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学名能“翻译”吗?er拼音
工作感言
我们知道,所有被人类发现、描述过的物种species,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学名scientific names。也就是说,一个物种的学名,指的只能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拉丁名。其他所有名字,都只是俗名common names。
当然也有例外。由于受辖于不同的独立法规,动物的学名和植物的学名就可以重复,比如Agathis montana就被一种动物:山地窄胫茧蜂,和一种植物:山地贝壳杉共用。除了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ZCN)、国际藻类、真菌、植物命名法规(ICN),还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等其他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CZN)
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ICN)
新耳机如何煲机举个例子,狗在英语里叫Dog,德语叫Hund,希伯来语叫כֶּלֶב (kelev),意大利语叫cane,日语叫いぬ (inu)……简直无法交流。但只要一看到Canis lupus familiaris这个名字,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能知道,这是狗。硕果
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
人们为生物构建了庞杂的分类系统,逐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单元。这其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着它们的拉丁学名。
虽然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都要有各自的拉丁学名,方便国际交流;但我们总不能丢掉所有俗名吧?只用艰深晦涩的拉丁学名,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在文章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总还是要用到物种的俗名的。对于已经有约定俗成的俗名的,如狗、猫、虎、象等,当然好说;但有一些不太为大众所知,还没有约定俗成的俗名的,该怎么办呢?
毕业季临近,大生物专业中的本、硕、博各级同行都面临着很多拉丁学名要匹配中文名的问题。经常有同行喊我帮忙“翻译”拉丁学名。为了搞定小小的一个中文名,我在个把小时,甚至几天后再给答案也是有可能的。这实在不是我懒,给一些拉丁学名找到或者自创一些中文名,往往需要查阅许多资料并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还会烧死一群脑细胞。
许多拉丁学名,都是有对应的中文名的,尤其是中国有分布的物种。对于已经有了对应中文名的物种,只要动动手指某度一下,你就知道。
而在生物学研究中,往往会碰到数量庞大、完全不在中文环境中的拉丁学名。对于这些学名,中文名可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呀!
那么,拉丁学名能“翻译”吗?这是个值得谈谈的问题。首先我想说的是,拉丁学名与对应的中文俗名,并不能说是简单的“翻译”关系。
总地来说,拉丁学名与中文俗名,大致有如下几种关系: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下这几种关系。
1. 意译
即根据拉丁学名的字面意思翻译而得的中文名。
为了将拉丁学名匹配上意思对应的中文名,我们首先要明白拉丁名是个啥。
红岩作者根据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4th ed.,1999)的规定,1个属级名称必须是(或被认为是)包含了2个或以上字母的1个主格、单数的名词(11.8)。
1个种级名称必须是(或被认为是)包含了2个或以上字母的1个词(或复合词)。如果这个词是拉丁词或者拉丁化的词,还必须满足以下任意1条(11.9):
a. 主格单数形式的形容词或分词。比如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的种加词“chinensis”就是形容词,意为“中国的”;火龙果Hylocere usundatus的种加词“undatus”就是undo(我摇摆)的被动完成分词,意为“波浪状的”。
b. 主格单数形式、与属名互为同位语的名词。比如大蟾蜍Bufo bufo,喜鹊Pica pica,种加词都作为属名的同位语。很多用神的名字命名的物种,也属于这种情况,比如扁锹甲Dorcus titannus的种加词“titanus”就是拉丁化了的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的名字:Τῑ醉酒诗τᾱ老花眼如何治疗́ν, titan。
c. 属格形式的名词。拉丁语的属格,也就相当于英语的“所有格”,表示从属关系。比如有个人姓“Jiang”,需要先拉丁化为“鲁达当和尚jiangus”(男人)或“jianga”(女人),变为属格就分别是“jiangi”和“jiangae”。≥2个叫“Jiang”的男人或有男有女,变为属格就是“jiangorum”,≥2个都叫“Jiang”的女人,变为属格就是“jianga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