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4期总第402期
ENGLISH ON CAMPUS
佛教景区翻译
文/刘苗苗 王润丽
【摘要】旅游景点资料对外翻译已成为我国翻译界众多学者和专家目前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对于佛教旅游景点资料翻译的特殊性以及此类英译文本中文化信息传达的失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在分析佛教旅游景点资料英译中文化信息传达失误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提高翻译质量,为促进佛教旅游景点的对外宣传。
【关键词】佛教旅游;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刘苗苗(1992- ),女,汉族,庆城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导游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王润丽(1993- ),女,汉族,静宁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导游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儒教、道教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也与众多中华名山结下不解之缘,可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我们有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这些名山不仅有秀丽的自然景观,更有灿烂的佛教文化。本文会以九华山和五台山为例,对佛教旅游文本的英译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以及翻译时应该采取的一些策略及方法。
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
二、佛教旅游文化信息的特点
1.佛教术语。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例1:法门寺是世界上唯一安置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佛教圣地
Famen Temple is the only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hous the only real finger bones of Sakymuni, the founder of Buddhism.生活方面的自我评价
“文殊”来自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
李算
称的含义。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ckitesvara、释迦牟尼—Sakymuni。
2.历史术语。由于中外历史文化的不同,很多中国特有的历史人物、朝代、事件名称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而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任何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都需要在翻译中化解,其目的始终应以顺利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
例2:始建于唐,明万历年间由太后李娘娘重建,清康熙年间,改黄庙(由喇嘛主持)。(山西五台山罗睺寺介绍)
It is found in Tang Dynasty and rebuilt by empress Li, the mother of emperor, in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Later, it was changed to Yellow Temple ( presided over by Lamaists) in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一般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朝代和人物名称并不被熟悉,如于本例中的“唐”、“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太后李娘娘”、“黄庙”等词汇不加以解释,外国读者很难了解文本的含义。再加上译文中的多处语法错误和搭配错误,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直接影响译文文化信息的传达。所以,在翻译此类文本的时候,必须在朝代后面加以时间说明。如:“唐”要译为“Tang Dynasty(618-907)”、“清康熙年间”要译
为“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1662-1722)”。而对于“太后李娘娘”和“黄庙”要给与详细的解释,这样才能使外国读者知其所云。
3.四字结构。四字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中文资料往往倾向于四字结构的重复,以增加文字表达的力度。旅游翻译重在传递信息和感染读者,译文表现形式必须为读者所能接受。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四字结构而不考虑英文的表达习惯,必然会产生艰涩难懂的表达,不利于外国游客和读者的理解。
例4:五进院落,殿堂楼阁,雕刻精致,规模宏伟,建筑瑰丽。
It is a five-row courtyard, which the halls and loft being of ground scale and superb buildings and having exquisite carvings.(山西五台山尊胜寺介绍)
上例拘泥于原文,行文呆板,不仅修饰语过多,而且有多处语法错误和搭配错误,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法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用卡纸做盒子
4.诗词典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描写旅游景点时,中文
219
220
2018年14期总第402期
ENGLISH ON CAMPUS
资料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要想在翻译中准确传达这些信
息,显然难度较大。尤其对缺乏中国传统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而言,若是按照诗词典故的字面意思将其直译过去,不但不能引起共鸣,而且会让外国游客云里雾里。例7:《清凉山志》载:“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
As carried in “Records of Qingliang mountain”: Wenshu
disguid herlf as a poor girl in the past, and lost her hair for hiding herlf here.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介绍)
古籍中的描述言简意赅,如果译者在理解文言文时出现偏
差,就会导致翻译失误。如本例中“遗发藏此”是指文殊菩萨遗留的头发被保留在塔内,却被译为文殊菩萨为了在此处藏身而遗失了她的头发。
三、佛教旅游文化差异
佛教旅游文化资料的翻译难度在于佛教旅游文化在中西方游
客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于存在的种种差异而导致译者很难翻译出真正让西方游客满意的旅游文本。但是当我们了解并尽量避免这些差异后,翻译出的佛教旅游资料才可能发挥其作用。
1.心理差异。西方游客和国内游客的不同旅游动机反映出他
们的心理差异,大多数国内游客更喜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然而,西方游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是为了欣赏自然景观,还是为了在文化遗迹中探索神秘的东方文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将中国的旅游景点介绍给西方游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一定要符合他们的旅游品味,对于不同的游客要给予不同的旅游关注点。
2.价值观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共享许多道德标准,但
也存在诸多差异。比如说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个道德准则“孝”,而对于西方人来说,有些极端的孝道思想是无法接受
的。中国有很多寺院建筑是跟“孝”有关的,例如有名的西安古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在继位时为其母所
建,为表达其思念和感恩之情,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让后人知道并记住他的孝。如果译者不能准确解释,那很多西方游客便不知其来源和含义。
3.审美差异。对于旅游文本的阅读,西方读者更喜欢简洁,
客观,理性的描述。而中国读者则能很轻易的被句段优美,辞藻华丽的文字所吸引。所以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的时候要避免审美差异带来的问题,迎合目标受众的审美观。
4.宗教习俗差异。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西方人和东
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在西方国家,人们经常会将西方文化称之为“基督教文化”,而在中国,自公元1世纪佛教被引入中国,就广为流传以致流传至今。比如说,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神,有地狱,有阴间的世界,所以中国很多陵墓例埋葬着许多铜钱,也就是所谓的冥币,那是后人为了让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衣食无忧。而西方游客可能会不理解这一举动,这就
需要译者的解释了。
四、佛教旅游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译者的角色相当于“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和佛教文化为己任,应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译者不仅要有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还要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根据原文特点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直译是指在符合译入语规范的情况下,既保持原
文思想内容不会有大的变更,又能不改变原文表达形式的翻译方法。可以说,直译是神似与形似兼备的翻译方法。
圆场步2.增补法。增补法是对资料中有关词语增译补充相关的背景
menu知识,以便于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了解与此有关的情况。在译人名时,可补充有关人物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因此,增补法不仅可以补充必要信息,还可以使译文更加生动。
3.类比法。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
解存在差异。外国游客有时会因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而影响他们对旅游材料所含信息的接受与了解,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对所宣称景点的兴趣。为了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地反响,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
离,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
4.重组法。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修辞方法、段落层次结公主出嫁
构的安排各有特点,汉语常用语义并列的四字成语,并形成对偶排比等修辞格式。对于这类文字,在不损害原文语义的前提下,要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对不符合译入语语言表达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结构性改动和调整,使译文更好的适应国外读者和游客的审美心理。
五、结语
近几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不断扩大,佛教文化也成为一个
重要的传播对象,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和学者开始对佛教文化产生兴趣,因此佛教文化的对外翻译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总结了佛教旅游文化信息的特点以及分析了佛教旅游文化的中西方差异,最后给出了恰当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观胜.中英佛教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陈姗姗,高嘉正.佛教圣地旅游文本英译探讨—以九华山风景区的汉英翻译为例[J].上海翻译,2008,(3).
[3]杜耀文,张菁.五台山佛教文化翻译规范化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
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初一[4]王赟.佛教旅游景点资料中的文化信息英译—以五台山景区介绍汉英翻译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5]肖潜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