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流病 | 流病 | 临表 | 诊断 | 治疗 | 预防/鉴别 | 备注 | ||||||||||||||||||||||||||||||
流行性出血热 EHF /HFRS 肾综合症出血热 Epidemic Hemor- rhagic fever/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汉坦V | ①啮齿类(鼠) ②呼吸道(主)/消化道/接触 ③普易,后较强免疫力 ④亚欧(我国普遍高发) ⑤四季(冬春主) ⑥男青壮年农民/工人 | 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衰 潜伏期:7-14d 五期: ①发热期: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眼眶/腰痛)、毛细血管损伤(三红:脸部/颈胸部/结膜)、肾损害 ②低血压休克期 ③少尿期 ④多尿期 ⑤恢复期 | ①冬春、病前两月进疫区、鼠类接触 ②五期经过+早期临表(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损害) ③辅助 血RT:血液浓缩(红/白/Hb↑ PLT↓) 尿:蛋白(+++),膜状物 确诊 血清/ 血细胞/尿→病毒抗原 血清→IgM抗体 IgG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 早期/非典型患者诊断 RT-PCR→RNA | 三早一就:早发现/休息/治疗,就近处理 ①期:抗v(利巴韦林)、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忌强发汗退烧药)、预防DIC ②期:积极补容、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血管活性药/糖皮质激素) ③期+④期(移行期/多尿早期):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透析 ④期(多尿晚期):维持水电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 ①疫情监测 ②防/灭鼠 ③做好食品/个人卫生 ④疫苗 ⑤期: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 [乙脑备注] ①人畜共患 ②乙类传染病 ③乙脑极期严重表现:高热、抽搐、呼衰 ④致死主因:呼衰 ⑤并发症:支气管肺炎(max) ⑥抽搐病因:高热、脑水肿、呼吸道阻塞致脑组织缺氧、脑实质病变 ⑦猪是主要传染源的原因:猪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病毒血症期长,而人的病毒血症仅5天,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 ⑧脑膜刺激征:克氏征、布氏征、颈项强直 | ||||||||||||||||||||||||||||||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日本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乙脑V | ①猪(主) ②蚊媒传播(三带喙库蚊) ③普易,多隐性感染,后较强免疫力 ④亚洲(我国普遍) ⑤夏秋季(7/8/9月) ⑥10岁以下儿童 | 高热、意识障碍、抽出、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重者常有后遗症 潜伏期:10-14d 四期: ①初期 ②极期:脑实质受损表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衰(中枢性主)、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循环衰竭(少) ③恢复期 ④后遗症期:6月后所存在的症状 分型:轻、中(普通)、重、极重(爆发) | ①夏秋季(7/8/9月),10岁↓儿童 ②突然起病,脑实质病变(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较轻 ③辅助 血RT:白/NE↑ 脑脊液:无菌性脑膜炎改变(非化脓性、无色透明、压力↑、白C轻↑) 早期诊断→特异性IgM抗体 回顾性诊断→补体结合抗体(IgG抗体) 流行病学调查→血凝抑制抗体 病毒分离、RT-PCR→RNA | 及时处理,把好三关←抢救关键 ①一般治疗:吸痰、拍背、翻身 ②对症治疗:把好“三关” 高热:物降主、药物辅、亚冬眠 抽搐:去除病因、镇静止痉 呼衰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④抗菌治疗 ⑤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 [鉴别] ①中毒性菌痢 ②化脓性脑膜炎(流脑) ③结核性脑膜炎 ④脑型疟疾 ⑤其它病毒性脑炎(HCV)、肠道V、腮腺炎V [预防] ①控制传染源:饲养卫生/人畜分开/仔猪疫苗 ②防/灭蚊 ③疫苗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 Neisria meningitidis,Nm | ①带菌者(主)、患者 ②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2米以内)密切接触(2岁↓) ③普易,多隐性感染,后持久免疫力 ④冬春季(3/4月) 周期性:通常3-5年一次小流行,8-10年一次大流行 流行期间A群主 非流行期间B/C群主 ⑤世界性分布,我国A群主 说梦话是病吗⑥5岁↓(尤6月-2岁) |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皮肤黏膜瘀点、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脑实质损害,危及生命 潜伏期:2-3d 四型: ①普通型(90%↑):四期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1-2d):多无 败血症期(1-2d):高热、毒血症症状、瘀点/斑(皮肤、结膜、软腭粘膜)、重者紫黑色坏死/大疱 