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篇一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现在,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就使学校担负起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及校本课程在我国推行的意义,对指导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点;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在国际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furumark & mcmullen)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他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即指那些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有关成员,以学校为基础,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一描述是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较早期的认识,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初意义。[1]
目前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如徐玉珍(2001):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廖哲勋(2004):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3]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步骤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无论是对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对地方教育部门,以及还是对学校与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次,就该领域的现状而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开发人员的素质还不相切合,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再次,就社会现况而言,校本课程的理念难以与目前的考试制度相协调,所以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简言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适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氛围与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分阶段、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所以,国内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和优势评价。这些都是学术上对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宏观程序,理论上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直观性、操作性比较欠缺。
1.成立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期,要多做宣传和动员,目的是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
2.环境分析。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进行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习内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3.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二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4.方案拟定。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施之前,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5.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6.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配套做一个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收集各方建议、意见,从而对课程的修订提供参考。[5]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3.1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达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矛盾一直是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个问题也是教育领域内需要协调解决的基本问题。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虽然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条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当中,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学科教学目标及统一的教学评价形式下放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学校为了完成任务、符合要求,必须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教师由于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教材,只需要以此为本,放心讲授。学生为了赶进度,只有跟着教师的步伐向前冲,根本无暇顾及自我发展。
自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确立之后,国家课程比例相对减少,学校也拥有 了自主决策的权力,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使社会个体化,个体社会化真正落到实处。
3.2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差异,促进了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客观上存在着这么多差异的各级教育子系统,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要求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照顾现实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扩大势必会束缚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阻力。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这种提倡“多样性”、“可选择”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
由于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担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
(2)这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实施的积极性。因为校本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了差异,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3.3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合理解决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
它的开发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连在了一起,促进了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以往的课程虽历经几次改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德雷斯尔在评述60年代的课程改革时,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弊 2 端:(1)仅仅着眼于各门学科的内容更新,跨学科的内容尚未触及;(2)仅仅着眼于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年级的内容尚未触及;(3)仅仅着眼于学校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只研究一些脱离生活的课题。
从这个指责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范围、形式、方法必须改革。而校本课程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它的范围可以涉及必修课、选修课,也可以涉及理论课、实践课;可以涉及定向性的显性课程,也可以涉及非定向性的隐性课程。其形式既可以针对某些具体内容、某个课题研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将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单元设计成微型课程,还可以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其方法灵活,可采取“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活动”。所有这些皆可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深入开发,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学校则可以量力而行,合理解决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4.1课程决策民主化和形成学校特色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从而提高办学效能,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发展。4.2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就较为肤浅和表面。
自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就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呼唤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从原来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这对教师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随时捕捉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使自己位于教育理论前沿,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及专业素质。
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面临着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这样,教师在充分掌握所教学生的个性旨趣和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素质与能力会逐步提升。
以上这些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亦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4.3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
