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

更新时间:2023-06-06 01:12:17 阅读: 评论:0

中文摘要社会比较的过程是较为复杂的,近些年社会比较的调节变量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传统社会比较研究是基于个体主义范式的,对群体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认同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也开始从群体过程和群际关系来考察个体作为群体成员的群体身份,来考察群体认同与个体自我概念的关系。本研究正是基于此种思路来探讨自我建构在社会比较中的调节作用,并重点考察了群际比较情景下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研究一通过对自我建构激活层面的操纵,发现不同的自我建构层面导致了不同的社会比较效应。结果显示,当我们跟他人比较的时候,若当个体的“独立我’’被激活时,会引发区辨历程,使得所比较对象变成“相对他人”而产生对比效果,对方表现好的时候会威胁到个体的自我评价,对方表现不好的时候则提升个体的自我评价。当个体的“互赖我”激活时,则引发整合的历程,其表现良好时不仅不降低给个体的自我评价,反而会提升其自我评价。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引入比较对象群体身份这个变量,发现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发生了变化。结果显示,在向上社会比较时,个体我被激活所产生的对比效应,因比较对象的内群体身份所造成的同化效应而削弱,个体的自我评价并没有明显降低,只有在比较对象是外群体成员的时,个体我引发的对比效应才会发生。而互赖我被激活所产生的同化效应因比较对象的外群体身份所造成的对比效应而削弱,个体的自我评价并没有明显降低,只有在比较对象是内群体成员的时,互赖我引发的同化效应才会发生。最后,主要从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的角度审视和反思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研究的方向做了进一步探讨。关键词:社会比较;社会认同;自我建构;独立我:互赖我AbstractTheprocessofsocialcomparisonisverycomplex.Inrecentyearsthemoderators
ofsocialcomparisonresearchhavebecomeahotspot.Traditionalcomparisonresearchisbasedontheparadigmofindividualism,thefactorsofgroupsarenotgiventheattentiontheydeserve.Withtheriseofsocialidentitytheory,theresearchershavealsobeguntoexaminetheindividual’Sgroupidentityfromthegroupprocessandintergrouprelations,toexam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conceptandthegroupidentity.Thisstudywoddjustbeinaccordance谢ththeline,forexploringthemoderatorroleofself-construalandfocusingonitsmoderatoreffectininter-groupconditions.TheStudyIfoundthatdifferentlevelsofself-construalwhichledtothedifferenteffectsofsocialcomparisonthroughthemanipulation
论学习的重要性oflevelsofself-construal.Theresults
showedthat,whenwecomparewiththeothers,iftheindividual¨S’personalself’isactivated,whichwilltriggertheprocessofdistinguishing,makingthecomparisongoalbea“relativeother”foracontrasteffect.Thegoodperformanceofotherwillhaveathreattotheindividual’Sself-evaluation,orthebadperformancewillenhanceindividual’Sself-evaluation.Whentheindividual’S“socialself”isactivated,itwilltriggertheprocessofintegration,other’Sgoodperformancewillnotreducetheindividual’Sself-evaluation,butcontrarilywillenhancetheirself-evaluation.TheSmdyIIbasedtheStudy,foundthatdifferentlevelsofself-construalwillledtothedifferenteffectsofsocialcomparisonthroughexporingthecomparisongoal’sgroupidentity.Theresultsshowedthatwhentheindividualissufferinganupwardsocialcomparison,thecontrasteffectofind
ependentselfwillbeweakenfortheassimilationeffectofin-groupidentity,SOtheindividual’Sself-evaluationwillnotsignificantlybelowered.Onlywhenthecomparisongoalisanom-groupmember,thecontrasteffectswilloccur.Buttheassimilationeffectcausedbyinterdependentselfwillbereducedforcontrasteffectofthecomparisongoafromtheout-group,onlywhenthecomparisongoalWasallin-groupmember,theassimilationeffectcouldwillOccurfrominterdependentself.Finally,theauthorrethinkedinadequacyofthisstudyatthepointofresearchdesignandtheviewoftheoreticalanalysis,anddiscussedfuturedirectionsinthisfield.Keywords:socialcomparison;socialidentity;self-construal;independentse
lf;interdependentself⑨硕士学住论文MASTER’STHESIS华中师
