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小说教学理念(五篇)

更新时间:2023-06-09 00:47:00 阅读: 评论:0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小说教学理念篇一

定义: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特点:

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 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4 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5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

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小说与作文一样,也注重描写和选材。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以上说的是传统小说的一些特点。

当然,当下对小说的定义争议流派众多,因鄙人才疏学浅,不敢参与讨论,故本文只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略谈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望多多指教。从传统小说特点来看,小说教学实乃该从小说教学的三个环节:即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是环境描写)着手。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但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我与若瑟夫的对话就属于序幕部分,最后我们改坐别的船回来就是尾声。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如《项链》一文最后发观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还有的小说,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由几个高潮组成。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与众亲戚见面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和“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就是两个高潮,而在两个高潮之间则有一个过渡(低潮)——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因此本文的情节结构为开端→发展→过渡→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过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写,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标志,美丽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她注意礼节,顾全大局,办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又表观了她心态复杂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比较典型的是《项链》,文章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第二次考试》中对陈一玲的塑造 ,用苏教授的见闻来表现对陈一玲的优秀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众多的表现手法中,我认为心理描写是重点,原因如下:

(一)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这些全是外在的,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但是为何小说中的人物有某些动作,语言,神情?究其原因实乃心之所向,心理活动才是触动的根源,而外在动作语言神情是心理反应外在的表现,正因如此,才说这些表现手法体现人物的性格(当然,遇心机深沉,表里不一之辈,此条论断该黯然失色。但是“岳不群”毕竟是少)

(二)在小说阅读中,相信读者也常常发现,刻画人物形象之时所采用的手法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关于孔乙己的描写部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用了语言,神情两种表现手法,仔细一看真实可信。他心里不承认偷书,自然有了动作和神情,所以在教学当中,应该注意心理的作用。

三、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 暗示了时代特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但是如果小说教学就到此结束,恐怕仍有遗憾。阅读和作文本不该是分开的。某些老师在讲解小说时,就小说而言,不予深究,此乃憾事。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赏析之中学会作文,完全有必要。倘若将小说阅读和作文教学分开来讲,粗看是条理分明,实则是无用之功。作文理论与作文实践那是两种概念,有着现成的资料不用却去讲空话,试问如何?

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小说过程中,应该把小说中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当做作文实例来讲或许更好一些。因为人物形象在小说,散文中是常出现的,正是因为散文和小说的相似之处才导致对小说的定义多元化,这方面我不予分析。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阅读和作文时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很是重要。例如:在学了《孔乙己》一文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手法,刻画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同时适当的扩展写作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说教学理念篇二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莫泊桑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写作背景;

2、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

3、探究改变人物命运的原因和人物命运蕴含的哲理性; 4、全面评价玛蒂尔德,探讨人物命运与性格的关系;

5、拓展学生的思维,从小说中吸取教训; 教学重难点

1、全面评价玛蒂尔德,探讨人物命运与性格的关系;

2、探究改变人物命运的原因和人物命运蕴含的哲理性

一、导入

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1、莫泊桑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简要的介绍《羊脂球》《俊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项链》,其实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篇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学生应该能回答到是“项链”)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结构,了解人物命运的变化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2、看图说情节:《项链》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围绕“项链”分成四大部分,请同学们看到多媒体屏幕上四幅玛蒂尔德的插图,同学们回忆故事情节,我想请四位同学来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给学生2分钟的准备时间,不需要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回忆)板书:

还 项链

教师总结:生活和玛蒂尔德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花了十年光阴还了项链,生活又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项链是假的,真可谓是“一夜风流,十年艰辛”,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玛蒂尔德的命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三、了解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悲剧原因

1、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玛蒂尔德的身上肯定有其闪光之处,所以她丢了一串假项链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代价,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才能说是一个悲剧

提问1: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玛蒂尔德身上闪光之处,同学们能不能从小说中看出来? 诚实守信、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板书)

提问2:这样一个灵魂深处还是具备优秀品质的女子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因为虚荣心作祟,是因为爱慕虚荣的性格导致了她这样的命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性格决定命运”板书:爱慕虚荣

