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东鲁二稚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寄东鲁二稚子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解】
此诗深沉缠绵,委婉细腻,写出对儿女们的一片深情,在李白诗中并不多见。“南风吹归心”以下一段,把深沉的思念托观潮朗读之于想象中的情景,内在的感情外化为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较之杜甫的《月夜》,手法相似而艺术效果却更为强烈。
【全诗】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翻译和赏析】
点击进入
【赏析】
本来爱子之心、亲子之情在诗人李白来说,无时不有。尤其当春天来了,叶拓展活动总结绿了,花开了,思家思亲之情因睹物感时而越来越强烈。“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这是离家在外的人常有的情况。这首诗也是写春日思家。开头几句简洁朴素地描画了吴地(金陵春秋时属吴国)春景,心中涌起了绵绵情思。虽然吴地桑叶绿了,春蚕三眠将老了,再眠一次就结茧抽丝了。这是春耕的好时节,可是我那寄居东鲁的家中,谁能种田呢?(龟阴,龟山之北,亦指东鲁。龟山在山东新泰县西南。)春朝的事肯定已经来不及了,在长江边游荡仍然心事茫茫,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借温暖湿润的南风将归心送回故园,恨不得一下子飞落在初中阅读理解自家的酒楼前。前八句为第一段,诗人抒春来思家之情,由景人情,自然亲切,行为心态,真挚深沉,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语言朴实,极耐咀嚼。三眠之蚕很快成茧,茧中含丝,与“思”谐音。“谁种” 虽是问话,答话没写出,但问时已有不堪劳作的小儿女形象浮现脑中。“飞” 字直摹出归心似箭之态……
中间十四句为第二段,生动亲切地表达了慈父对子女的怜爱。诗人先用六句顺承第一段写楼及楼东桃树。三年前诗人亲手种下的,而今桃树长大了,茂盛的枝叶直拂青云,树与酒楼同高了……诗人一往情深地想象着,描绘着,笔端倾注出对故园的热烈挚爱和深切怀念。“我行尚未施”一句又将滔滔情思顿然敛住,使思与行的矛盾显得更突出,诗人的遗憾与焦灼表现得更强烈。
后八句从思物(桃树)转到思人。李白长女名平阳,幼子名伯禽,其时都没成年,故题中称“稚子”。诗人对孩子非常娇爱,称女儿为“娇女”。他想象女儿正折了花倚着桃树,想念着父亲,盼望着父亲。可是盼啊,望啊,父亲还没回来,孩子失望了,伤心了,泪如泉涌……小儿子可能长得和姐姐一般高了,由于没有得到父爱又失去母爱,他一步不离地跟着姐姐,小姐弟相依为命。当他们双双走过桃树下时,又有谁会疼爱地抚摸他们的背脊,关心和爱护他们呢? 本来自己应该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给失去母爱的孩子更多的父爱,然而,此时远在金陵,欲归不得,怅然茫然,黯然伤神。因骨肉久离别,画面上想象中的孩子泪如泉涌,正是因为画面外现实中的诗人老泪横流。这一节想象很细腻、很形象,是因为他借助了前一节的桃树形象,使画面中心突出,形象集中。三年未归,孩子无时无刻不挂在心上,他们的身体和小树一起长高,他们的容貌象盛开的桃花一样姣好,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足迹都离不开桃树,甚至思念、盼望父亲也是折了桃花,倚着桃树……这株桃树恰恰是父亲离家前亲手所种,所以离家的父亲思家思亲自然思桃树,在家的儿女思念盼望离家的父亲当然也围绕着桃树。桃树成了父子间传递刻骨情思的媒介物。
这一段抒情达到高潮,情深意浓,父子间思念借美好的景物、明媚的春光而映衬得更深沉浓烈。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诗人以 “念此”收束住想象,敛起幻想的翅膀,直接描写自己的忧思与深情。思念越深,失望越大,伤心越重。“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正是诗人对自己因久别未归日夜思家,而渐失常态,倍受煎熬情状的真实写照。何以解忧?诗人没有用浪漫的不切实际的办法,而是实实在在做具体事——拿出白绢写上自己对子女的思念之情,寄到家中。这首诗就是这样产生的。“裂”字用得干脆利索,而“远意”不单指地域阻隔之遥,更是说自父亲肺腑中倾泻出的深情。汶阳川指山东汶水,这里也即指东鲁。“之”在这里是动词“到”、“往”之意,与前“飞堕”意同。人未归而诗到意到,前后照应,益见诗人一片爱子情深。
与抒情真挚相关,这首诗语言质朴,不华丽雕饰,无典故神话,好象父子面对面亲切叙离情,如同挚友间坦诚说知心话,唠家常,明白如话,亲切感人。
这首诗的构思缜密,随情布局,由吴地到东鲁,由春时到春事,由土地到家园,由酒楼到桃树,由桃树到稚子……密针细线,恰恰反映了诗人慈爱殷殷,情思绵绵。又由于父子两地思念而诗人一往情深,所以诗八字时辰中还有由此及彼,由实入幻又返回现实的跳跃。全诗脉络清晰,承接自然,跳跃合理,气韵飞动。
