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3-05-21 03:15:50 阅读: 评论: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导语:我们很多的时候都会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形中,找出立体***形和平面***形,然后在立体***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教材第14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六一”快到了,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锁,打不开,怎么办?

师: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最高位上的数是9的最大因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质数与合数。

师:找因数--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类。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找出1~20的因数后总结出特点,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准备,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印象深刻】

师:一个数,凉拌裙带菜的做法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最大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

【设计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抓住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从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判断。在对整数进行分类时休闲装陈列,要明确分类标准,不能把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混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

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2)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①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②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①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③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①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②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3)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①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②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长寿灯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形,并能自身设计***案。

3、同学感受***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案。

2、感受***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的***案是由哪个***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案是由哪个***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案1 ***案2

***案3 ***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①2×2×2=8(块)

***②3&t证婚人台词imes;3×3=27(块)

***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①有8块、***②有8块、***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1250年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4、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咱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

合作探究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姓周的皇帝板书两个分数、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请仿照例题1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

出示例3、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动画类游戏类教育类科普类其它。

时间分配

(1)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2)其它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己***解答。

拓展应用做一做1题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计算法则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青绿山水图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王鑫海。下面是座位示意***: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请看***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片,***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例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形的--)(课题:***形的运动—旋转)

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你来说:(手势,A到B)

生:线段。

师:请看,点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A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AB上的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AB上的C点也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AB的每一点都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再看,旋转前后B点和B’到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深化研究,旋转***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OA、OB、AB组成的什么***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180°)请看△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85页第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笔记本键盘维修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5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48÷3=16

37

3+7=10

×

37÷3 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 654 7203

71 164 2073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小数乘整数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

【设计意***: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03:1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61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