2、初步分析人物悲剧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作者是怎样刻画她的虚荣心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虚荣的行为表现,说说玛蒂尔德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时间3分钟,讨论完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提示可以按情节发展顺序来)(1)序幕部分(借项链前的描写)(可以划出描写马蒂尔德心理的词语)

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不切实际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2)“借项链”部分

“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3)“失项链”部分

舞会上的四个“陶醉”(心理描写)

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4)“赔项链”部分

提问:十年的艰辛有没有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第104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说明她没有改悔,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多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教师小结: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 “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是句传统老话,却充分表现了虚荣心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的不成熟的行为虚荣心是最害人的,要想让自己活得快乐、轻松,必须从心里认清它的实质,努力摆脱和远离它,脚踏实地的为理想而奋斗

3、深入分析悲剧原因

然而,面对这跌宕波折的命运曲线,面对这十年青春换来的砖石项链我们能否把玛蒂尔德十年的遭遇简单地归结于她的虚荣心呢,她其实也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姑娘,那么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我想补充莫泊桑创作项链的背景

(1)教师补充莫泊桑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小资的庸俗、势利和虚荣《项链》就是其中精品之一,玛蒂尔德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2)讨论:其实在我们课文中也有这种社会风气的,体现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虚荣浮华的社会风气?(同桌之间讨论)(3分钟)

①“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②其他人物也爱慕虚荣

路瓦栽先生: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气弄到那张请柬并且为此“得意扬扬”,是因为晚会的请柬“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并且“这是一个好机会”,“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官员”他的醉心名利、爱慕虚荣是显而易见的

③佛莱思节夫人:她之所以去珠宝店买漂亮的青缎盒子来装假项链,又不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是为了使这挂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看起来像钻石项链,又用这挂假项链来显示富有、抬高身价她同样爱慕虚荣

师: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的就是这么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生活于其中的玛蒂尔德又怎能不受其影响呢?

(3)现在咱们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到底是什么?时代的悲剧(板书)

(4)小结:

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来说,她所追求的目标是刹那间的虚幻,这不切实际的目标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她性格中的虚荣和享乐,也是她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从外因来说当时社会虚荣浮华的风气,是造成她的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就是必然的但我们,更多地要吸取她性格缺陷和目标虚幻对人生影响的教训,为我们的青春提供丰厚的精神基础

四、板书

玛蒂尔德

项链

识 爱慕虚荣

性格的悲剧 时代的悲剧

祝福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文。

一、导入

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们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着而又犀利,那么是谁让祥林嫂落到了那么悲惨的境地?让我们走进《祝福》,走进我们民族的昨天,也走进鲁迅先生伟大的心灵。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补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 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专集;

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1年12月)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检查预习1.字词。

钝dùn响 寒暄xuān 瓦楞wǎléng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谬miù种 俨yǎn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颊jiá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呜咽yè 驯xùn熟

敛liǎn 怔怔zhēng 咀嚼jǔ jué 渣滓zhā zǐ

瞥piē 门槛kǎn 惴惴zhuì zhuì 蹒跚pán shān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 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思路,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

1、理清小说思路

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梳理一生的主要经历。祥林嫂年一生经历:

与样林结婚。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后被抓回,春上被逼改嫁,年底生阿毛。

丈夫患伤寒死去。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小屋被收,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沦落为乞丐。

凌晨离开人世。

2、情节梳理(板书)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外逃初到鲁镇 发展——被劫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被逐,沦

为乞丐)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二、文本研读

1、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2、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说中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

2、试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a.肖像描写:(共三次)

脸色——1青黄,2青黄,3黄中带黑。两颊——1红的,2消失了血色,3消尽了悲

眼睛——1顺着眼;2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3眼珠间或一轮。悲哀的颜色。衣饰——1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2同上;3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作用: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第一次虽贫困,但对生活抱有希望 第二次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第三次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 b.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

作用:失子对祥林嫂是致命一击,反复述说是为了减轻内心痛苦;而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却厌恶和唾弃,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c.神态、动作描写——两次祭祀