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自己应有的课程决策,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
5小结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差异需要、体现学习特色,同时它对学校及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促进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 4 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作为教师,更要进行自主学习,不断阅读一些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以获得理论指导,深化自身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11-12.[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1-18.[4]王传金.论校本课程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1-34.[5]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m].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d curriculum
abstract: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 levels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now, the school-bad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which makes the school under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d curriculum, school-ba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the school-bad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school-ba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various types of words: school-ba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meaning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篇二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改编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博大精深,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智慧。因而,以古诗词为校本课程,让师生通过“认识古诗词,背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来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效果显著。近年来,随着我校古诗词校本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对学校原校本教材《古诗词选集》作了优化改编,形成了“一起来”系列校本教材,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校本课程实施对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我校古诗词校本课程实施推广的情况展开分析,分别从以“诗”研教。以“诗”促学,教学相长三方面阐述校本课程实践的收效。
二、课程目标:、以“诗”研教,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课程研讨,提升古诗聚焦课堂有效性。我校提出“继传统,吟诗书画,教学相长;创特色,巧思善言,师生共进。”已经有好些年了。古诗词教学的过程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每周一节的古诗课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培养情感,树立人生观的主题教育实践。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开展古诗词教学实践”成为了教师们教学研讨的焦点。教师们通过对自己教法的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注重积累,分层提高,活动补充”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1)注重积累
课堂内,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背诵古诗词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对收集来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对古诗词学习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所有这些,都是在积累,是让学生在课内对古诗词细细嚼一嚼,咂摸出其中的滋味,感觉到它的“美味”。(2)分层提高
学生能力有高低,情感体验也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古诗词的教学也要有分层。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爱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理解,并试图做到自己觉得最好。比如,有的学生会读诗歌即可,有的能够流利背诵,有的能够通过个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学。这样,“总有一种或几种最适合的方式”好让学生有所收获。
三、课程内容:
(1)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古诗富有音乐感和节奏,听起来琅琅上口,是很适合朗诵的。要想教学生朗诵好中国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朗诵表达出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意”。指导学生朗诵好古诗是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独特风格、理解作品主题体会诗歌情感的有效方法。
比如,朗诵于谦的《石灰吟》,应用缓慢而深沉坚定的语气读,以表现坚贞不屈,刚正清廉的高尚精神。(2)在吟唱中,亲近诗文
时常有遗憾,现在的孩子只会读古诗了,从前那韵味十足的吟哦已无从寻找。在诗歌教学的时候,我们就往往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跟着磁带一起听别人“唱诗”、自己“唱诗”。(3)在绘画中,收获美好
为古诗配画,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给了让学生一个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它更是让学生将所学的古诗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为古诗配画时,应该要求学生所画内容符合古诗描绘的情节或景物,也要鼓励学生作大胆的合理的想象。
(4)在表演中,丰富感受
“演一演。”老师、学生一定得明白为“什么演”、“怎么演”这两个问题,否则,“演”就只能沦为“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罪魁祸首”,浪费大量时间、精力,错过理解古诗的极佳时机。演,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诗人或是诗中提到的某一人物,深入人物内心去体验,去感同身受。(5)在创作中,提升能力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时也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在改写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锻炼,而学生也收获到做一个“诗人”的乐趣。(1)改写
在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改写时,学生写道:“初夏,我在恬静的田园散步,看见了金黄的梅子,还看见树上的杏子又大又肥,令人直流口水。”虽然“直流口水”一词有些碍观瞻,但我认为正是这个词写出了诗人恬静、悠闲的心情。因为只有一个了无牵挂的人才有足够的兴趣对杏子“馋涎欲滴”,否则,只是茶饭不思而已。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有心,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把他们的笔触到了诗的深处。(2)创作
在学习了有关月亮的诗、词,在了解了月亮是诗人的思乡情结所在之后,老师请学生对月亮说几句心里话,作一首小诗。
学生当场在课堂内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作品,充满想象。创作诗时,气氛热烈,无一人旁观,都积极参与;无一分钟浪费,皆在积极思索。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实施建议:
(1)师生共同学习,这个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以学促教的过程。师生们共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吸取、体验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共同分享,体会诗歌学习的乐趣。(2)师生共同活动 “古诗游园会”、“读千古诗,写中国字”这些校本课程活动不仅是学生们的最爱,教师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3)师生共同收获
在古诗词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教法的研讨推动学法的发展,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使教师和学生各自发展了能力。全校师生也在诗词的不断滋养中取得收获。
五、评估建议:
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期中、期末举行两次全年级朗诵,默写比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张榜公布。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篇三实验学校初中部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为切实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特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
学校以“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新校搬迁为契机,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文脉相承、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特色学校”为办学宗旨,以“山河润泽生命,阳光开启人生”为核心办学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秉承“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办学思想,精心打造“山韵•河润”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提升、精细管理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估需要 1.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问卷及访谈都涉及如下内容:你希望有什么兴趣爱好?希望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你希望学校开设什么课程培养这些能力?
