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国外海洋牧场建设,中国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形成系统。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确定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标志着中国海洋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轨道,未来一段时间内沿海各省市将会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
茶叶保质期一般多久目前,世界上海洋牧场的概念和英文表达存在较大分歧,海洋牧场的概念至少有23种,英文表达多达5种,若其概念不明确将无法聚焦海洋牧场研究和建设的目标,也将导致制定的技术路线有失偏颇。为此,本文从国内外对海洋牧场概念和英文表达的不同揭示、共同点、不同点等方面进行辨析,最终确定了一种合适的概念和英文表达。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近岸海域环境不断恶化,全球大多数临海国家渔业资源受到威胁,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中国近海的生物资源亦明显下降,已经很难形成渔汛,资源几乎处于枯竭状态,尤其是2013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东海无鱼”,将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管理推上了风口浪尖。国内外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专家从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利用2个角度,提出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已接近甚至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极限的观点。从当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趋势来看,作为资源管理型渔业主要方式之一的海洋牧场备受推崇,已有大量成功案例。全世界已先后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海洋牧场建设,其中日本起步最早也最成功。中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部分沿海省市,但对照国外海洋牧场建设,中国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大部分是海洋牧场的雏形或者初建区。在对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的研究中,辽宁省大连“獐子岛模式”较为成功,其为中国海
寒客洋牧场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然而,何为海洋牧场?其概念是什么?其英文如何表达?国内外学者对此各有说法,仅笔者了解到的关于海洋牧场的概念至少有23种,其中国外有11种,国内至少有12种,且其英文表达多达5种。为此,本文从国内外对海洋牧场概念和英文表达的不同揭示、共同点、不同点等方面进行辨析,最终确定了一种合适的概念和英文表达。
中国十分重视海洋牧场建设,自2000年以来,农业部“双转专项”将内涵拓展为包括“人工鱼礁建设”和“海洋牧场建设”;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家投入400亿资金用于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水生生物养护等渔业工程建设;2008年,农业部渔业局召开专题会议检查“海洋牧场专项”资金;2013年,国务院发文《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牧场,加强人工鱼礁投放”;2015年4月,农业部发文《关于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通知》,12月确定了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未来一段时间内沿海各省市将会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然而以上文件均未给出明确概念,若其概念不明确将无法聚焦海洋牧场研究和建设的目标,也将导致制定的技术路线有失偏颇。因此,尽快明确海洋牧场的概念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送父亲礼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提出海洋牧场概念。1971年,“海洋牧场”一词首次出现在日本水产厅“海洋
开发审议会”文件中,其概念为“海洋生物资源中一个能够持续生产食物的系统”。1973年,日本水产会在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上将海洋牧场界定成“为了人类的生存,通过人为管理,在追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相协调的同时,由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形成的海洋空间系统”。1976年,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AMSTEC)的海洋牧场技术评定调查报告书上的概念为“从粮食产业、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制度化管理水产业,使具有海洋保全及广泛科学技术和理论的未来产业系统化”。当时,海洋牧场概念相对概念化、抽象化,属于期待的未来型渔业模式,其英文表达为“marine ranching”。之后,为区别于栽培渔业,日本称海洋牧场为资源栽培型渔业,并明确海洋牧场概念为“为进一步增殖,通过人为干预(包括放流在内的各种手段),谋划变更最终的生产过程,建立整体有效的渔业生产系统”。198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新提出了“海洋牧场化”概念,即“为使放流的鱼贝类大幅增加,通过掌握洄游性鱼类多样化增殖等技术,最终实现日本沿岸和近海海域的综合利用”。1996年,在日本石川县由FAO组织召开了题为“海洋牧场:全球视角,重点介绍日本经验”的国际研