第一次,讪讪地缩了手,疑惑地走开。

第二次,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作用:说明精神为之崩溃

3、归纳祥林嫂人物形象。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

三、作业布置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一、复习回顾

二、分析鲁四老爷

1、文中的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明确:a.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间接描写)

b.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说明他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直接描写:行动描写)

c.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a祥林嫂被抢前的描写。b.祥林嫂被抢时的描写。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的描写。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的描写。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的描写。f.祥林嫂死后的描写。

他的语言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语言描写)

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问:说说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何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归纳小说主旨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五、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深刻意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第三次,结尾。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六、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三次变化。②画眼睛(眼神)。3.倒叙的独特结构。

七、拓展延伸

电影《祝福》的结尾对小说作了这样的改编: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

答:电影拍摄的时代比较特殊,加入这个情节是为了体现劳动人民的抗争,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情节的加入有悖鲁迅原作初衷,祥林嫂是封建思想、封建秩序的牺牲品,她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不净,捐了门槛以求获得宽恕,直到临死前也只是对鬼神的有无有了一点点儿动摇,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忽然爆发出那么大的反抗精神,用刀去砍门槛呢?这不符合祥林嫂思想性格发展的轨迹。受尽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迫害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所吞噬,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也是鲁迅小说的立意之所在,而改编后的这一情节显然有悖于这一主题。

浅谈小说教学理念篇三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表达的思想具有多元性,小说教学反思。”欣赏小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需要借助于读者自身的生活阅历,结合作品特定的背景,去理解人物形象身上的个性特征、形象的现实意义。也就是由读者来完成对作品的二次、三次创作。

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由于审美距离把握不准,对作品的阅读及二次三次创作,却很不尽如人意。

通过反思,我发现原因有二:

一、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平时的教学中,无论篇幅长短,课前预习,只是作一般阅览要求,学生到底看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课堂上虽然会反映出来,但没有做过研究,为什么预习质量会如此低下。课堂教学时,按照一般的模式套路来,从作家作品到背景介绍,再到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分析,最后到小说主题归纳。

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地是,文学常识和背景由教师介绍,其他的内容会由教师设计出一组问题,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要求他们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并回答,一个回答不出,再找一个,三四个学生都回答不出,就由教师代劳,最终,皆大欢喜,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原本不会的问题,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答案,教学任务完满完成。

所有的文本基本上都是这样上,为什么换到学生起来评点时,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呢?因为,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不等同于起来回答教师设计好了的几个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然而,由于课前盲目地读书,课上,对教师设计的问题,无法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课堂学习,在学生,则是忙于应付那几个问题,至于展开质疑和争鸣,时间根本是不可能有的了。没有质疑和争鸣,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二、学生审美距离把握不准,教师缺乏引领,教学反思《小说教学反思》。

一部优秀小说,“总是以个性鲜明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和启示,让读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

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人物形象,一般停留在个性特征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文字,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对于基本的描写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难度系数不是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于是,文本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贴标签似的孤立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学生很少走进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阅读情况。

鉴于此,在这单元的小说文本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精心设计好预习题,让学生结合学习资料、各种媒体,对文本进行阅读、比较,筛选信息,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思考,然后带进课堂,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展争鸣,通过争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形象的社会性、典型性的理解。

我在后来组织《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时,就放手让学生事先根据手里的学习资料,对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人物悲剧的根源进行分析,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展开争鸣。最后,学生对整个故事的把握就很到位。

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

第二、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经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就自然地能结合现实来进行,从而实现了文学的实现价值,而学生可以借助于课堂上掌握的这些方法,对自己观看到的其他文本或影视作品进行有意或无意鉴赏,慢慢地鉴赏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浅谈小说教学理念篇四

精教多学下的小说阅读教学浅议

钦州一中语文组 张敬华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观摩学习回来之后,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我的语文课堂“活”起来。把教堂改变为学堂,以学生的实力情况为基础,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探究、合作,让他们看到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辅以老师的精教,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拔节式提高,从而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下坚硬的基石。

【关键词】精教激趣 主动性 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一小说单元的课文包括:《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本单元的小说都是出自大师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处于当今这个娱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们对于一些涉及社会时代的严肃话题的小说不太上心,他们对动感画面的兴趣远超出文字的兴趣,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讲解这些小说,以下是我的成败和我的困惑的总结。

