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oll:宇宙论、形而上学与宇宙的本源——从斯蒂芬·霍金到托马斯·阿奎那

更新时间:2023-06-05 06:28:47 阅读: 评论:0

Carroll:宇宙论、形⽽上学与宇宙的本源——从斯蒂芬·霍⾦到托马斯·阿奎那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贝克汉姆简介Historyof Science &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威廉·E·卡洛(William E. Carroll)
译者:吕鹏(LYU Peng)/
摘要:最近的宇宙论⽅⾯的发展涉及⼀种⽆限数量宇宙的理论(即多重宇宙理论),思考“前⼤爆炸”状态的问题,以及追问涉及时间“开端”的可理解性。这些发展被⽤来否认宇宙终极本源的可理解性。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核⼼教义,“从⽆创有”的传统创造论教义似乎在这些新兴科学理论的光芒下变得黯然失⾊。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排除由当前宇宙论所引起的在哲学与神学上的混乱说明。尤其是他对于创造概念在哲学与神学上的区分,⾄今仍不失其⾼瞻远瞩。其中,哲学⽅式的理解在形⽽上学的学科之内进⾏,⽽神学⽅式的理解则依赖虔诚信仰。对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并不能解答那些最根本的形上问题,譬如宇宙的存在是否需要⼀个原因。在他看来,即便宇宙没有⼀个开端或我们这个宇宙只是⽆限数量宇宙中的⼀个,⽆论怎样作为其存在的特定事实,它仍旧需要⼀个持续的原因。他⽀持这⼀论点的论辩⽅式是纯哲学的,亦即是完全建⽴在理性之上的。对他来说,援引宇宙论来否定或⽀持创造概念都是⼀个错误。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斯蒂芬·霍⾦;劳伦斯·克劳斯;时间的开端;从⽆⽽来的创造;形⽽上学
Cosmology, Metaphysics, and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
From Stephen Hawking to Thomas Aquinas
Abstract: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smology that refer to the univer beingbut one in perhaps an infinite number of univers (multiver), ponderquestions about what happened “before the Big Bang,” or question theintelligibility of referring to the “beginning” of time, have been ud to denythe intelligibility of an ultimate origin of the univer. The traditionaldoctrine of creation out-of-nothing, central to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Islam, appears obsolete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scientific theories. Thomas Aquinas (1224-1274) can help toeliminate much of the confusion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implications of current cosmological theories. In particular, his distinctionbetween creation understood philosophically, in the discipline of metaphysics,and creation understood theologically, dependent, that is, on religious faith,remains especially insightful. For Thomas Aquinas, cosmology cannot answerquestions that are fundamentally metaphysical, such as whether the univerneeds a cau of its existence. For him, even if the univer is without abeginning or is one among an infinite number of other univers, it stillrequires an on-going cau for the very fact that it exists at all. Hisargument in support of this conclusion is philosophical, that is, bad onreason alone. For Thomas Aquinas, it is a mistake to u cosmology either todeny or to affi
rm that the univer is created.