品牌水管
讨会,来自2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会,会议将“海洋牧场”(marineranching,括号内为英文表达,下同)的概念等同理解为“资源增殖放流”(marine stock enhancement),并赋予了其更多技术内容。此后,欧美国家的学者们将“资源增殖放流”视为“海洋牧场”。例如,2001年,Whitmarsh将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界定为“放流幼鱼到海洋环境,以捕获较大个体”,此概念在2003年得到Bullen等的认同;2003年,Mustafa将海洋牧场(a ranching)概念表达为“在可控条件下,放流自然或养
殖的海洋生物,目的是使其生长和捕获,但不局限于商业上重要的物种,还包括海藻和海草”;2004年,FAO再次发布题为“marineranching”的技术报告,其内容均与资源增殖放流相关;2008年,Bell 等提出“海洋牧场”(a ranching)为“放流养殖幼体到开阔海域和河口环境,以通过“放流-生长-捕获”等过程收获较大个体”。2003年,韩国根据本国国情,将海洋牧场(ocean ranching)的概念更具体化,在《韩国养殖渔业育成法》中其概念为“在一定的海域综合设置水产资源养护的设施,人工繁殖和采捕水产资源的场所”。国内关于海洋牧场的最初构想是由曾呈奎院士于1981年提出,当时的概念为“海洋农牧化”,即将海洋渔业资源的增殖和管理划分为“农化”和“牧化”2个过程。1991年,傅恩波对海洋牧场做了界定,认为“海洋牧场是指通过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方法将水生生物苗种经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投放入海,以该海域中天然饵料为食物,并营造适合于苗种生存的生态环境,利用声、光、电或其自身生物学特征进行鱼群控制和环境监控,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资源量增大和改善渔业结构的一种系统工程和渔业模式”。1995年,刘思俭认为,海洋牧场(ocean pasture)是指为获得更多水产品,沿用畜牧业的原理和方法,在海上建成鱼、贝、虾、蟹等的放牧场所。2000年,陈永茂等提出海洋牧场(oceanic ranch)的概念较傅恩波界定得更加细化,指出海洋牧场目的是为增殖海域资源或引入外来经济鱼种,针对营造适于鱼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措施,列举了投放人工鱼礁和建设涌生流构造物等例子,并提出海洋牧场是未来型渔业模式。2002年,黄宗国在《海洋生物学辞典》中将海洋牧场(ocean ranching)诠释为“在一个特定海域里,为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同年,水产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出,海洋牧场是指以丰富水产资源为目的,采用渔场环境工程手
段、资源生物控制手段及有关生产支持保障技术,在选定海域建立起来的水产资源生产管理综合体系。2003年,张国胜等也对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之后均采用此英文表达)提出一个概念,内容为“海洋牧场是一个新型增养殖渔业系统,即在某一海域内,建设适应水产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通过放流水生生物苗种,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并采用鱼群控制、
环境监控等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使其资源量增大,有计划且高效率的进行渔获”。2004年,杨金龙等提炼了陈永茂等的概念。2007年,海洋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其诠释为“采用科学的人工管理方法,在选定海域进行大面积放养和育肥经济鱼、虾、贝、藻类等的场所”。此后,因海洋牧场研究和建设更加具体化,海洋牧场概念也发生变化。至2010年,王诗成将海洋牧场诠释为“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投放人工鱼礁、建设人工孵化厂、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海域环境,将人工放流的水生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2014年以来,百度百科对海洋牧场的概念基本沿用了王诗成的概念。2015年,包特力根白乙等提出,海洋牧场是指为了保障水产品可持续性生产,通过人为管护并利用渔场环境工程和资源生物控制手段以及生产支持保障技术,于选定的广阔海洋区际中放养育肥经济海洋生物并按需采捕的系统化场所。同年,王恩辰等将海洋牧场诠释为“在一定海域内,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和藻类增养殖营造适宜海洋生物栖息的场所,在其中实施人工放流,并利用智慧海洋供应商励图高科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进技术(如人工投饵、环境监测、水下监视、资源管理等)进行渔场的运营管理,以增加和恢复渔业资源为目的的生态养殖渔场”。茱萸湾
