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建筑的红砖情节_闽南乡土色彩_闽南红_体验

更新时间:2023-06-12 00:43:12 阅读: 评论:0

闽南建筑的红砖情节
——闽南乡土色彩“闽南红”体验
曾舒凡  厦门大学国际学院  361005
摘  要 :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广大地区民居而独树一帜。闽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色彩体系——“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使得它更具有地域代表性,成为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因此有学者们将这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色彩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以“红砖区”与“灰砖区”来划分福建传统民居,并将建造有闽南传统红砖建筑的地区划为“红砖文化区”。
本文拟以代表闽南民居红砖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红砖为出发点,探析红砖形成的种种历史渊源;阐明以闽南乡土材料制作的红砖在闽南区域环境内的适应性;及由红砖抽提的乡土化色彩元素“闽南红”的色彩艺术表现力和区域可识别性。
Abstract: "Bricks-allocated for Whitehead, out into the stone slabs Dovetail ridges, Palace restaurants with red tiles" make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southern Fujia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other vast areas other residential areas and independence a unique identity. Taiwane trad
itional hous have special architectural color system – "red-brick Whitehead" gorgeous red style, make it more geographically reprentative, the Taiwane traditional hous become a symbol. Thus some scholars have geographical reprentation of the colors as a Taiwan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bricks" and the "gray zone" to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Fujian resid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 traditional red brick building is zoned "red Cultural Distric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be reprentative of Taiwane residents of the red-brick main building materials -- brick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formation of red brick various historical sources; Taiwane native to clarify material in the production of red Taiwane region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and extracts from the native red color element "Taiwane red" color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o be identifiable region.
一、闽南地域划分
闽南地区就地理位置而言,泛指中国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行政区域上以厦门、漳州、泉州为主。然而就方言、生活习惯及文化方面而言,还包括台湾海峡西岸的中国台湾地区,因为这些地区都有红砖建筑的存在。由于闽南地处中国东南边陲,陆地交通不及海上交通便利,但也正是
因为地理上的劣势,使得闽南人兼蓄了古越先民开放进取的精神和由北向南传播的中原文化的精华。同时,在频繁的海上贸易和交流中,闽南地区还受到了东南亚及欧洲文化的极大影响。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逐渐发展为闽南建筑文化的代表,她以一笔暖洋洋的砖红色描绘了中国民居建筑文化中喜庆欢愉的农家气息。
二、闽南传统民居整体体验
闽南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装饰色彩体系在民居装饰
色彩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人们走近闽南古朴的村落时,远远便可以望见一片优雅华丽、生动活泼的砖红色建筑群。如果可以假设徽派民居是静谧清淡的,苏派民居是温雅内敛的,闽南民居就是热情洋溢、蒸蒸日上、更富有暖意和欢乐的。遍布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就是由一
块块色彩鲜亮的红砖所砌就的。
图    1 闽南传统红砖建筑群鸟瞰
三、闽南传统民居景观地域识别
俞孔坚在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中指出,乡土景观是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投影。遍布于闽南地区的暖洋洋的红砖建筑是今天的闽南人对先辈几百年建筑方式、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的传承结果。闽南红砖民居以一种红色为主的色调强调了其地域可识别性,成为闽南地区乡土建筑景观的代表,红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四、闽南红砖针对性分析
