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帕金森病
整数包括什么【英文名】Parkinson dia
韩国R级电影下载【缩写】
【别名】idiopathic Parkinson’s dia;paralysis agitans;Parkinson 病;shaking palsy;特发性震颤麻痹;agitans paralysis;pudoparalysis agitans;帕金森氏病;震颤性假麻痹;震颤性麻痹
【ICD号】G20
【概述】
帕金森病又称特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 Parkinson’s dia,PD),简称Parkinson病,也称为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shaking palsy),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00/10万,随年龄增高,男性稍多于女性。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及减少、肌张力增高、姿势不稳等为主要特征。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伴Parkinson病症状,称症状性Parkinson病。很多疾病或因素可以产生类似PD临床症状,临床上则称之为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Palkinsonism)。
特发性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黑质致密部、苍白球、纹状体和蓝斑等处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严重缺失,多巴胺递质生成障碍,导致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不平衡。以黑质最明显,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残留的神经元胞浆内出现同心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Lewy体。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发表了他的经典之作“关于震颤麻痹的评论”(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报告了6例患者,首次提出震颤麻痹一词,并对该病进行描述。虽然在此之前有零散资料介绍过多种类型瘫痪性震颤疾病,但未确切描述过PD的特点。祖国医学对本病早已有过具体描述,但由于传播上的障碍,未被世人所知。
janet怎么读在Parkinson之后,Marshall H all在《神经系统讲座》一书中报道1例
患病28年的偏侧PD患者尸检结果,提出病变位于四叠体区。随后T rousau
描述被Parkinson忽视的体征肌强直,还发现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智能衰退、记
忆力下降和思维迟缓等。C harcot(1877)详细描述PD患者的语言障碍、步态改
变及智力受损等特点。Lewy(1913)发现PD患者黑质细胞有奇特的内含物,后称为Lewy体,认为是PD的重要病理特征。H ornykiewie z(1963)发现,PD患者纹状体和黑质部多巴胺(DA)含量显著减少,认为可能由于DA缺乏所致。瑞典
Ar v id C arlsson研究确认,PD是大脑特定部位多巴胺缺乏所致,推动了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L-dopa)的研制,他因发现多巴胺信号转导功能及其在控制运动中作用,成为2000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的三个得主之一。C ot z ias等(1967)首次用L-dopa治疗本病获得良好疗效,几年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D CI)和多巴胺受体(D R)激动药相继加入PD治疗药物行列,使PD疗效显著提高。
Da v is等(1979)发现,注射非法合成的麻醉药品能产生持久性Parkinson 病。Langston等(1983)证明化学物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 T P)引起的PD。1996年意大利PD大家系研究发现致病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突变,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和德国两个研究组先后报道α-SYN基因2个点突变(A53T,A30P)与某些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PD(ADP I))连锁,推动了遗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等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 【流行病学】
据统计PD患病率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500/10万,60岁以上人群明显增加(1000/10万),70~7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PD的两性分布差异不大,男性患病率可能略高。PD年发病率在种族和地区间有很大相差,白种人为12/10万~20/10万,(亚洲)黄种人10/10万,(非洲)黑种人4.5/10万。综合世界各国资料,PD患病率为10/10万~405/10万人口。
我国1980年上海某区75.1563万人的人群调查显示,PD患病率为
锄怎么组词
18.23/10万;1983年我国6城市居民PD患病率为44/10万;1986年29个省、市、自治区117个调查点的386.9162万人的PD人群患病率为14.6/10万。不同年龄组患病率不同,50~59岁为25.1/10万,60~69岁为82.8/10万,70~79岁为171.8/10万,≥80岁为145.9/10万,男女之比为4∶3。不同地区PD患病率不同,中南地区最高为21.1/10万,华北地区最低为9.2/10万。可见我国PD患病率明显低于国外,但近期北京和上海地区两项调查结果却与国外相近。
过年有什么风俗研究显示,农业环境如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以及遗传因素等是PD较确定的危险因素。居住农村或橡胶厂附近、饮用井水、从事田间劳动、在工业化学品厂工作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吸烟与PD发病间存在负相关,被认为是保护因素,但须强调,吸烟有众多危害性,不能因PD“保护因素”而被推荐。
【病因】
特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 Parkinson’s dia)病因迄今未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伴Parkinson病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变性为主,尚有其他临床特点,故可称之为症状性Parkinson病,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 S P)、纹状体黑质变性(SN D)、S hy-Drager综合征(S D S)及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 P C A)等。还有一些疾病或因素可以产生类似PD临床症状,其病因为感染、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等)、毒物(MP T P、一氧化碳、锰等)、血管性(多发性脑梗死)及脑外伤等所致,临床上称为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Palkinsonism)。