迪士尼是哪个国家的纵观国外学者对海洋牧场概念的发展史,主要呈现2个特点:其一,概念主要是从内容和分类角度阐述,随着海洋牧场开发技术的进步,概念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尤以亚洲国家为代表。其二,概念多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角度考虑,均强调了捕获这一过程,且更加突出了管理的内容,以欧美国家为代表。
国内研究者亦对海洋牧场的概念众说纷纭,其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以前,由于当时中国增殖放流的应用实践较少,增殖放流多以增加资源量为目标,海洋牧场的概念偏向于与资源增殖放流相近,但与欧美国家不同点在于重视“放流”过程,未强调“捕获”过程,其概念可归结为“放流-生长-评价”。第二阶段是2000年以后,其概念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引入了场和空间的概念;其二,突出了系统或模式等表述;其三,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其四,完善了对象生物——鱼虾(蟹)贝藻等。
纵观国内外海洋牧场的概念,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建设目的、海域条件、技术手段存在较大差异,对其概念各有侧重。尽管如此,海洋牧场作为未来资源管理型渔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概念上有3个方面的共同点。第一,对象:须在特定海域,要有一定的抓手,比如国内依托海湾、海岛、滩涂等建设,而国外在相对开阔海域实施牧化;第二,过程: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尤其是对海洋生境的人工构建或改造,以及对海域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等,而不是任由海洋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生存;第三,目的:最终需实现资源的增殖和开发利用。
对海洋牧场的英文表达前文已进行注释,共有“marine ranching”、“a ranching”、“ocean ranching”、“ocean pasture”、“oceanic ranch”等5种表达方式,其中前3种比较常见,后面2种是国内学者首次使用,可能与英文使用习惯有关。但是不管何种表达习惯,“ranching”一词颇受国内外专家认可,其本意即是放牧。Ungson指出在过度开发和渔场破坏导致捕捞下降的情况下,“ranching”是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一个为数不多的替代品”。“marine”、“a”和“ocean”均有“海”的意思,但与“ranching”一词搭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aranching”可以理解为海上牧场或海底牧场,应用范围较广,例如已成功举办五届题为“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ockEnhancement &Sea Ranching”的国际研讨会(简称ISSESR),会议极大推进了世界资源增殖放流事业,将人工栖息地构建和改造作为一种提高海域生态容纳量的手段融入到资源增殖放流战略;“ocean ranching”可理解为外海牧场,偏向于指设置在离大陆较远区域的牧场,该词多被大陆架比较狭窄的国家使用;“marine ranching”被接受程度更高,在中国和日本的大多数期刊、杂志和会议中频繁使用。
通过对国内外海洋牧场概念的辨析,可发现国外学者的概念较为简洁,但偏向过于抽象或具体,而国内部分学者对其概念的认知累牍连篇。“概念”本身只需描述其基本属性,应与其“范畴”和“内涵”相区别,一切附赘悬疣应尽量删除。例如投放人工礁体、鱼群控制、增殖放流、移植放流等工程或技术手段均属海洋做梦哭是怎么回事
牧场的“内涵”。概念中还应摒弃资源量增加与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运用何种具体方法等描述性内
红楼梦第三回原文容,因为海洋牧场建设的好坏和程度是概念外的问题。此外,需将海域权属和评价问题、牧场尺度或分级问题、牧场自身属性和特征等融入概念中。当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的概念已基本得到确认,亦可以作为海洋牧场概念的参考。
综上所述,笔者倾向于对概念进行简洁明了的表述,将海洋牧场的概念界定为“在特定自然海域内,通过一系列人为干预手段而形成的可控并实施有计划采捕的水生生物资源管理型渔业生产系统”。
海洋牧场的英文表达笔者偏向于建议采用“marine ranching”,原因有4点:其一,日本已明确使用该词,亦被国内大部分学者采纳;其二,区别于欧美惯用的“a ranching”一词(多用于表达资源增殖放流);其三,“marine”的范围相对更大,包含了海上牧场、海底牧场等;其四,“marine”本意还有“海产的”的意思,其与建设海洋牧场的最终目的具有较好的契合度。
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确定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标志着中国海洋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轨道,未来必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关于海洋牧场建设的整体规划、管理体制、科技支撑、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辨析的巨大魅力在于“镜鉴”,针对当今世界上海洋牧场的概念和英文表达尚不统一的现状,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刍议,求同存异,希望能推动中国海洋牧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公众对海洋牧场的认知度,同时也希望能给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