2.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教学环境优美,是一所教师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学校决策者思考着把学校做强、做大、做出特色。这样,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有着三十多年光荣史的学校在新时期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理念的方向。而学校所在的社区活动场所缺乏,社区文化活动较为单一,他们同样需要创设一种新的社区文化,来提升社区的品位,促进社区的发展。
3.评估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的需要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校外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指社区)。校本课程开发并非一定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它所需要的是对现有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在新校启用以来,我们开始重塑学校与班级文化,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课程资源,造就怡情悦性的校园文化。在校内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根据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技能、经验缺乏的实际,加强了校本培训及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以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获取课程开发技术的支持。在情感的交互上,实施新课程以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互动,营造了关爱协作的氛围。现在教师与学校决策者的课程价值观一致,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充分达成共识我校现存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物理资源)丰富,同时学校所在社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及丰富的资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不但可行,而且还独具特色。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学校、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学校的发展,增强社会、集体生活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2.发展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3.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4.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5.独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6.民主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6)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主要包括:成立组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申报与审定——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成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课程开发组织和课程审议组织。由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学校内部人员主要包括校长、主管主任、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地方当局行政主管领导、课程或学科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等。只有内外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2.需求评估
教师自行或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一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直接导向性。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是评估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
3.确定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就是依据学校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建构学校的总体课程,并据以实施、评估、改善的过程。所以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是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其制定要遵循国家的教育目的,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目标制定以后还需进一步细化,最终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所以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转化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各学习领域的目标,通过教学来实现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分析与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自身开发能力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确定自己开发的目标和方向。4.编制《课程纲要》
在申报课程前,教师需编制《课程纲要》,即教师自己对改门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课时安排上,一项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几节课,可以是一周一节,也可是隔周一节,还可以是一个半天的时间学习活动。
5.课程申报与审定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自己的特长申报课程,申报课程时须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同时提交已编制好的《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方案》。教科室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6.校本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如果选择的学生人数不足10人,这门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设置校本课程,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至少1-2课时,并一定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
主要包括:时间、内容、教师、场地等,主要形式就是选课走读。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性、探索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充分体现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
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关于教学内容问题。校本课程可编写教师用书或讲义,原则上不编写教材,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7.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记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有激励功能。
学校要发挥校本课程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考核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加评语方式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应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之中。
八、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小组,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必须经校本开发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二是每月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人员队伍保障:指导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4.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5.硬件保障:开发好校本课程报名系统,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篇四zxxjyzzbjb@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甘肃省高台县国庆小学