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年龄老化: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40岁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岁后黑质DA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 C)活力、纹状体DA递质逐年减少,DAD和D受体密度减低。但老年人患PD 毕竟是少数,说明生理性DA能神经元退变不足以引起本病。实际上,只有黑质DA能神经元减少50%以上,纹状体DA递质减少80%以上,临床才会出现PD症状,老龄只是PD的促发因素。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是PD发病危险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加州一些吸毒者因误用一种神经毒物质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 T P),出现酷似原发性PD的某些病理变化、生化改变、症状和药物治疗反应等,给猴注射MP T P也出现相似效应。嗜神经毒MP T P和某些杀虫剂、除草剂可能抑制黑质线粒体呼吸链N AD H-C o Q还原酶(复合物Ⅰ)活性,使A T P生成减少,自由基生成增加,导致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PD黑质区存在明显脂质过氧化,还原型谷胱甘肽显著降低,提示抗氧化机制障碍及氧化应激可能与PD有关。
(3)遗传因素: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其余为散发性
PD。双胞胎一致性研究显示,某些年轻(<40岁)患者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迄今已确定PA R K 1~10等10个单基因与PD有关,其中已确认三个基因产物与家族性PD有关:①α-突触核蛋白为PA R K1基因突变,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4q21~23,α-突触核蛋白可能会增高DA 能神经细胞对神经毒素敏感性;②Parkin为PA R K2基因突变,定位于6号染色体长臂6q25.2~27;③泛素蛋白C末端羟化酶-L1为PA R K5基因突变,定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4p14。细胞色素P45O2D6基因和某些线粒体D N A突变可能是PD 发病易感因素之一,可能使P450酶活性下降,使肝脏解毒功能受损,易造成MP T P等毒素对黑质纹状体损害。
(4)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生成:自由基可使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LP O),后者可氧化损伤蛋白质和D N A,导致细胞变性死亡。PD患者由于B型单胺氧化酶(MA O-B)活性增高,可产生过量OH基,破坏细胞膜。在氧化同时,黑质细胞内DA氧化产物聚合形成神经黑色素,与铁结合产生F enton反应可形成OH。正常情况下,细胞内有足够的抗氧化物质,如脑内的谷胱甘肽(G 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 SH-P 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 D)等,DA氧化产生自由基不会产生氧化应激,保证免遭自由基损伤。PD患者黑质部还原型G SH降低和LP O增加,铁离子(F e)浓度增高和铁蛋白含量降低,使黑质成为易受氧化应激侵袭的部位。
(5)线粒体功能缺陷:近年发现,线粒体功能缺陷在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PD患者线粒体功能缺陷认识源于对MP T P作用机制研究,MP T P通过抑制黑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导致Parkinson病。
体外实验证实MP T P活性成分MPP 能造成M E S 23.5细胞线粒体膜电势(ΔΨm)下降,氧自由基生成增加。PD患者黑质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可降低32%~38%,复合物α活性降低使黑质细胞对自由基损伤敏感性显著增加。在多系统萎缩及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黑质中未发现复合物Ⅰ活性改变,表明PD黑质复合物Ⅰ活性降低可能是PD相对特异性改变。PD患者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研究提示PD患者存在线粒体D N A突变,复合物Ⅰ是由细胞核和线粒体两个基因组编码翻译,两组基因任何片段缺损都可影响复合物Ⅰ功能。
(6)兴奋性毒性作用:有作者应用微透析及H PL C检测发现,由MP T P制备的PD猴模型纹状体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明显增高。若细胞外间隙谷氨酸浓度异常增高,会过度刺激受体,对CNS产生明显毒性作用。动物实验发现,脑内注射微量谷氨酸可导致大片神经元坏死,谷氨酸神经毒作用是通过受体起作用,N MDA受体介导兴奋性神经毒作用与DA能神经元变性有关。谷氨酸可通过激活N MDA受体产生一氧化氮(NO)损伤神经细胞,并释放更多兴奋性氨基酸,进一步加重神经元损伤。
(7)钙的细胞毒作用:人类衰老可伴神经细胞内游离C a浓度增加、C a/Mg -A T P酶活性降低,线粒体储钙能力降低等。细胞内C a浓度变化影响神经元多项重要功能,如细胞骨架维持、神经递质功能、蛋白质合成及C a介导酶活性等,钙结合蛋白尤其28K D维生素D依赖性钙结合蛋白(C al b indin-D28K)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与钙/镁-A T P酶激活有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I copini和环境描写的作文
榄菜
C hristakos等报道,PD患者黑质、海马、缝背侧核C al b indin-D28K含量及
m RN 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钙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降低也可导致细胞毒作用。
(8)免疫学异常:A b ramsky(1978)提出PD发病与免疫异常有关。临床研究发现P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白细胞介素-1(I L-1)活性降低明显。Mc R ae-Degueurce等报道PD患者脑脊液(CS F)存在抗DA能神经元抗体。细胞培养发现,PD血浆及CS F抑制大鼠中脑DA能神经元功能及生长。将PD患者血I gG立体定向注入大鼠一侧黑质,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及DA能神经元明显减少,提示可能启动或参与免疫介导的黑质细胞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I L-6、上皮生长因子(E G F)、转移生长因子-α(T G F-α)和β-微球蛋白(β-MG)等可能与PD发病有关。
(9)细胞凋亡:研究表明,PD发病过程存在细胞凋亡,自由基、神经毒素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Agid(1995)检测PD患者黑质DA能神经元凋亡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发现PD患者脑内约5能神经元有细胞凋亡特征性病变,存在
TN F-α受体(α-TN-F R)和b cl-2原癌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可能是DA能神经元变性的基本步骤。
目前普遍认为,PD并非单一因素致病,可能多种因素参与。遗传因素使患病易感性增加,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红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