外出学习的五天里,我让他们写了一篇读后感。就是说,任选小说单元中的一篇,写读后感,内容包括情节概要和感想。回来后的第二天我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交换批改作文,让他们找出对方作文的5个优点,多多益善,还要找4个缺点,点到为止。他们可以跟自己周围的同学讨论文章的得失之处。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种读后感的教学方式,他们不仅都能写出自己的一些独到的想法;还很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样他们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了很正确的理解,往后也能按照这个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作文,还能够从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明白,思路是否清晰,主题是否鲜明,字迹是否清晰端正等方面来评价一篇习作的好坏。通过这种精教的方式,比上一百次作文课的效果更好。当然,我看到了理科班和文科班存在的差距,文科班的语言功底显然较强,他们发现的文章的漏洞会更多,他们陈述对方问题的语言会更生动清晰,为了解决差距问题,我在理科班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式。选出理科班的作文强手,让他们自组团队,由“小老师”去指导队员,一方面,“小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兼朋友,队员们更没有拘束感,可随意谈自己的难题,队员们也就更易得到提升。

我感觉到生本教育的持续进行的难度在于克服学生的倦怠心理。那么如何让他们发现其实“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也别有意趣?我考虑到的是开展活动。我计划用两个课时上完《祝福》,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宿舍为单位,对该小说提至少 一个问题。结果文科班提出了很多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小说开头就写祥林嫂死了,而后来才详述祥林嫂的生活及其反抗过程,反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时,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而不改称呼呢?杀死祥林嫂的真凶是谁?为什么人们对祥林嫂是嘲笑而不是同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冷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我为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赞叹不已。我让一个宿舍回答另一宿舍提出的问题,其他宿舍的人可以援助自己喜欢的同学,给每个宿舍打分,八十分为起点,结果两节课的时间只解决了四个宿舍提出的问题,还很赶,学生流露出不满意的表情。于是,在理科班那两节课,我调整了方案,不再打分,而是自由交流,他们自己互相交流,我和他们交流,结果还是比较赶地分析完了重点问题。我的困惑在于我们该如何处理课程进度和学生活动的进度之间的矛盾。

我设计的课堂活动,内容除了把问题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还有让学生续写小说,并共同评出续写佳作,要求是不能脱离作者的创作初衷。上《边城》时,我留意到有同仁说学生不是太能理解那种淡化了物欲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但他们很喜欢小说的语言风格,诗意而唯美,喜欢活泼机灵的翠翠,于是,我布置了课堂作业,续写《边城》,即续写翠翠的爱情故事。因为小说的结尾让人遐想联翩——“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

他们大部分都乐意看到翠翠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觉得孤苦伶仃的翠翠无依无靠太可怜,有的设想傩送忘不了翠翠,衣锦还乡后,娶了翠翠,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甚至设想俩人婚后生了个男孩,长得极像天保,一家人甜甜蜜蜜。他们的心愿是美好的,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天保没有白死,而是转世为人,得到翠翠和傩送的爱,兄弟俩再续血缘之亲。我为此而感动。我更为个别同学的理性分析而惊叹。他们设想傩送即使回来了,也不可能娶翠翠为妻,因为傩送的父亲不能接受翠翠做媳妇,虽然他曾经有意和翠翠家攀亲,但一想到去世的大儿子,他心里就堵得慌。翠翠和傩送注定有缘无分。到此,我再点拨——在古朴的湘西,骨肉情谊是至上的,傩送愧对黄泉下的哥哥,不敢接受翠翠;他父亲失去亲骨肉,潜意识总认为这与翠翠有关,更不能接受翠翠,翠翠成了无辜的牺牲品。通过这种续写方式,他们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更深一层了。上《荷花淀》时,我布置的任务是通过课本剧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我给了他们一节晚自习的时间来排练剧幕。因为事先没专门指导表演,结果他们把夫妻深情话别的一幕演得像搞笑版的姐弟道别戏。虽然和我预设的目标有差距,但却激起他们对小说的探究热情,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我顺势