叶桂琴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现状,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学生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现状,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近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展了安全教育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艺术特长类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的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影响下,弘扬地方文化,开发个人潜能,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自2009年7月被确定为甘肃省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学校以来,学校领导班子认真梳理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从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通过参与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工作,己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以“本”立意,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的课程开发本着“立足学校实际,延伸课程内容、凸显学校特色、开发学生潜能”,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体现教育特色、管理特色和育人特色。首先是突出学生这个“本”,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是抓住教师这个“本”,即教育己拥有的专业水平和特长技能。第三是强化学校这个“本”,以学校传统特色为突破口,开发利用校本资源。课程开发中,我们在学校特色项目、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特长生培养、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据“文化课成绩与艺术特长同生共长,重德与启智相辅相成”的育人目标,结合学生需求、当地实际、教师特长、社会资源的优势开发而成。特别是立足艺术特色的创建和发展,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作为主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渠道,构建起以艺术特长型、综合实践型、体育健身型为主的学校课程模式。艺术特长型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琴、古筝、萨克斯、舞蹈、绘画、剪纸、书法等。综合实践型课程订包括计算机、十字绣、制作、棋艺等。体育健身型主要包括乒乓球、篮球、健美操、田径等。
二、形态多样,因需开发课程资源
由于我校学生中70%来自农村,学前教育接受程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语言交际、艺术教育等各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对社会、家庭的调查中也反映出了这些问题,广大教师一致认为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开发体现以“才艺特色,快乐校园”和“德行教育与定力培养相结合”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教材,如《弟子规解读》《口语交际》《快乐成长读本》《剪纸》《武术》《田径》《书法》《球类》《合唱》《舞蹈等。我们认为,定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古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能提高自信心,《弟子规解读》是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做人做事的基本方式方法的课程。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开发“才艺特色,快乐校园”和“德行与定力培养教育”为内容的校本系列教材。学校课程设置结构类型按两个维度来划分,其一是按照课程内容的性质分类,其内容都由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所组成,但不同门类的校本课程的内容有性质的区别,如侧重才艺研究的,侧重德行教育的,侧重人文教育的,侧重专项教育的等等;其二是按照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自由度的大小分类,可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如我校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精心编写的《儿童彩笔画》、《剪纸》《武术》《田径》《书法》等校本教材就是任意选修课程,不仅内容具体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教材内容由简到繁,深入浅出,编排体系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
三、注重评价,引领课程纵深发展
课程设计、组织的评价客体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以及各种校本课程纲要。评价的目的是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及时予以修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程开发、实施的评定。包括对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和教师所开发的文本材料等方面的评价。我校的艺术特长课程评价坚持“重过程,兼结果,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原则。评价方法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过程中做到了活动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汇报演出等形式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结果记入教师考核,学生的评价结果告知家长。同时为了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常态化,学校还制订了《学校课程开发规划》《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发的积极性。
四、创新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发,必须依赖有效的活动载体。为保证校本课程研发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更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1.以课外活动为阵地,扎实推进艺术实践活动
活动是艺术生成的机制和源泉。离开具体活生生的艺术活动,艺术教育便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把活动性贯穿于艺术教育始终,在活动中求发展,活动中受教育,活动中出成果。我们通过增强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发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创作,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我们将大课间活动作为学习艺术,创造艺术的第二课堂。在低、中、高年级分别组建舞蹈、美术、书法、器乐、手工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安排功力扎实的教师亲自指导,并在活动时间上充分保证,努力使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做到:师资有保障,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活动有实效。在开展好学校大课堂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班级特色的营造,每周安排一次“班级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激发学生习练特长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艺术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2.以“特长日、艺术节”为舞台,让学生尽展艺术才华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还注重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学校把每周三下午确定为学生特长日,把每年的“六一”确定为学校的艺术节。“特长日”和“艺术节”为学生搭设了一个能够尽情地自由自在地表演的舞台,创设一个让他们自由参与艺术的实践活动,从创、编、排、演、主持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特别是每年的艺术节上,器乐合奏、大合唱、舞蹈、诗朗诵、相声、小品、课本剧等应有尽有,精彩纷呈,既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3.以艺术实践活动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艺术追求的是神韵与意境,其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都是形象性的。例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手工制作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同情心、智力开发等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教学中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大,教师创设一定的意境,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在手工制作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有一种习惯的思考方法,那就是看了材料,才会想到做什么东西。因为特别的材料总是让我们联想到某些东西,比如手线可以做头发、纽扣可以做眼睛、盖子可以做轮子等,这样做出来的手工当然也是有创意的,可是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呀,多了就不新鲜了。我们就启发学生可以反过来去想,富有创造性地去想,因为材料是可以变化的。比如我们做小白兔,材料就限定为白纸,纸片和小白兔可以说没有特别相似的地方,那我们怎么做呢?当然要把白纸进行变化。我们可以先抓住小白兔的特征:身体、耳朵、兔毛等,纸卷成圆筒状可以做身体,卷成槽状可以制作成耳朵,剪成流丝状可以制作兔毛等等,经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现阶段学校重学科知识的传播而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及学生课业负担重,厌学情绪严重等现状,坚持上好学校艺术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动手实践与创新、想象力明显提升,内在潜质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尤其是过去一些学业成绩差的同学,一度失去了学习自信心,但在校本课程这块平台上,又找到了成功的乐趣,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新激发了学习上进的信心,上课时积极思考探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厌学、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自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适应。