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听力背景资料:托福听力话题重复率比较高,如果能够总结一些常考话题的托福听力背景资料,考生答题会容易得多。科技、艺术、天文学等是托福听力中经常涉及到的话题,本文中,为您整理关于“九大行星”相关托福听力背景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符号是上面一个圆形下面一个交叉的短垂线和一个半圆形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状。在第5世纪,水星实际上被认为成二个不同的行星,这是因为它时常交替地出现在太阳的两侧。当它出现在傍晚时,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当它出现在早晨时,为了纪念太阳神阿波罗,它被称为阿波罗。毕达哥拉斯后来指出他们实际上是相同的一颗行星。中国古代则称水星为“辰星”。
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1%。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古希腊人称之为 Aphrodite(阿芙罗狄蒂),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Venus ,因此金星也称做“维纳斯”。也许是对古代人来说,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颗。(也有一些异议,认为金星的命名是因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金星的位相变化金星同月球一样,也具有周期性的圆缺变化(位相
变化),但是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用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关于金星的位相变化,曾经被伽利略作为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力证据。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它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太阳系第五大行星,行星年龄估计大约有45亿年(4.5×109)。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该亚,异口同声打一字 大地母亲)。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因为火星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或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Ares)命名它。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但可惜的是那条著名的被Lowell“看见”的“运河”以及其他一些什么的,都只是如 Barsoomian公主们一样是虚构的。在古代中国,因为火星荧荧如火,故称“荧惑”。火星有两颗小型天然卫星:火卫一Phobos和火卫二 Deimos(阿瑞斯儿子们的名字)。两颗卫星都很小而且形状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获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缀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318适合跑步的鞋子倍)。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体(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有时候火星更亮一些。木星是自转最快的行星。中国古代用它来纪年,因而称为岁星。在西方称它为朱庇特—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
音乐的种类:
音乐种类繁多,平时我们接触得比较多的有流行音乐(pop music)、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摇滚乐(rock and roll)、民间音乐(folk music)、爵士乐(jazz)等。相对来说接触不多的音乐种类有歌剧(opera)、交响乐(symphony)、协奏曲(concerto)、奏鸣曲(sonata)、小夜曲(renade)等。根据演奏乐器的不同可以分为管乐(wind music)和弦乐(string music)。根据演唱或演奏人数,可以分为独奏/独唱(solo)、二重唱/奏(duet)、三重唱/奏(trio)、四重唱/奏(quartet)、五重唱/奏(quintet)等等。从时间上来分有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和现代音乐(modern music)。
古典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指的就是西洋古典音乐,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这个乐派的代表人
物。古典音乐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体裁,上文中提到的交响乐(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含四个乐章)、协奏曲(由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古寨小学)、奏鸣曲(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都属于其中(套曲cycle:一种由多乐章组合而成的大型器乐曲或声乐曲;组曲suite: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器乐曲组成的乐曲。)
乐器(musical instrument):
常见的管乐器有:长笛 (flute)、短笛 (piccolo)、单簧管(clarinet)、萨克斯管 (saxophone)、双簧管 ( oboe)、小号(trumpet)、短号 (cornet)、圆号 (horn)、长号 (trombone)、大号/低音号 (tuba) 。
常见的弦乐器有: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竖琴(harp)、吉他(guitar)、钢琴(piano)等。(钢琴为击弦乐器)
在演奏过程中,大型的乐曲通常都有多个乐章(movement),如序曲(prelude)、尾声(epilogue)。大型交响乐团(orchestra)的演奏中,指挥爱国名言名句(conductor)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乐队的灵魂。
音乐家:
提醒广大考生,针对考试考生对音乐家的了解基本只需停留在熟悉人名,能用耳朵辨认出所讲的是某一位音乐家即可,不必非常深入了解人物。考试的目的并非在于测试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深度上。
