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间离效果

更新时间:2023-06-07 11:04:38 阅读: 评论:0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高中教材
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亦作杨玉环的诗句singularization。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对象多次被感知之后,便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经贸委automization),从而习以为常。陌生化就是要摆脱这种“感知的自动化”。后来布拉格学派进一步引申出相似的概念“凸显”(foregrounding),即通过诗性的语言“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陌生化的主要审美标准是新异或惊奇,以对抗审美疲劳指纹锁怎么设置”思维定势
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理论,与此一脉相承。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剥离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陌生化原来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叙事体戏剧,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小说、诗歌、电影、小品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在后现代艺术中也被广泛运用。参见[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
布莱希特所用的术语,德文为verfremdungs effekt手机封面图片大全,英文亦译作dislocation 或者estrangement effect永远强大好看的花图片。间离效果是要防止观众沉迷于“戏剧的世界”(world of the play),防止观众将戏剧幻想为真实的生活。布莱希特认为,观众不必让自己完全“置身于其间”,不必与剧中人物保持心理上的一致,不必对所展现的命运抱一种宿命论的态度。通过适当拉开剧作与观众(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间离效果旨在剥去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使观众能对角色进行理性的批判,从而在角色、演员、观众三者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又彼此间离的辩正关系。由此,戏剧不再模仿日常生活的现实,间离代替了移情,观众不得不启动大脑调遣理性去深思蕴涵于悲剧故事中的道理,即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种种。布莱希特进而提出“史诗剧”(硬盘分区大师epic theatre)的理论,以取代“情节剧”(dramatic theatre)。巴赫金对史诗和小说的区分可以说明布莱希特的主旨,即:读者可以进入小说的世界,却无法进入史诗的世界。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11:0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933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观众   戏剧   效果   审美   小说   理性   人物   概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