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鎏丛赶生迟逮
认知与误读
——宋代儒士佛教思想论略
蛋糕图片卡通李承贵+
(南昌大学哲学系,江西南昌330047)
【摘要】至有宋一代,佛教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儒士对佛教常识、佛教教义都有较深入的认知与把握,但也存在大面积的误读;宋代儒士一方面主观地
批佛、排佛,另一方面却客观地成就了“批判的佛教”。宋代儒士对佛教的认识、理解和评
就要草价,不仅有助于弄清宋代新儒学与佛教之关系,也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宋代学术之分野,而且
可以加深我们对佛教中国化的理解。
【关键词】宋代儒士;佛教思想;认知与误读
Ab st ra ct:In song dynasty,Buddhism has be c o me a n im p o r ta n t forming ct i on in Chine thought
and culture.There is a d eep c og n iz al l ce an d com pre hen sio n about Buddhist g en e r al knowledge a nd i ts
do ct ri ne s for Confucian s c ho la r s in S on g dynasty.However,there also exists a lot of misreading in lar ge
are a.On t he o n e hand.the Conf ucianis ts in Son g dynasty critized o f Buddhism and d iscri minat ed again st
Buddhism subj ectiv ely,on the o ther hand,they formed a“cr it iz in g Buddhism”objectively.For U S,the
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and app ra is al of Buddhism from Confucian s ch o la rs in Song dynasty,not
and Bud dhism,but also only contribute to clarif yin g the relati on b etw een th e neo—Confucian ism
contribute to grasping the demarcation of the academi c in Song dy na s ty,a nd it is also conductive to
总监理工程师代表understand the probl em of indigentiation o f Bu d d h is m in china dee ply.
word s:Con fuc ian scholars in So ng dynasty;Buddhist thought;Cognizance and misreading Key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00(2003)03—084—09佛教进人中土之后,便成为中国儒士为文言宋代儒士也不例外,然而,宋代儒士对佛教的批论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到了有宋一代,儒士对判有哪些特征?得失如何?宋代新儒学被称为儒佛教拥有了较丰富的知识,拥有了较深刻的理释道三教融合之果,然而,宋代儒士关于佛教的解,然而,宋代儒士对佛教了解的状况究竟如认识、理解和评价与儒释道三教融合是一种什么何?对佛教展开批判是历代儒士共同的“职业”,关系?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三教融合的特征?
*作者简介:李承贵(1964一),江西万年人,哲学博士,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84 MOD酞N P H I L O S O P H Y2003.3
万方数据
影:,是经由中国文人的译述以实现语言次看宋代儒士关于佛经在中国传播情况的认识。蓉}以完成,而儒士关于佛教的认识、理李觏《承天院罗汉阁记》认为,佛经中词汇语言o受伤用英语怎么说
