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

更新时间:2023-06-06 13:18:20 阅读: 评论:0

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
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
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
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
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
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
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
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
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
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
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
以下逐一介绍:
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
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但《亚东时报》因停刊仅连载两期,包括该章的绪言和第一节。《亚东时报》所载是根据日文版本翻译成汉文的,翻译者为日本人剑潭钓徒,译文错漏很多且为难读的文言文,但它毕竟是第一次把马汉海权理论用译文的形式带到中国,“为中国封闭的海洋观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因而具有开创意义。与此同时或早于此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子的言论和书信、或在其它主题的文章提及马汉海权理论)也对海权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但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不如在公开刊物刊登译作的方式影响力大。
2、第一次由中国人翻译成中文:
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马汉该书该章的汉文译文,
改题为《海上权力之要素》,译者齐熙。此次翻译,同样是从日文转译的,但译者是中国人,译文质量也有进步。可惜《海军》杂志存在时间不长,对马汉著作的翻译和刊载再次半途而废。从我们现在
所能看到的前四期《海军》杂志看,只刊到该章第二节“地形的构成”(通译“自然环境”)的前半部分,比《亚东时报》所载内容多出有限。
《海军》杂志创立于1909年6月。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感慨中国之贫弱,在东京创办《海军》季刊,以“讨论振兴海军的方法、普及国民海上知识为宗旨”。现在能够见到的《海军》杂志只有前四期,这四期杂志对海权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如肖举规在《海军》第二期上撰《海军论》一文,文章指出:“所谓海上权力云者,约分五端(原注云:欲详知其说者,请观美国海军大佐马项所著《海上权力史》):一曰商业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线之保全;三曰航业之保全;四曰侨民之保全;五曰海产物之保全。”在这个广义的海权概念里,商业、交通、海航、侨民和物产等都是海权的重要内容,要能够做到“保全”二字,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这五个方面的安全。又如沈鸿烈在《海军发刊意见书》中说:“我国有史以来,素持农本商末主义……使人民醉死梦生于小天地中,直接为活跃取进、商务振兴之妨,间接为贸迁有无、航业发展之碍者,固为我民族受病之源”。沈鸿烈非常赞同马汉的“国民商业之性质,为海上权力发达之原素”的说法,他用此论来分析中国情况,认为中国的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海权思想的发生,他是中国最早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农经济是使中国海权观念淡漠的重要原因的人。再如笛帆在《海上主管权之争夺》一文中对海权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观察各国势力,即以其海上权力之大小定之。何以故?海军强大,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
《海军》杂志对于海权的讨论已相当全面,理解也相当深刻,说明在这之前,海权论已得到较大范围传播,对海权论的学习、解读已有相当基础。
3、第一次将第一章完整翻译:女服务员的英文
1928年,《海军期刊》从第l卷第6期(1928年12月出版)开始,先后分8次刊登唐宝镐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将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一著名著作的核心部分第一次完整地介绍给中国人。这篇译文的水平较高,对宣传马汉的海权论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海军期刊》的背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学术界对于振兴中国海权仍抱有较大的希望。1912年8月,《海军杂志》在北京创刊,成为中国学术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海军专门杂志。该刊犹如清末在日本创办的《海军》一样,以海军建设问题为其学术主题。但是,民国建立后不久,海军便被卷入国内政治斗争和军阀棍乱的旋涡之中,海军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海权理论研究也受到严重影响。在连年内战之中,海军力量四分五裂,学术界原有的理想和热情受到了严酷现实的嘲弄,对中国海权的振兴事业丧失信心。他们感到,在如此恶劣的国内政治条件下再谈发展海权,既不会得到政府的响应,也不能引起平民百姓的关心。许多人不再研究学术,特别是不再就中国的海权建设问题发表议论。《海军杂志》在1913年停刊,前后仅出版了5期。直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为适应海权建设的需要,于1928年5月创办了《海军期刊》。该刊初由海军总司令部下属之
海军编译委员会负责编辑,1929年6月改由海军部下属之海军编译处继续编辑,改版后每月1期,12期合为1卷,至1932年8月共出4卷。它自己规定的办刊宗旨为“搜辑新科学材料,并各种有益海军学说”。开设的栏目有论述、海军科学、海军历史、专件、杂著、图画、小说等。在体例上迫求“实事求是”,“文字以显浅为主,不务高深,亦不载浮嚣偏激论调。”1932年9月,《海军期刊》更名为《海军杂志》,其卷期序号上承《海军期刊》连续计算(即从第5卷第1期起算)。在办刊宗旨方面表现了更强的学术性,增加了海军学术、世界海军要闻、特载、别刊论文转载等栏目。《海军杂志》约于1945年底停刊,包括《海军期刊》在内,至此总共出版了210期。《海军期刊》和《海军杂志》成为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影
