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针鼹、负鼠、袋各种、袋鼠(考拉是袋鼠的一种)。最简单的记法了。
原兽亚纲Prototheria:卵生、泄殖腔、澳洲
简单记法:鸭嘴兽(1种)和针鼹(1种+原针鼹3种)
(下纲)
(总目)
单孔目Monotremata
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1种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澳大利亚,无育儿袋、有乳腺无乳头
针鼹科Tachyglossidae:新几内亚,有育儿袋、有乳腺无乳头
原针鼹属Zaglossus:3种
针鼹属Tachyglossus:1种澳洲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
兽亚纲Theria
后兽下纲(有袋下纲)Metatheria:澳洲or南美洲,无胎盘有卵黄
美洲有袋总目Ameridelphia
简单记法:负鼠(约80种+鼩负鼠6种):那个眼球太多脂肪挤成斜视的。
负鼠目Didelphimorphia
负鼠科Didelphidae:约80种,南美洲,只有1种北美负鼠Didelphis virginiana在北美洲
与狼有关的成语绵负鼠亚科
负鼠亚科
鼩负鼠目Paucituberculata:无真正袋,只有皮肤褶皱
鼩负鼠科Caenolestidae:6种,南美洲
澳洲有袋总目Australidelphia
简单记法:袋各种+袋鼠
袋各种 = 微兽(1种)+袋鼬(约70种+已灭袋狼+袋食蚁兽1种)+袋狸(约20种)+袋鼹(2种)
袋鼠 = 袋熊(1种+树袋熊1种)+袋貂(约30种)+袋鼠(约60种)
微兽目Microbiotheria
微兽科Microbiotheriidae:1种南倪
袋鼬目Dasyuromorphia
袋鼬科Dasyuridae:约70种
袋狼科Thylacinidae:澳洲,5种已全灭
过独木桥
袋食蚁兽科Myrmecobiidae:1袋食蚁兽Myrmecobius fasciatus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澳洲
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1种已灭
豚足袋狸科Caerophodidae:1种已灭
袋狸科Peramelidae:19种现存,1种已灭
袋鼹目Notoryctemorphia
袋鼹科Notoryctidae:2种
袋鼠目(双门齿目)Diprotodontia
袋熊亚目Vombatiformes
无尾熊科Phascolarctidae:1种考拉/树袋熊Phascolarctos cinereus,澳大利亚
袋熊科Vombatidae:3种
Ilariidae:已灭
袋貘科Palorchestidae:已灭
袋犀科Zygomaturdae:已灭
双门齿科Diprotodontidae:已灭
袋貂亚目Phalangeriformes:约30种
袋鼠亚目Macropodiformes
麝袋鼠科Hypsiprymnodontidae:1种麝袋鼠Hypsiprymnodon moschatus
袋鼠科Macropodidae:约50种
鼠袋鼠科Potoroidae:约10种,澳大利亚
兽亚纲是胎生的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兽亚纲包括祖兽下纲、阴兽下纲、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其中前两个下纲是仅生活于中生代的原是哺乳动物,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则是现代占统治地位的哺乳动物,在大洋洲以后兽下纲占优势,而其它地区则均以真兽下纲为优势动物,其中南美洲后兽下纲也曾经占据一定优势,在南北美洲再次相连真兽大量涌入南美洲后,后兽下纲才失去优势。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在不
同大陆平行演化,分别发展了类似的类群,是趋同演化的好例子。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原兽亚纲是原始的卵生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其中中生代的早期原兽亚纲成员曾经被列为始兽亚纲和异兽亚纲,而原兽亚纲特指单孔目,现在一般讲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均归入原兽亚纲,和胎生的兽亚纲并列,与兽亚纲代表着不同的进化方向。
困难的英语
单孔目Momotremata