Keywords:ThomasAquinas; Stephen Hawking; Lawrence Krauss; beginning of time; creationout-of-nothing; metaphysics
⾃从⼈类开始反思⾃然界以及他们在⾃然界中的位置,他们就充满了对来源问题的好奇——他们个⼈的来源,家族的来源,⼈类种族的来源,以及那个最终极的问题:宇宙的本源。当我们常常粗枝⼤叶地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使⽤“本
源”(origins)这个词的时候会造成混淆和混乱的后果。我们可以在宇宙论、哲学和神学的语境中讨论“本源”,但是如果我们错误地使⽤这个词⽽不加区分并随意地使⽤不同模式的分析⽅法⽽忽略了对不同学科⽅法的尊重,我们的理解就会产⽣严重偏差。我论⽂的副标题“从斯蒂芬·霍⾦到托马斯·阿奎那”可以被重新强调为“从混乱到清晰”——正如我所要证明的,在欧洲拉丁世界中世纪中关于宇宙论、哲学与神学观点的讨论,以及对宇宙起源的理论的敬畏显得更加的清晰且意义重⼤,远超当今我们所遇到的这些讨论⽅式。当西⽅的思想家们涉及到宇宙的终极本源时,他们经常使⽤的⼀个术语就是“创造”。当然,我们也会检视到,在这⼀术语的使⽤中存在着许多的混乱。贯穿本⽂,当我使⽤“创造”这个词的时候,我所指的是上帝赋予万物存在的⾏为,⽽⾮此⼀⾏动的结果。
诚然,当今最有名的宇宙论科学家是剑桥⼤学的斯蒂芬·霍⾦(StephenHawking),我将从他与列纳
德·蒙洛迪诺(LeonardMlodinow)合著的《⼤设计》(TheGrand Design)⼀书开始引述。“⾃发创⽣便是存在⽽⾮⾮存在的原因,它解释了为何宇宙存在,为何我们存在。在此,⽆需引⼊上帝……来设置宇宙的运⾏。”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宇宙并不需要⼀位创造者,因为科学提供了⼀种关于宇宙起源的更强有⼒的解释⽽取消了对创造者功能的诉求。霍⾦与蒙洛迪诺使⽤了从量⼦⼒学⽽来的观念,认为空间与能量这些宇宙的基本要素是“从⽆到有⾃发创⽣的”。请注意,他们仍旧已然谈到了“创⽣”(creation)与创造者(Creator),只是他们解除了对外部⼒量的需要。对他们⽽⾔,当代宇宙论要排除
谈到了“创⽣”(creation)与创造者(Creator),只是他们解除了对外部⼒量的需要。对他们⽽⾔,当代宇宙论要排除任何对超⾃然⼒量的诉求。
持这种相似观点的还有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Krauss)。在他的《从⽆⽽来的宇宙:为何有⽽⾮⽆》(A Univer from Nothing. Why There is SomethingRather Than Nothing)⼀书中,克劳斯提供了⼀个超越了真空和⽆物空间的,关于“⽆”的惊⼈图景。他得出结论说:“我们已经发现,所有的迹象包括空间的不在场本⾝都表明,宇宙可以并且很可能确实从深层的‘⽆’之中发展⽽来。这个宇宙有朝⼀⽇可能以⼀种可以理解的,且不需要任何外⼒指引的⽅式返回到⽆之中。”克劳斯意识到神学和哲学反对把这种意义上的“⽆”关联于那种出于“⽆中创有”的传统创造论核⼼的“⽆”。然⽽,他写道:“有些哲学家和许多神学家定义并且重复定义‘⽆’,认为它不是科学家⽬前描述的那种‘⽆’。
但在我看来,此处正暴露出了许多神学和某些现代哲学的破产。显然,‘⽆’与‘有’是有同样物理性的,尤其是如果‘⽆’被定义为‘有’的缺乏。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去准确理解这两者的物理性质究竟是什么。如果没有科学的界定,任何定义都只不过是⽂字罢了。”之后在本⽂中我会再次回到霍⾦和克劳斯的结论。
