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列297】心脏summit区的解剖及室早特点

更新时间:2023-06-06 00:21:53 阅读: 评论:0

密码重置盘怎么弄【心系列297】心脏summit区的解剖及室早特点
特发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RVOT)或左室流出道(1eft ventrieular outflow,LVOT),而少数室早起源于左室最高位,即左室出口部外侧部位,距离冠状动脉较近且部分区域表面覆盖厚脂肪组织,称为心脏summit区。该区域位于左室出口部外侧,距冠状动脉较近,且部分位置表面覆盖厚脂肪层,此处室早的消融不仅风险大而且消融导管难以到达,其消融治疗仍是电生理界的挑战。
狭义的心脏summit是心外膜部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前降支和心大静脉(great cardiacvein,GCV)形成的心外膜三角形区域,而根据室早消融部位又可将心脏summit区广义的定为此附近的一个区域,包括心外膜的GCV/前室间静脉(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vein,AIV)区、左冠窦(1eft coronary cusp,LCC)、心内膜的主动脉窦一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AMC)及RVOT后部(图2—12—1)。各部位虽邻近且同属于summit区,但对于不同位置起源的室早,消融策略(导管的选择及进入途径等)也不尽相同,若术前可通过体表心电图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判断其起源的可能性,则对手术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腌蒜怎么变绿一 心外膜summit区(GCV/AⅣ区)
心外膜summit为位于左室上部、由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包绕的区域,由McAlpine于1974年首次提出。由于该区域位于左室,毗邻GCV尾部和AIV起始部,在左室流出道(LVOT)和RVOT交汇处,因胚胎时期的发育或应力作用,为心律失常潜在发生部位。
当室早起源于心外膜时,激动初始传导相对缓慢,故QRS波起始部亦偏缓,即形成“假α波”。有学者提出,当QRS上升支出现假α波(>34毫秒)、QRS波群增宽(>198毫秒)和V2导联类本位屈折时间增加(>85毫秒)时,可初步判断室早起源于心外膜,另外,有报道称,从
行英文QRS起始部到顶峰所需时间大于整个QRS时限(即最大折转指数,maximum deflection index,MDI)的一半以上(>0.55)也提示室早起源于心外膜。
心外膜起源于GCV/AIV区的室早常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胸前移行导联较早,V1导联呈rS或QS型,V6导联呈R型,I导联呈rS型。尽管也有学者发现I导联常表现为r波或无R波可见于GCV/AIV、AMC或LCC室早,但AMC室早的QavL/QavR小于GCV/AIV室早的QavL/QavR,LCC室早的V5或V6导联可见S波,GCV/AIV室早的RS间期(QRS波起始至S波谷底间期)及MDI均大于LCC和AMC。有研究表明,RS间期>121毫秒和MDI>0.55对预测室早起源于GCV/AIV的具有较高价值,其灵敏度均为67%,特异度分别为69%和82%。
GCV将心外膜summit区分为上部和下部,上部邻近冠状动脉且覆盖心外膜脂肪组织,故也称为消融不可到达区域,而下部则为心外膜导管消融可能到达区域(图2—12-2)。由此,该区域的室早可分为起源于可到达区室早、不可到达区室早以及GCV或AIV内的室早。有学者对心外膜summit区的室早心电图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通过判断是否伴右束支阻滞(rightbundle branch block,RBBB)图形、移行导联位置、RⅢ/RⅡ、QavL/QavR和V6导英语实训报告
英语日记范文联出现S波,可更为精确地推测室早的起源部位:右束支阻滞图形见于所有起源于可到达区的搴早和大部分(73.7%)起源于GCV或AIV内的室早,而起源于不可到达区的室早却无此表现;室早移行早于V1导联者在起源于可到达区、GCV或AIV内的室早多见,而未见于起源于不可到达区的室早;起源于可到达区室早的RⅢ/RⅡ和QavL/QavR,R均大于起源于GCV或AIV内的室早和不可到达区室早。右束支阻滞图形、移行在V1导联之前、QavL/QavR>1.1和V5或V6导联出现S波,可有效预测室早起源是否可在GCV或AIV内和可到达区被消融,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70%以上,而后三者的特异性更是达到了100%。也有研究表明QavL/ QavR>1.4、RⅢ/RⅡ>1.1、MDI>0.6提示室早起源于不可到达区。
针对起源于心外膜的室早,最常见的方法是导管通过冠状静脉系统(GCV/AIV)消融或经剑突进人心包腔消融,而GCV/AIV更为首选途径。Steven等对14例起源于心外膜summit的室早在GCV内标测并消融,其中6例(42.8%)消融成功,4例(28.6%)消融后未能成功消除室早,4例(28.6%)因距离冠状动脉太近而未进行消融,消融成功的6例患者在随访中仅有1例(16.7%)复发。
伤心的诗词Yamada等对27例起源于心外膜summit的室早消融治疗时,当心内膜消融无效或GCV/AIV激动早于心内膜面时,则考虑应用心外膜导管消融。当GCV/AIV内早于QRS起始20毫秒以上且起搏标测与室早形态几乎相同时,在GCV/AIV中进行消融(20~30W,<40℃,图2—12-3),当消融无效或不符合上述条件时,进行经剑突心外膜标测消融(30~40W,<40℃,图2—12—4)。结果显示,27例患者中最早标测到激动有19例(70.4%)在GCV/AIV内(14例消融成功)、4例(14.8%)在可到达区(均消融成功)、4例(14.8%)在不可到达区。如果在GCV/AIV起搏时下壁导联R波低于室早时R波,则提示室早起源于心外膜summit不可到达区。中国茶
通过冠状窦建立GCV的三维电解剖模型,当GCV难以到达时,可通过灌注导管注入造影剂确定冠状窦走向以协助导管进入GCV。在心外膜消融过程中,为防止损伤冠脉,应时刻(如每15秒)进行左冠脉造影,以确定导管与冠脉的位置从而减少消融时损伤冠脉的风险,当距离小于5mm时不进行心外膜消融。虽然心外膜不可到达区毗邻冠状动脉,但有时在连续冠脉造影监测冠脉的情况下,仍可对不可到达区域进行适度消融,对于部分患者同样可达到
良好治疗效果。西安三本
二、AMC区 
AMC是指由左冠窦、无冠窦和二尖瓣前叶围成的三角纤维区域,由室间隔和前壁包绕(图2—12-5)。AMC处的细胞组织学及电生理特性与房室结区域细胞相似,是公认的潜在致心律失常区域。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0:2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78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室早   消融   心外膜   到达   区域   导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