单孔目是原兽亚纲现存的唯一代表,也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单孔目因消化、生殖和泌尿管道均通入泄殖腔,有一个共同的开口而得名。单孔目成员为卵生,无齿而具有喙,无外耳,后肢有毒距(仅有的有毒的哺乳动物)。这些特征均更接近于鸟类而有别于其它哺乳动物。单孔目成员也具有很多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被毛,哺乳,心脏四室,体温比较恒定,脑较大而发达,下颌为单块齿骨构成(此为区分哺乳动物和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单孔目化石并不丰富,真正的单孔目化石仅能追溯到中新世,其起源尚不明
朗,有人认为可能和摩根锥齿兽等早期原兽类相关,有人认为单孔目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分别起源于不同的爬行动物祖先,二者独立演化,也有人认为新近的研究表明单孔目实际上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关系并不是很远。单孔目现存仅2科3属3种,唯一的分布地区是大洋洲。
∙ 针鼹科Tachyglossidae
针鼹科有2属2种,即针鼹Tachygolssus aculeatus(或称短吻针鼹)和原鼹Zaglossus bruijnii(或称长吻针鼹)。针鼹又称刺食蚁兽,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长,以白蚁等为食,擅长挖掘。针鼹虽为卵生的单孔类,却也有育儿袋,卵直接产到育儿袋中孵化,而孵化后幼兽继续在袋中生活一段时间。短吻针鼹是现存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单孔目,遍布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中部和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短吻针鼹身上毛较多,曾经被当作是独立的种。长吻针鼹现在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但是在更新世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长吻针鼹的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喙长而弯,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发则比较多。长吻针鼹过去曾被分成3个不同的种,其中三趾原鼹在岛上分布广泛,而立另外两种则局限于东北部的高地。现在长吻针鼹均被归入同一种,下设不同的亚种。
针鼹Tachygolssus aculeatus | 加拿大的英文 原鼹Zaglossus bruijnii | 鸭嘴兽Orhithorhychus anatinus |
| | |
∙ 小快板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
∙
∙
鸭嘴兽科仅鸭嘴兽Orhithorhychus anatinus一种,是单孔目中人们最熟悉的代表,仅分布于澳洲大陆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是澳洲的象征性动物之一。鸭嘴兽是体型最小的单孔目动物,适应水路两栖的生活,在溪流或湖泊边挖穴居住,在水中捕食螯虾等水生动物。鸭嘴兽最显著的特征是似鸭般扁平的嘴,嘴触觉灵敏,可以用来在浑浊的水中寻找猎物。脚上有蹼,尾部似河狸,擅长游泳,在晨昏活动。
后兽下纲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后兽下纲即有袋类,以没有真正的胎盘,出生时幼兽发育不全,需要在育儿袋内抚育后代为特征。这种繁殖习性可能不是后兽下纲特有,而在早期的兽亚纲成员中已经产生。有袋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中期的北美洲,是一些类似现代的负鼠的小型食肉、食虫动物,在白垩纪晚期已经在北美洲非常繁盛,并进入其它大陆。在新生代大部分地区的有袋类由于真兽类的竞争而灭绝,在南极洲的有袋类则由于冰盖的形成而灭绝,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了下来并且非常繁盛。现存的有袋类可以分成美洲的负鼠()、新袋鼠(鼠),大洋洲的袋鼬(包括袋鼬、袋狼和袋鼹等)、袋狸和袋貂(包括袋鼠、袋貂和袋熊等)5大类,这5类一般作为总科置于有袋目一个单一的目,也有人将其分为5个不同的目。这5类之上和之下的分类均有不同的看法。过去常将负鼠、袋鼬、袋狸合并成食肉和食虫的多门齿类,袋貂组成主要食植物的双门齿类,新袋鼠独自组成新袋鼠类。近来一般将美洲的有袋类合并成美洲有袋类Ameridelphia,大洋洲的有袋类合并成澳洲有袋类Australidelpha,史前时期其它大陆的有袋类则另形成其它的类群。
