思路来'网 罗拜伦'的"(余杰1999:16).这也就是说,梁启超不 是要刻意去发现原诗中隐藏的真实,而是将原诗看成 是"有待再创造的一套话语条件"(Simon1996:13).
《哀希腊》与拜伦本人,通通被纳入了民族国家的构 想.而对原诗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梁启超则无暇 顾及.他套用"沈醉东风"和"如梦忆桃源"的曲牌作 为译诗的表现形式,正好说明他以艺术审美的失落来 换取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第二,梁启超的译诗重效果而轻学术准确性.在 两节译诗中,最让人感奋,甚至令人热血沸腾的是"如 小班秋天教案
此好河山,也应有自由回照","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 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有学者称"许 多有志于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流着眼泪 来吟诵"《哀希腊》的,这首诗"深深震撼和抚慰了他们 淌血的心灵"(邹振环1996:155—156).然而,对照 原诗可以发现,正好是这几句与原文相去甚远.第一 句的原文是:
Andmusingthereanhouralone, Idream'dthatGreecemightstillbefree.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点钟,梦想希腊仍旧自由) 第二句原文是:
Icouldnotdeemmylfaslave. (我不能想像自己是个奴隶.) 如何调理肠胃
梁启超的翻译不仅意义上很难算是对等或准确, 而且语气也相差悬殊.原文是陈述句,译文转换成感 叹句和修辞问句,并使用排比结构,所表达的情感之 强烈远非原文所能相比.此外,"荣光常照","此地是 艺文旧垒,技术中潮","缥缈","环绕","爱娇","天 骄","我向那波斯军墓凭眺"等等,均与原诗的意义有 较大出入.两节仅有l2诗行,不论从再现,对等还是 忠实的角度,梁启超的翻译都不能称作"善译".可以 想见,作为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梁启超是有意放弃 译诗的准确性,力图使其成为警示国人的号角,以达 到"读此诗而不起舞必非男子"的效果(陈引驰1998: 368).在社会激烈动荡的转型期,宏大的政治目标往 往不允许他从容不迫地追求细节的精确.这也是梁 启超根据弟子罗昌口述来翻译的原因.尽管在小说 中梁启超附上了原文(英文),鲁迅曾经断定,从译名 "萨芷波"(Sappho)就可以证明,这"是根据日文译本
的重译"(鲁迅1999:122).梁启超通过日文转译,这 本身就说明其着眼点在译诗的社会效果. 第三,小说的政治功利性使梁启超强国的翻译目 标与"信"的翻译理念尖锐冲突.梁启超不仅将翻译 视为"强国第一义",提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 本"(郭延礼1999:226),他还指出当时译书的"二 蔽":"一日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日徇西文而梗华读." (同上:228)因而要求译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
;通二者次之; 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
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同上:232)就翻译标准和 策略而言,梁启超推崇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但认为"兼 之实难,语其体要,则惟先信然后求达,先达然后求 雅."(劳陇1996:60)信达雅的重要程度顺次递降. 从学理上看,梁启超坚定不移地主张忠实为第一 要义,然后求达求雅.然而,《哀希腊》的翻译不仅使 求信与求达,求雅发生矛盾.而且使塑造民族国家主 义的拜伦形象与《哀希腊》的具体翻译中求信的目标 发生矛盾.他在《大同译书局叙例》中称,"译书真今 日之急图哉!……将以洗空言之诮,增实学之用,助 有司之不逮,救然眉之急难."(陈福康1992:l13)在 梁启超看来,译书不仅必须,而且迫不及待.正如他 自己坦言,"勿徒求诸字句之间,惟以不失其精神为第 一
狗狗假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