响最大的海军学术刊物。
4、第一次全文翻译:
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又一次登载淳于质彬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同时,《海军整建》还就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其他部分分别予以译刊,译者为蔡临冰,这是第一次将该书全文翻译成中文。
《海军整建》,月刊由该刊编辑委员会于1940年4月在湖南辰黯创刊发行,并经国民党海军特别党部备案。这是一本海军综合性杂志,“以增进国人对海军与国防之认识,研讨建设中国新海军之理论,教
育海军干部为宗旨。”内容侧重海军之研究与介绍,包括对中国海军建设理论的探讨,对各国海军军备强弱的分析与比较,对海军作战理论和专门技术的研究等,同时也兼及其它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理论间题。该刊后改名为《海军建设》,由海军建设促进会组织编辑和发行,社址迁往广西桂林,但仍保持着《海军整建》的办刊宗旨和内容特色。《海军建设》的停刊时间不祥,现存该刊的最后一期是1942年3月出版的第2卷第12期。
5、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译作:《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8月
本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马汉海权理论译作。该书编选自马汉的四部重要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欧洲的冲突》、《亚洲的问题》和《美国的利益》。其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仅译有三章,分别为“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海权之要素”、“第三章: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
本书译者萧伟中、梅然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梁守德为本书作序,在序言中写到:
“有关马汉海上权益论的思想精华,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集大成者。”
“马汉有关海洋的理论,包含着浓厚的大国强国的强权色彩与逻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还透射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词,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这都是我们在认真研读过程中,
必须加以唾弃的思想。尽管如此,马汉的海洋权益论思想不仅对于我国现行的国家政策,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尤其在扩展国家主权与权益的内涵方面都存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从该序言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到两点:
青少年犯
凉血止血一是马汉海权理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被打上了“帝国主义思想”的标签,进而由于“政治错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至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后才逐步恢复其应有地位。
二是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理解偏差,直接将海权论解读为“海洋权益论”。
6、改革开放后最早翻译完成的译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2月
本书全文翻译了《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
杨志本为本书作序,他在“中译本序”中写道: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一书的中文译本,首次问世,这是译者安常容和成忠勤的辛勤劳动与解放军出版社鼎力合作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于海军军事学术研究乃至全国的军事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海权,是一个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海权,是在古代随着海上武装力量在海上战场的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战略概念,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不是任何人的头脑的天赋创造。海权的实质是,国家通过
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在全局上对海洋上的控制权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集团,都可以运用这一战略范畴去进行海洋上的竞争与斗争;而它们在运用这一战略范畴时,都不可避免赋予这一战略范畴以不同的形态与内容,从而使之形成具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集团的历史时代特征与阶级属性的海权理论。”
“马汉,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垄断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维护者,通过对古代、重点是17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80年代海上战争史的研究而提出的海权理论,在形态与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其阶级的和时代的特征与属性。这一特征与属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同广大殖民地的、被侵略的、被掠夺的民族与国家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正义斗争,处于完全对立的立场上。这是对海权的历史扭曲。这一扭曲,甚至使海权这一战略范畴中所包涵的与海上战争实践相符合的规律性的科学相形见绌,以致使人们误以为海权完全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战略范畴,而被忽视或摒弃。这种历史的扭曲,必将在新的世纪里,在民族的、人民的正义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中得到矫正。”