没有想象就没有浪漫主义的诗歌。这首诗主要是凭借合情合理的想象将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以东鲁家中酒楼东的一株桃树为中心,描画出真实的生活***景,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思子之情。在这首以真挚朴实为抒情特点的诗中,充分运用了想象,表现了诗人一贯的浪漫主义特色。
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翻译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
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
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
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
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
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
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
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汶阳之川。
注释
吴地:即今江苏一带,春秋时此地属吴国。
三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蚕历经三眠,方能吐丝结茧。
东鲁:即今山东一带,春秋时此地属鲁国。
龟阴田: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春事:春日耕种之事。
酒楼:据《太平广记》所载,李白在山东寓所曾修建酒楼。
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向三年:快到三年了。
向:近。
旋:还,归。
“娇女字平阳”:此句下一作“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抚背:抚摩肩背;长辈对晚辈的抚爱举动。
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裂素:指准备书写工具之意。素,绢素,古代作书画的白绢。
之:到。
汶阳川:指汶水,因汶阳靠近汶水故称。
鉴赏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部队公积金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毋庸置疑,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读者重温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充溢着怎样炽热的感情了。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创作背景
据诗题下注“在金陵作”可知,此诗作于金陵(今南京),创作时间当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至九载(750年)之间,有人认为是在天宝八载(749年)所作。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就在他寓居金陵时写下了这首亲切感人的诗篇。
【原文】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夏季穿搭。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悟性是什么意思,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赏析】
诗题下注曰: “在金陵作”,标明这是李白四十四岁到五十五岁期间以梁园(开封)、金陵(南京)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时的作品。
李白二入长安,被赐金还山后,便回东鲁(山东任城,今济宁市)家中。不久又南下吴越。从天子身边骤然跌落下来,诗人敏锐地体察到人情的冷暖: “一去麒麟阁,遂收朝市乖,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相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在这种情势下,夫妻、父子之间的亲情,便显得格外可贵,值得珍惜。天宝十三载(754)春,李白在广陵(扬州)与魏万相遇,同舟入秦淮、上金陵。魏万是一位极崇拜衡阳是几线城市李白的青年诗人,二人相见后即结为忘年之交,魏万酬李白诗中还特别说到他“爱子在邹鲁”。由此可知,李生曰诗句白思子怀乡之情,大概是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诗即写于天宝十三载春夏之间。