关于宇宙的创造,宇宙论科学家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搞清楚关于⾃然科学、哲学与神学的解释范围。这需要我们好好弄清关于开端(beginning)的宇宙论是属于其中的哪⼀种。关于“前⼤爆炸”的宇宙状态以及以及“⽆限连续⼤爆炸”的理论⼗分受关注,因为它们似乎否定了宇宙有⼀个“终极开端”(fundamentalbeginning)。⽽这⼀“终极开端”的概念引⼊了⼀位宇宙的创造者。
许多关于创造的各种意涵的讨论都建⽴在当代科学特别是宇宙论(cosmology)发展的基础之上。作为本⽂的关注点,宇宙论被置于⼀个更加⼴阔的思想框架中被审视。上述的那些科学发展被⽤于⽀持⼀种所谓的“彻底的⾃然主义”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宇宙及其中的进程不需要任何超越⾃然科学范畴的解释。以下是斯蒂芬·霍⾦的观点——⾃然界的规律解释了所有需要被解释的,甚⾄有关宇宙⾃⾝的起源。正是这⼀概括性的命题,即科学已经显⽰我们不需要⼀位造物主,是我想要探讨的。事实上,这⼀论断看似煞有介事地建⽴在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形⽽上学判断,且在哲学论证上缺乏合理的基础。
⽆论我们论及关于⼤爆炸理论⾃⾝的解释(如从⽆⽽来的量⼦隧道效应),或者不同版本的多重宇宙假设,或在⽣物学变异中的⾃我组织原则,包括某些时候将随机性和偶然性作为最终解释,对许多⼈来说,这⼀结论似乎⽆可避免地的推导出并不需要⼀位创造者(creator),即在⾃然秩序外部不需要任何归因(cau)。这⼀论证的依据是,当代科学已经完全⾜够(⾄少在原则上是的)解释宇宙中所有需要被解释的事物。
在相反观点的阵营中,也许多⼈认为当代宇宙论牵涉到关于哲学与神学的某些结论,他们双⽅实际上在有关创造与宇宙起源的问题上有着很近似的思维模式。有些⼈认为宇宙论向我们显⽰了有⼀位不可或缺的创造主(Creator),他们实际上与那些认为在宇宙论中的最新发展排除了对创造主的需要的⼈如出⼀辙。
在历史上,⼤爆炸宇宙论断⾔宇宙有⼀个开始的点——“奇点”(singularity)。这个点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范畴,并超越了物理的解释范围。于是,这被⽤来提供⼀种对传统创造论教义的“科学证明”。这⼀论证声称,如果有⼤爆炸且在此之后宇宙才开始存在,那么就必须有⼀位创造主来引发宇宙存在的起点。就基督徒⽽⾔,对圣经《创世记》的传统解读由第四次拉特朗公会议(1215)的庄严宣告⽽确认。它确认了圣经开篇之语的“起初”(inthe beginning)意味着宇宙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世界与时间的起始存在乃是上帝创造性的话语所致。