问他们:《荷花淀》的家园美不美?描写它的相关句子有哪些?从什么角度描写的?这片家园的人民品质如何?这些环境的特点和当时当地的人民的品行构成有什么内在联系?我让他们将《祝福》、《边城》和《荷花淀》所描述的环境进行了比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最终他们领悟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布置的任务的是写读书笔记。因为他们刚开始都把这篇小说当成了幽默笑话,他们无法把握小说的悲剧意味和讽刺意味。我提示他们阅读最后一个片段——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千千万万个别里科夫,这是为什么?他们茫然。我不再像以往滔滔不绝地分析,而是给了他们这篇小说的赏析评论资料,让他们将自己的分析整理成文。他们又一次让我惊叹了。他们把握资料信息要点的能力如此强,形成的结论如此深刻。比如他们提出:穿着打扮上的“套子”容易除掉,思想上的“套子”却无人关注;别里科夫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有实行专制统治的阶级的作强大后盾;别里科夫成了制度的牺牲品等等。这再次警醒我,我需要做的只是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他们。

既然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是过程与方法,我想,如何开展各种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尝试。总而言之,他们探索的过程我们不能替代,但可以提供经验之谈,弃旧扬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的成长在不断尝试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篇二:《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反思

【磨课反思】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磨课反思

王 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从小说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规范答题。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以我们熟悉的小说人物(猪八戒,林冲,关羽,别里科夫,林黛玉,小龙女)为导入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高考题中小说类人物形象分析题展示,并小结常见题型和设问方式。

3、课本探原(即从高中所学的小说形象中总结探究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肖像描写:祥林嫂

动作描写:林冲

心理描写:桑迪亚哥

语言描写:王熙凤

侧面描写:别里科夫

小结: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的形象。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好的侧面描写,更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4、小试牛刀

通过两个高考题中的小说人物题来分析小说人物特点。一个是《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分析主人公马里诺的特点,二是分析《峡谷》中骑手的特点。

三、教后反思

本课力求课堂目标明确,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老师落实一个考点,学生就要过关一个考点,不抢进度,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吃透知识点。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因此小说教学应围绕小说的特点而展开,指导学生学会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根据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分析人物性格,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的能力。根据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素质能力、人生态度、人生观念、修养品质等。

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但也有些许问题,我通过反思,寻找其根源所在。

1、发挥学生主体性,不可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平时的教学中,无论篇幅长短,课前预习,只是作一般阅览要求,学生到底看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课堂上虽然会反映出来,但没有做过研究。课堂教学时,按照一般的模式套路来,教师设计出一组问题,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要求他们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并回答,一个回答不出,再找一个,三四个学生都回答不出,就由教师代劳,最终,皆大欢喜,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原本不会的问题,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答案,教学任务

完满完成。

所有的文本基本上都是这样上,为什么换到学生起来评点时,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呢?因为,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不等同于起来回答教师设计好了的几个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课堂学习中学生忙于应付那几个问题,至于展开质疑和争鸣,时间根本是不可能有的了。没有质疑和争鸣,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2、鼓励学生自主研究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一部优秀小说,“总是以个性鲜明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和启示,让读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人物形象,一般停留在个性特征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文字,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对于基本的描写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难度系数不是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小说文本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第一、精心设计好预习习题。让学生结合学习资料、各种媒体,对文本进行阅读、比较,筛选信息,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思考,然后带进课堂,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展争鸣,通过争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形象的社会性、典型性的理解。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

第二、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篇三:小说教学现状反思与论文

关于小说教学现状的反思与探究

【摘要】: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在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而出现的教学误区,来寻求一条适合的小说教学之路。

【关键词】:小说 小说教学 阅读

引言

小说,它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的描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又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往往在小说教学这一板块上,却容易出现误区。