脑膜炎期(2-5d):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高热、毒血症症状)、CNS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喷射状呕吐、脑膜刺激征)、重者(谵妄、神志障碍、抽搐) 恢复期:1-3周痊愈 ②暴发型(三型):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儿童多见 a休克型(华-佛综合征):中毒症状重,皮疹融合、坏死,循环衰竭(突出特征),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b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脑水肿、脑疝(重者)、呼衰 | ①冬春季,儿童 ②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 ③辅助 血RT:白C、NE↑↑ 确诊 细菌学→涂片(瘀点斑、脑脊液) 细菌培养(血、脑脊液) 脑脊液:化脓性(浑浊),压力↑ 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 RIA法测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检测、预后判断 p.s.患者迅速出现脑实质损害/感染性休克→提示爆发型 c混合型 ③轻型 ④慢性败血症型(罕见):成人,发热、皮疹、关节炎 | 普通型: ①一般治疗:隔离、护理、对症 ②病原治疗:尽早足量,青霉素G (氯霉素、头孢菌素、磺胺嘧啶) ③对症治疗:降温、降颅压 暴发型: ①休克型:及早应用抗生素 治疗休克 酌情使用激素 治疗DIC ②脑膜炎型:尽早使用抗生素 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 激素 呼衰治疗 | [鉴别] ①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细菌学证实 ②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脑实质损伤为主的临表,脑脊液呈浆液性,特异性IgM抗体 ③败血症休克型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后者可有原发灶,无季节性,血培养致病菌 [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密切接触者观察7天 ②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 ③提高人群免疫力:疫苗、药物(复方磺胺甲口恶唑) | ①本病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居首位 ②华-佛综合症: Waterhou-Friderichn’s Syndrome | ||||||||||||||||||||||||||||||
疟疾 Malaria 疟原虫(4种): 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 | ①患者、带虫者 ②叮咬(主,雌性按蚊) 输血、母婴(极少) ③普易,后免疫力不强,可再感染 ④地域性明显 我国主要:间日疟 云南海南:间日/恶性疟 ⑤温带:夏秋季 | 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 潜伏期:间日/卵形疟13-15d,三日疟24-30d,恶性疟7-12d 1.典型:突发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脾大(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红C破坏) 寒战发热期(2-6h)→大汗期(1-2h)→间歇期(间日/卵形疟48h、三日疟72h,恶性疟36-48h无规律) 2.脑型疟(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间日疟偶见) 临表:剧烈头痛、发热、意识障碍、肾损害→昏迷、死亡 3.输血后疟疾、母婴传播的疟疾:不复发 | ①疫区、蚊虫叮咬、近期输血史 ②典型临表: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汗,贫血、脾大 特殊表现: 脑型疟疾→发作数次后神志不清、抽搐、昏迷 溶血尿毒综合征→贫血、黄疸、肾衰 脑型疟:典表+神志不清、抽搐、昏迷 ③辅助 血RT:多次发作后,红C/Hb↓ 确诊 血/骨髓涂片:疟原虫 血斑点杂交、荧光染色、PCR | ①抗疟原虫治疗:氯喹仪器设备管理→杀虫 伯氨喹→抗复发 青蒿素→耐氯喹者 ②对症治疗:纠正低血糖、补液等 p.s.黑热尿(溶血尿毒综合征):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起病,寒战,高热,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 [鉴别] 败血症、伤寒、钩体病、泌尿系感染、脑炎 [预防] 控制传染源:口服乙胺嘧啶联合伯氨喹→根治 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用药(氯喹)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防蚊 | ①再燃(recrudescence):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多见于病愈后1-4周,可多次出现。 复发(relap):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只见于间日/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3-6个月。 ②病解:溶血、脏器微血管阻塞损害 | ||||||||||||||||||||||||||||||