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L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L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堡銮压造卮;旦堂生;旦=生;旦三生蕉查。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1前言1.1研究背景早在数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便留下了“认识你自己捧的箴言。“自我”在20世纪曾几度沉浮,逐渐确立了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已经成为许多学者感兴趣的主题。在自我的众多概念丛中,自我评价占有重要地位,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是怎样看待自己、评价自己。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和表现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并把这些印象内化、整合为自己的心理模式,此后就以这种模式作为认识评价和改善自己
行为的标准,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W捌,1968)。自我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对诸多外部信息的整合过程和内化程度,进而影响到其自我概念的完善和发展,很自然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换言之,人们进行自我评价不仅仅由于外力的推动,更多是出于自我教育的需要,甚至是出于实现自我的愿望。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即社会比较)是日常活中常见的社会行为。这个行为不仅因为它在生活中出现的机会极为频繁,而且也因为比较的结果常会影响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而成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重要且持久关注的研究主题。其实,社会比较与自我评价的关联性,即在于社会比较的信息,是属于外界对个人表现的回馈性信息,经由与他人的比较,可以进一步突显自己的优、劣势。Wayment和Taylor(1995)系统梳理了自我评价的相关文献,认为人们在自我评价时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客观信息,譬如成绩单;个体标准信息,譬如过去我和理想我;社会比较信息,譬如向上比较、向下比较等。社会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自动发生的(Bargh,1989;Stapel,2003,2004)。自Festinger开创对会比较的实验研究以来,在这半个世纪里自我评价的研究一直和社会比较领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且已获得了大量丰富的成果。在此期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以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感召下社会认知论、社会建构论、文化心理学等开始兴起,这直接导致了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界一件笫碌牟    车氖堤遄晕夜圩 湮 ü棺
贝壳海鲜晕夜郏 晕业纳缁岜局士 纪瓜浴U庹 窍执 缁岣咚偈笨兆  慕峁 4 澄鞣叫睦硌е械淖晕沂且耘访牢幕 母鋈酥饕逶 蛭  〉母鎏寤 晕遥 馐怯胛鞣轿幕 尘跋抡苎Ш妥诮痰人枷朐ㄔ捶植豢 模  丫 恢っ鞑⒉荒芎芎玫亟沂酒渌语病的六大类型
决策机构幕 伦晕液腿禾宓墓叵担ǎ茫颍铮螅螅 拢幔悖铮睿 Γ停铮颍颍椋螅 玻埃埃埃
A硪环矫妫?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时代的发展也不人物描写作文
断地挑战着西方传统的实体自我观。传统文明所铸就的统合自我和连贯自我认同感正日益被现代文明所颠覆,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异质性。杨莉萍(2004)曾对此有过很得好的描述,她认为,在不同的时间,抑或在不同的场合中的不同的关系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人格特征;甚至我不再是“一个”,而嬗变为搿一群”:每个人都很很多个自我,但每种自我都是真实的。“建构自我观”开始获得了更多研究者的认同,不少研究者区分出了自我的不同层面。虽然许多研究者区分的角度和层面并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从“个人、关系、群体三个层面”对自我的探讨(Carver&Scheier,1990;Brewer&Gardner,1996),随之自我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也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基于群际关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社会认同理论在欧洲的异军突起,已对传统主流“以个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挑战,研究者也开始从群体过程和群际关系来考察个体作为群体成员的群体身份,来考察群体认同(社会认同)与个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一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此前社会比较研究是基于个体主义范式的,对群体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群体情景和社会认同便作为社会比较的重要因素被进入进来。群体认同是个体的自我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却被长期忽视的部分,它与个体的自我评价(自尊)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建构的研究将自我看作是一个多面体,而社会层面和关系层面是其核心面向,揭示了自我与他人、群体的关系,因此,将自我建构的激活纳入到社会比较研究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它将社会认同视角引入到了传统社会比较领域。1.2研究意义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行为现象,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关于社会比较过程的大量研究已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比较是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社会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自我概念、情感表现、情绪状态,甚至对未来的期望(Wood,1989)。因此,无论从日常经验,还是从学术研究来看,社会比较都是个体进行自我评价不可缺少的途径,自然也是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若干重要因素之一。