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14篇)

更新时间:2023-06-10 02:02:00 阅读: 评论:0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填一填:( )÷6=7…… 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 8÷4=2(个)

7÷2=3(盘)……1(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 12÷4=3(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二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不仅是一节有趣实用的活动课,还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例1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得出结论,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等游戏,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引入

1、做游戏,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的手心有一枚1元的硬币,你们猜猜在哪只手心?

学生猜测。

教师提示:不在左手。

学生再猜。

师: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通过我们的分析,逐步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2、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数学乐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玩一玩吧。

咦,打开数学乐园的大门需要密码,小朋友们快来猜一猜吧,你猜对了吗?

哇,打开了,小朋友们,你真棒!

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比比,谁猜的最快吧!(课件出示)

小结: 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一种情况不是的,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2、教学例1,展示课件。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请猜一下小刚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是( )书

(要求:1.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 2.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可以这样想“先根据.....可以确定.....再.....最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推理。

可能有学生会说: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可能也有学生会用列表法。

师:以上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想“不是什么,就是什么”推出结果。 三种情况的推理,需要两个相关的提示,要先确定一种,再变成两种情况的推理。

三、应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

1、出示教材小狗图文。

宠物店有三只可爱的小狗,欢欢、乐乐、和笑笑。它们今天称了体重,你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提示猜出下面的小狗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律动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三

1、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1、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学具、主题图等。

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

1、判断:

○ ○○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0页例3:

1:每2个一份,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分时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2:圈,表示什么意思?每个圈里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在平均分时,分别用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的方式来解决。

3: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这道题目的题意。把课本上的空白处填充完整。

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也可用小棒、圆片摆一摆,还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二、自我检测

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每4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连一连、圈一圈

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说说分的结果。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板书课题)

学生预习和检测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以待解决。

三、交流问题

1、学生说一说在预习和自我检测中遇到的困惑及不会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切忌教师接过来又详细讲解一遍)

2、如学生未有问题,教师结合巡视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问:

在平均分时,给定的每份数能改变吗?怎样能很快的求出结果(用乘法口诀得出)

四、教师讲评 明确知识

针对交流进行引导:

1、8个果冻,每2个一份,实际上是从8里连续减去2,直到分完(没有剩余,0为止。)

2、在平均分时,你怎样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

3、在平均分时,明确每一题的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不变,每份数越多,分的份数越少。

4:第10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平均分我们学习了两种类型,课下要好好总结。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第12页第5——9题.

2、把12瓶矿泉水,每3瓶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四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分米=10厘米 1dm=10mm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六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七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课件、学具小棒20根。

理解除法的含义。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 )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 “÷”,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八

本课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借助计数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法打下基础。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读数经验,但是还处于浅薄的阶段。能够比较准确读出没有0的数,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

1、借助计数器,学会理解万以内的读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正确读法,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

3、会读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朵拉是一个留着棕褐色短发、有着健康深色皮肤、性格开朗阳光的小女孩,她虽然只有7岁,可是却是一个十分爱冒险的小家伙,今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好吗?

1、出示数位顺序表,填空。

你们还认得它吗?对,是数位顺序表。谁来说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十位的9表示?(9个十)个位的9表示?(9个一)这个数是?(九十九)

百位是9表示?(9个百)这个数怎么读呢?(九百九十九)如果十位是0又该怎么读?(九百零九)个位也是0就是(九百)

2、快速读数。

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和反应力,快速读出你看到的数。

那这些数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规律或顺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更大的数,万以内数的读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学习一般数(没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1121

1、用已有知识介绍下这个数,

2、说数的意义和组成

3、全班拨数,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4、试着读数(指名读数,师板书: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5、小结读数方法

出示:(带节奏的读)

读数要从高位起,

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十位是几就读几十;

个位是几就读几。

6、试读2个数

(二)学习有0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引出有0的数

老师还有一个困难,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想到商场买些家用电器。(出示图片)

小组交流读法,完成导学单。

全班汇报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5600

咱们先看这个数。(板书:5600)谁会读?(板书:五千六百)

发现特别之处,末尾有0的数怎么读?

