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11晚上失眠吃什么好才利于入眠—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班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木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
(1)1根1根地摆;
(2)2根2根地摆;
(3)5根5根地摆;
(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
(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
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骑马技巧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最新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它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这节数学课是《11-20各数的认识》的第一个课时,学生在学前班就基本上会从1数到20,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从而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了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1、为了尽可能的排除借班上课和大班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设计了课前谈话,在拉近与孩子距离的同时,渗透了课堂纪律的教学,采用奖励大红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十进制记数系统的.抽象过程,经历了计数、符号两个层次的抽象。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充分利用课件,设计了“从盒子里出现一朵大红花就在桌子上摆一根小棒”的活动。这个活动注重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衰老的原因的特点,动画放映生动有趣;同时,能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古人计数的方法,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现代纺织技术极地动手操作。然后汇报摆的方法:
(1)1根1根地摆;
(2)2根2根地摆;
(3)3根3根地摆;
(4)4根4根地摆;
(5)6根6根地摆;
(6)一边10根,另一边2根。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这时,我并没有点评,而是开展了1个“比眼力”的游戏,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注重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1、学生在上台展示12根的摆法,“10根摆在一起,另外2根摆在一起”这种摆法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就直接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讲劳累的英语台上只有一个杯子,学生自己认识到不能摆在1个杯子里,产生了再给他1个杯子的需求。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计数单位“一”已经不够用了,需要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十”,这种需求的数学知识表象。
2、讲台上展示的两个杯子和杯子中的小棒,其实就是计数器的模型。在教学20的认识时,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这一数学思想。
3、在生活原形中进行“1个十”的难点突破。对于“1个十”的难点,我设计了“10支一盒的笔”、“10根一袋的火腿肠”等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找到生活中“1个十”的原形,感受“1个十”在生活中的作用。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堂数学课中,我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1、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就讨论过“比眼力”这一活动,安排多少根比较合适。在决定安排12根时,我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学生会不会受摆12根的影响,明明“1根1根地摆”看不出来,他会不会乱猜12根呢?果然,学生在出现“1根1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马上就说12根,同样“2根2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学生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导致“比眼力”这一游戏活动,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体会“十&rdqu风平浪静造句o;的优越性的效果。如果在设计之初,我们设计了出现这一现象后的应对方案,比如再来一次“比眼力”的活动,这一次是20根,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十”的优越性。
2、在建立计数器的模型时,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摆的“十”和“一”,忽略了学生和我左右的相对性,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表象。
3、“圈一圈”这一练习活动耗时太多,导致后面我精心安排的“联系生活,寻找11~20的数”这一活动没来得急开展。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并且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它们的组成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道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一、面向全体方面: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精讲多练方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三、师生互动方面: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媒体运用方面:
多媒体的使用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十进制概念建立这一过程,这些不仅便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课堂服务。
不足:
希望在今后教学中,能够通过形象生动语言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11—20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十”,以及数感的发展,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3、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接着让学生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来数一数我们一组的有多少小朋友。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肝胆排毒,更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时让学生数一数*陈雨霏**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2.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十”和数位“个位”情侣节日、“十位”。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的是11根小棒?此问题为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作了铺垫。在学生认识了11、会写11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11里面的两个数字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学生都回答不一样,说一个表示十,一个表示一,教师接着讲到:“右边的1所对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个位”,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左边的1所对的位置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借助此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样才会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3:0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25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