细菌性痢疾 (菌痢) Bacillary dyntery 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分四群: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 ①患者、带菌者 ②消化道传播(手、苍蝇、食物、水) ③普遍易感,可反复感染 ④夏秋季 ⑤温带、亚热带(我国) ⑥学龄前儿童、青壮年(20-40岁)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可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潜伏期:1-2d 分型: 1.急性菌痢(3型←按毒血症、肠道症状轻重) ①普通型(典型←A型):急起畏寒高热,腹痛腹泻(稀水样→脓血便),里急后重,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日便10-20次↑,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1-2周自限,少迁延慢性。 ②轻型(非典型←D型):急性腹泻,日10次↓,2-7d,余无/微(对比典型)。 ③中毒性菌痢(3型←A型):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势凶险。临表:突发高热、严重毒血症、休克、中毒性脑病,局部肠道症状轻→24h后腹泻、痢疾样便。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皮肤花斑、肢端厥冷及紫绀。较常见。 脑型(呼吸衰竭型):严重脑症状→颅内高压、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脑疝等。病死率高。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最高。 2.慢性菌痢(←B型):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 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 | ①夏秋季,不洁饮食/病人接触史 ②急性菌痢: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史,病程>2月 中毒性菌痢:儿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腹泻 ③诊断 直肠拭子/盐水灌肠→便镜检→多数白/脓C、红C 确诊 粪便培养→痢疾杆菌 | [治疗] 1.急性菌痢:一般、对症、抗菌治疗 2.中毒性菌痢:综合急救、早期治疗 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 ①抗菌:静脉给药,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 ②休克型: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山莨菪碱)、强心升压(西地兰/多巴胺) ③脑型:脱水、止痉、防呼衰 ④对症:降温、镇静 3.慢性菌痢:综合治疗 [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彻底隔离 ②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理饮水/饮食/粪便,灭苍蝇) ③保护易感人群:口服痢疾活菌苗 | [鉴别] 1.急性菌痢 ①阿米巴痢疾 ②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空肠弯曲菌肠炎、大肠埃希菌感染←便培养 ③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时间集中,进食被污染海产品史,集体发病,腹痛显著,腹泻、呕吐,黄水便(脓血便/里急后重少),病程短(1-4d),便培养/呕吐物/可疑食物分离到同一种病菌(确诊) ④急性肠套叠:小儿,腹痛啼哭数小时后血黏液便,镜检红C主 ⑤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青少年,发热、腹痛、腹泻、血便、毒血症重、短期出现休克,全腹压痛、严重腹胀,便培养无菌 2.中毒性菌痢 ①乙脑-脑型中毒性菌痢 ②中毒性休克(金葡/G-杆菌败血症引起):有原发灶,血培养阳性,后期X线见血源性金葡菌肺炎 3.慢性菌痢:直肠癌/结肠癌、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①病变主要在乙状结肠、直肠 ②并发症:志贺菌败血症、关节炎 后遗症:脑型→耳聋、失语 ③肠粘膜病理特点 急性菌痢: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浅表溃疡 慢性菌痢:肠粘膜水肿、增厚、充血,溃疡形成-修复→凹陷性疤痕,肠腺黏膜囊肿,肠息肉 | ||||||||||||||||||||||||||||||
伤寒 Typhoid fever 伤寒杆菌/沙门菌S.typhi ↓ 病理基础: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滤泡病变为重 | ①患者(2-4w传染性max) 带菌者(暂时性/慢性) ②粪-口(消化道,主) 密切接触传播 ③普易,后持久免疫力,伤寒/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④夏秋季 ⑤全世界(热带/亚热带) ⑥儿童、青少年 |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玫瑰疹、肝脾肿大、白C减少等,有时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潜伏期:7-14d (区别于败血症) 典型(4期,病程4-5w): ↓ 初期(1w):起病缓慢,发热(首发症状),畏寒,无寒战,体温阶梯样↑ 极期(2-3w):伤寒特征性临表 ①持续发热(稽留热/弛张热,>2周) 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谵妄、颈项强直、昏迷),儿童(抽搐) ③相对缓脉/重脉 ④消化系统症状:右下腹/弥漫性隐痛,便秘主,腹泻少 ⑤肝脾肿大 ⑥玫瑰疹:7-14d出现,淡红色充血性稍隆起,2-4mm,压之褪色,10个↓,胸腹、肩背部,2-4d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 ⑦可出现肠穿孔、肠出血(←常见并发症) 缓解期(4w) 恢复期(5w) 不典型(4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 特殊:小儿伤寒、老年伤寒、再燃、复发 | ①当地伤寒疫情,既往伤寒菌苗接种否,伤寒病史,近期病人接触史,夏秋季 ②持续发热>1周; 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 胃肠症状(腹痛、腹泻/便秘); 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 *并发肠穿孔/肠出血。 ③确诊 骨髓培养(适用于已用抗菌药) 血培养(病程1-2w) 便/尿培养(病程3-4w) 辅助 肥达反应→阳性 血RT→白C↓、淋巴%↑、嗜酸↓/消失 [并发症] ①肠出血 ②肠穿孔 ③中毒性肝炎 ④中毒性心肌炎 ⑤支气管炎、肺炎 ⑥溶血尿毒综合症 ⑦急性胆囊炎 | ①一般治疗 消毒隔离→体温正常后15d,每隔5d送便培养,连续2次阳性方解除隔离 休息、护理 饮食→流食/无渣半流食,少量多餐,退热2周恢复正常饮食(否则易诱发肠出血、穿孔) ②对症治疗 降温:物降主,药降(阿司匹林)慎 便秘:低压灌肠,禁高压灌肠/泻剂 腹胀:禁促肠蠕动药(新斯的明) 腹泻:低糖低脂食物,禁鸦片酊 肾上腺皮质激素:仅严重毒血症状(谵妄、昏迷、休克) ③病原治疗 成人→第三代喹诺酮类(沙星类) 儿童/孕妇→第三代头孢菌素 | [鉴别] ①病毒性上呼吸道炎 ②细菌性痢疾 ③疟疾 ④G-杆菌败血症 ⑤血行播散性结核病 ⑥恶性组织细胞病 ⑦流行性斑疹伤寒 [预防] ①控制传染源 ②切断传播途径(主) ③疫苗(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 | ①复发:伤寒症状消失、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次阳性。 ②再燃:病程2-3周后,体温出现波动下降但尚未正常,又再度上升,持续5-7天后热退。 ③肥达反应 ④伤寒发病机制与临床联系 ⑤抗原:鞭毛抗原(H) 菌体抗原(O) Vi抗原 | ||||||||||||||||||||||||||||||
副伤寒 Paratyphoid fever | [病原] 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S.paratyphiA/B/C | [流病] ①患者、带菌者 ②消化道潜伏期8-10d | [临表]副伤寒甲、乙 ①胃肠炎症状:腹痛、腹泻、呕吐 ②发热:弛张热 ③皮疹:较伤寒多、大、色深 ④中毒症状:轻,肠道病变轻,少肠出血/穿孔 ⑤死亡率低 | [临表]副伤寒丙(三型):急性起病,热型不规则,热程2-3w ①败血症型:并发肺部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病变 ②伤寒型 ③急性胃肠炎型 | [治疗]与伤寒同 副伤寒丙:脓肿形成→手术排脓+抗菌素 |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n atypical pneumonia/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 Severe acute repiratoty syndrome SARS冠状病毒 SARS-CoV | ①患者 ②短距离飞沫(主,2m) 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体液) 实验室传播 ③普易,后较持久免疫力 ④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 ⑤青壮年主,患者家庭成员/医务人员高危 | 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等。部分伴有肺炎,病情进展迅速,易造成ARDS、呼吸衰竭。 潜伏期:3-6d 自限性疾病 典型: ①起病急 ②发热(首发):高热畏寒、弛张热/不规则热,热程1-2w ③全身中毒症状:伴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部分腹泻(稀便/水样便) ④呼吸系统症状:初期干咳少痰、偶血丝,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鼻塞、流涕);进展期频繁咳嗽、白色粘痰、气促、呼吸困难 ⑤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少许干/湿啰音或肺实变体征。偶少量胸腔积液体征(局部叩浊/呼吸音减低) 三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 临床类型:无症状、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严重的肺炎 [并发症] ①肺部继发感染 ②肺间质改变 ③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 ④胸膜病变 ⑤心肌病变 ⑥骨质缺血性改变 | [诊断依据] ①发病前2w内与SARS病人接触史/疫区;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②起病急,首发症状发热>38℃(弛张/不规则/稽留热),糖皮质激素可干扰热型,偶畏寒;伴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力、腹泻,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干咳少痰偶血丝,可胸闷,严重气促/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少湿罗音/肺实变体征 ③辅助 血RT:白C↓,淋巴C数↓(非%,尤CD4+),部分PLT↓评语近人 生化:ALT(谷丙)↑、LDH↑ 血气:SvO2(血氧)↓ 确诊(三者之一) a.IFA/ELISA→ 血清SARS-CoV抗体转阳(急性期阴性→恢复期阳性)/ 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恢复期比急性期) b.