1、红砖的视觉表象
视觉表象由色相和明度刺激形成。大队委竞选口号
亚热带阳光和煦、海洋湛蓝、沙滩细白、
菜畦青绿,闽南建筑中大面积的清水红
砖墙面在田野风光中更富有生命力。无
红楼梦名言名句
论是农民从青绿的稻田望去,还是渔民
从天蓝的海洋中回眸,红砖所呈现的强
烈的乡土气息就是安居乐业的居所。这
种富有强烈的乡土地域性的红砖色,本
身所呈现的特殊视觉效果,可以堪称是
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色彩,抑或我们可
称之为“闽南红”。
图    2 以红砖为元素抽提“闽南红”
2、红砖制作方法
红砖作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是取稻田中的泥土制作成砖坯,再装窑焙烧。烧制的时候采用马尾松夹杂一些干柴杂草作为燃料焙烧。红砖入窑时,采取斜向叠加的摆放方式,堆码烧制时松枝灰烬落在砖坯相叠的空隙处。出窑后,表面会自然形成几条红黑相间的纹理,这些纹理在砌筑墙体
时,自然形成装饰,使墙面变化丰富、自然活泼。闽南地域的土壤含铁量高,焙烧砖石时,黏土所含的铁被氧化成三氧化铁,容易呈鲜亮的土红色,其色彩华丽红艳、稳重大方。砖质质感朴实、色彩黑红相间,又被称为 “胭脂砖”、“烟炙砖”、“颜紫砖”。闽南的能工巧匠便利用这些红砖本身的纹理按一定的美学规律砌筑墙体,远看是由红
砖堆砌的素净的清水墙面,近看是紫黑条纹构成的“<”形图案,犹如燕子的尾巴。古时闽越兴盛堪舆术,奉朱雀为神兽,这些清水墙面上的“小燕尾”是否象征物化了的神兽崇拜及堪舆文化?因此,红砖又有一些美丽的名称“燕子砖”、“雁字砖”、“雁只砖”。
从生产技术角度来看,闽南地区选择红砖作为建筑材料,是因为当时生产青砖要比生产红砖难。青砖生产过程中要求窑体密闭,否则焙烧时空气进入窑室会氧化砖坯,易出现“花脸砖”。另外生产青砖比生产红砖工序更复杂,材料消耗也更多。红砖的制作周期短,无需窑体密闭,技术要求相对容易。烧制后的红砖质地粗朴,透着自然朴素的性格,她那耐人寻味的色彩和质感恰好符合了人们对它的美学规律的要求和期望。因此,红砖制作加工方法产生以后,在民间不断的推广,成为福建传统建筑的基本材料,沿袭至今。
色彩是建筑的外在表象之一,也是表现乡土文化的要素。但如果单纯地从传统制作方法来推究“闽南红”的成因是不足或片面的。一个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形成,其本身必定有可以追溯的历史原因和独特的象征意义。
3、红砖建筑起源初探
闽南泉州地区墓葬的田野考古中挖掘了大量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由红砖砌筑而成的墓室。根据这些红砖墓墙,专家推断早在宋元年间,闽南地区就出现了红砖建筑并开始流行,红砖建筑已经成为闽南地区共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
对于“红砖建筑”的历史渊源,有以下几个推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一,闽越堪舆文化遗存探源
福建,古称闽越,地处北纬23°31′~28°18′之间,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福建背山面海,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输向陆地,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省会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优越,高温多雨、湿热同季。
《汉书·五行志》中,提及有关堪舆的记载,“火,南方,扬光辉为明者也”。红色在五行中属火,为朱雀,居南方。“五行”学说中,把火联想意会以赤朱色,即红色,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并认为红色是五行的正色,红色遂成为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西晋以后,中原移民大举迁入南方,带来了中原的堪舆文化,开放进取的闽越人吸收了中原的思想精华,开始喜
好红色。“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从视觉上来看,虽不及正红那么鲜艳,但明朗温润,有亲近感,她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朴实追求和审美愿望。着以大面积暖红色的外衣闽南红砖建筑,正是这种美好愿望的体现。她是否是火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否是一种对于希冀远古祖先神灵庇护、驱魔避邪的心理表现呢?是否是工匠们有意与无意中对华夏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再创造?
其二,闽南民间传说解读
素鲍鱼
闽南的红砖不仅可以从符号介入上解读,还有一些相应的民间传说。唐末,闽王王审知聘惠安黄田唐朝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厥为妃。五代十国期间,黄妃之子王延均以时乱在闽称帝,建立闽国,尊黄妃为太后。黄太后的家乡滨海风烈,“日出十八大窗,雨来十八漏空”就是当时的写照。每逢暴雨交加的日子,她总会念及父老乡亲没有像样的房屋居住只能经受风吹雨打而落泪。闽王为了安慰太后,便下诏“赐你母上皇宫起”。由于闽南语“母”与“府”谐音,“你”与“林”谐音,传旨时,竟被大臣误读为“赐你府上皇宫起”,或“赐林府上皇宫起”。因此,恩赐的范围一下子从黄太后的娘家扩展到整个泉州府或者林姓府邸。故泉州府上下欢欣,均以为皆可以盖上“皇宫起”,一时间红砖建筑遍布泉州府的大街小巷。当闽王发现圣旨误传的时候,“皇宫起”已经仿建到泉州郊外的南安地区了。“皇宫起”除了以中轴排列、多进深的空间布局外,便是皇家特有的红色外墙——一片喜庆连连、驱魔避邪的带有闽南当地乡土情味的砖红色清水墙面。
其三,闽南红砖建筑历史推断