o 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的华藻灿烂,都显示出佛经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文m
;o :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究竟如何? 人的帮助。所谓“诸部佛经,华藻灿烂,岂西域Z :述问题予以讨论。之文宜有所助焉者也?今之释乐乞言于文士者,,o
亦将借助矣乎” (嗍),朱熹《释氏》也有相似的:£的认知"与“佛教的误读”认识:“佛书多有后人添人。初人中国,只有5、
《四十二章经》,但此经都有添人者,且如西天二‘汨
0:儒士中,恐怕还找不到一位与佛禅绝十八祖所作偈,皆有韵,分明是后人增,X了C颐曾从学于润州(江苏镇江)鹤林寺加。”[3](Pz729’在朱熹看来,佛经中的许多内容,都Z
_《l参禅于临济宗禅师黄龙慧南,自称是由中国文人添加进去的,而佛经的结构、内
影张载是“求诸释老,累年究其说”;容,还有被删改的情况。再看宋代儒士对佛教基
叟于东林寺祖印禅师,自号“六一居本范畴、概念和命题的了解情况。如二程对生死
发主儒释道“三教合一”,自称东坡居轮回的认识是:“释氏地狱之类,皆是为下根之
“出人老、释氏几十年”;张九成是遍人设此,怖令为善。”HH咖’将生死轮回说仅视为
i宗呆禅师成为至交;陆九渊则常读惩治下根之人的工具。如朱熹关于佛教律、教、
,维摩》诸经;朱熹是“师其人,尊其禅“三门”的认识:“佛家有三门:日教、日律、
5老十余年”;等等。与佛僧的频繁接日禅。禅家不立文字,只直截要识心见性。律本
!的广泛涉猎,使宋代儒士多了一份思法甚严,毫发有罪。教自有三项:日天台
j阅历。那么,宋代儒士对佛教认识、教,日慈恩教,日延寿教。”bH脑’此外,宋代
儒
!究竟怎样呢? 士对佛教与禅宗、禅宗与后期禅宗也有较明确的
我们看宋代儒士关于佛教在中国的传区分。比如张九成对禅宗中不同支派、不同禅门
巨史之认识。李觏《太平院浴室记》有十分清晰的认识,而朱熹认为早期禅宗尚有几
东行,乘风御雹,山闻海惊。言善言分道理,至后便蜕变成荒诞不经的狂禅,佛教也
Ⅱ生。天人之好,地狱之暴,有作斯因此大坏。应当说,宋代儒士对佛教常识的了解
在这里,李觏将佛教的传人喻为“乘是较全面的、较准确的。J闻海惊”,佛教长驱
直人,威振神州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断广泛化,随着佛
j固有思想文化的冲击被生动地描绘出经流传的大众化,佛教教义、义理也逐渐呈现在
《郑公艺圃折衷》说:“释氏生西竺,儒士们面前。因此,宋代儒士不仅拥有丰富的佛
:事之,老氏生周末,西汉窦后始好尚教常识,对佛教教义、佛教义理也有相当程度的
§以及于唐,其教显行,韩公力排斥理解和把握。那么,宋代儒士对佛教的义理认识
:道得不泯绝,有识之士谓洪水之害,状况如何呢?比如李觏《太平院浴室记》对佛教
邪说之害,害于人心,身之害为易有这样的评论:“始传佛之道以来,其道无怪谲,
l者,心之害为难知,溺其说者,形存无利饰,不离寻常,自有正觉。思而未尝思,故
自非智识高明,熟知其害而务去之心不滞于事;动而未尝动,故形不碍于物。物有:李觏,朱熹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演万类,何物而非己?性有万品,何性而非佛?佛
j历史的认识更为完整。在朱熹看来,非度我,而我自度。经非明我,而我自明。无缁
、乃是因为汉明帝求事佛法,佛教自晋素才拙,一言开释,皆得成道。”nH啪’就是说,
9,显行于世,由于韩愈的排佛,儒学初来佛教并无诡谲怪诞之表现,而是不离日用庸
:,佛教如洪水如邪说,必须排斥。其常之道,自有正觉,思而未思,心不滞于事,动
M O D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2003.385 万方数据
2003基丛塑生迟逮
而未动,形不碍于物,而且主张无性不佛、自我在大面积的误读,在相当程度上,佛教常识在他超度。足见李觏对佛教义理把握是相当准确、也们观念中是支离、扭曲的。有相当深度的。陆九渊常称“佛老高一世人”、由于佛教常识是进入佛教义理世界的主要通“佛教是明手锄头”,批评那种视“佛禅
使人不知道,因而宋代儒士对佛教常识的误读,进一步影本,害人心”的言论。张九成肯定佛学有助于儒响着宋代儒士对佛教义理的误读。宋代儒士对佛学,他对佛教“心生法生”、“见性成佛”、“诠品教义理的误读是惊人的。比如,佛家有世界为幻是非”等义理的理解都有独特之处。而朱熹对佛妄的观念,宋儒大都解读成空无一物的本体观。