论及创造与时间开端(beginning)的密切联系(貌似⼆者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不仅被那些⽀持创造论的⼈所强调,也被那些使⽤新的宇宙论理论来否认创造的⼈所强调。如果创造必然地意味着宇宙有⼀个开端(beginning),那么⼀个永恒的宇宙,⼀个没有时间性开端的宇宙就不能是被创造的。于是乎,那些新的宇宙理论,⽐如提出⼀个不断重复的“⼤爆炸”,或者多重宇宙理论⽅案——根据这些理论我们的宇宙不过是⽆限数量的宇宙中之⼀⽽已。这些理论向“绝对时间起点”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并进⼀步向创造本⾝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很多⾔必称“前⼤爆炸”如何如何的宇宙论科学家认为只要否定了作为起源的⼤爆炸就排除了对创造主的需要。他们否认创造主的必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被创造”必须以为这有⼀个时间上的开端(beginning)。⽽这,正是我所说的,与那些以最初的⼤爆炸为创造主存在之证据的思考者们陷⼊了同样的⼀种思维⽅式。在这些⽅案中,接受或否认创造主的观念紧紧系于是否接受原初性的⼤爆炸并为其辩解——这是⼀个为双⽅所共有的基础性的错误,之后我会进⼀步的加以考查。雪人的英语
在《⼤设计》中斯蒂芬·霍⾦与列纳德·蒙洛迪诺主张正如宇宙没有边缘,时间也没有边界没有开端。因此询问开端之前甚⾄开端之时发⽣了什么是没有意义的:
在早期宇宙,当宇宙还⾮常⼩但⾜以被⼴义相对论与量⼦理论⽀配的时候,存在有效的四维空间且⽆时间。这意味着当我们谈及宇宙的“开端”时,我们触及到了那个微妙的问题,仿佛我们回望到了宇宙
磨砂膏有什么用的太初。我们所了解的时间并不存在!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即我们通常有关空间和时间的想法之于那个太初的宇宙是完全⽆⽤的。这超越了我们的经验,但并未超越我们的想象。
在⼀次电视采访中,霍⾦将他的论述加以展开。他说,并没有什么引发⼤爆炸,因为在任何推定的初始状态中时间都不存在。既然时间并不存在,那么就没有任何原因能导致⼤爆炸。霍⾦认为因果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时间性的,也就是说,任何导致结果的原因(cau)必须在时间上先在于其所导致的结果(effect)。他的宇宙论不允许在假定的结果前存在可以容纳⼀个创造者的时间。⽆时间,故⽆因果序列,由是⽆创造者。
引⽤了⼀个当代“弦理论”(“M理论”)的版本,霍⾦与蒙洛迪诺告诉我们,进⼊从⽆⽽来的数量众多的多重宇宙的存
在“并不要求某种超⾃然⼒量或神灵的⼲预”。相反,此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中冉冉升起”。因此他们宣告说,那个困扰了哲学家们上千年的关于存在之本性(thenature of existence)的终极问题已是科学的领⼟——“哲学已死”。如果⼀定要扯上神学,则更是毫⽆关联可以搁置的东西。他们所提供的基础论证是,⼀旦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宇宙不过是⽆数宇宙中的⼀个,我们就不需要⼀个伟⼤的设计者(GrandDesigner)来作为对⽣命以及我们⾃⾝存在的特殊解释。他们说,“正如达尔⽂……解释了⽣命形式中那些显然奇迹般的设计是如何不需要⾄⾼存在者的⼲预⽽出现,多重宇宙概念也能解释物理
定律中的那些精微调谐之处,并不需要⼀位为了我们的福祉⽽造出宇宙的仁慈之创造主。”但霍⾦所拒绝的伟⼤设计者(GrandDesigner)并⾮创造主(Creator)——⾄少不是传统哲学与神学所确认的那位。