东西方文化下自我形成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持有互赖我观的中国人无疑更注重社会比较,所以在中国文化下研究社会比较更具有意义。当前社会比较领域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得的,能否迁移、移植到中国社会尚未可知,依据目前中西跨文化研究看,这种疑惑就更值得注意了。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显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在自我定义上是以一个人独特的能力与属性为基础,重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区别性: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其自我定2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义的基础大多来自于一个人的关系与
镇海职教中心
所属的群体身分(Triandis,1989)。然而,对于“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的预设,本土心理学家和一些文化研究者并不认同,甚至提出了质疑(杨中芳,2005;Yuki,2005)。华人本土心理学界的学者认为,与其用西方学者所言的集体主义来说明中国人的特性,不如用家族主义(Yang,1988)或关系取向(乔健,1988;黄光国,1988)更为恰当。日本学者Yuki
(2003)也认为,东亚文化下的集体主义并不同于西方研究者所定义的集体主义:与西方文化不同,在东亚文化下,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并不是去个人化的实体,相反却是群体成员间的一种人际网络;个体关注更多是自己与内群体成员的关系,而不是群体之间的比较。在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之下,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与西方人有较大差异。与注重个人主义的西方人不同,中国人重视有血亲的家族关系(庄耀嘉,杨国枢,1997),自我系统具有互赖性(interdependence)(Markus&Kitayama,1991),自我区域内包括了自己以及被视为“自家人”(内群体)的人(李美枝,1992;杨宜音,2008)。有研究表明“我们’’概念在中西方人的社会心理机制也是不同的,费孝通(1947)所言的“群体格局”与“差序格局”正可说明两者的差别。中国人“我们”概念是在社会情境的启动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之下,经由相互交织的“关系化”与“类别化”双重过程形成的,这与西方人仅仅以“类别化”来看待群己关系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比较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可能会表现出和西方不一样的结论,尤其因其涉及到
梦见很多鸟自我与他人、群体关系而更是如此。因此,自我建构是否会对社会比较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将产生怎样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社会比较情境下这种调节作用将如何变化?似乎都是“自我”研究中非常重要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西方涉及到自我概念的研究领域,与中国的情况往往会有差异,很有必要在中国做进一步探索。我国研究者对社会比较中自我评价的理论研究却不多,且主要考察外部原因对自我评价的影响,真正从社会比较入手来探讨自我评价的研究极少,因此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尚需要我国学者进一步验证和探究。无疑,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学理的研究对我们理解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人际行为是重要的,甚至对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颇具指导意义的。1.3研究目的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如何,端视研究者采用何种方式来引发社会比较的动机、及其研究者对比较信息的内涵进行怎样的定义来决定,由于研究程序和定义界定的不同,往往会混淆社会比较的效果(Kulik&Gump,1997)。多年来,社会比较的重点皆围绕在人们何时会去比较,以及人们选择怎样的对象来做比较(Suls&Wills,1,991;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Wood,1989)。相对的,针对人们对特定项目进行比较之后,其对人们的自我评价、情绪状态、认知反应、或行为影响的研究则较少见。国内外对社会比较中自我评价的作用机制有了丰富的成果,但对将自我建构作为社会比较中自我评价的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在国内鲜见(国内仅有几篇文章只是对自我建构的理论探讨)。因此,本文拟借鉴社会比较中的基本实验范式,在给定选择对象的情境下,从不同的群体情景入手,力图将自我评价的维持模式和社会认同理论结合起来,以期能够揭示自我建构对自我评价的调节作用,以进一步完善社会比较的理论研究: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下通过对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的相关文献的评述,引出本研究致力于考察的具体问题和研究思路。4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STHESIS2文献综述2.1自我评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2.1.1自我评价的内涵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意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特质等的判断,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总和。人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判断自我是否足够漂亮、聪明,友善等等、或者判断自己是否违反了标准,因此,自实心球重量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1:1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78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研究   评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