海顿:J.Joph Haydn(1732-1809)社团活动奥地利作曲家,其作品数量相当惊人。
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音乐家,被称为乐圣。
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有《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等。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0.22--1886.7.31)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主张戏剧与音乐须组成有机的整体,交响乐式的发展是戏剧表现的主要手段。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31-1828.11.19)奥地利作曲家。代表作有《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等;被称为“歌曲之王”。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
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2.3 - 1847.11.4)德国作曲家、指挥家,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
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历史关于幸福的诗句
电影的发展和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于摄影的发展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涉及,在此就不赘述了。在1878年,当人们掌握了捕捉图像的技术后,据说有两个朋友为了打赌证明一匹马在奔跑时是否会发生四个蹄子(hooves)都离开地面的情况而邀请了一位摄影师来拍摄马奔跑(gallop)的照片。结果除了证明马跑时的确会出现四蹄离地的情况,还使人们发现只要把这些连续的图片快速翻看,马就像真的在奔跑一样,于是,最早的“电影”就出现了。这种技术一次只能让一个人观看,无法投影300字的作文(project)。在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投影技术的发明使大范围观看成为可能,但当时的电影还只是简单的几个动作,并没有进行故事的编排剪辑(edit)。一直到19世纪末期,电影还是处于默片时代。20世纪初,剧院老板会请乐团或乐手根据电影情节进行配乐accompany,人们逐渐开始追寻有声电影。到了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有声电影终于出现了,但其配音只是在电影的部分,并非贯穿始终。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和成熟,人们又开始追求电影的色彩,到了二战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影都拍成了彩色的,而黑白电影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慢慢被人们放弃。随着电视机的发明,人们对电影的热情减少,迫使电影也不得不向更高层次发展。越来越多不同风格的电影相继出现,新浪潮运动(New Wave Movement)也此起彼伏。专业的电影学院的出现使电影制作者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实践,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数码技术发展使电影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
可以说,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和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Lumiere)都是电影发展的鼻祖。
准确得说,并不是爱迪生本人直接发明了电影,当时他雇佣了一位年轻的苏格兰人为他研究电影放映系统,并且获得了成功。1888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他将注意力转放在电影上。他的实验结果就是电影摄影机(Kinetograph)及电影视镜(Kinetoscope:通过窥视孔,在灯光照明下,放大观看幻灯片的装置)。第一部获得版权保护的影片由爱迪生公司内的一位名叫佛莱得奥特 (Fred Ott) 的员工负责担纲演出,而影片的内容则是奥特打喷嚏。爱迪生意识到电影制作将来势必成为一项兴盛的行业,所以在新泽西州建了一间电影摄影棚。而1893年,伊斯曼柯达(Eastman Kodak)开始供应电影胶卷,因而使得爱迪生得以加速拍摄新电影的脚步。当爱迪生公司终于开发出整个完整的投影放映系统,又名“放映视镜”(projectoscope)后,1896年4月23日,美国首部于“电影院”播放的电影正式在纽约市(New York City)上映。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老卢米埃尔所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并在
后来帮助他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cinematoghraphe)。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待电影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爱迪生截然不同的思维观念。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对于“放映术”的发明、对于电影机器设备的改进,而是更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时空观念差别,根本的美学差异上。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更倾向于户外开阔的空间,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可以说,他们是纪录片(documentary)的始祖。
托福听力考题体现
分析发现,在TPO听力练习中出现过一篇讲电影史的文章,该篇讲座以介绍一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人(Jean Painlevé)为切入点,分析了当时电影的特点,着重介绍了他的特殊摄影风格。在当时,电影分类还没有那么明确,而Painlevé的风格更是使广大观众感到迷惑。在拍摄时他喜欢将科学和科幻结合在一起,常常让人出乎意料。Painlevé还特别钟情于水下电影的拍摄,尤其是水下的小生物,他会在动物身上找到和人的共同点,并且利用音乐等手段表现出来。作为比较,文中也提到了另一位比较有名的水下电影制作者Jacques Coust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