组织培养→分离出SARS-CoVer c.RT-PCR→SARS-CoV RNA(+) (重复一次方确诊) 患病21天内,上三种(-)不能排除,需21天后再行标本抗体检测以确定是否为SARS感染。 ④胸片/CT:斑片状膜玻璃密度影,部分进展迅速,短期大片融合;多叶/双侧改变,吸收消散慢;阴影与体征可不一致 | [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②病人应严格隔离于传染病医院病房内 ③病房和房间内通风良好 [治疗] 无特效药,对症治疗为主 [预防] ①控制传染源:疫情报告、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②切断传播途径:社区综合预防、保持个人卫生、严格隔离病人 ③保护易感人群:无疫苗、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 [鉴别] 1.上感、流感 2.细菌性/真菌性肺炎 3.AIDS合并肺部感染 4.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 ①乙类传染病,按甲类执行 ②定义:指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③潜伏期传染性无/低 ④SARS-CoV对人体组织具有泛嗜性,主致肺、免疫系统损伤。 ⑤IF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
[其他类型诊断标准] ①临床诊断:流病+症状+胸片+排除其他疾病(无实验室) ②疑似:a.无流病→进一步流病追访+病原学检查 b.无胸片→动态复查胸片/CT ①医学隔离观察:2周内与患者/疑似接触史,无临表→隔离观察2周 ②重症SARS(任意一项) a.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 a-1 胸片显示多叶病变 (或)病灶总面积占双肺总面积1/3↑ a-2 病情进展,48h内病灶面积↑超50% (且)占双肺总面积的1/4↑ b.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低于300 mm Hg(39.9 kPa) c.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
登革热(断骨热) Dengue fever 登革V Dengue virus | ①患者、隐形感染者 (病前6-18h→病后3d) ②叮咬:白纹/埃及伊蚊 ③普易,后同型巩固免疫力(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与乙脑交叉免疫) ④热带、亚热带 我国:广东/西、海南、港澳台 ⑤夏秋雨季 海南3-12月 广东5-11月 ⑥新流行→成人 常年流行区→儿童 城市→农村 | 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C↓ 潜伏期:3-15d 三型:典型、轻型、重型 典型 ①发热:急起高热畏寒,24h达40℃,5-7d后骤退正常。部分双峰/马鞍热。伴头痛、眼球后痛、骨/肌肉/关节痛、极度乏力,可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脉搏(早期加速→后期相对缓脉),早期颜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②皮疹:病程3-6d出现,痒、不脱屑,同时有两种以上皮疹,全身 ③出血(少) ④轻度肝肿大,偶黄疸(更少) 轻型: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无出血倾向,病程1~4天。 似流感,流行期病例多,易被忽视。 | ①夏秋雨季,广州以南,大量高热病例 ②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③辅助 血RT:白C↓,*PLT↓ *尿RT:蛋白、红C *生化:ALT轻↑ 确诊 单份血清补体试验CF:滴度>1:32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滴度>1:1280 中和抗体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恢复期比急性期升高>4倍 ELISA→IgM抗体(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 RT-PCR→RNA(早期诊断、血清型鉴定) 重型:早期临表似典型登革热,发热3-5d后病情突然加重。脑膜脑炎/消化道大出血/出血性休克。死于中枢性呼衰/出血性休克。 | [治疗原则] 无特殊药物,主支持、对症 一般: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卧床休息、流质/软食 对症:物降、补水(水电平衡)、止血、防治脑水肿 | [鉴别] 1.轻型流感 2.麻疹 3.猩红热 4.流行性出血热 5.钩端螺旋体病 [预防] ①控制传染源:疫情监测、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 ②切断传播途径(根本):防蚊、灭蚊 ③无疫苗 | ①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 ②病机:似伤寒,两次病毒血症 病解:肝/肾/心/脑退行性变 ③四个血清型 | ||||||||||||||||||||||||||||||