教本体论、心性论、境界论也有一定的认知。比如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说:“天文地理,皆如他认为以世事为幻妄的本体观,即是一种空无因明而知之,非明而皆幽也,此所以知幽明之一切的本体观,认为以人的感觉为性,即是以作故。万物相见乎离,非离不相见也。见者由明,用为性,认为佛教只在形而下层面谈心性问题等而不见者非无物也,乃是天之至处。彼异学则皆等。另一方面,朱熹在一定程度上也识得一点佛归之空寂,盖徒知乎明而已,不察夫幽,所见一学义理之真。比如肯定佛家“一则诚,杂则伪,边耳o"[51(1"182)认为佛家之学见明不见幽,不知道有两个心便是自欺”的观念,又如认为佛家“十“幽”乃物存在的一种形式,而视万物为空寂。
二因缘,始于一心之发”之说颇见精微等。可如朱熹说:“释氏则以天地为幻妄,以四大为假见,宋代儒士对佛教教义也有相当程度理解。合,则是全无也。”b儿聊鼬那么,佛家以世界为幻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宋代儒士对佛教妄的观念是否如此简单?一般而论,佛家本体论也存在大面积的误读。首先看宋儒在佛教常识上有四种类型,即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的误读。比如
李觏对佛教的总体印象是:“佛之起和法界缘起。业感缘起言惑、业、苦三者辗转徒后出,而言愈远。其称天宫之乐,地狱之苦,而因果相续;赖耶缘起言宇宙万有,有情无情,鬼神之为,非人可见,虽明者犹惑疑焉。”‘麟’皆由识体变现而来;如来藏缘起言一切众生烦恼佛教是一种神秘的鬼神学说,天宫、地狱,鬼心中,具足无量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法界神,玄之又玄,聪明人也可能为其所迷惑。二程缘起言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成一法。所以,对佛教的印象是“原释祖只是一个黠胡,亦能窥不能简单地谓佛氏本体论乃“空无一切”。而且,测因缘转化。其始亦只似譬喻,其徒识卑,看得佛家这些关于本体论的表述,并不违背佛氏的基入于形器,故后来只去就一IF_结果,其说始以世界本教义,即万法不出于一心。尤其值得要注意的为幻妄,而谓有天宫,后亦以天为幻,卒归于是,佛家之学并没有放弃本体存在化的努力,华无0”[4](哪’佛祖是狡黠野蛮之人,能认识到万物严法界说,天台一心三观说,禅宗参话头、公案因缘转化之理,这种认识有一个由器到道的过等都可视为佛学本体存在化表现。而戒、定、慧程,但以世界为幻妄。张九成则把佛教普度众生三学则是佛教本体存在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的教旨狭隘化,认为老婆禅、义理禅都是影响佛佛教中,本体与现象并非相离为二的,因而佛氏教禅宗正常发展的,他却不知道,那些不属于老本体论非朱熹说“一向归空寂去”。而宋儒所批婆禅、义理禅的禅门也大多消声绝迹。朱熹在佛评佛氏之“空”乃“断灭空”,“断灭空”即“执教常识方面的误读表现得尤为广泛。与李觏一世间法皆悉断灭无常”,佛家谓之“断见”,被视样,将佛教思想的渊源视为本土的老庄列学说,为“外道”。概言之,佛教本体乃实相,即无相没有充分的证据随便言佛经是某人创作的,比如无不相,无相者,真空,真谛,无不相者,妙认为《维摩经》是南北朝萧子良弟子的作有,俗谛,故不能言佛家之学概为空也。
品口](删),相信关于佛经的神话,认为《金刚对佛家心性论的误读。如朱熹认为,佛家是经》置于水中而不湿,因而人心归向深固,鬼神以“作用”为性:“心只是该得这理,佛氏元不也惧此佛法。可见,宋代儒士在佛教常识层面存曾识得这理一节,便认知觉运动做性。如视听言
86 M O D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20033
万方数据
彩 貌,圣人则视有视之理,听有听之理,动有动之 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用以防非止恶。有所谓五 蓉 理,思有思之理,如箕子所谓‘明、聪、从、 戒,包括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
o 恭、睿’是也。佛氏只认那能视、能听、能思、 饮酒。所谓定,是佛教用来作为取得确定之知 o f n 能动底,便是性。”[3](脚52’首先,宋儒所指者,谓 识、作出确定判断的心理条件,即专注一境而不 筠 Z 禅门有凡六根之所接,至一语默一动息,无不见 散乱的精神状态。所谓慧,是佛教用以分别事
10 得此性。而关于作用是性的最明确记载是《景德 理,决断疑念的工夫。而戒、定、慧三者的关系 Z 传灯录》中的一段话:“问日:‘何者是佛?’答 是“摄心而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皆是
最大的数字单位
r —