明人高棅曰: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唐诗品汇·序论》)上列几种类型的诗的主题思想基本相同,大都是悲伤离别、思家怀国,然而却能使读者反复吟咏、历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表达这一基本主题思想的具体的客观事物百态千姿和诗的艺术形象千差万别所致。仇兆鳌评杜甫《返照》诗引黄白山云: “年老多病,感时思归,集中不出此四意,而横说竖说,反说正说,无不曲尽其情。”就是这个道理。李白遭遇坎坷,一生潦倒,对相思离别的体验与感受特别深切,他的《秋浦寄内》、《在寻阳非所寄内》、《南流夜郎寄内》以及这首《寄东鲁二稚子》等诗,虽然是离合悲欢的传统题材,而能婉恻动人,道理也正在此。
这首诗不象李白多数五古、七古那样,使用大量变幻无穷、五光十色的比兴形象,使人恍惚迷离,归趣难穷。全诗脉络清楚,辞显意明,除个别地名外,再无艰深难解之处,也不见斧凿痕迹,而它“能感动激发人意”,全因它是一片发自肺腑的至深真情的自然流露。它似一首思乡小曲,娓娓叙述家常,缓缓说入:诗人羁留金陵,当花花草草、桃红柳绿的江南景色在目前时,触景生情,不免勾起在家乡时一幕幕令人赏心留恋的往事。首先想到,此刻家乡的春事已过,不知龟山之北的田怎样种下的!龟山,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南,在此泛指鲁地。这两句诗,“词显意深,语近情遥”。继而又想:即使现在赶回去,也已经来不及,更何况我的归期尚茫然无定! “江行”,指沿大运河自金陵归鲁。诗人欲归不能的焦虑不安心情和盘托出。于是不得不将“归心” “飞”去,思家思子之情,象一股激流,流动在遥远的想象之中;想到在任城的酒楼,楼东的桃树,桃树下无人痛爱的娇女爱子……。在不加任何雕饰的记叙中,饱含着诗人深厚、纯净、真挚的爱,读来使人鼻酸。尾末四句是诗人回忆后的感受:只要一想起这些,心情便失去平静,真是日夜遭受着思子怀乡的熬煎啊!于是他把自己在异乡的&l辣白菜饼dquo;远意”,写在精白的绢子上,即这首诗,把它送到汶水之旁,即他在鲁的寄寓地,以寄托情思。
一首好诗,必有贯穿全篇的抒情线索。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李白对二稚子的深情思念。诗中桑蚕是吴地风物,酒楼和重见叠出的桃树是东鲁家中的典型景物,诗人通过这条抒情主线把它们串连起来,于是我们便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
【点评】
此诗情景间叙,景是常景,事是常事,语言明白如话,写来却如此动人,关键是情真。“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家书语,入诗妙在不直叙,有映带。田园儿女,老杜妙于入诗,老杜愁苦得妙,妙在真;李摆脱得妙,妙在逸。(钟评)
(“娇女”、“小儿”诸句)写娇女、孤儿,无情无绪,的的可思。(谭评)细极,却不家常琐碎,亦家常琐碎妙者,不读老杜诸诗不知。(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楼东”四句)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得《东山》诗意。(沈德潜《唐诗别裁》)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
原文: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
1、东鲁,这里指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一带。
2、吴地,泛指金陵一带。
3、龟阴,龟山(在今山东新泰市)以北地区,山的北面叫阴。龟阴田,李白借用《左传·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田的典故,指自己在东鲁的田地。
4、春事,农事。
5、拂青烟,形容桃树枝叶茂盛。
6、向,近。
7、旋,回。
8、失次第,形容心绪紊乱。
9、裂素,裁纸的意思。
10、之,至。汶阳川,借指汶水。因汶阳在今山东宁阳县境,靠近汶水。
赏析:
李白寓居金陵时,看到当地桑绿蚕肥,遥想到寄居东鲁的儿女而作此诗,以此抒发对他们的怀念和怜爱之情。这是一首情深意浓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意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此诗以景发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如画的江南春色***。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了远方的家和儿女,泛起慈父之情。诗人运用华赡的想象,把所要表现的事物形态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绮丽的想象使此诗情景并茂,神韵飞动,感人至深。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01:1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59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