麻疹 Measles/ Rubeola 麻疹V Measles virus | ①患者(唯一) (发病前2d→出疹后5d) ②飞沫传播(主) 密切接触 ③普易,后持久免疫力 ④冬春季 ⑤6月-5岁儿童 | 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科氏斑(Koplik spots,口腔麻疹黏膜斑)、皮肤斑丘疹 潜伏期:6-21d(10±),经主/被动免疫3-4周 典型(三期):病程9-12d 前驱期: ①发热(38-39℃)、不适、全身症状 ②眼部症状: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 ③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日渐加重 ④口腔内出现科氏斑 (见备注) 出疹期: ①皮疹 时间:多在第4d,少数于第2-7d出疹 顺序: 耳后、发际 ↓昼夜间 前额、面、颈 ↓次日 ← (2-3d播及全身) 胸、腹、背、四肢 ↓三日 手掌、足底 特点: 初→圆形玫瑰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加压退色。 第四天→皮疹出透,可融合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呈深红棕色或暗红棕色,少数呈出血性皮疹。 | [诊断] ①当地麻疹流行,麻疹病人接触史 ②急起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科氏斑 ③辅助 血象:多核巨细胞 血RT:WBC↓,淋巴%↑,淋巴总数↓↓ 确诊 ELISA:特异性IgM抗体 IgG抗体效价早期比恢复期升高4倍以上←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病原学→病毒分离、麻疹病毒抗原、RNA ②全身症状:体温高达40℃,眼部及呼吸道症状加重, 肺部可闻湿罗音,重者有谵妄,抽搐。 ③其他:脾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腹痛,重症有显著腹泻,大便可含少许脓细胞。 ④胸片:轻重不等的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肺纹理增多。 恢复期: ①约病程6天,体温下降, ②卡他症状基本消失,中毒症状减轻, ③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残留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细小脱屑 | [治疗]无特异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并发症治疗 | [鉴别] 1.风疹 2.幼儿急疹 3.猩红热 4.药物疹 | ①副黏液病毒,一个血清型 ②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膜分泌物均含v,恢复期不带v。 | ||||||||||||||||||||||||||||||
| [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Max) 2.喉炎(易喉梗阻窒息死亡) 3.心肌炎 4.脑炎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最具特征性的远期并发症) | [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 患者隔离至疹后5天 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d 对有接触史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周 曾作被动免疫者应延长至4周 ②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易感儿避免到公共场所 无并发症的患儿在家中隔离 医护人员要作消毒隔离 | ③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 对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 时间:8个月龄初种,7岁复种 被动免疫 疫苗:人血丙种球蛋白 对象:体弱患病易感儿接触麻疹后 时间:接触病人后5天内 | |||||||||||||||||||||||||||||||||
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具一定免疫力者←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曾接种过疫苗 重型麻疹:中毒性麻疹、休克性麻疹、出血性麻疹、疱疹性麻疹 异型麻疹: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无麻疹粘膜斑,皮疹呈多形性,恢复期高滴度血凝抑制抗体诊断,病毒分离阴性,无传染性。 | ||||||||||||||||||||||||||||||||||||
水痘 Varicella/ Chickenpox 水痘-单纯疱疹病毒VZV | ①病人(唯一)(出疹前1d→皮疹完全结痂) ②飞沫、直接接触疱疹液(主),接触被污染用具、输血(少) ③普易,后持久免疫力 ④冬春 ⑤儿童/新生儿 | 潜伏期:10-24d(14±) 前驱期:症状轻微(中度发热、乏力、咽痛等),1-2d 出疹期 顺序:躯干/头部→面部/四肢 分批出现,每批历时1-6d 过程:红斑疹→丘疹→疱疹→结痂 (间隔数小时)(1-2d) 多形性发疹:同一部位可见四种形态同时存在 分布:向心性分布 (躯干→头面→四肢→手掌/足底) 依次减少 形态:似露珠水滴、椭圆、3-5mm、单房性、周有红晕、伴瘙痒,疹液透明→混浊,1-2d后疱疹从中心干枯结痂,红晕消失 | [诊断] ①流病资料 ②临床表现 ③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抗原检查/核酸DNA检测 p.s.实验室检查 ELISA→IgM 补体结合试验→IgG(4倍) 疱疹刮片:核内包涵体、多核巨细胞 | 水痘:自限性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阿昔洛韦(早期使用) 防治并发症:皮质激素不宜用 | ①管理传染源 可疑或确诊为水痘的患者进行隔离。一般可在家中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d; 避免与易感儿/孕妇接触 ②切断传播途径 房间尽可能让阳光照射,打开玻璃窗(玻璃阻挡可杀灭病毒的日光紫外线); 定时开窗门使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空气中病毒的作用。 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玩具、餐具等,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 ③保护易感者 (VZIG) 被动免疫: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 ①水痘和带状疱疹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导致的表现不同的两种急性传染病。 ②VZV:双链DNA,仅一个血清型 ③新生儿可患水痘:孕妇产前6d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出生后10-13d发病 | ||||||||||||||||||||||||||||||