o 日:‘见性是佛 ’王日:‘性在何处?’答日: “下学”工夫。所以,宋儒判佛教有“上达”无 0n
‘性在作用。’ 波罗提即说偈日:‘在胎为身, “下学”是误识也。
o ≈ 处世为人,在眼目见,在耳日闻,在鼻辨香,在 佛家有慈悲之心,宋儒却认为不讲伦理,破 -r'
《提前的英文
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 害伦理。如二程说:“其术大概且是绝伦类,世
多 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
可爱近义词上不容有此理。又其言待要出世,出那里去?又
魂。”咀6』㈣18’用宗密的话来解释便是:“起心动念, 其迹须要出家,然则字者,不过君臣、父子、夫 弹指、声咳、扬眉,固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 妇、兄弟,处此等事,皆以为寄寓,故其为忠孝 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7](嗍’而朱熹批评“作 仁义者,皆以为不得已尔。”[4](阱’佛家之学真的
用是性”说有如下不足:第一,导致性为空理, 无伦理可言?佛经中的内容最有说服力的,比如
遗弃仁义礼智诸般德性;第二,导致人的行为恣 《四十二章经》中有“大孝”之说——“凡人事
意妄为,不理是非;第三,导致不能知性,养 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在
性,放弃修持;第四,为形而下之性,混淆形下 《华严经》中,有君臣伦理——“人以王为命, 形上之差别,等形上形下为一体。朱熹这种批评 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法从兹始”。在 是否完全符合“作用是性”说的本义呢?“作用 《长阿含经》中,有夫妇之伦理——“夫之敬妻, 是性”即言性由作用去表现,即本体由现象去表 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 现。如此将性体诉诸作用的观点,由本体现象关 不阙,三者依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
系看,没有问题。其次,“性”即作用,意味着 家内”。在《无量寿经》中,有兄弟之伦理—— 人以视、听、言、动为性,换言之,人之言行等 “世间兄弟,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 由规定为性而得到保护和肯定,因而对佛教而 无得贪吝,言色常和,莫相违戾”,等等。况且, 言,于其解脱说颇有张目之功,由俗人而言,于 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也是大大的伦理也, 其自由之追求也多有嘉惠也。再次,性之在作 何言佛家无伦理?奇怪的是,宋代儒士于佛家之
用,即坐卧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心,因而它关 伦理道德毫无认识。 注到了世俗生活的重要性,
而不是相反。可见, 宋代儒士之所以对佛教存在如此大面积的误
宋儒于佛家“作用是性”说之分析多有误解之 读,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用俗界常识判佛界智
处。 慧。比如,绝大多数宋代儒士将佛教“世界为幻
佛家注重心性修养,注重觉悟之工夫,但宋 妄”的观念解读为“空寂”、“无用”,而“世界 儒解读为上达下学脱离。如朱熹说:“释氏只说 为幻妄”并非直言世界是“空”是“无”,而是 上达,更不理会下学。然不理会下学,如何上 用于描述宇宙万物“相而非相、非相而相”的状 达?”b 儿H ㈣那么,佛家之学是否真如宋儒所言只 态。可见,宋儒纯粹是用实际的功用去衡量佛教
有玄空之谈而无实理呢?其一,佛家之学有“下 的精神。因此,这种误读的本质是用日常生活来 学”。佛家“下学”有“八万四千法门”,怕是儒 要求佛教义理,用俗谛要求真谛,用分别知要求 学不能比及也,而戒、定、慧三学乃佛家有“下 般若知,用科学道德要求宗教哲学。其二,对佛 学”之明证也。所谓戒,是指佛教为出家或非出 教、禅宗缺乏真正的体验。按照狄尔泰的主张,
M O D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 2003 3
87
万方数据
r’。一
研究人类精神现象的主体必须遵循三个步骤:第妄”。朱熹则指出,佛家“空寂幻妄”的本体观,一是原主演者(如禅者)的内在体验;第二是内会导致人们不读书穷理、道德践行无物、否定日I在体验的意义
