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信息时代”的五大误解
[百道研究] 未来将会是数字化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获取,等等。这些非黑即白的观点使一切都显得太过戏剧化,从而阻碍了我们对客观环境的理解。哈佛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罗伯特?唐顿不久前有过一个精彩的演讲,论及此事。全文如下:
对于所谓“信息时代”本质的误解,导致了人们一系列共有的错误认识。这并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大家的问题,因为在试图融入网络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把事情弄错,而错误的观念又传播得如此迅速,甚至都没有遭到过质疑。
总的来说,它们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观点。其中最突出的5条是:
1. “图书已死。”("The book is dead.")
其错误在于:相比于以往,如今每年的纸质图书生产量都更多了。2011年,全世界将有100万种新书上市。在英国,去年10月1日“超级星期四”那天,仅一天就有800部新作出版。而在美国,最新的数据是在2009年,尽管他们并未将新书、新版书与旧书分开,但是288,355的总量让人看到了一个蓬勃的图书市场,该数据在2010、2011年还可能变得更大。更值得一提
的是,鲍克(Bowker)提供的这组数据还未包含“非传统出版”领域激增的图书产量——由自助出版作家和“微利基”按需出版企业出版的作品更是多达764,448部。在中国、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出版业也正在蓬勃发展。无论怎么衡量,图书的数量都是在增加而非减少,更别说什么图书将死了。
2.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We have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
这个说法常常被人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来,就好像信息在其他时代并不存在一样。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是信息时代,只不过它们有各自的(存在)方式、受当时的媒介条件制约罢了。没有人会否认传播模式一直在飞速发展,或许正如古登堡时期那样,但是把这种变化看作是前所未有的,完全是误导。
金鱼身上有白点3. “如今所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获取”("All information is now available online." )
伐檀
对于任何一个(在网上)进行过档案查询的人来说,这一说法的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供查阅的档案材料本来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数字化的就更少了。大多数的司法判决和法律法规,无论是州级还是联邦级,都未在互联网上出现过。那些由公共机构/政府机构发
皮衣清洗
布的大量法规、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是它所规范的公民们无法接近的。谷歌估计,世界上约有129,864,880种不同的书籍,它声称已将其中的1500万进行了数字化——约占(所有图书的)12%。然而在图书作品继续以每年一百万部的速度增加的情况下,谷歌将如何缩小剩余的差距呢?非印刷格式的信息又如何统统实现“上网”呢?1940年前拍摄的电影,有一半已经遗失了。如今的视听/声像材料又有几成能够幸存于网络,哪怕只是昙花一现呢?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博客、电子邮件、手持设备等手段尽力保护数以百万的信息传播,但大部分的日常信息还是消失了。比起印刷版本,数字文本信息更容易褪逝。互联网档案馆的创始人——布鲁斯特?卡勒在1997年就计算出,一个网址的平均寿命仅为44天。别说大多数信息都没有出现在互联网上,就连在互联网上出现过的信息,大多也可能消失了。
总经理
4. “图书馆已经过气了”("Libraries are obsolete.")
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员都反映说:他们接待的人从来没那么多过。在哈佛,我们的阅览室总是满满当当。纽约公共图书馆的85个分馆更是人满为患。图书馆照旧会提供书籍、影像资料和其他材料,但是他们也正在添置新的职能:为小型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给予孩子们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方面的帮助,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求职信息在纸质报纸上的
消失,使得图书馆的在线服务对于失业者来说尤为重要。)图书馆员可以通过许多新的途径帮助他们的顾客,特别是引导他们在浩瀚的网络空间里寻找相关的、可信的数字材料。图书馆向来就不是存放图书的仓库。在未来,图书馆除了继续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以外,还将成为相邻社区以及大学校园之间数字化信息交流的神经中枢。
5. “未来将会是数字化的”("The future is digital.")