带状疱疹 Herps zoster | ①水痘/带状疱疹患者 ②潜伏性感染的病毒再激活 ③普易,后极少复发 ④常年散发 ⑤免疫功能低下者/ 年龄↑→发病率↑ | 病程:半个月 过程:皮肤发红→红色斑丘疹→水疱→脓疱→干涸→结痂 (2-3w) (1-3d) (很快) (3d) (1w)(10-12d) →脱痂,疼痛消失,遗留暂时性的红斑/色素沉着 形态:米粒→绿豆(大小不等),分批出现 疱液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坏死溃疡 特征:沿肋间/三叉神经支配的单侧皮肤呈带状分布, 暖春电影下载(胸>腰/面),伴显著的神经痛 自觉症状:沿神经节段的皮肤疼痛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诱发疼痛。疼痛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一年之久。 | 带状疱疹:自限性 止痛:罗通定 抗病毒:阿昔洛韦(早期使用) 预防继发感染 | |||||||||||||||||||||||||||||||||
流行性腮腺炎 Mumps/ Epidemic parotitis 腮腺炎病毒 | ①早期患者/隐性感染者 (腮腺肿大前7d→后9d) ②呼吸道飞沫传播(主) 胎盘传染 ③普易,后持久免疫力 ④冬春季(4-7月) ⑤儿童/青少年(1-15岁) | 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 潜伏期:8-30(18±) 首发症状:耳下部肿大 ↓数小时→1-2d(低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咽炎等) ①发热:38℃-40℃ ②腮腺肿大:多一侧先肿,1-4d累及对侧,可累及颌/舌下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梨形、坚韧感、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管口(于上颌第二臼齿处的颊粘膜)早期常有红肿。腮腺四周蜂窝组织水肿,上达颞部/颧骨弓,下至颌部/颈部,面貌变形。腺体肿大明显时,有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加重。腮腺肿大多于1-3d到达高峰,持续4-5d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d 颌下腺肿大:颈部明显肿胀,颌下扪及柔韧轻触痛椭圆腺体 舌下腺肿大:舌/颈部肿胀,吞咽困难 | ①冬春季,流行,发病前2-3w接触史 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 ②无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脑膜炎/睾丸炎等,需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确诊 实验室检查 辅助 血/尿淀粉酶(AMY)↑→(与肿胀程度正比)鉴别 血脂肪酶→并发胰腺炎确诊 补体结合试验→↑4倍/一次血清效价1:64 血凝抑制试验→恢复期/早期效价差4倍↑ 确诊 中和抗体试验→(+)现症感染 抗原检查→早期诊断 | ①全身及对症治疗 a.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b.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止痛、消肿 c.中医中药→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内服:普济消毒饮 外敷:青黛散/紫金锭醋调 ②病原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利巴韦林 ③并发症治疗 | [鉴别] 1.化脓性腮腺炎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 3.症状性腮腺肿大 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6.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 [预防] ①及早隔离患者至腮腺中完全消退 ②减毒活疫苗 麻疹、腮腺炎二联活疫苗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 | ①人是病毒唯一宿主 ②S抗体→无保护性;补体结合法测得,用于诊断。 V抗体→有保护作用;补体结合、血凝抑制、中和抗体法检测,监测免疫反应。 | ||||||||||||||||||||||||||||||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化脓链球菌) | ①患者、带菌者 (发病前24h→高峰) ②飞沫(主) 皮肤伤口→外科型 产道→产科型猩红热 ③普易,后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 ④冬春季 ⑤5-15岁儿童(幼儿园/小学) ⑥温带,我国北方主 | 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并发症) 潜伏期:2-5d 临床分型(四型) 1.普通型(主) 复工复产方案①发热:持续性,达39℃±,伴全身中毒症状(头痛等) ②咽峡炎: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脓性渗出液,颌下/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③皮疹 顺序:耳后/颈部/上胸部→胸背/上肢→下肢(迅速蔓延) 特征:a.