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佛教的师弟之道和孝道观念

更新时间:2023-06-05 19:26:28 阅读: 评论:0

处女座金牛座
判断词中古佛教的师弟之道和孝道观念*
圣 凯
(清华大学哲学系)
好听的说唱摘㊀要:出家意味着舍弃父子的人伦生活而违背中华文明孝道精神,却在僧团中形成师父-弟子生活,构成师弟之道的修道伦理生活㊂孝道与师弟之道,既有一定的伦理,更有 互释 的现象㊂印度佛教戒律传统提倡 视师如父  视徒如子 的伦理精神,同时受到印度社会思潮 视师如神 的影响,大乘佛教的经论开始提倡 视师如佛 ㊂ 视师如佛 的师徒关系是基于信仰的观念㊁超越性意义,和上㊁阿阇梨㊁善知识才是真正的 师 ㊂佛教传入汉地后,佛教界人士以 师 的角色解释僧人,以 严师 的观念阐释僧众的伦理地位,以教化的 儒行 风范解释僧团生活的社会功能㊂这样,僧众获得进入中华伦理秩序的途径,试图回应孝道㊁不敬王者㊁不应拜俗的困境㊂
关键词:师弟之道 孝道 视师如父 视师如佛
佛教的出家与中华文明所提倡的孝道的伦理冲突是印度佛教遭遇中华文明的最大挑战㊂ 出家 的舍伦离亲,在伦理上对中国传统伦理家国同构的稳定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此外, 出家 的云游生活,无疑是在家国之外创造了一种流动性的生活,尤其是寺院是具有一定公共特征的传统 社会 ;但是, 出家 的云游僧人也容易和流民㊁难民等混在一起,给国家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政治稳定㊁社会安全㊂所以, 出家 意味着对 孝道 的
①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 (17ZDA233)
阶段性成果㊁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成果㊂
背离,是对 家  国 稳定结构的舍弃;同时,相续性的破坏意味着流动性的产生,寺院的存在也是对家国同构的最大补充,这也就是中古时代的慈善事业大多皆由寺院承担的根本原因㊂
美国学者格里高利㊃邵鹏(Gregory Schopen)通过印度佛教的碑铭考察僧人的孝道,发现印度僧人经常回向功德给父母,并且也会照顾父母的生活所需,僧人与家庭往往仍有密切的联系,并非像经典所呈现出的出世景象,所以他强调中国佛教的重视孝道不见得是受中国文化所影响㊂①但是,印度与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而且,出家这种舍伦离亲的生活,是中华文明从未遭遇的生活方式㊂祝福祖国的词语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知识分子心中,出家究竟在哪些层面对孝道产生了冲击?如孙绰(314 371)在‘喻道论“中的记载:
口才艺术或难曰:周孔之教,以孝为首㊂孝德之至,百行之本㊂  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须发,残其天貌㊂生废色养,终绝血食,骨肉之亲,等之行路㊂背理伤情,莫此之甚!②
新闻题材在家庭的范围内,出家不仅破坏了 孝道 所要求的 事亲之道 ,还破坏了中国人所重视的 身的相续 ㊂如果说 孝道 重视的就是相续性,佛教确实在制度层面破坏了这套相续性,此为其一㊂其二, 家 是构建一个社会的基本条件或者基本要素, 出家 则破坏了社会的完整性,形成了社会的流动性㊂
协同合作孙绰提及出家的 背理伤情 ,南齐张融‘三破论“则提出最严厉㊁激烈,同时又是最为典型的批评,这是外部压力的典型代表㊂
第一是佛教入国而破国,刘勰‘灭惑论“引用其文曰:
天然气热水器品牌诳言说伪,兴造无费,苦剋百姓,使国空民穷㊂不助国,生人减损,况人不蚕而衣,不田而食,国灭人绝,由此为失;日用损费,无纤
①②参见Gregory Schopen,Bones,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Collected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Epigraphy and Texts of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 a,chapter III,(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pp.56-71㊂
‘弘明集“卷三,‘大正藏“第52册,第17页上㊂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9:2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75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孝道   生活   社会   出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