弱成语>内部聆讯
这确实是真的,但是却带有误导性。在未来的10年、20年或是50年,信息环境将会经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但数字化通信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印刷媒介就不再重要了。通过对近期的图书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新的传播模式并不会取代旧的,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在古登堡之后,手稿出版实际上扩大了,并在其后的三个世纪里继续蓬勃发展。广播并没有毁掉报纸;电视没有把广播推向死亡,而互联网也没有让电视销声匿迹。在每一个阶段,信息环境都会比先前变得更为复杂。这同样是今天我们在向数字化主导的生态演进时所经历情况。
我之所以谈到这些错误的观念,是因为我觉得它们阻碍了(我们)对信息环境变化的理解。它们使一切变化都显得太过戏剧化。它们把事物(的发展)描绘得不太符合历史规律
而且太过对比鲜明——只有过去和将来,非此即彼,要么是黑要么是白。有一个更微妙的观点可以驳斥了人们的普遍看法——即认为传统书籍和电子书在技术范围内是相反相斥的。传统书籍和电子书应该被看做是同一战线的,而非劲敌。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打算就图书销售、阅读和写作简单说几句。
就在去年,电子书(应用于手持阅读终端的电子文本)销售翻了一番,占到图书市场销售的10%。今年该比例将有望达到15%甚至20%。但是有数据显示,纸质图书的销售也在同步增长。对于电子书的狂热或许在总体上刺激了阅读,使得整个图书市场似乎都在扩大。新的出版设备带来的影响,正如ATM机那样,加强了这一趋势。顾客走进书店,在电脑上选择所要的数字文本,该文本就会被下载到设备中,不到4分钟,该书的平装版就会被打印出来,送到顾客跟前。像这样的按需出版向我们展示了,通过引进电子技术,过时的纸质书籍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我们许多人都担心,那种深入的、凝神深思的、摩挲于一页页纸张之间的阅读会淡出我们的生活。我们谴责博客、碎片化的信息、推文(Twitter上的内容)。就拿搜索来说,我们或许会承认字段检索有其优势,但是我们却不相信它们会带来那种只有通过对整本图书的
连续学习才会形成的理解。然而,深入阅读真的已经势弱了吗,还是说它一直是盛行的呢?凯文?夏普,丽萨?贾丁和安东尼?格拉芙顿的研究证明,16世纪和17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常常间断地阅读,寻找一些可以在法庭上用于修辞论战的短文,或是一些可以摘抄到札记本上的警句,抑或是一些来自于文章中的只言片语。
理查德?赫佳特和迈克尔?德?赛图在研究平民文化时,曾强调间歇性、休闲型阅读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据他们理解,普通读者通常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享受阅读的(包括畅销书和浪漫言情故事),他们同样会以自己的思维来理解其中的意义。据赛图说,这些读者并不是消极的,他们更像是“入侵者”(poacher),凡是到手的图书,他们都会去挖掘其中的意义。
老干部座谈会
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在那些只看见传统出版衰落的人眼里,写作也和阅读一样糟糕。正如有人所感叹的:过去,图书是为一般读者而写的,但现在,图书是由一般读者来写的。互联网确实刺激了自助出版,但是这为什么要受到谴责呢?许多有重要思想、观点的作家都未能通过传统途径出版图书,任何一个认为他们的作品没有价值的人都会忽视它。
在线的自费出版或许会导致信息过载,但是专业出版商们将通过他们一如既往的工作——
挑选作品、编辑加工、精心设计,把最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他们需要在技术上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不过他们已经在这样做了,同时他们还能利用新技术,探索新机遇。
就拿我自己来说,最近我出版了一本附有电子版补充材料的纸质图书:《诗歌与治安:十八世纪巴黎信息网络》(哈佛大学出版社)。此书描述了在一个文盲遍地的社会,街头歌曲是怎样影响人们的观念的。每一天,巴黎市民都会在老曲子的基础上即兴编出些段子,这些歌曲一传十十传百,以至于在1749年酝酿了一场政治危机。但是这些美妙的音乐是怎样改变他们(市民)的意识的呢?在确定了十余首歌的含意之后,我请了一位卡巴莱艺术家伊莲娜?德拉沃特,将这些歌曲都录制下来,作为这本书的音像附件。这样一来,读者在研究歌曲文本的同时,还能够在线听那些曲子。一本过时的图书在集成了数字元素之后,便能以声音的形式给读者带来探寻历史的新的维度。
我们可以列举其他例子,来说明新技术并没有破坏旧的传播模式,而是起到了加强的作用。我并不是想把作者、出版商、以及读者所面临的困难最小化,但是我相信一些基于历史的反思,能够帮我们驱除那些阻碍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错误观念——如果我们非要这么叫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