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仁杰的谏诤风采

更新时间:2023-06-09 16:19:37 阅读: 评论:0

第 33 卷    第 9 期2020 年 9 月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3 No.9
Sep.2020论狄仁杰的谏诤风采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摘 要:中国自古就有谏诤文化,但进谏行为在君主专制时代无异于与虎谋皮。一代名臣狄仁杰始终能够自觉地把“箴规切谏”当作己任,不惜面触逆鳞,为民生国计建言无数,表现了其鲠骨人品、睿智言辞和超前的思想风采。当然,狄仁杰进谏的成功与其自身的政治才能、唐代相对宽松的谏议环境、君臣一致的为政理念以及武周对他心系社稷、正道直行的认可有关,也与他善于灵活变通、深谙策略之术有关。通过对狄仁杰的谏诤风格、方法进行阐述,展现他的谏诤风采。
关键词:狄仁杰;诤谏风采;君臣同德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9-0148-03
On Di Renjie's Remonstrative Style
ZHAO Ye-hua
(Shanxi V 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Taiyuan 030000, China)
Abs t ract: China has had a culture of admonishment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the behavior of admonition in the era of autocratic monarchy is tantamount to eking the skin of a tiger. Di Renjie, a famous official of a generation, was always able to consciously regard“promotions and advices”as his own responsibility, and he did not hesitate to face the troubles, and made countless suggestions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country. Of cour, Di Renjie’s every success in admonishment is related to his own political talent, the relatively loo admonishment environ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consistent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monarch and his ministers, and Wu Zhou’s recognition of his concern for society and integrity, as well as his flexibility.Through expounding the style and method of Di Renjie's admonition, this paper shows his style of admonishment.
Keywords: Di Renjie; Exhortation Style; the Same Virtues of Monarch and Minister
0 引言
《太平广记》说狄仁杰“箴规切谏,有古人之风……心神耿直,涅而不淄,明而能断”。正史也记载,“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1]因为狄仁杰的进谏总是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小处见大,所以常常能获得武则天的赞同。考察狄仁杰的政治才干,不能忽略其“善断大事”的政治识见和敢于抗颜、巧于争辩的谏诤风采。
弧垂>大学gpa怎么算《说文》:“谏,证也。”“证者,正其失也(刘宝楠)”“诤,止也。”《荀子·臣道》篇:“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于言,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诤)。……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诤)矣。”谏的本意是谋划,建言,使对方改变主意。诤,则是直言劝止,在程度上更甚。《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可见受谏者也可以是父母兄长。但随着谏诤作为一种政治监察的辅助性文化传统逐步被纳入古代君权行政体系以后,“谏”“诤”越来越多地被视为臣下规劝君上,使其改过匡正的政治活动。《新唐书·魏征传》:“臣以事有不可,故谏。”即是。但是,所谓“为君不易,为臣极难”,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面对拥有绝对权力的在上者,上疏进谏人主,绝非易事。韩非子的《说难》曾列举了游说人主的七种“身危”[2],八种忌讳,足见进谏之难。谏诤考验的时朝臣为民请命的决心,也是对其政治才干和政治言说能力的挑战。狄仁杰作为唐室砥柱、一代名臣,始终能够自觉地把“箴规切谏”当作己任,忠于职守,建言无数,甚至不惜面触逆鳞,表现了其鲠骨人品、睿智言辞和超群的思想风采。现举事例析论之。
1 谏杀误斫昭陵柏者
培训室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狄仁杰任长安大理寺丞,负责审判断罪之事。一年时间“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作出了不俗的成绩。第二年,即高宗凤仪元年九月,因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错砍了唐太宗陵寝上的柏树,依律法论罪,当除名。但高宗为此非常生气,“诏诛之”。狄仁杰见状赶忙向皇帝争辩,说二人“罪不应死”,高宗则认为“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在高宗的盛怒威严之下,狄仁杰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纠正司法冤滥风气的决心和对法大于权的坚持,作《谏杀误斫昭陵柏者疏》力谏。赖《全唐文》收载,可以一窥他敢于犯颜、善于诤辩的事功:
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夫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坏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柏杀二将军,後代谓陛下为何如主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於不道,且羞见释之於
收稿日期:2020-05-18
作者简介:赵叶花(1981- )女,山西临县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文化史方向.
