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5-22 12:45:38 阅读: 评论:0

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人固有一死,而葬礼是我们跟逝去的人最后的道别,所以很多地方的习俗都对它很重视,那么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下面跟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

旧时钦州丧葬礼俗,大致为:

1、病人弥留之际,家属到场送终;

2、人死后,即为死者理发(或梳头)、更衣,派人或发电函将死讯告知亲友,请僧道做“斋”,家人披麻戴孝。后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入棺。

3、出丧;

4、死后第七日起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天一祭,俗称“做七”;死后百日祭坟;至周年,再设祭,称“做周年”或“脱服”。

50年代起,逐步用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灵牌;用花圈挽轴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

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但在乡村中,由于各种原因,大都仍用土葬。丧葬礼仪中的迷信活动则有所革除。

广西钦州婚嫁习俗

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

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

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

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克”,男方即遣媒议聘;

4.男方择吉日,将议定聘金和新郎生辰的庚帖放入小匣子内,连同财礼、点品由媒人护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金、财礼、点品和男庚帖后,原匣内放入女庚帖,连同回送的衣着、喜果,由媒人带转,俗称“定亲”;

5.成亲之日,男女双方各自设宴请客。男方发花轿至女家,新娘开容(又称“开颜”,即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梳妆,拜别,红巾蒙面上轿;

6.轿至男家,新郎出,向花轿三揖,谓“拜轿神”。伴娘搀出新娘,依次唱拜天地、祖宗、父母后,新人对拜。拜毕,新郎引新娘进入新房;

7.第三日,与亲族分辈依次礼见后,新郎新娘双双去岳家,俗称“三朝回门”。至此,旧式嫁娶礼仪才告结束。

贫穷人家婚嫁礼仪大同小异,限于条件,仪式、酒席从简。

***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逐渐增多。

广西钦州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有蒸年糕、包粽、做粉利、打米饼,清扫房屋,在门上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吉祥对联等习惯。春节之时,爱放鞭炮,尤以新旧年交替时刻,爆竹声骤起,延绵不断,直到天亮。新春期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业余文艺队巡回公演传统节目。有些地方还舞狮拜年,锣鼓喧天,爆竹震地,祝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亲友互送礼肉、糖果,互请年酒聚谈,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大年初一,一些农村妇女习惯大清早就到河边汲“新水”,及到邻居菜地摘几兜葱蒜,叫“偷青”,以***“吉利”和孩子“聪明”。这天,一些地方不杀生,全天素食。亲友相见必笑脸相迎,互相祝贺、拜年。长辈给小孩“红包”(又叫“利市”)。同时,禁忌不吉祥的事和忌说令人不愉快的话。初二日,亲戚朋友带着礼品互相串门。初一初二日不扫地。初三日,多不串门,清早便打扫清洁,将所清理的垃圾和扫帚竹簸等送到门外一起烧掉,称为“送穷鬼”。

二、元宵节

为正月十五日,也叫“上元”,又叫灯节,下午至傍晚时分,鞭炮声不断,春节至此结束。这天夜里,兴吃元宵(汤圆又叫水圆),玩彩灯,放烟花。

三、春社日

为二月初二日。此日人们宰鸡做糕粉,各村集资汇众于土地庙宰猪羊供社神。

四、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各家各户用枫叶染糯米煮饭,叫吃乌米饭。***后,三月三日是壮族人民的“歌圩”日,男男女女,身穿盛装,手提食物,来到设歌台的地方,不分日夜地进行赛歌。对歌时,台下观众有的出谋献策,有的呐喊助威,十分热闹。参赛的人往往以歌词丰富优美,歌声宏亮者取胜,理屈词穷者败。对歌结束后,一些青年男女相约于幽静之处,将自己带来的“乌米饭”和礼物,互赠给自己的心上人以表达爱情。

五、清明节

建国前,每逢节日,家家户户插柳枝于门,并杀鸡(鸭、鹅)备酒肴,蒸发糕、包粽子,买纸宝、蜡烛、香、鞭炮,到祖先墓前祭扫,叫做“踏青”,也叫“卦纸”、“扫山”。建国后,***府号召移风易俗,一些地区逐步改变旧习。在扫墓时改为张贴红纸或白纸条,鸣放鞭炮,默哀悼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则到******墓前瞻仰、默哀、献花圈。

六、4月八

为浴佛节,相传是敷佑伯冯三界神诞日。冯兰界曾嘱“是日百草可食,唯风吹不动者不能食耳。”是日人们多采金银花、青艾等制成“垃圾噎”。传说吃糍粑能去疾病、健身体。也有的乡民将糍粑活到老学到老喂牛,传说这日为牛魔王生日,所以四月初八农家均不役牛。这种习俗,***后己渐有改变。

七、五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以菖蒲,艾叶、大丹花插于大门左右,城乡普遍做灰水粽,又称“凉粽”,用蜜糖或红、白糖沾食。还有赛龙船的活动。相传这日屈原小雪节气溺水殉难,人们闻讯,争相划船拯救,赛龙船由此演传而来。

八、六月六

六月初六日为夭祈节,又为花林圣母神日,人们在这天宰猪、牛、鸡祭神,以祝五谷丰登,还有“六月六晒衣服”的习俗,在这天将好衣服和书籍放在阳光下曝晒,以消灭蛀虫。

九、七月七

七月七日为七夕之日,乡村不重此俗,城中妇女惯于这天结拜姐妹。知道牛郎织女故事的人,在晚上向青年讲述牛郎织女的淳朴爱情故事。在商业化的今天,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

十、七月十四

又名“鬼节”。建国前,城镇、乡村普遍过此节。节日里,家家户户早晚供奉祖先。建国后,这些旧习已基本绝迹,如今大家喜欢宰鸡宰鸭,在家中拜祖、聚餐。

十一、中秋节

钦州民间习惯叫“八月十五节”,雅称“团圆节”,壮族人民称“岭头节”。每当节日来临之际,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和柚子等水果任人随意选购馈赠亲友。这天,在外亲人总是尽可能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晚上,家家户户以月饼果99热线品祭拜月亮,合家团坐,品茶赏月,吃月饼,庆贺合家团聚。部分地方,尤其是壮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中秋节期间有“跳岭头”的风俗习惯。

十二、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过去有“重阳登高”之说,有闲阶层,这天登高赏秋。农民普遍酿甜酒。有些乡镇还在祠堂里吃“重阳会”。

十三、冬至

十一月冬至日,有做糯米汤圆、包粽和杀鸡鸭供奉祖先的习惯,名日“食冬”。

十四、十二月二十四日

该日为扫屋日。城乡人们多在这天打扫屋内外,搞清洁卫生,力求整洁迎新春。

十五、除夕

年三十日(小月二十九)为除岁,也称除夕。当天人们书写春联、神位、换桃符贴春联。杀生具酒,力求丰盛,午后分别到附近神祠供奉,拜别祖先,供奉时燃鞭炮。cosh函数供奉后,各家欢酌晚餐,晚上人人入浴更衣。是日,尊长以彩钱分赐卑幼,称为“压岁钱”。是夜有的通宵不眠,称为“守岁”。

民间丧葬习俗

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平安培训罢了。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生虫子。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除宁武一带有“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十”字,名为“开土”或“破土”。“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新地另建新坟。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怎样炖牛肉好吃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消防安全绘画作品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跳绳正确动作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

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电工岗位职责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什的结构“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哭杖”和“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童男童女”已经被把头或脚扭向后,置于棺木一侧),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2:4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24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钦州   丧葬   广西   习俗   有哪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