大多数教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的高度评价。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艺术教育也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品牌。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在器乐、舞蹈、绘画、书法、棋艺等方面有特长的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矫人的成绩。学校也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校”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轮滑示范校”称号,被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学会授予“全省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两届全县中小学“生活技能大赛”和“才艺大赛”囊括全部奖项。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县义务教育质量抽测和检查评估中,我校始终名列前茅,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通讯地址:甘肃省高台县国庆小学 邮政编码:734300 电话:*** 电子邮箱:gtgqygq@
叶桂琴:小学高级教师,中专学历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篇五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路小学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肖莉 宁琰
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创办于1941年,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典园林式学校,是赣州古宋城文化的重要游览点之一。学校依傍皇皇孔圣殿堂,门对神奇状元桥,校园内巍巍慈云塔高耸入云,校园建筑古朴典雅,青瓦红柱,曲径画廊,玉兰清幽,风竹多姿,雪松高洁。园林般的校园,诗一般的育人环境,氤氲着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2005年,时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现为教育厅厅长)的虞国庆视察时评价说,“厚德路小学古典园林式学校特色,江西独有,全国少有!”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小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厚德路小学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依托自身资源,围绕“文化”二字做足文章,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上,基于地方文化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顺应时代,灵动校本课程思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厚德路小学就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2001年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学校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师生共同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决定了: 1.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个性化使用者、创造者和主体;
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4.校本课程是学校师生基于学校实际而共同研发的课程,它必将成为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打造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此,学校敏锐地意识到,校本课程作为实现课程改革意义的关键性因素,它的开发是学校课程文化的一束炫烂的奇葩,必将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
二、因地制宜,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拓展了学校课程建设视阈,扩大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权,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为了培养热爱家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建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作为了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推向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新高度,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发展。1〃广开言路,明确方向
学校经过仔细酝酿,建立健全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乐于钻研、踏实勤勉的课程建设骨干队伍。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后,决定从以下六大方面入手:(1)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的种类?(2)如何编写校本课程?(3)校本课程内容中如何体现地方及学校文化的特点?(4)如何在校本课程中运用校本课程的电子教材进行研究性学习?(5)如何构建校本课程的模式?(6)如何制定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应用效果、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2.积极思考,拓宽渠道
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1)从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发挥走向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首先发挥了“本土文化”的优势,使本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故事、旅游名胜等成为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积极利用校园内的慈云塔、校门口的状元桥及文庙这些独天独厚的宋城景观,增添校本课程内容的地域性和人文性。
(2)从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开发 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校本课程最早的雏形,学校按照课程发展的方向使之实现“课程”意义的回归。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把现有的球类、赣南采茶等传统文体活动与校本课程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类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成长。(3)从教师资源的特长发挥走向校本课程的开发
教师资源是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它既可扩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还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学校教师中有乒乓球、多媒体制作、书法绘画等特长的老师均得到了优势的展示。3〃结合校情,确定课程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根据立身于古宋城重要景观点,有着丰厚的可供开发的校本课程地理资源以及学校上百名教职员工各有所长的人文优势背景,学校课程中心采用“自我推荐、自我招榜”的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了各门课程及开发的负责人。在广泛征集师生建议后,学校结合校情和学生实际,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分类,主要分国家课程内容拓展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两种类型,共确定了14门课程,具体涵盖了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综合实践等各个方面。这14门校本课程是:(1)古诗茶馆;(2)好姐姐心语;(3)球艺馆;(4)慈云曲艺长廊;(5)民间工艺亭;(6)环保大发现;(7)数奥地带;(8)作文卡拉ok;(9)芭蕉树下话古今;(10)厚德书法;(11)宋城文化;(12)电脑俱乐部;(13)英语碰碰车;(14)经典诵读。
14门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本教材,另一种是电子教材,电子教材在学校局域网可随时调用。教材配有相关的实施理念和教学建议。以《古诗茶馆》为例,利用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多种媒体把古典名诗整合于电脑当中,分古诗欣赏、理解、背诵、吟唱四项,并配有大量的诗文、茶经的资料介绍。当学生在自学古诗遇到不理解或产生问题时,可以点击相应的按钮查看此诗的文字、图片、视频的介绍。学生可在虚拟空间感悟茶的禅意,尽享浩瀚的古典诗词之美。
三、探索实践,科学校本课程管理,凸显学校文化发展特色 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应用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1〃理念先行,技能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学校对课程小组成员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一方面,由学校骨干教师对课程小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内容包括演示文稿制作、文字排版、网页设计等内容;另一方面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前沿教育理念培训,并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各种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吸收兄弟学校的优秀研究经验,对自身研究进程进行不断修正。2〃教材设计,教学应用