第  9  期论狄仁杰的谏诤风采149
地下矣。[3]整篇疏文107字,可谓一气呵成。一开头,他并没有就事纠缠,而是就事论理,先说谏诤难易在于碰到什么样的君主:尧舜则易,桀纣则难。在理论上先使自己立于不败。接着,他比照先贤治国的经验,以圣主明君从谏如流的做法立论,暗中颇有言君不如尧舜的意味。在气势上压住对方后,马上据理不退,反问对方:以权代法则法不信于民,君为何主?臣为何臣?个中道理着实让人难于反驳……在修辞方法上,通篇只用暗喻而不明言,且三问一叹,显得语势恳切,一面表达出自己志不可夺,另一方面委婉规劝的语气促人反思。“恐陷”“羞见”等这些富于感情的动词又传递出一种深沉含蓄之意。
最终,一席话使得“帝意解,免死”。要知道,此时的狄仁杰只是一个从六品的小官,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去跟皇帝据理力争,足见其果敢刚毅。而且能在如此情急之下,巧挽狂澜,德才兼备的狄仁杰早已注定不是默默无闻之人。无意苦争春
2 谏迎李显
晚年女皇武则天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父权社会中,选谁做继承人令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着实左右为难。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对继位者的争夺空前激烈。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的诸武不断请人向武则天进言,力劝她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而支持李唐皇室的朝臣则通过各种途径阻止诸武的企图,劝告武则天接回庐陵王李显。最终,在以狄
仁杰为代表的朝臣们的极力努力下,武周迎回了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彻底挫败了诸武夺位的企图。圣历元年九月十五日,回到洛阳半年后,李显终于被再次册立为皇太子,这也是恢复李唐王朝的前提。最终,狄仁杰去世五年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其门下桃李张柬之、敬晖、袁恕己、桓彦范及姚崇等趁武则天病重卧床之际,联合李唐宗室力量,发动长生院之变,迫使武则天传位,重新恢复了李唐政权。
在迎立中宗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出过力,但是后世之人多认为是狄仁杰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史载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召狄仁杰入宫相见时,告诉李显:“拜国老,今日国老与尔天子!”《旧唐书·狄仁杰传》中,旧史臣也认为:“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狄公,一人以蔽。”诗人杜甫特别作诗褒扬了狄仁杰在这件事上的“诤”“谏”之功,诗云:
汝门请从曾公说,太后当朝多巧计。
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
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
禁中册决诏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
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
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4]
狄仁杰是怎么做到的呢?《旧唐书·狄仁杰传》载:“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狄仁杰在武则天信赖倚重自己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了进谏的艺术和策略。他每每以母子之情感化在立武氏还是立李氏为继承人之间摇摆不定的武则天,站在被劝谏者作为母亲、作为女性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次,狄仁杰机智地问武则天:“姑侄与母子孰亲?”说如果立子,那么百年之后您能配享太庙,并且千秋万世继承无穷;若立侄,则还没有听说哪个天子把自己的姑姑放在宗庙祭祀的。尽管武则天当时借口这是家事,不想继续讨论,但狄仁杰的一番言论还是深深影响了她,使武则天的态度逐渐倾向于自己的儿子。不止如此,狄仁杰深知武则天是一位有神论者,笃信佛教,于是利用武则天的迷信使她的态度逐渐向自己所持认识的方向倾斜。有一次武则天梦见自己与人双陆屡次不胜,召狄仁杰入宫询问,狄仁杰巧妙地利用这次机会,趁机进言:“双陆不胜,原因是宫中无子。这是上天之意,提示陛下应尽早确立皇位继承人。”后来,武则天又梦见一只庞大鹦鹉,羽毛十分丰满,但其翅膀是被折断的,于是在朝堂上询问众臣这个梦是什么征兆。诸臣都不敢说话,只有狄仁杰站出来说:“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可谓巧妙之极。
固然,如“二张”、吉顼等,在迎立中宗这件事情上也或多或少的对武则天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在
史迹中并未完全被抹杀。但和这些人完全出于一己之私利,藉此捞取政治上的好处不同,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认同,本质上在于对其以忠事君,心系社稷的认同。狄仁杰始终以“唐室旧臣”自处,“无不正之言,无不正之行,无不正之志”(《读通鉴论》卷二一《中宗》五),不遗余力为匡复李唐政权的努力,令武则天心服,并发出这样的慨叹:“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所以清代王夫之谈到这件事说:“请复庐陵,而树张柬之等于津要,武氏灼其情而自不能违,岂有他哉?”[5]
3 谏造大像
武则天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位期间一直推行佛教,耗费大量人力资财兴建佛寺,致使全国各地“殿堂佛宇,处处皆有”。久视元年(公元700年)闰七月,武则天欲建造一尊大佛像,为避免群臣反对,她下令要全国僧尼每人每日出一钱“以助其功”。重任宰相的狄仁杰针对武则天佞佛行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反对态度,并上表谏止,这就是有名的《谏造大像疏》。谏疏避重就轻,析事论理,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技巧。首先,他从“为政之本,必先人事”立论,从对百姓盘剥、对国家税赋收入影响的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佛寺和僧尼众多的诸多危害。接着又从历史上的为君之道入手,以南朝梁武帝、简文帝迷信佛法致身败名裂的历史教
结账英文150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3  卷
训,希望武则天能引以为戒:
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余廊庑,不得全无。又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以此事主,何谓尽忠?臣今思维,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说法,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最后,狄仁杰立足现实,建议在国内灾祸频发、边境不宁的情况下,应当“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费”。在整个进言中,他没有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去攻击佛教,而是反用佛教的教义作为论据,强调佛教“慈悲为主”不取民财。他婉转启发,连连反问。在没有触怒武则天和不贬低佛教的前提下,以佛教之理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晓以利弊。最终,武则天接受了意见,只好下诏终止了这场营造大像的活动。
不迷信神佛是狄仁杰一以贯之的表现。早在高宗统治时期,有一次皇帝车驾要前往位于山西的汾阳宫,命狄仁杰负责皇帝行程的安排事务。当时,并州长史李元冲因为既定道路要经过一座妬女祠,民间传说盛服车马路经此祠将招致风雷之灾,所以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皇帝另选择一条道路。对此狄仁杰明确表示了反对,他说:“天子行幸,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妬女敢害而欲避之?”高宗知道这件事情后,赞叹道:“真丈夫哉!”
所谓“言为心声”,心中有浩然正气才能言之有物,令听者移情。狄仁杰正是这样以每每忠言切谏、步步正道直行赢得了群臣的叹服、皇帝的首肯。武周对狄仁杰的为人,对他的胸襟气度和政治才干是充
分认可的。史载当狄仁杰官至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莺台平章事(即宰相)这样的高位后,武则天问他:“欲知摺卿者乎?”狄仁杰却回答:“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潜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6]体现了他不愿挟私报复的宽广胸怀,所以晚年武则天对狄仁杰越发倚重,对其谏议往往接受甚至能够“屈意迎之”。狄仁杰去世之后,武则天十分悲痛,说:“朝堂空矣!”此后朝廷每有大
事难于决断时,武则天便叹息:“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4 结束语
狄仁杰作为一代诤臣的巨大功绩和善于规箴切谏的政治作为缘于三点:其一,基于他的理性智慧的思想和经世致用的勇气以及敢于为民请命的赤胆忠心。同时也与其既坚持原则又善于灵活变通,懂得如何与强委蛇有关。其二,在执政理念上,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大周革命,万物维新”既是武则天的心声也是狄仁杰的政见。武则天深知狄仁杰每次进谏必定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只要对国家社稷有利的,他定会坚持去做,而对那些损害国家法度危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他总是无情揭露,毫不手软。其三,在谏诤观念上,君臣二人看法是一致的。武则天在其著作《臣规》中说过:“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兴,贵在谏子”,[7]她认为,冒着生命危险直言匡谏是一种忠臣之举。而狄仁杰亦正是自觉地把讽劝进谏看作自己作为肱股之臣的职守和对国家的尽忠,坚定而积极地拾遗补缺以敦促朝廷的各项政令推行。所以,“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于识,于情,于理,于道义,君臣之间均无揆违,故能成其功[7]。
参考文献:
[1][后晋]赵莹.旧唐书·狄仁杰传(卷八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75.
生命的滋味
[2][战国]韩非.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60.
[3]王水照.全唐文1-6[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6:1227.
[4][清]彭定求,编.寄狄明府·全唐诗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2011.
[5][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一)[M]上海:中华书局2004.[6]商爱玲.进谏的艺术:基于唐代三份谏疏的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5(3):111-115.
[7][唐]武则天.武则天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37-44.
[责任编辑韩翠丽]
(上接第147页)每一个体的,是一种被赋予的意识。针对此缺陷,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提出了两种解决思路,即从直接现实性出发和把无产阶级意识灌输到阶级意识当中。
3 结束语
卢卡奇的思想理论既承接了马克思、韦伯、德国古典哲学等学说,又根据其所处的时代和自己的独到性见解对以往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型发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卢卡奇的思想理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依然要肯定其思想理论所蕴含的合理内核。
参考文献:
租房合同范本标准版[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周立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最美乡村医生[4]田若楠. I·梅扎罗斯的超越资本理论研究[D].南京:广西大学,2016.
[5]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苏晓云.卢卡奇早期的物化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求索, 2003(4):120-124.
[责任编辑胡艺文]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16:1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125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政治   谏诤   作为   进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