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欢迎大家参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简介
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恶劣读音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画施耐庵的简介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画迹有《青枫树***》、《孟浩然社区服务活动心得体会马上吟诗***》等。《太上像环保卫士》《山庄***》《雪山***》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传),绢本,墨笔画,***录于《中国绘画史***录》上册;《伏生授经***》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一句中,诗米乞人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商店货架摆放图片rdquo;字,显得很独到,也很有深意。“异乡”是家乡之外的地方。这里表明了诗人身处在一种陌生的环境中。“异客”就是在异乡做客。这里暗示了诗人远离家乡,身处异地,举目无亲,孤苦一人。这两个“异”字,反复使用,不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且照应着“独”字,也解说了“独”字的内含,同时,为“独&rdq寂寞图片uo;字营造了氛围。这样,使诗人表达的思想意义更为深刻,表现的情感也更为浓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即每次之意。一个“每”字,虽然是一个副词,不但表明诗人独在异乡有好多年了,而且也“逢”了好多的佳节。在中国,重阳佳节是家人年均增长率公式tenxxx团聚的日子,而今又逢佳节却不能团聚,思念亲人之情也就是很自然的'。其中,一个“倍思亲”的“倍”字,不但暗示了平日也在思念,而且更加表现了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的处境和抑郁的心境。结合这两句,我们就可以知道,诗人所要表现的就是独自一人长年羁旅在他乡,每逢佳节来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之情。就王维来说,写作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因而,在举目无亲的“异乡”,在茫茫人海中孤独无亲,每逢佳节更加思亲也就是必然的。在这里,诗人写出了游子思亲的真实感受,也暗示出了为求取功名而漂泊异乡的苦闷与忧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我身处他乡)远远地知道。“知”表明事实确实这样,比用“想”字要真实具体,有事实就是如此的意思。当然,这是诗人在家时的经历的再现。“登高”就是登上高处,这是重阳节诗人家乡的风俗习惯。然而,登高必望远,望远必思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登楼等都有放眼远方,产生怀古、思亲之情。诗人最后用“遍插茱萸少一人”作结。“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个很富有形象的画面,不但有群体人物感,也有动作性,并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这样以景(场面)作结,不但照应了“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知”的内容,而且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形象化、具体化、活动化、含蓄化,从而更加表现出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以及深刻、真挚思乡之情。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视角挪移的方法。就这首诗来说,诗人在最后两句说,我知道今天是九月九日重夸美女的词阳节,兄弟们团聚在一起,登高时身上都佩上茱萸,却发现少了我一人。在这里,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说亲人发现少了自己(因思念而发现少了),这是运用了诗歌创作中的视角挪移的方法。也就是说,诗人不从正面写自己情感,而是从对方来写,通过描写对方之情而表现自己之情,真是“主中有客,客中有主”,主客合一,融情于一体,倍增其情。也就是说,这种视角挪移的方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不但有助于增加诗歌的曲折度,而且把自己之情移于自己思念的人,推己及人,因而倍增其情。所以,《唐诗广选》中引蒋仲舒的话来评说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兄弟处想来,便远。”《斋诗谈》中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可以说,王维在这首诗歌中,注重视角挪移的写法,确实是为了增强诗歌情感意蕴,提高诗歌的审美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22:31: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83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