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5-21 17:04:29 阅读: 评论:0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篇1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高二上学期期末总结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教师年度考核评语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南瓜月饼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电脑连接路由器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篇2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自由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青螺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平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国庆节黑板报内容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制定英文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麂子肉的做法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刑事纠纷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六出冰花?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7:0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775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颐和园   教学案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