均匀分布,弥漫充血性丘疹,针尖大小,压之褪色,痒(部分“粟粒疹”,严重出血性皮疹) b.皮肤皱褶处“线状疹”(pastia,帕氏线) c.“口周苍白圈” d.“草莓舌”→“杨梅舌” 过程:发热第2d出现→48h高峰→2-3d按出疹顺序退尽(重者1w)→皮肤脱屑(粟粒疹→片状,手/足掌指→套状,面部/躯干→糠屑状) | ①冬春季,病前数日患者接触史,既往猩红热病史 ②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及血象改变→初步诊断 口周苍白圈、草莓舌/杨梅舌→临床诊断 恢复期膜状脱皮→辅助诊断 ③辅助 血象:白C 10-20*109/L,NE 80%↑,胞质内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5%-10% 确诊 鼻咽拭子、脓液培养→A链 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WBC/NE↑,重者有中毒颗粒 出疹后/疹退期→嗜酸↑, ②尿常规:早期→一过性轻度蛋白尿 晚期并发肾炎→尿Pr增加,有红/白C、管型 ③鼻咽试子:培养有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免疫荧光法/胶乳凝集试验检查咽试子涂片可作出快速诊断 ④ASO:恢复期可见 ⑤多价红疹毒素试验:早期(+),恢复期(-) | ①一般治疗:卧床、隔离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5-7d (红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 目的:缩短病程、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 ③对症治疗 2.脓毒型(少):咽峡炎重,渗出物多,脓性假膜 3.中毒型(少):毒血症(主)→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神志不清、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 4.外科型+产科型:无咽峡炎,皮疹先出现在伤口周围,后蔓延全身 | [鉴别] 麻疹、风疹、药疹、金葡菌感染 其他:传单、腺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 [预防] ①患者隔离:自治疗日起>7d 咽拭子培养3次(-)且无化脓性并发症→解除隔离 ②接触者处理:晨检、咽拭子培养、隔离治疗 | 1.致病力 ①毒素 红疹毒素→发热、猩红热皮疹、出发Schwartzman反应青口贝的营养价值 溶血素O/S ②蛋白酶:链激酶、链道酶、透明质酸酶 2.病例改变 ①化脓性病变 ②中毒性病变 ③变态反应性病变 | ||||||||||||||||||||||||||||||
神经型食物中毒 (肉毒中毒) 肉毒杆菌(G+厌氧) | ①含肉毒素的食物。患者无传染性。 ②消化道传播主,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 眼肌/咽肌瘫痪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潜伏期:12-36h,与毒素量有关(潜伏期↓→病情重) 症状:病初可有全身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继之出现视力模糊以及复视斜视;胆碱能神经传递受损时,可出现唾液和泪液分泌减少、尿潴留、便秘等表现;严重者出现吞咽、咀嚼、语音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体征:上眼睑下垂,眼外肌运动无力,眼球调节功能减退/消失,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舌、腭、咽、呼吸肌/四肢肌肉呈对称性弛缓性软瘫,深腱反射减弱/消失,会出现语言/吞咽/呼吸/肢体运动障碍;皮肤感觉正常,不出现病理反射 死因:呼衰、心衰、肺炎 | 婴儿肉毒中毒(infant botulism):便秘、拒奶、全身驰软。颈软不能抬头及脑神经损害。病情进展迅速,可因呼吸麻痹死亡。也有轻症仅有腹胀或轻微便秘、乏力者。 创伤性肉毒中毒(traumatic botulism):一般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有发热、毒血症表现。 [治疗] 一般治疗:清除胃肠道内毒素、补液营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氧供、加强护理 抗毒素治疗:早期足量多价抗毒血清,用药前必须先做皮肤过敏试验 | [诊断] ①同餐者集体发病。 ②胆碱能神经传递受损表现:咽干、便秘、视力模糊、CNS损害、肌肉软瘫等 ③病原学检查:可疑食物/呕吐物/排泄物→厌氧培养 毒素检查:动物试验→毒素试验、中和试验、禽眼睑接种试验 婴儿肉毒中毒→检测患儿粪便中肉毒杆菌、肉毒素 创伤性肉毒中毒→检测伤口肉毒杆菌/血清中肉毒素 | [鉴别] ①咽炎:早期由于咽干、红、痛,应与鉴别 ②肠梗阻、肠麻痹:呕吐、腹痛、便秘 ③阿托品中毒:黏膜干燥、瞳孔扩大 ④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白喉后神经麻痹/脊髓灰质炎:无力及瘫痪 [预防] 生熟分开 熟食保管 加热彻底 |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由于进食被细菌/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分为胃肠炎型(主)和神经型。 | ||||||||||||||||||||||||||||||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2:4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160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