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弗兰德斯》——一本帝国主义宣讲书
秦玲
【摘 要】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常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他的帝国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他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不例外.小说通过主人公摩尔的视角及其复杂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美殖民地,并把它描绘成"希望之都",借摩尔之口劝说读者到殖民地垦殖.笛福应用通俗语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把众多角色融合于摩尔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最初连载于低廉报纸的形式把中下层社会纳入读者之列.同时,笛福利用细节描写等手法达到真实使读者相信北美确是希望之都.这些因素使<摩尔>成为一本帝国主义宣讲书.
东方公子【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1)001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补肝的中药宣讲;帝国主义;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
周五的英语【作 者】秦玲
【作者单位】清洁工鱼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106
樱桃怎么种笛福本人极力拥护资本主义,认为贸易是国家富强的中心环节,提出把殖民地和落后地区当成商品贸易市场,使之以权,动之以利。他的帝国主义思想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政治性作品《航海地图和商业》(Atlas Maritimus and Commercialis)和《商业计划》(A Plan of the English Commerce)中。谈及《摩尔·弗兰德斯》(以下简称《摩尔》)这部小说时,一些评论家从伦理道德或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也有一些评论家把它解读为罪犯小说、流浪汉小说或个人奋斗小说。克里斯托非·弗林(Christopher Flynn)在他的文章《笛福晚年作品中的帝国主义与贸易》(Nationalism,Commerce,and Imperial Anxiety in Defoe’s Later Works)中阐述了《摩尔》中的帝国主义思想。贝克西德(Raula R.Backscheider)在他的文章《犯罪狂潮和摩尔·弗兰德斯》(The Crime Wave and Moll
Flanders)认为《摩尔》这部小说是《流放法案》的宣传书。基于以上两种看法,本文将进一步论述小说中的帝国主义思想。
笛福早年为辉格党写作,其党首威廉三世积极推行与法国、西班牙等国争夺殖民地的政策。笛福本人十分崇拜威廉三世以及伊丽莎白时期著名的殖民者华尔特·罗利爵士。他自己也曾经营过殖民地和殖民地贸易,于是他极力鼓吹殖民。在政治、经济论述中,如《航海地图和商业》(Atlas Maritimus and Commercialis),笛福宣传殖民地的重要性—殖民地是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源泉;在给大臣的信件里,如《商业计划》(A Plan of the English Commerce),他提出占领殖民地的具体意见;在文学作品里,他塑造了殖民者鲁滨逊、摩尔以及杰克上校的形象。胡牌规则
马克西米利安·诺华克(Maximilian Novak)在《笛福的小说和经济》(Economics and the fiction of Daniel Defoe)中指出笛福利用他的小说来宣传他的政治、经济论点,这些论点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在《摩尔》中也有所体现。小说开篇就奠定了帝国主义基调。小说伊始用了大量笔墨在主人公的名字上,除了要极力说明小说主人公真实存在,是社会的一个个体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命名这一行为
的强调。皮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命名的力量(power of naming)这一观念,认为“命名”是一种侵略占有行为(Richettic,51)。这可追溯到哥伦布对美洲和印第安人的命名,以及英国殖民者对十三个美洲殖民地的命名。《鲁滨逊漂流记》中克鲁索把他生活的岛屿命名为“绝望岛”,给当地的土著命名“星期五”,借此把它们变为自己的财产,从而建立自己的帝国。所以,小说对命名的强调其实是帝国主义思想的隐射。人生至理名言
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一般可类比成父权社会中男女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殖民地和被殖民者也常被赋予女性的特征。殖民地像美女一样是诱人的、也是险恶的,所以在占有她以前必须先把她驯服。从这个角度说,摩尔的女性角色可以说是笛福的刻意安排。如果说克鲁索用武力和宗教对星期五的教化过程是殖民的过程,那小说中洛宾哥哥用金钱征服摩尔以及摩尔的妥协也是如此。当她被洛宾哥哥成功的那一刻开始,摩尔的身体就变成资本,这赋予了她被殖民者的特性。洛宾的哥哥用金钱驯服他,使她受控于他。这也是笛福的殖民主义思想的体现—英国在殖民地找到了贸易市场,同时给殖民地部分利益来安抚它。洛宾的哥哥从摩尔(殖民地)身上获得了肉欲的满足,洛宾后来也如愿和她结婚,她同时也获得了来自洛宾家(殖民者)的经济支持。
克里斯托非·弗林(Christopher Flynn)认为克鲁索在荒岛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坚强的个体,而是为了强调他是帝国主义商业事业的先锋。他从一个惊恐、孤立的幸存者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殖民者的过程展现了英国人在新领地强悍的殖民能力。一旦克鲁索成功的占有荒岛,帝国主义经济行为也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说,当摩尔被流放到殖民地、占有种植园,并从中获利时起,她也成为了和克鲁索一样的殖民者,开始了帝国主义经济行为。到达殖民地以后,她和丈夫购置了种植园,同时也获得了母亲遗留给她的种植园。一方面,摩尔得到母亲遗留给她的种植园的这一事实和笛福所认为的殖民地是宗主国的可继承财产的看法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种植园的地契是由她的儿子交给她的,如果她不出现这种植园将会是他儿子的财产。这种母亲夺取儿子财产的行为是经济掠夺行为的隐喻—作为母国的英国对作为儿子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她的儿子帮她打理殖民地并给她交租的行为也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臣属关系的体现。小说中摩尔被殖民的女性身份、殖民者身份,以及命名的帝国主义行为都说明《摩尔》是一部充满笛福帝国主义思想的小说。