美洲有袋类Ameridelphia
美洲有袋类现存约有75种,分成2总科3科,其中负鼠总科(总科)Didelphoidea包含负鼠科(科)Didelphidae和小including>杨建一>猪和羊相配婚姻如何科Microbiotheriidae,新袋鼠总科(鼠总科)Caenolestoidea包含新袋鼠科(鼠科)Caenolestidae。美洲的有袋类比大洋洲的更加原始,其中负鼠非常接近有袋类的祖先类型。在史前时期南美洲虽然和大洋洲一样和其它大陆隔离,但是由于南美洲有一些植食性的真兽类,所以美洲没有进化出大洋洲那样多样化的植食性有袋类,主要为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只有一些小型植食性成员。现存的美洲有袋类均是小型的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与其最原始的祖先类型多少有些相似,而在史前时期则曾经进化出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右图),占据者和北方大陆的剑齿虎相应的生态地位,其发达的犬齿甚至比剑齿虎的犬齿更长些,这与当时南美洲拥有大型的厚皮有蹄动物相适应。在南美美洲重新相连后,大型的真兽类从北美洲涌入,南美洲的大型食肉有袋类随之灭绝,现在南美洲的食肉类和其它大陆一样以食肉目成员为主,而有袋类中只有类似负鼠的小型动物生存了下来,负鼠到现在仍然相当繁盛,并且重新进入了北美洲。
∙ 负鼠科(科)Didelphidae
负鼠科(科)Didelphidae是有袋类的最大也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科,包括美洲有袋类的绝大多数种类,共约有67种,其分布几乎遍及拉丁美洲各地,其中一种即北美负鼠(北美)Didelphis virginiana(左图)进入了北美洲,最北达到了加拿大南部,是现存分布最北的有袋类。负鼠科虽然属于有袋类,但是只有3个属的成员有清晰的育儿袋,其它种类则无袋囊或只有简单的皮褶。负鼠的习性比较多样,有些种类为地栖,有些种类为树栖,还有一种即水负鼠(水)Chironectes minima为半水栖性,大型的种类大小似猫,小型种类大小似鼠,其中多数种类特别是树栖的类型有可以缠绕的尾巴。负鼠多为杂食性,但也有只食肉和食虫的种类。负鼠寿命短,繁殖率高,是拉丁美洲森林种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但多夜间活动且善于隐蔽而不易见到。
∙ 小科Microbiotheriidae
小科Microbiotheriidae有悠久的化石历史,但现存仅以分布于南美洲南部温带雨林中的南Dromiciops australis(右图)为代表。小只有小型大家鼠的大小,以昆虫的幼虫和蛹为食。小原本被置于科,现在多将其列为独立的科,而近来有些专家认为小不仅和有一定联系,也同时和澳洲有袋类有一定联系,可能处于两大类的中间地位。
| ∙ 新袋鼠科(鼠科)Caenolestidae 新袋鼠科(鼠科)Caenolestidae成员有完好的化石纪录,现存则仅有分布局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7个种。不同种类的鼠的体型大约介于大家鼠和小家鼠之间,有一对发达的门齿,用于捕捉大型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 |
新袋鼩Rhyncholestes raphanurus |
| |
澳洲有袋类Australidelpha
澳洲有袋类现存将近两百种,是一个非常繁盛而多样化的类群。澳洲有袋类的分科有一些
不同的意见,Morris的早期分类方案将其归入3总科6科,后来一些分类方案则多达16个科。大洋洲除了啮齿目和翼兽目以外,没有其它的真兽类,因此有袋类成了这里的绝对优势类群,并且拥有植食性、杂食性、食虫性和肉食性的不同成员。澳洲有袋类不仅习性上非常多样化,形态和体型上也非常多样,有些似鼠,有些似狼,有些似熊,现存最大型的大袋鼠体重超过90公斤,最小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二者相差超过两万倍,而史前更有体重数吨的巨型有袋类,没有其它的动物类群体型有如此大的差别。
o 袋鼬总科Dasyuroidea
袋鼬总科Dasyuroidea代表主要以食虫性或食肉性为主的澳洲有袋类,多数种类体型较小,也有一些较大型的肉食动物,在人类到达澳洲以后,较大型的肉食有袋类趋于衰落,现在已经不再有大型的肉食性有袋类了。袋鼬总科现在一般分成4个科,除了袋鼬科以外,其余各科均只有一两个成员,过去则合并成2个甚至1个科,也有人将袋鼹科单成立袋鼹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