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曲的功效与作用

更新时间:2023-05-21 21:44:22 阅读: 评论:0

六神曲的功效与作用

导语:六神曲是一款药物名称,主要用于健脾和胃,消食调中,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小儿食积。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神曲的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

六神曲的作用

1.治脾胃俱虚严以修身,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乌梅(去核焙干)、干姜(炮)各四两,小麦蘖(炒黄)三两,神曲(捣末炒)六两二钱。上件为末,炼蜜和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米饮下,日二服,不计时候。(《局方》消食丸)

2.治脾虚不能磨食:神曲四两,白爪三两,人参一两(俱炒),枳实(麸拌北京二本院校炒)五钱,砂仁(炒)四钱。无影无踪的意思共为末。饴糖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3.治时暑暴泻及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神曲(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为末,面糊为丸老房子简笔画,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米饮吞下。(《局方》曲术丸)

4.治暴泻:神曲(微炒),吴茱萸(绿色者拣净,泡洗七遍)各一两。上二味为细末,以酸米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米饮汤下。(《百一选方》孙盈仲?断下丸)

5.下气消痰:《本草备要》曰:“治痰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市场管理部器”,脾胃虚弱,中阳不运,则生水湿,聚而为痰。症见:咳嗽咯痰,量多清稀,舌淡苔腻,脉象濡滑。神曲可健脾消食,使中阳健运,痰湿不生,且有下气消痰之功,故治咳喘,痰涎壅盛。

6.产后回***:产后勿须哺***者,用神曲可回***断奶。

7.助化矿石类药:神曲能助矿搭石说课稿石类药运化吸收,故多用以糊丸,以助其发挥药效。

8.用于食积不化,脘肚胀满,不思饮食和肠鸣泄泻,如健脾丸:神曲9克,山楂9克,麦芽12克,陈皮6克,黄参6克,白术9克,枳实6克,用水煎服。用于脾虚泄泻,配白术,陈皮,砂仁等。

9.健脾温中:生姜两片,神曲半块,糖适量的'。把生姜,神曲,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可。代茶随量饮或者每天小数化分数怎么化两至三回。比较适用于小儿流涎。

10.神曲可加入由金石药品组成的丸剂中,以助消化,则用磁石60g,朱砂30g,神曲120g,为来,炼蜜为丸,神曲在此方中具内有健脾助运的作用,以防石药害胃。

11.小儿厌食症:炒神曲给医院的感谢信,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6g,炒鸡内金5g。一起研成细末,加淀粉1至3g,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睡觉前敢于患儿肚脐上,然后用绷带固定,第二天早上取下,每天1回。

9.治产后瘀血不运,肚腹胀闷,渐成臌胀:陈久神曲一斤。捣碎,微炒磨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食前砂仁汤调服。亦可治小儿食臌胀。(《本草汇言》)

12.外感伤食:《本草备要》曰:“辛散气,甘调中,温开胃,化水谷,消积滞”。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肢节酸疼,腹部胀满,恶呕不食,或兼泄泻,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当外散风寒,内消食伤,神曲辛温以发汗解表,甘温以调中消食,内外兼治表里双解。

13.伤食吐泻:《本草蒙筌》曰:“下气调中,止泻开胃,化水谷,消宿食。”饮食不节,暴饮暴雪花飞舞食,脾胃受伤,胃不受盛,脾不转输,胃气上逆则吐,脾气不升则泻。症见:脘腹痞闷,暖气厌食,呕吐酸腐,泄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疼拒按,得食尤甚,呕吐略幼儿园简单谜语舒,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神曲,既可健脾和胃,又能消食化滞,故当首选。

14.消积止痢:《珍珠囊》曰:“养胃气,治赤白痢”。饮食过度,恣食甘肥,停滞于胃,积壅不化,复感湿热,湿热食积,交阻于肠,伤及血络,化腐成脓,赤白混杂,兼杂而下,泻下不爽,里急后重,腹疼拒按,苔腻脉滑。神曲健脾,消食化积,与清利湿热之品相伍,共治痢疾。

15.脾虚胀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气在上则生腠胀”。脾胃虚弱,中阳失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日久成积。则见纳呆食少,脘腹胀满,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弱无力。治当健脾消积。神曲甘温,健脾和胃,消积导滞。配合补脾之品,健运中焦,消补并行,胀满可除。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21:4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83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神曲   功效   作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