正如我已提到的,也有⼀些拥护传统⼤爆炸宇宙论的学者藉此证实⼀个宇宙的绝对开端。这样即便不是⼀个事实上的直接证明,它也为解释《创世记》中的创造提供了⼀种科学性的⽀持。宇宙的时间有限性以及宇宙之被创造的结论,⼆者之间的联系见于耶稣会神学家同时⼜是⾝为宇宙论科学家的罗伯特·J·斯⽪瑟(RobertJ. Spitzer)的著作中。在他最近所出的《上帝存在的新证据:当代物理学与哲学的贡献》(New Proofs forthe Existence of God: Contributions of Contemporary Physics and Philosophy)⼀书中,斯⽪瑟声称现代物理学进⼀步证实了中世纪穆斯林神学中宇宙论的论点,显⽰了宇宙中过去的时间是有限的。既然过去是有限的,那么就必须有⼀个开端,因此宇宙必须是被造的。有些读者对威廉·莱恩·克雷格(WilliamLane Craig)的书并不陌⽣,这位作者有很多的论证与斯⽪瑟相似。
在某种程度上,这场辩论是关乎宇宙论是否接受宇宙的开端的问题——斯蒂芬·霍⾦否认有开端的宇宙这⼀观念具有合理性,其他有些⼈则提出关于永恒宇宙的不同看法。威廉·莱恩·克雷格与罗伯特·斯⽪瑟坚持宇宙论必然指向⼀个开端。这场以“开端”(beginning)为主线的争辩,成为了或反对或拥护“创造”(creation)观念的风向标。且不管当代宇宙论告诉我们的那些最根本的不同点,所有这些观点都
倾向于将宇宙的被创造定位在拥有⼀个时间性的开端之上。正如我提出的,这些对开端的强调正是对于创造概念的混乱陈述。我宁愿称其为“开端之误”(errorof beginnings),正是这⼀错误引发了后续所有的错误。
建⽴在宇宙论发展基础之上的所谓创造论与科学之间的冲突,经常是由对创造的定义以及⾃然科学的解释范围的混乱所导致的。创造,作为⼀个形⽽上学与哲学的概念,断⾔万物之存在依赖于上帝作为其归因——⽆论经由任何途径或⽅法。⽽⾃然科学以形⽽下世界中之变化事物为其研究对象——从亚原⼦粒⼦到橡树籽乃⾄星云。哪⾥有变化,哪⾥就有变化的主体为其依存。⽆论这些变化属于⽣物学还是宇宙论的范畴,⽆始⽆终,不舍昼夜,它们如斯川流不息。从另⼀个⽅⾯说,创造是导致⼀切存在之物之所以存在的究极归因。创造不是某种变化。完全意义上使某物得以存在并不是产⽣某种变化,并不是作⽤于某些已经存在的质料改变其状态⽽已。当上帝的创造之举被称为“从⽆中创有”,这意味着上帝在创造这⼀切的时候并不借⽤任何它物——这甚⾄不意味着将某种称为“⽆”的东西变成了“有”。
宇宙论与其它的⾃然科学提供对变化世界的解释,它们并未涉⼊形⽽上学与神学关于创造问题的领域,它们并未谈及为什么万物存在⽽⾮不存在。使⽤⾃然科学的论证去否认创造是⼀个错误,这正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斯蒂芬·霍⾦与其他⼈所犯的。同理,援引宇宙论来证实创造也是⼀个错误。理性确如信仰⼀样能导向对创造主的认知,但其路径不在⾃然科学之中⽽在形⽽上学之中。
对于创造及其与⾃然科学之关系的基础性理解——这⼀理论基础已经于13世纪的欧洲被奠定了。经过对亚⾥⼠多德主义科学⽂献的研究,同时参考了穆斯林及犹太思想家的见解并基督教前辈的贡献,托马斯·阿奎那提供了⼀种在当今仍旧不失其真确性的关于创造与科学的理解。天⽂学家常说仰望星空就是回溯到了过去的时间,或许回溯时间到阿奎那关于创造与科学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晰因⽽避免那些关于“我们之所视”以及“当代科学之所指”⼆者中的混乱。