小说通过摩尔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不为当时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熟知的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巴克莎伊德(Paula Backscheider)认为《摩尔》中摩尔的生活经历就是对《流放法
案》的宣传,笛福在小说中极力证明流放的好处。在《杰克上校》中,笛福道出了流放到殖民地的好处。笛福认为每一个在新门监狱的可怜人,即使是世界上最可鄙的人,在殖民地都有相同的机会,靠自己的双手重新开始,并且可以获得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认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把这些人从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新门监狱拯救出来。笛福还认为一个重罪犯比穷人以及大多数的富裕而未被抓获的盗贼生活的更加开心,因为他们在殖民地首先通过劳役可以获得生活的保障,一旦他们流放期满,他们就可以为自己做工,开始自己的生活(笛福275)。
在《摩尔》中,笛福对弗吉尼亚糟糕的天气、贫瘠的土地决口不提,也没有提到可怕残暴的土著人。但他在《商业计划》中说到美洲是野蛮的、贫瘠的、也是荒凉的。在《航海地图和商业》中,他也说到印第安人是“拿着七到八英尺长的弓的巨人,排斥所有建议[294]”。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夏天湿热,冬天潮冷(Backscheider468)。笛福对殖民地的负面印象的刻意隐瞒,告知读者殖民地是一个可以提供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认可的地方,这都是为了把弗吉尼亚描绘成一个希望之都。
我是画家摩尔从小抱着想要成为贵妇人的梦想并为之做出各种努力。她对贵夫人的定义是能够自食
其力,养活自己,不要出去给别人服役。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摩尔真正想要的是获得经济上的保障以及稳定生活。因此,她首先如同当时的任何一位女性一样想要通过嫁夫获得经济保障。她先后经历了五次婚姻,但都只给了她短暂的稳定。最后只能另辟蹊径。她成为他人的情人、后又成为妓女,然后进行欺骗与盗窃,但这些路径都无法使她获得经济保障与社会地位的认可。直到流放到弗吉尼亚,拥有了种植园,她才获得经济保障。摩尔以罪犯、小偷、情妇、妓女的身份到殖民地开垦种植园获得经济的保障,达到儿时梦想的例子是对有着和她相同身份和境遇的这一群读者的劝说。
摩尔曾劝说她的第四任丈夫到弗吉尼亚垦殖,也是对读者的劝说。她对丈夫说了“怎样只带价值二三百金榜的英国货物,几个仆人同工具,一个勤勉的人就能够很快的打下一个家庭的基础,不到几年就能置下一份家业(笛福142)”。这是对拥有资本的这一群读者的劝说,告诉他们拥有资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到殖民地置下一份家业。摩尔到过殖民地,对殖民地有一定的了解,而他的丈夫和大众一样对美洲的殖民地很陌生,对摩尔所说的生财之道有所怀疑。摩尔第一次到殖民地的经历向拥有资本的这一群读者证实了这条生财之道的可行性。当摩尔第一次到殖民地时,他丈夫的境况证实了这个说法。她的母亲还告诉她说曾经的盗贼流放后变成了弗吉尼亚的少校与法官。原来作为盗贼的她在流放后嫁为人妻,
作为人母,并因拥有种植园而有了稳定的收入(笛福76)。
笛福是现实主义小说先驱,他的小说始终强调真实性。笛福始终坚持“让客观事实说话”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个创作原则强调所讲故事是发生在客观世界中的真人真事,强调个体经验,而非传统的认为文艺作品的真实要反映普遍性的观点。笛福提倡模仿实际存在的真实时空,据实记录个体的人的特殊感性知觉和生活环境,使小说与真实生活之间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如果说笛福强调故事的真实性是为了《摩尔》这部小说中的道德教益功能的话,那么,他的这种力求真实也是为了宣讲帝国主义。故事首先真实可信才能达到教益作用,同理,故事也要真实可信才能达到宣讲的目的。他告诉读者摩尔的生活经历是可信的,主要是为了强调她最后在殖民地获得经济保障和身份认同是真实可信的,这就是对殖民地能给英国人民带来经济利益这一事实的肯定。为达到故事的真实,笛福首先在小说的序言中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这在《鲁滨逊漂流记》与《罗克姗娜》的序言中都可以见到(殷企平,16)。笛福在《摩尔》的序言中也强调了故事的真实性。他说“本书作者希望写关于她(摩尔)的真实历史(笛福,序言)”。
除了在序言中强调真实以外,笛福还将创作对象确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并赋予真实姓名,如摩尔、洛宾、吉姆和汉弗瑞。同时,笛福采用自传性的第一人称视角,让叙述者一气呵成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应用符合摩尔身份的语言来获得小说的真实感;大量的细节描写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其中大量和金钱数字相关的细节描写增加了故事真实感,同时,金钱的多少也暗示摩尔各阶段的生活水平。摩尔的第一任丈夫死时她有一千二百磅;第一次去维吉尼亚之前她有四百六十磅,外加一块金表、几颗钻石和一些布料;她和第四任丈夫结婚时只有一百金磅;第五任丈夫死时,她的财产已经所剩无几,于是她走上偷窃道路,流放到殖民地以前她和丈夫身上有三百五十四金磅,银行里有七八百磅左右,此外还有表、布料、戒指、金银器皿;她在殖民地的种植园每年可以提供她最少值三百磅的现钱,她母亲留给他的种植园可带给她每年二百五十磅的收入。这些数字告知摩尔的生活带给她巨大财富,但她的生活并未稳定,最后是殖民地稳定的经济收入给她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用数字把摩尔各个生活阶段的经济状况表示出来的这种方式清晰明了、易于比较,加强了对殖民地能带来稳定生活这一事实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