一、传统小说教学反思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受到一种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自己理解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的一方。按照这样的思想,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这一点,在小说教学中就体现为采用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四步骤教学法来进行教授,即: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固化的四步骤教学就把丰富的小说教学搞得简单化,模式化。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想一想斗觉得这是多么丰富的一个画面,可是传统小说教学课堂依据那简单的四步骤教学法就把人物的分析进行的千篇一律,极其的忽略了人物的丰富性。比如,在教授《故乡》时,许多老师把闰土分析为农民的正面典型,他勤劳,纯朴,受尽剥削阶级的压迫。但是我认为,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他自身的麻木愚昧,而这种麻木愚昧才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可是,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老师往往将其忽略掉。再如另一个人物杨二嫂,因为她的尖酸刻薄,很多老师将其作为反面人物来进行批判,我觉得这样的教授显得过于的片面,因为这样的讲解忽略了杨二嫂她曾经也是美丽勤劳的这一点。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多是在现在这个教育环境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造成的,正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过分的参照教参,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变为了一种很机械性的教学过程,只是去探求考试内容和出题方向,考什么,讲什么,不考什么,不讲什么。而这种教学方法就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在对于小说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来一篇很美的小说,照这样的教学思想进行教授,学生哪里还有乐趣,哪里还有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二、正确的教学之路探求

那我们应该去寻求一条怎样的教学道路来进行小说教学呢?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为学生创新潜能提供和创造各种 机会。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那么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应该要鼓励学生思考。就拿莫泊桑小说来说,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大家很熟悉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想象出一个不同的结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寻求不一样的答案。这样,课堂氛围会很好,各抒己见,形成不同观点。在查找资料的过程我看到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这课时,就进行了人物分析。“有些学生会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另一些学生会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善良勤劳,敢于面对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坚强的妇女。”这样开阔的教授思路,学生之间就会讨论不休,学生的思路很好,课堂氛围也就进入了一个较佳的状态。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对于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有价值的,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把握好大的方向,不能一味的点头,一味的肯定。

其次,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话语表达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语文的学习。那么小说中丰富的语言就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出发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是首先它是语言的艺术。但是很多时候,小说课成为了老师人物形象的图解演说课。我认为小说教学要扎根于语言教学就是应该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老师能做的就是再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和品析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例如上面说到的《项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结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玛蒂尔德早知道那个项链是假的,她会怎么做,会怎么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想的说出来,然后再在课下写出来,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小说中独特的情感。再次,我认为小说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而不是把小说中的人和事作“传记”和“新闻报道”式的分析。同时,我们交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老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有区别的去肯定学生的每一个发现。真正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及个性的充分而真挚的尊重和关怀。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来,读出自己的思考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里面。我认为小说阅读的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三、结语

小说是一种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应该做得是交给 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一篇小说,而不是以老师的讲解来强硬的灌输给学生。每个人对于同一篇小说的见解应该是不同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小说独特的情感。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语文特级教师风格流派 [2]二十世纪语文大师教育思想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篇四:作文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科幻作文教学反思

淇县前进小学 李树芳 开学第一篇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科幻故事,对于科幻故事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因此在作文课上,我只是简单引导了一下学生,注意写作要有科幻性、想象要大胆、描写要生动后,就让学生开始了习作。结果当我收上来作文后,大跌眼镜,同学们的作文确实想象大胆、离奇,但没有一点科幻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我静下心来又把同学们写的作文细细翻阅了一遍,发现同学们理解“科幻”时,把重点都放在了“幻”上,而忽略了“科”,甚至有的学生都写成了穿越。看来我的本次作文教学失败了,这源于我备课不足,在讲解作文时没有带领学生认真理解“科幻”的意思。弄清了失败的根源,我决心再次带领学生“二进宫”。如何让学生写好科幻故事?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借鉴了一些老师的教案,于是展开了第二次的作文教学。这堂课中,我先让同学们说说日常生活中所接触过的科幻故事,导入课堂;接着,让同学们对哪些是科幻故事哪些不是做了初步的判断;然后,让学生说这些科幻类的电视剧、电影、故事共同的特点,并适时的把科幻故事的定义板书在黑板上。

在写作知识的讲解中,我让学生明白这类故事的体裁应是小说,今天我们要写的就是小小说,500字左右。于是开始介绍了小说的相

关体裁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此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科幻小说中的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什么共性,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特点,你想象中的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在同学们讲述完后,我做出了小结:科幻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超越现代人的科技和智慧,他们所运用的科技是目前尚未实现的,并且在未来是有可能实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都必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小说的情节设置必需一环扣一环,主人公的命运最好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小说也有主题,科幻小说常见有哪些主题呢?同学们纷纷讲述。在同学们充分讲述的基础上,我才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习作。

