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草六大器晚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该成语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后来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或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以下是整理的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叠衣服的英文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成最火的歌曲语释义:
形容成名较晚。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思过崖典故: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马援是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他在12岁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抚养成人。马援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他的几个哥哥都很看重他这一点。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12岁便能口诵《诗》、《书》。马援将自己与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气馁。再加上马援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对当时人们死抠词句的学习方式很不满意,便不想再继续学习了。那时,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马援就对哥哥马况提出请求,想到边疆去放牧,去经营畜牧业,可能会对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疫情精神。
马况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帮助他分析学习的困难,并安慰他说:“像朱勃这样的学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华也就是这么多了。而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急躁,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成材的。好的木匠不会将还没做成的毛坯拿给别人看的。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奋发努城里的月光歌词力,千万不要自卑。”
马援听了哥哥呵的话,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和磨炼自己。后来,他当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汉中太守。
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著名的***治家和***事家。他在55岁的时候,被光武帝封为将***。马援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将。
其实,大器晚成这韩芸汐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一书,原意阿胶鸡蛋汤是大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成器,后人用来比喻经过长期的磨炼,又成才较晚的人。人们也常用这句成语来安慰长期不得志的人。
成语寓意
对于那些努力向成功迈进的人来说,因经历与机遇的不同,成功的时间往往也不同。年少盈亏问题公式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年轻时的不得志与挫折、磨难,并不会影响坚持者的大器晚成。
能够称为“大器”者,必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习永不嫌晚,但没有毅力根本完不成从普通人到“大器”的飞跃。
成语运用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运用示例
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
宋·张倅《百字谣·寿叶教·三月初九》: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未逊苏秦学。奈不在身先在子,果向秋风抟鹗。诗酒琴棋,风花雪月,养浩全真乐。寿觞五福,太公须遇文猩。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近代·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大器晚成造句:
1、章学诚是大器晚成的一个典型。
2、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3、舅舅四十多岁了才东胜区人民政府当上院长,真是大器晚成。
4、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5、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6、爱德华托马斯是诗歌界的大器晚成者。
7、只要能成材,大器晚成也未尝不可。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1:0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86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