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犹太教及基督教世界中,最⼤的思维争论之⼀牵涉到⼀个命题的证明,即世界是否为永恒,亦即,世界是否具有⼀个开端。这是⼀个从各种⽅⾯来说在今天仍旧引起许多争辩的辩题,它关乎宇宙论所告诉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古希腊科学的传统,尤其是为后来中世纪学者所继承的亚⾥⼠多德传统⾔之凿凿断定宇宙没有开端。亚⾥⼠多德认为并没有第⼀推动⼒,也没有时间的第⼀瞬间。他总结说,宇宙是永恒的。托运行李箱尺寸
⼀如我们在当今已看到的论辩,中世纪的思想家们也清晰认识到对永恒宇宙的肯定与上帝创造世界的信条相悖,⼀个被造的世界不能是永恒的。中世纪有关宇宙论及创造论的讨论与当今的那些讨论,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中世纪的分析远远⽐当下精致复杂。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他在宇宙论与宇宙本源⽅⾯的思考可以帮助今天的我们避免许多错误,并催化⼀种对于科学、哲学与神学之间关系的更加深刻的反思。
从他最早期直到最晚期的著述中所涉及的有关这个问题的内容看来,托马斯·阿奎那⼀直坚持认为⼀个永恒且被造的宇宙是可能的。阿奎那固然追随传统基督教教义相信宇宙并不是永恒的,但他认为上帝可以创造⼀个(没有开端的)永恒的
是可能的。阿奎那固然追随传统基督教教义相信宇宙并不是永恒的,但他认为上帝可以创造⼀个(没有开端的)永恒的宇宙。阿奎那虽然认定理性⾜以肯定⼀个永恒且被造的宇宙是可理解的,但他也认为理性仍旧留下了悬⽽未决的问题,就是宇宙是否为永恒。我认为,阿奎那对于“从⽆中创有”的创造论的发展,尤其是他对于⼀个永恒且被造的宇宙之可能性的理解,这⼀构想提供了信仰与理性之间关系的阿奎那式诠释⽅法的最好的范例。事实上,他对于创造论教义的经典处理堪称13世纪的不朽成就。
当论及把宇宙的本源理解为上帝作为归因致使其存在,阿奎那发现“从⽆创有”有两种互补的理解,⼀是哲学上的,⼀是神学上的。哲学上的理解意味着上帝⽆需藉以任何“质料因”(materialcau)从⽽造成万物的存在,使之成为与上帝⾃⾝全然相异的存在者,⼜使之完全依赖于他为归因。这⼀哲学⽅式的理解有两⼤必要要素:⼀,在创造中没有质料因——上帝造世界时没有使⽤任何材料(stuff);⼆,被造物从本性上来说是“⾮存在”(non‑being)⽽⾮“存
在”(being),这就是说被造物是完全依赖性的,在其全部的持续存在期间内都不间断地依赖创造主
作为其存在之因。在阿奎那看来,这种对创造的哲学层⾯的理解⽅式就是仅仅由理性即可证明的从⽆创有之创造的理解⽅式。这是⼀个在形⽽上学学科之中的论证,并且牵涉到对“存在本⾝需要原因”这⼀命题的认同。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个判断是因为他在“创造”(creation)与“变化”(change)⼆者之间做出了明确区分。正如他写道:“在事物以变化或运动得以形成的⽣成⽅式之外,必有⼀个不需要任何变化和运动,⽽是通过存在的注⼊⽽来的⽣成⽅式”创造主并不是将“⽆物”(nothing)变成了“某物”(something)。
除⾮依据某种理解模式,创造并不是变化(creatio nonest mutatio nisi cundum modum intelligendi tantum)。变化的意思是同⼀个事物现在成为了与之前相异的某物。当然,有时事实上的同⼀事物现在不同于之前,⽐如在数量、质量和位置上有所变动。但有时这只是仅仅在潜在状态的同⼀存在物,随着本质的变化,其主体随之产⽣相关影响⽽已。但在创造中,某个事物的全部实体被产⽣出来,此同⼀事物被认为现在与过去不同只是缘于我们的理解⽅式,所以某⼀事物被理解为起初根本不存在,后来才存在。