各组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框架内容具体设计校本课程电子教材。每位教师均承担相应教材模块的设计任务,通过选用、改编、新编等形式进行课程开发。与此同时,教师将其付诸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反馈亯息,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3〃反馈归纳,包件制作
通过教学应用,教师对各课程有了深入认识及独特见解,学校及时鼓励教师针对自己承担的相应任务制作亯息化课程资源包,收集相关大量教学支撑材料以及学生实践作品,使之对各环节有了更加系统地认识、感悟、提高。4〃小组协商、课程构建
每个小组教师进行课程内容汇总,各组分别将本组教师个人亯息化包件进行融合,小组教师集体讨论协商,并依照课程目标修订课程框架、课程实施对象、教学进程安排、教材内容调整。最终确立每门课程的框架结构。5〃总结提高,形成模式
a校本课程开发基本内容与模式 为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学校对课程研究策略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要求各组成员首先必须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方案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课程分析:分析该课程的开发背景,学习对象的定位,课程主要特色等问题。
(2)课程目标:确立该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课程角度对认知、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目标分解。
(3)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确立课程主线,编写课程纲要,按模块、章节或专题安排课程结构,制定教学方案,在具体教学中逐步充实各模块、章节或专题内容。(4)课程实施:在课程具有初步轮廓后,按章节模块将课程内容分开实施教学,并注意收集教学反馈,如教学反思、学生作业。
(5)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评价策略,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方面内容。分析场景
编写课程纲要 制定教学方案 确定课程目标 开发评估工具 确立课程架构 追踪与重建 解释与实施
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具有厚德路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已基本成型,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b校本课程应用理论模式
对于校本课程的应用、定位以及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课以及反复研讨,已基本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理论模式。该模式具有两大特点:
1〃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 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校本课程来学习,享有课程学习的选择权。与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不一样,校本课程的应用必须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作为学科课程的拓展。
学科课程 校本课程 必修课 选修课
2〃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结合
校本课程必须是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并且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师生共同参与使校本课程在应用当中充满活力,不断生成、不断完善。c校本课程应用的操作模式
通过对课程应用与日常教学活动矛盾的研讨,对于如何处理二者关系问题,学校总结出了校本课程应用的操作模式:
(1)校本课程研究与学科教学教研同步、交叉进行,课程小组成员集体备课,相关学科教师参与讨论,确保校本备课质量;
(2)校本课程研究活动统一安排、落实到人,由教导处统一制订校本课程研究安排表,实行“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确保每次校本课程研究活动落到实处;(3)以课题研究引领校本课程活动,积极开展行动研究,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观察记录等反馈亯息,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实效。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校本课程研究与日常教研的结合,避免了日常教学课程与校本课程安排上的冲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无限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设计(说课)主
题 专
题 小专题 课程应用
实施(上课)虚拟环境现实环境 d校本课程管理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合同化项目管理;二是常规化考核细则。日常教学教研 系列电子教材 课程开发协议 系列纸质教材 课程研究案例 课程研究论文 课程开发目标 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应用研究 校本课程 研究中心
编写课程纲要
1〃合同化项目管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效率 合同化项目管理,是指对教师进行申报审核,签订“课程研究自愿合作书”与“课程开发协议书”,实现课程“合同化”。课程开发协议主要内容有:
(1)对该门学科具有比较对口的学历或个人专长。
(2)书面陈述对该门学科已作了哪些思考,还准备在哪些方面作深入的实践研究以及本学期可能达到的目标。
(3)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会制作课件。(4)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责任人职责:确立课程目标,整编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制定教学计划、备好教学课时,做好教学评估,收集相关资料,写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5)明确奖励制度。比如对完成以上工作的责任人,除课时费外,学校每学期每科目将提供研究经费300元。2〃常规化考核细则,确保校本课程实施到位
常规化考核细则,指校本课程教学成员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将其纳入常规考核的范畴:
(1)严格按课表上课;
(2)按要求编写好全期应用计划、主题教学计划(专题教学计划),并保存在temp\校本课备课中;
(3)收集并整理好每次作业;
(4)一学期听校本课10节(配发专门听课记录本,并要求做好点评);(5)一学期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各2篇,教学论文1篇。
(6)按要求修改好原有的包件并做好新包件。包件含有:教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支持材料、评价量规、亯息化教案、教师实践报告);学生资料(学生范例、学生的实践作品);教学资源(包括图片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站点引用);有一个将所有资料链接起来的ppt文件、htm文件、或 authorware文件。(7)按时参加校本培训,并按要求完成作业。
以上管理举措,使学校师生在校本课程的研发和运用中得到一种充实的美感,校园呈现一派学习和创造的文化氛围。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与特色。学校成功举办了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会、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成果展示会、章贡区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章贡区校园文化推进现场会,评为赣州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先后荣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江西省德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首批重点建设义务教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园林绿化达标单位,赣州市文明单位,赣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赣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赣州市文明校园、赣州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等;学校涌现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十余人,校级骨干教师20余人。一大批学生在国家、省、市、区举行的写作、英语、演讲、讲故事、书画、课件件制作等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富有赣南特色的少儿采茶舞还在中央电视台“校园春节晚会”中评为金奖。《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推进工作进行过跟踪采访与报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和管理过程中,学校欣喜地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今后,厚德路小学还将继续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并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23: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06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