序言落款时间为1996年4月23日,从落款时间来看,本书翻译时间应比萧伟中、梅然译本更早,但出版时间稍后。
7、《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这是98年版本的二版,增加了部分历史照片和图片,帮助读者阅读。
8、《海权论》,范利鸿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书全文翻译了《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并配以多幅插图和注释,图文并茂。
在“关于本书”中写道:
什么是月食“中国当前严峻的海权形势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而重新发现与认识《海权论》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从军事史来看,《海权论》发现了海权对陆权在战略和战术上具有优势的普遍规律,两次世界大战完全证实了这个规律。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海权论》发现了崇尚海权的文明最具活力和创造性、是带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地中海文明的崇高地位证实了这一点。
从经济发展来看,《海权论》提出,强大的海上力量保障财富的积累、财富丰足又保证海军的强大,是繁荣富强的最佳模式,从诸多大国崛起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编者序”题为“海权:中国21世纪的关键词:——《海权论》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和意义”,序言写道:
大显身手造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内向型经济’已经快速向‘外向型经济’转换,海外贸易经济开始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大比例。粮食、石油、矿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已依赖进口,这种状况有点类似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和19世纪末的美国。英国在1830年被称为‘世界加工厂’,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海洋交通线或国家海上生命线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建立强大海上力量的必要性已经历史地显示出来了。海权意识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迅速萌芽,并发展到今天成为社会的普遍呼声”
“事实上,我们研究海权,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要应付来自大陆方向的冲突和挑战,更重要的是越来
越多的威胁来自海洋方面。一是主权问题在海上方向最为突出。二是权益斗争在海上方向日益激烈。三是海上方向的战略态势相当严峻,我国海域基本被岛链封闭。四
是国家外向型经济对海外市场和海外资源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可能引发与他国的利益冲突,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和挑战”。
天开9、《大国海权》,熊显华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本书根据马汉海权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以及另外三部著作《欧洲的冲突》、《亚洲的问题》、《美国的利益》摘译而成。选材与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萧伟中、梅然译本基本相似甚至雷同。
该书分15章,分别是:
第一章海洋战略对于世界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海权战略六要素
第三章英、法海战的战略布局
第四章东方和西方海洋权益的碰撞
第五章俄英美三足鼎立三七伤药胶囊
第六章陆上强国与海上强国的冲突
保密工作承诺书
第七章以中国为中心
第八章日本、中国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九章美国向外看
第十章夏威夷的战略地位
第十一章地峡和海权
第十二章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战略
第十三章英美联合
第十四章美国海军的战略崛起
第十五章美国如何准备海战
二、各译作的比较
对思想的理解深度是衡量翻译水准的重要指标,本节重点比较各版本对“Sea Power”的译词和对海权理论解读的不同之处。
首先有必要重温马汉自身对海权的解读:
“海权”思想渊源于古希腊和近代军事思想中一些有价值的观念。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曾提出“控制海洋对决定陆战结局起重要作用”的命题。德国历史学家蒙森的《罗马史》在描述罗马与迦太基的布匿战争时,率先使用过“Seapower”这一术语。著名的瑞士军事理论家若米尼,于19世纪30年代曾提出“海上均势是欧洲政治均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观点,并认为“制海权对入侵大陆的结果有很大影响”。可见海上力量原本只是一个纯军事概念,主要指海上军事力量,也即海军。
但是马汉在使用“Seapower”的时候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它的内涵和外延,马汉认为,“海上力量应作更广义的解释:它不仅包括海上的军事力量,还应包括和平时期的商业贸易和航运。”马汉还在南太平洋执行巡航任务时,在写给卢斯准将的信中,就曾对“海权”概念明确的界定为“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其后马汉感到这样的解释似乎仍然不够理想,因此,他进一步对海上力量下了一个定义,即:“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海权论,是一种凭借海上力量及其控制海洋的能力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以下是对各版本译作的比较: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3:1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844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军   海权   中国   历史   理论   海洋   战略   影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