当看到交上来的一篇篇故事时,我欣喜的发现,这次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大胆的想象。这次习作的上课场景一遍遍在我脑海中重放时,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明白了科幻故事的内涵。我想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备学生,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篇五: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呼市28中学吕烈

我省的高考试题使用的是新课标二卷,在对阅读的考察方面设置了选做题,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是一篇小说阅读,一篇人物传记阅读。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选做题时往往会选择人物传记类阅读,甚至有些教师要求同学去做人物传记类阅读,在教学中直接把小说阅读舍弃。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小说阅读较难,与人物传记类阅读相比,得分率较低,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武断的让学生去选择,有些学生恰恰是对小说阅读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强迫他们必须做哪类。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精情感世界”。而必修5第一单元“情节与语言”要求我们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1.把握主题,一是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作用。2.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对于小说阅读,主要把握的是三要:人物、情节、环境描写。而本单元具体在情节和语言上有要求。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会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同时,插入一些相关高考题型的解答问题,我们的课本是很好的素材,在高考复习时,我们老师会找大量的题,文章给学生做,其实,我认为把课本上的素材合理利用,应对高考真是绰绰有余。这就是要立足于课本。

我在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本单元内容时,首先给他们讲了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比较系统性的,其实在之前必修的本的教学中已经渗透过很多,在讲必修五时把他们整理清晰。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分析情节,揭示主题确实是很有效果,让学生们在体会小说独特魅力的同时,对于小说阅读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接下来的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再进行强化。那么学生们对于小说的阅读理解再也不会有畏难情绪了,甚至是更有兴趣去解读小说,那么这样得分率自然会提升,而且把学生被动的做题变为了主动去鉴赏,甚至一些学生得到启示,对小说写作也产生的浓浓的兴趣,那么在作文部分也有了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困难,一些学生基础差,对于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不能有很深的体会,但我觉得,这样的方法还是可以践行的。那么需要老师对不同曾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中国的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小说这部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不能将这部分精华因为应试教育而残忍的舍弃,这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要让学生尽情领略小说的魅力,让我们的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文化交流的场所。毕竟语文这门课程不应该是仅仅因为要应对考试才开设的,她更多的是让我们在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会,去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让我们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的。

浅谈小说教学理念篇五

浅谈小说教学

任集中心校 张颖

在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我认为在制作和使用学导案中要体现关键的两点。一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阅读态度。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给学生读小说方法,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小说的这两个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的支持。在学导案的目标和流程使用中都要有所体现。过去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传授知识,但语文本身并非不需要知识,恰恰相反,我们的许多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教学这个载体,需要以知识教学为渠道来实现。所以,我认为在小说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清楚明白。在学导案的知识链接中可补充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阅读小说、理解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根据小说的这些特征,我认为小说教学在使用学导案传授知识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所谓情节,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因为它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在学导案中要把这些情节结构落实在上面。让学生首先理清情节,这样学生易于把握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小说教学不能忽视对环境描写的分析

学导案的制作有情节的设置,更要有环境描写的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环境描写是手段,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是目的。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穷人》开头的环境描写不仅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同时使我们想到渔人打渔的辛苦和无获以及烘托穷人的窘迫境地。

三、小说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描写人物方法。

学生通过学导案的预习知道了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学习小说的重点,这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填充。

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肖像描写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外表,但描写的目的决不止在于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应当切合他的身份、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语言,意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当然,在小说教学中绝不能机械地传授小说的文体知识。我们应当把这些知识融入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学导案是这些文体知识的载体,能力的培养在于通过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获得能力。

总之,小说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借助学导案的使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小说、理解小说、分析小说。在实际教学当中,根据教材不同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学导案样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附:

《穷人》学导案

【学导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通过课后作业“续写穷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去创造,去创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学导时数】: 二学时 【自学质疑】: 一.自主导航

1、作者、作品

你能向同学介绍托尔斯泰吗?哪怕你对他只有一点了解,你都可以大胆地向我们说一说。

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3、认真研读,仔细品味。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穷人”的贫穷?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5、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二.研读质疑

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测评提升】

1、本文通过()和()、()的描写,赞美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

2、续写《穷人》。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0: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069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浅谈   教学理念   小说   五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