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双重否定,学生初步熟悉全文内容
三、解决疑难宇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四、疏通字词,粗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3、指名学生翻译第1段。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并要求学生翻译几个重点句子。如: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译文: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与他气概的大小相称。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译文: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译文:难道是曾经拿笔学习过写作这样的文章吗?
其他字词请参看“教学设计(A)”。
4、女生齐读第2段。
5、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同样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注意以下几个句子: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激发其志气。
译文: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其中记载的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足以激发
我的志气。
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
译文:听了他宏大而雄辩的.议论,见了他清秀而俊伟的容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文:天下百延边大学分数线姓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侵扰。
6、男生齐读课文第3、4段。
要求学生就其中的疑难词语或句子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或教师直接释疑。
有关词语句中秋礼品子的解释请参看“教学设计(A)”。
7、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尽可能读得流畅,如果学生朗读的流畅程度不理想,可安排学生多读几遍。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多读是必不可少的。
五、深入理解,点拨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了自己的写作观点。
第二部分(第2段):写自己的游历过程。
第三部分(第3、4段):点明了求见韩琦的目的。
2、通读全文,讨论: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明确:是“气”,而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也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3、提问: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明确: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4、提问: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
明确:目的在于强调外在阅历对于“养气”的重要作用,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5、提问:这是一篇干谒文章,而作者却在文中说:“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他这样说,是否说明他这个人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明确:教师首先补充,苏辙此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页面访问紧急通知吏竹笋怎么保存部的考试,考中后才能授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注意,作者这篇干谒文章与一般的干谒不同,没有这类文章常见的俗套,通篇无一句求仕进之语。这并不能说他就是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对其中的哪一段内容或哪些内容最感兴趣?请说说你感兴趣的理由。
六、学习迁移
列举另外坦然什么意思几篇著望庐山瀑布诗配画名的干谒诗,引导学生阅读、欣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盂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要求学生先通观诗歌大意,把握这几首干谒诗的写作特点。然后比较:这几首干谒诗与苏辙的这篇干谒文章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推进的议论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之人。居家: [邻里乡***]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 虽然 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 但是。
(8)古今词义
*** 古义:古五百家为***不过其邻里乡***之人 今义:******、集团
向 古义:从前向之来 今义:朝向
尝 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今义:
游 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凭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连词 来 闻一言以自壮 连词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素不相识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常见等价无穷小,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2:5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89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