据相关学者考证,上述传说中描述的红砖建筑出现的时期与红砖建筑真正出现的时期相矛盾。从历史发展时间上推断,红砖建筑的出现是与南宋外宗入住泉州有关。当时南北宋交火,南方相对平安。战争导致北方的中原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入闽越地区,人群中也包括南宋的皇族宗亲。皇族的迁徙带来的不仅是金钱,还有许多中原的能工巧匠,更重要的是皇家文化观念。他们在闽南建造了皇宫规格的红色起居,南北方的建筑文化合璧的结晶是造出富有暖意的高规格的“皇宫起”。
vaunt其四,海洋文化影响下的红色性情
经期能喝普洱茶吗明末学者顾炎武说过“海者,闽人之田也”。位于滨海地区的闽南,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海上交通和贸易发展提供便利。在唐朝,泉州已是当时国内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泉州还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发达的海上文明,不仅在体现经济上,亦在文化交流上有突出的表现。海上的贸易交流不自觉地扮演了以促进泉州为中心的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造就了闽南人爽朗、热情、宽容、开放的性格。海上文化交流伴随着外来宗教的陆续传入。当时各种外来宗教基本上在福建闽南都有出现,其中摩尼教也自波斯在唐代从海上传到中国。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糅合了拜火教(波斯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所创,后来又衍化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闽南人对摩尼教的崇拜,使他们对红色更加热烈地追求与崇拜。海洋文化的发达与宗教文明的传播,对于红砖文化也起到一种间接的促进与推动。
其五,本地政策鼓励
闽南红砖建筑自南宋以来,在元、明、清后继续发展,但随历史变迁,国内又陆续上演海禁的历史,闽南海外贸易衰落,经济失道,福建各地官府纷纷开始推崇使用本地材料。红砖的泥坯取自本地铁含量高的泥土,烧制后成品砖呈现土红色。在政府鼓励多用本地乡土材料的情况下,红砖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得到普及。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砌有“闽南红”的红砖清水墙的传统建筑逐渐遍布闽南地区。
红色,原本就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色彩,“闽南红”与中国人的色彩喜好不期而遇。红砖在闽南传统建筑普遍出现,使得“闽南红”顺理成章地成为普遍的闽南民居的代表色相。相比较而言,“闽南红”不同于以故宫红墙为代表的中国红,“闽南红”是带有历史沧桑的色彩,是一种边陲百姓对中原先进文化想象的色彩。在历史的逐渐演变中,在地域因子的限制下,在当地文化基因的催产下,多元文化的熏陶浸染下,“闽南红”或许就这样破壳而出孕育而生了。
五、“闽南红”色彩分析
红砖是福建乡土化的建筑材料,由于福
建各地区土壤中含铁量的不同,导致焙烧出
来的砖石颜色不一致。从统计上看,平原地
区的土中含铁量8.5%,山区中含铁量10%。
因此,平原地区制作的成品砖为鲜红色,山
区地区的成品砖为深红色。但是在色相上的
细微差别并不影响整体上对“闽南红”色彩
印象的抽提。
图    3 “闽南红”色彩印象的色相微差 1、“闽南红”色彩三属性
通过对闽南不同地区现有的红砖和红砖建筑进行统计,可以初步得到以红砖为元素抽提
的“闽南红”在色彩中的属性及倾向。总体来说,“闽南红”是一种鲜艳(彩度)、明亮(明度)的土红色(色相)。红砖由于烧制的原材料取自于稻田,三氧化铁使成品砖在色相上偏红橙色,泥土的成分及属性使得胭脂砖色彩沉浑、温润;但不失较高的明度和彩度。
应用美国的“蒙塞尔色系”以具象的数字化表示“闽南红”:色相为中间色的红橙色RO,
明度为3-4的高明度,彩度为6-8的高鲜艳度。以完整的色
彩代号表示,则是RO3/6(色相明度/彩度)、RO3/7、 RO3/8、
RO4/6、RO4/7 、RO4/8。
日本色彩研究所对色彩经过严密的实验和分析,研究色彩
本身具有一定特性以传达不同的意向。根据日本色彩研究所的
色彩色调系统划分,“闽南红”在色调分布图中是以一种浊色
调(dull)出现;在色彩意向坐标中,“闽南红”相对应的位
置表现出一种优雅自然(Natural)的色彩意向。
图 4“闽南红”色相
2、“闽南红”与墙面色彩关系
如坐针毡的意思闽南红砖清水墙面由勒脚、墙身、檐边构成。勒脚一般是用“泉州白”或“青草石”的白色花岗岩装饰,檐边则多是泥塑彩绘。从墙面颜色比例的统计显示,红砖构成的“闽南红”的墙面约占总面积的55%,白石青石约占30%,其余泥塑彩绘等约占15%。红砖呈现的朴实的“闽南红”与大理石的灰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更加衬托出“闽南红”的气质和红艳格调。
“闽南红”在视觉上既有温暖的阳光调子,又有沉稳可靠的土地色,她竟是如此具有田园味。也可以说,她强大的力量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色彩,是自然意向的典型范本。白色花岗岩作为基调呈灰白底色,“闽南红”的材料红砖源于自然界中的水稻田,橙红象征了阳光的色彩,高明度的“闽南红”与基座的灰白色在色相反差较大造成视觉冲突,然由于两者在材质、肌理上各自呈现特殊不同映像,两色的对比并不刺眼;反而是在酣畅淋漓的对比中塑造了田园牧歌式的安乐祥和的意境。
数学游戏手抄报工匠们在砌筑墙体时,为了不使清水墙面看起来单调划一,往往用砖块在墙表面堆砌四方连续的纹样,这些纹样阳光照射下具有悸动性,纹样之间相互影响使墙面格外鲜活,使建筑立面显得丰富多变,也不单调了。
清水红砖墙以色相稳静而温和的“闽南红”为中心,与稍具温和色调的花岗岩共同表达明亮优雅的自然意向。石材的灰白色与砖红色相配,加上本身粗朴的质感,墙体显得沉稳,具有安定感。灰白的基座,砖红色的墙身,呈现出古色的风雅的意境。两种具有自然意象的色彩,和谐的铺就在一面清水墙上,泥塑和雕饰以点、线的构成形式“镶嵌”在“闽南红”中,把中国传统建筑色彩斑斓的装饰精神表现得一览无余。
图    5 丰富多变的清水红砖墙面

本文发布于:2023-06-12 00:4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334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闽南   红砖   建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