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

更新时间:2023-06-06 11:46:00 阅读: 评论:0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一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学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语言教学要“固根求本”,语言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言学习的缺位。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语言训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与所要理解语言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这句诗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我曾经____,也曾经____,也曾经____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练习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又如我让学生体会过节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幸福,让学生给“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中的“兴高采烈”换个词,再来读句子。这其实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累学生的语言库存,积淀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讲的,积累语言的训练要具有语文性,要在课文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后,我感觉课堂没有琐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有效,我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反馈练习”,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向,始终把学生“学”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让更多学生学得有效,也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最后还要把诗文再完整清楚地结合理解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课堂。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化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中把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并要求学生:“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可惜为了节省时间,这里的表演没有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体会情感作用不大。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在这两种情感对比的设计中,由我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视频中播放录音朗诵诗歌,并且配以生动的动画,让学生评评朗诵者读得怎么样,再加上背景音乐学着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而且能在课堂上就把诗歌背诵流利,而且有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业中提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请大家下课后找一找这类诗作,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材料可收集。

最后没能把诗文再完整清楚的结合理解一下,这是本堂课最大的失误。

而且总体感觉,还是老师教授的内容大于了学生表达的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加倍努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内涵及意境均通过课文表述出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古诗的教学和课文结合起来,展开一一对应的教学。

备课中,我将本堂课的目标预设如下:目标一、能把每一行诗和课文内容对应起来,并且读顺课文;目标二、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读好课文;目标三、能准确地朗读古诗,读出停顿感、画面感,并能够背诵。总体上,是按照读顺课文——读好课文——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主线进行的。相应地,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安排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一为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二为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三为由读到背,内化理解。

在教学第一个板块诗文建立联系,读顺课文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古诗和课文之间建立联系。

上课伊始,在通过指名分别朗读课文后,我出示了如下教学任务:

1、轻声读课文,体会诗和课文的联系;

2、默读课文,找出每一行诗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个小节;

3、自由读——读一行诗,读一节课文。

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鼓励他们自由朗读,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巡视,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适时地予以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基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稍个别存在困难,经过老师的简单点播,学生就能够理解。

教学第二个板块——借文理解古诗,读好课文,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一一对应着学习。如第一行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和课文第一小节连起来学习,抓住“独”感受作者王维一个人的孤寂,抓住“15岁”“两年”体会作者离家年龄小、离开家远的现实情景,学生联系实际,很容易引发自己的共鸣,学生朗读起来也就自然会流露出思念之情。同样地逐一学习二三小节,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得比较到位。遗憾的是,在二三小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没有朗读出情感的起伏。如第二小节,学生的朗读未能呈现出人们过重阳的欢快和王维自身的孤独,没有一个情感的对比在朗读中体现。

第三板块、由读到背,内化理解,主要是由学文转移到学古诗。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遵循着由读到背的顺序。在读的过程中,又涵盖着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学生自由读,读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第一个要求——有停顿。读出了停顿感之后要求提高——读出画面感。这一处,教师通过“独”“少一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能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在这三处读中,我有意识地叫了同一名学生来朗读,而这名学生的基础在班级处于中下游。通过这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孩子在朗读上的进步。当学生能读流利、读出停顿、读出画面感了,我再引到背诵的层面,这样子,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背诵已然水到渠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我主要是通过气氛的营造,语言的感染来和孩子读文、品诗。还有做得较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在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范读,在画面想象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来说出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这些不足之处对于今后我在教学文包诗的类似课文时,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六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下面,就执教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从教材来说,它是组成文本材料的基础;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新的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苍白而空洞;从学生学情分析,中年级介于低、高年级之间,是由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向阅读体验为重点转化的重要年段,因此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本课的教学是第一课时,我在预习检测环节没有像教学低年级那样把所有的词语全都拎出来逐一讲解,而是选取了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整合,分成两类用红、蓝两色标出。先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朗读,互读互评,理解意思,再通过开火车读检查合作效果,并通过出示“根据解释说出相应的词语”检测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其中,“茱萸”这一植物学生比较陌生,我就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兴高采烈”的“采”和“五彩缤纷”的“彩”比较容易混淆,我就把两个字的意思列出来,教学生根据意思去辨析,并通过“选字填空”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掌握。我想,这样的词语教学有所取舍,注重音、形、义的结合,能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有效地积累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这类课文往往通过生动的描述,形象地展现诗歌的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来帮助小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动人魅力。实践证明,“文包诗”是古诗教学中一种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好课型。在教学中,我注重“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在预习展示环节,我由课题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检查学生的朗读,并帮助他们理解诗题的意思。在“细品思念,感受孤独”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与前两句诗的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出示学程单,让学生仔细品读句子,圈圈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学生基本能抓住“15岁”、“已经两年了”、“京城长安”,感受到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最后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样,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在多处进行了情感对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如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我说:“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第二处对比: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小组展示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和王维比较,谈谈自己离开家的经历和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维当时年纪小、离家久、离家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第三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处境对比。我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又仿佛听到了 ,真是呀!”在学生进行表达时,老师与学生互动,说此刻王维在哪里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想象,互动对话,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对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的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诗文结合,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指名读,男女生分句读等,把人们登高游玩的快乐,王维内心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配乐吟诵整首诗。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说。

2.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一味地关注自己如何去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评价要及时,面对学生的回答,在上课时,我也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时候真想好好地夸他一番,可是话到嘴边,却想不到用什么样合适的话来表扬他。我更多的是在想自己下一个环节的设计或者说我事先的准备,而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要想做好这一点,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学习。

3.语言不够精炼,总是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时机,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废话。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七

这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在教学时,把课题“作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那种浓浓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联想一下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也就不困难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王维的诗作,进行“古诗朗诵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评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教者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条理比较清晰。

教者由课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出了王维思念故乡的原因,他在重阳节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层扣一层,条理比较清晰。

抓准了关键词。

“思绪万千”一词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也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教者及时抓住课文的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处。

但教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还欠缺了一点,学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王维的内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语言还缺乏激情,没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学生还没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另外,不应该把文和诗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篇八

为参加电子白板应用技能赛,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章主要写诗人王维离家两年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用词自然、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篇。文诗对照是本文一大特色。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订了三个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诗句,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为达成目标,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教学策略。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课伊始,就通过电子白板出示望月图,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深情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到悠远的思乡情境中去。课上多处用图片、音乐营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古人过节的画面,张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仿佛穿越回到了唐朝、回到了长安,来到了节日的长安街。

配乐朗诵视频深深吸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此时学生的欣赏、模仿所收到的效果是老师任何的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预设到学生对“山东”的理解会出现歧义,设计从白板素材库中调出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免去了老师备课时上网查询、下载的辛劳。

当把学生书写的古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以后,学生惊呼声不断,欲望已被大大的激活。。

但是,在白板的使用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不断探索。比如:对软件的使用掌握还不够全面,没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操作还不够娴熟,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较之以前用幻灯片演示美感不足,视频、音频播放不够便捷。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1:4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83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