从根本上来说,上帝的创造不是发⽣在遥远过去的⼀个事件,⽽是⼀个持续进⾏状态中对万物的存在提供完全的归因。在念念⽣灭中,如果没有上帝持续致使万物存在,就全然空⽆⼀物。创造之第⼀义关乎宇宙的本源(origin)⽽⾮宇宙时间上的开端(beginning)。诚然,认识到“本源”与“开端”的区别是当务之急。宇宙或许确有⼀个时间的开端,但⼀个⽆始永恒且被造的宇宙概念中也并⽆⽭盾之处,
⼀个没有开端但不失其本源的宇宙仍旧是可以被创造的。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的精确⽴⾜点。作为信仰的内容,他接受宇宙有⼀个时间上的开端,但同时他也辩护了关于⼀个永恒且被造的宇宙的合理性。在形⽽上学学科内以哲学的⽅式理解创造,以及⽤神学的⽅式理解创造,将⼆者划清界限加以区分使阿奎那能够维护⼀个永恒且被造的宇宙的可理解性。以哲学⽅式来理解的创造并不关乎宇宙的时间性。
阿奎那还认为⽆论科学或哲学都⽆法探知宇宙是否有⼀个开端。他认为形⽽上学可以告诉我们宇宙是被造的,即宇宙有其本源。但他也已经预警了那些以宇宙有⼀个开端来论证宇宙因此必须是被造的想法,⽐如今天那些使⽤⼤爆炸宇宙论的⼈所想的。他向来对那些使⽤糟糕的⽅式来⽀持信仰的做法都维持警惕并予以拒绝。传统⼤爆炸宇宙论中的“奇点”或许能说明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开端,但我们不能定论说这就是那个绝对的开端——那个可以指明创造的开端。在瑞⼠与法国边境上的巨⼤的地下粒⼦加速器——⼤型强⼦对撞机中所进⾏的实验或许可以带领我们更加接近⼤爆炸之后宇宙状态的真相,但它并不能告诉我们何为创造。从某种程度上说,⾃宇宙⼤爆炸后的豪微秒间到上帝的创造仍有⽆限距离。我们并不能因着更加接近宇宙⼤爆炸⽽更加接近创造的真相。何况,就如当代宇宙论科学家们所意识到的,⼤爆炸之前极其可能别有洞天。
领导力的8个能力某些宇宙论科学家使⽤了量⼦⼒学的观点来为⼤爆炸⾃⾝做出解释。他们论及宇宙⼤爆炸由⼀种“从⽆⽽来的量⼦隧道”效应⽽来,就像在实验室中已模拟出微⼩粒⼦从真空中⾃发形成的实验⼀样。于是他
们认为就像在最初的真空中的波动⼀样,这种对宇宙⼤爆炸的解释排除了对创造主的需要。但这种对宇宙⼤爆炸的“解释”仍旧是关于某种变化的,⽽我们所恰当理解的创造却完全不是某种变化。同样,他们所谓的“从⽆⽽来的量⼦隧道”中那种宇宙论模式中的“⽆”,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关于“从⽆创有”中的“⽆”。甚⾄在最近的许多理论中关于空间、时间及物理定律从“⽆”中形成的论述中也是如此。宇宙论中所反映的“⽆”或许正是我们现存宇宙中所有的“⽆”,但这绝不是创造论意义上所说的绝对的“⽆”,⽽只是在他们⾃⾝的理论框架内所说的“⽆”。此处的关键点在于,为⼤爆炸提供⼀个科学性的解释并未⾔及宇宙是否是被造的。
货物税
我在论⽂开头所提到的那位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Krauss),直接拒斥任何超越⾃然科学解释范围以外的有
关“⽆”的概念。他在最近接受⼀次采访时说:“为何是‘有’⽽不是‘⽆’是个科学问题,不是⼀个宗教或者哲学问题,因
为‘⽆’和‘有’都是科学概念,并且我们三⼗年来的发现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关于‘⽆’的定义。”的确看起来是这么回事,当代物理学提供了从“⽆”到有的各种解释!