表现(如公案);第三是研究主体常生活常识和流于自私等消极后果。在宋儒看(诠释家)对于原有内在体验的了解[8](限313‘314)。来,视世事为幻妄,即是对万物、万事、万理的I由于宋儒对佛教的把握只停留在“迹”的层面,否定。第三,对佛教背离儒家伦理的批评。宋代正如二程所说:“所谓迹者,果不出于道乎?然儒士认为,佛家“空无一物”的本体观,其现实吾所攻,其迹耳。其道,则吾不知也。”H](唧’因的表现便是离家出世,从而使父母不能养,子女而宋代儒士概无此工夫。其三,主观上盲目拒不得教,此无家庭之德;使人远离社会,麻木不绝。宋代儒士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不学、排斥。仁,逃避责任,此无社会之德。因此,佛家的慈从李觏到朱熹,都从不同角度排斥佛教,二程就悲,在儒士眼中是假慈悲。如二程说:“佛有发,担心,儒士一接触佛教就会上瘾而陷于其中不能而僧复毁形;佛有妻子舍之,而僧绝其类。若使自拔,故远离为上,所谓“若要不学佛,须是见人尽为此,则老者何养?幼者何长?以至剪帛为得他大小,便自然不学”[4]㈣矧。衲,夜食欲省,举事皆反常,不近人情。”[4](哪’
朱熹说:“释老称其有见,只是见得个空虚寂灭。
“佛教的批判"与“批判的佛教" 真是虚,真是寂无处,不知他所谓见者见个甚
底?莫亲于父子,却弃了父子;莫重于君臣,却侯外庐先生曾说:“辟佛的宋儒本质上不是绝了君臣;以至民生彝伦之间不可阙者,它一皆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9](聪’言宋去之。”第四,对
佛教生死观的批评。佛家生死儒不是佛教的批判者,恐怕太有逆于史实,而言观是一种超生脱死的生死观。不过在宋代儒士视宋儒乃批判的佛学者,当是一种慧见。事实上,域中,佛家生死观是荒唐的、虚假的。如陆九渊宋儒正是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改造佛教、吸收佛认为,佛家超生死本质上是执著生死:“如来书教而最终成就了“批判的佛教”——“新儒学”所举爱涅架,憎生死,正是未免生死,未出轮的。那么,宋代儒士是怎样批判佛教?这种批判回;不了四相者,正是未免生死,未出轮又导致了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结果? 回。,,Elo](PP.19-20)可见,宋代儒士对佛教的批判范围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宋代儒士批评佛教的主要是相当广泛的,也不是全无道理的。然而这种批范围。宋代儒士批判佛教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判本身也并非都是积极的。换言之,宋儒对佛教涉及佛教的所有领域,不过也还是有所重点、有的批判,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会是要建立所区别。大概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佛一个新的佛教,但却有助于我们寻找宋代学术动教遁世皈依佛门行为的批评。宋代儒士们认为,向和佛教在宋代儒学中的位置。物质生产不进
雪菊
步、经济建设不发展、社会生活不宋代儒士对佛教的批判,不会是一种毫无意发达都与佛教出家的主张有关。因为佛教号召僧义、毫无建树的批判。因为宋代儒士没有一个不众离妻别子,皈依佛门,其结果是无人服役,无怀有救拯圣学之心,不怀有济世强国之志。他们人耕田,无人交税。正如李觏所言佛教有“十对佛教的批判,是否定那些在他们看来无助于富害”,其所谓“十害”包括不事生产、男女不和、民强国的因素,无助于儒学发展的因素。因此,躲丁逃役、耗费财用等方面。第二,对佛教“空宋
代儒士对佛教的批判便内涵着对新学术的重寂无实”的批评。张载由“虚空即气则无无”之建,内涵着对佛教与儒学义理的重新配置,从而理对佛教“世界幻妄”论进行了批评,认为,虚形成“批判的佛教”。借用冯友兰先生的说法,空、太空也充满着气,是气存在的一种形式,无就是佛教禅宗的盛行,对宋儒下一“转语”产生所谓绝对的“空”。二程则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生了积极作用。所谓“禅宗更进一步,统一了高明灭过程,而这种生灭过程是自然之实,而非“幻与中庸的对立。但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何
88 M O D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2003.3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