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鲁连台》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唐诗大全100首作的一首诗。全诗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会无间,语言素朴而笔带豪气。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鲁连台》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连台
清代: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注释
①“一笑”长江沉沦句:指鲁仲连笑斥游士新垣衍,坚持义不帝秦。海东:东海。
②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不屑”句:指鲁仲连不雷锋做的好人好事屑于自己的功绩,不接受赵、齐的'封赏。
③古戍:古代营垒,自古以来的边防要地,指鲁连台所在地。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臭桂鱼的做法大全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高台:指鲁连台。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
④从来:自古以来。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简析
鲁连即鲁仲连,先秦齐国高士,排难解纷,多行侠义,却秦救赵,功非寻常。齐君欲封其官爵,逃避而去,隐居以终。鲁仲连以天下事为己任,替人排难解纷,功成不受赏的精神,深为后人所景仰,因建台以祭祀。鲁连台在山东省聊城县故城中,公元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建,相传台址为鲁仲连射书劝燕将撤守之处。屈大均身处明清之际,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对鲁仲连的为人品格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体会。这首瞻仰鲁仲连古迹的五言律诗,写得雄劲刚健,掷地有声。此诗前四句首先用简练生动的文字追雪怎么拼音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高风亮节,提点鲁仲连功成而不屑封赏精神的可贵,慨叹人间如仲连者难得一见,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贤人的景仰赞佩之情。五六两句写登鲁连台所见,景象雄阔而颇具沧桑之感。结尾两句,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包括隐士)的高贵品质,含意尤为深刻,态度相当明朗。全诗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会无间发展党员情况报告,语言素朴而笔带豪气。
创作背景
清顺治十四年(1657),屈大均离广东北游,次年春到达北京,复转至山东,行经在平县,登鲁连台遗址,有感于鲁仲连的事迹,遂写下此诗。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曰:“骨力排民族舞有哪些奡,神完气足。起语超,落语劲,中间十字成句,放开眼界,一览众山小矣。&rdq修理英文uo;(沈德潜《明诗别裁》)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29-1696),初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明代秀才。清兵入广州时,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中年还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其诗才气横溢,多浪漫色彩,但也不乏慷慨之气,常反映人吃法民的疾苦。长于山林边塞内容,尤擅长五言近体诗leave的过去式,为“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翁山诗外》《道援堂集》。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09:1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68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