练习:490050001280

小结: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3、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20803008

再看这个洗衣机的价格。(板书:20xx)你们讨论的这个数应该怎样读?

(如果都读的不对)我们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小游戏,100101102103104,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中间的0要读零

练习:30805060

我们再看冰箱的价钱,3008,谁想试着读一读?

那到底应该怎样读呢?我们来听数学小博士怎样说。

总结读数小秘诀(贴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练习:70066008

4、综合小练习

真好,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困难,同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读数的小秘诀。我们来看看朵拉学会了没,看看他读的对吗?

课件出示:

9860读作:九百八六5000读作:5千20xx读作:二千零零七8080读作:八千零八3071读作:三千七十一

5、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3、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的零都不读。)老师把他们编成了小儿歌,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把它配上小星星的伴奏,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小结:全班唱一唱

读数要从高位起;看清数位是真理;末尾有0要注意;不必读出记心里。

中间有0要留意;只读一个就可以。

三、达标检测,迁移运用

进入“智力闯关”环节

第一关,我会读。(屏幕出示生活中的数)

第二关:我会写。你能正确读出这些数,并把你读的写在导学单上(课本做一做第二题)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

这一年共有366天。

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

指名板演,然后全班评价。

第三关:猜一猜

电脑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0、0、3、8组成的;

它的最高位是3,只读一个“0”;它的十位不是“0”。

相机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6、0、0、5组成的;

它一个“0”也不读;它的最高位是6。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读万以内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并读一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九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近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近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习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十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是平均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每人独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除字,然后组内互查,帮助写错的订正。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结合题目说一说12、4、3各自代表的含义吗?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12÷4=3。

2、自主学习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12代表12支竹笋,4代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代表每盘放3个

师:那12个苹果,平均分成4盘,每盘三个,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发现:把12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师:那15÷5=3 表示什么含义呢?

师: 你能编一个用12÷4=3计算的题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十一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课件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9

90-36=54(个) =54÷9

(2) 还要烤几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1、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十二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钟面教学具。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十三

: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课件等。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备课篇十四

1.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2.认识1000以内的数,并会数1000以内的数。

1.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个、十、百、千”计算单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掌握十进制。

2.学会千以内数字的数法。

教学难点:正确数千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一、复习旧知

1.口答。

最大的一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它们相差( )。

2.数一数。

(1)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2)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3)五个五个地数,从50数到90。

3.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更大的数。

二、共学探究,解决疑难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举行重大体育比赛的体育馆吗?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呢?请大家先来看一看。课件展示教材第74页在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的主题图。

师:这是北京体育馆。你有什么感受?那你能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吗?

师:对,这个体育馆能坐很多很多的人,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这些大数有1000、10000等。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

看课本75页的例1,思考: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 )。

2.先学

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完成书中的内容。

3.后教

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

(1)出示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引导学生数数,并阐述数数的方法。

师: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小正方体组成的。其中像这样的一竖排(出

示由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有1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一层(出示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一层长方体)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

(2)怎么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

(3)小组交流,汇报。

一个一个地数,1000个一是1000,一共1000个小正方体。

一十一十地数,100个十是1000,所以有1000个小正方体。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共有1000个小正方体。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谁的方法数得最快?为什么?

一百一百地数比较快。同学们说得不错,(指黑板)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可以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4.小结:通过刚才数小正方体的活动,你们有什么发现?

数小正方体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小正方体太多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这样比较快。

5.在计算数器上表示1000,明确“千”的位置及含义。

6.检测: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数数。

②全班集中数。

(学生数到一百九十九、九百九十九后可能接下去会数一百或其他数,这是数数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出错,教师须注意指导。)

1.填空题。

(1)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 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4)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

1.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 。

2.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 第1、2、3题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是一千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2:0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158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下册   二年级   教学设计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