不管⼀些科学家对“⽆”如何的执著,这个关于“为什么是存在⽽⾮不存在”的根本问题仍旧是⼀个形⽽上学与神学的问题,带着对这类问题的敬畏,⾃然科学必然⽆⾔以对。克劳斯之流直接规定了只有⾃然
科学适于谈论有关宇宙的起源与进化问题,堂⽽皇之地解除了形⽽上学与神学的合理讨论空间。还记得我之前引⽤过的克劳斯的话说:“如果没有科学的界定,任何定义都只不过是⽂字罢了。”不知⽀持这⼀论断的科学依据何在!冀图将⾃然科学从所谓的哲学与神学之“⽂字游戏”的玷污中分离开来的执念并不新鲜,这次不过⼀如以往地显⽰了某种粗糙的哲学判断⽽已。
这些使⽤了多重宇宙假设与不断重复⼤爆炸的当代宇宙理论并未对创造的根本内容构成挑战,因为创造的根本意义在于从存在层⾯完全取决于上帝作为其原因。⼀个永恒的宇宙之于⼀个在时间上有开端的宇宙并不减少其对于上帝的依赖。从“⽆中创有”并不意味着⼀个被造的宇宙必须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个⼈如果相信宇宙有⼀个时间的开端,就必须拒绝任何有关宇宙是永恒的理论。但⼀个信仰者必须能够在两个不同层⾯的问题上做出区分:⼀个问题是有关上帝所造的是何种类型的宇宙(有或没有时间开端的);⼀个问题是⽆论宇宙是何种类型的,上帝作为创造者的事实。
正如我已经提到的,正是托马斯·阿奎那的过⼈天才辨明了⼆者。⼀是与时间⽆关的哲学层⾯所理解的创造,以及涵盖了对宇宙有⼀个绝对时间开端认同的神学上所理解的创造。我已经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界定了由阿奎那所思考得来的创造概念,我也确认了他对不同解释所作出的区分维护了万物依赖上帝作为其原因的思辨。如果要提供⼀个他所使⽤的更详细的论证来⽀持他的那个观点,即对上帝创造万物的“理性证明”,作为另⼀项⼯作则⾄少还需要⼀篇论⽂的篇幅。
通过本论⽂我强调了建⽴在纯粹理性基础之上的从哲学的观点来理解何为创造——这⼀分析⽴基于形⽽上学的学科之中,论及存在的终极原因。信仰告诉了⼀个基督徒有关何为创造的内容,这包括了所有通过哲学所呈现的,并且更多——不仅被造的宇宙有⼀个时间的开端,且创造是上帝爱的⾏动。《创世记》的开篇语“起初”(inthe beginning)还意味着三⼀上帝的圣⼦位格,在他以内,⼜藉着他,创造得以完成。我的⽬的虽然在于讨论创造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但也为了强调⼆者的⼀个共同起始点:即⼈类的理性,⽽这并不需要信仰启⽰的介⼊。从原则上说,以哲学的⽅式所理解的创造能为所有⼈所接受,⽆论何时,⽆论何地。
黄瓜拌腐竹没有任何宇宙进程理论或⽣物演变的解释⽅法(⽆论其怎样极⼒主张随机性与偶然性的作⽤)能撼动形⽽上学所解释的创造概念,即万物的存在皆有赖于上帝作为其原因。当某些思考者以⾃然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否认他们所谓的“创造”,或从另⼀个⽅⾯某些⼈为了辩护创造⽽⽽拒绝这些科学结论,他们都误解了创造论或是⾃然科学,或者⼲脆全部搞错了。
参考⽂献
Aquinas, Thomas. InII Sent.
–––. Summa contraGentiles.
–––. Quaestionesdisputatae de potential Dei.
–––.Summa theologiae.
–––.On Separated Substances.
Goldschmidt, Tyron. 2013: The Puzzle of Existence: 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New York : Routledge.共享雨伞
Hawking, Stephen & Mlodinow, Leonard. 2010: The Grand Design. New York: Bantam.
Krauss, Lawrence. 2012: A Univer from Nothing. 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NewYork, etc:Free Press.
Kuhn, Robert Lawrence. 2013: The Mystery of Existence: Why is There Anything at All?Hoboken:Wiley-Blackwell. Robert, J. Spitzer. 2010: New Proof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Contributions of ContemporaryPhysics and Philosoph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Smolin, Lee. 2001: ThreeRoads to Quantum Gravity.New York: Basic Books.
Wippel, John. 2011: UltimateWhy Question: Why is There Anything at All, Rather than Nothing Whatsoever? Washington, D.C. :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威廉·E·卡洛,⽜津⼤学神学与宗教系研究员(William E.Carroll, RearchFellow, BlackfriarsFaculty of Theology and Relig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吕鹏,武汉⼤学哲学院硕⼠研究⽣(LYU Pe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6:2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690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宇宙   创造   存在   开端   科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