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通用6篇)

更新时间:2023-05-20 19:54:51 阅读: 评论:0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品中国文人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篇1

不久前,我读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千。有感于刘小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而这五言绝句又设置了何样悬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绍的,还是“其中味“这三个字。那么“其中味“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举起茶杯,跟随作家刘小川的笔触,体会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写小说,名和利都谈不上。“小说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曹雪芹这三代豪门子弟,忍饥受寒还遭人白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写,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在纸上过日子。”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以已家境衰落,他从钟鸣鼎食到一贫如洗,从阔少爷到穷公子,面对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并没有臣服,他只过好“纸上日子”便满足,

可坚强也是有“底线”的,曹公口中不说,心中难道也不为生计发愁吗?或是说社会的失败已令他失望不已,没有心思再去理会纷繁俗世?而面对世人的怎么刷机白眼,他却也真正做到了“难得糊涂”啊!曹雪芹是可怜的,是坚强的,即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他都挺了过去,并坚持不懈的写下了《红楼梦》这部著作。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一口茶,酸酸涩涩的,就敬曹雪芹的坚强与给他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

“脂砚斋,则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作家刘小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脂砚斋为了曹雪芹的创作,还写下了将她惊人才华融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千红一哭,呕心沥血油尽灯枯。脂砚斋为曹雪芹泪洒相思地。”,患难时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红袖添香的待遇,着实是幸运的。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时光与给予他鼓励的红颜知己脂砚斋。

“曹雪芹的幼年童年少年,和贾宝玉一样,专与姐姐妹妹厮混。他是呼吸着浓郁的女性气息长大的,所以,他的女性视角来得天然。”初见书中这段话,想笑,但静下心来看,心里又有了些苦辣味儿——怪不得有人说《红楼梦》中大多是女孩子,原来作者从小过的就是近似女孩的生活啊,可他们家乡的习惯怎能扼杀了男女之间的性别之分呢?再一想,理应还是作者说的对:“男性,男权,男人的四书五经、文治武功,通通是浊物汇成的滚滚浊流。他自己呢,三十英语怎么说虽然命中注定是个浊物,却发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女儿世界。”,也正是他对女孩子的了解,才写下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啊!最后一口茶,有点苦,但马安静地英语上又转成了稍好些的辣味,这一次就竟不小心闯入女孩世界的曹雪芹与让他了解女孩的种种家乡风俗。

品味曹雪芹的生活种种,“酸,甜,苦,辣”都被他占全了,就是这生活的各种滋味儿,开始了一个文学时代。而曹雪芹的病逝也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生命流泪的样子mdash;“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书的作者笔下还对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进行了细细地品味。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呼吸,看到他们的傲骨。

刘小川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谱写了一曲文气与浩然正气之歌。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治家,变法试***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屈原的出身是王100个歇后语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汉北蛮荒地,后来屈原又被召回,而这次怀王却被秦国拘禁。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篇3

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

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光学祛斑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窅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篇4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

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品格所感动。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最美的守候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调的风俗、道德。“物质”跑出很远了,“精神”当奋起直追。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苏东坡他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姿,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同时,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巾帼不让须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宋词碰上李清照,李清照碰上宋词,双方皆幸运。她常用的词牌,如《减字木兰》、《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如梦令》等,也是***所喜用。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她生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的夺目光辉。

有人说生活是一部大书,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你不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读书与行路,是养气的两在前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日子过得那么的贫瘠,为什么在那样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这是我们现代人所在寻觅的。我喜欢阅读,也喜欢记录着书中令人感动或美丽的语句,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本好书,可以提升智慧,它可以触碰你那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和感动,它可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明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朝的感觉,那是一种相当寂寞而又美好的感觉。

我一向对于文学处于一种朦胧的向往状态,尤其对于文化名人知之甚少。我家先生就常取笑我“缺乏历史和文学知识”,虽然挺没面子的,却也暗暗认同了。对于名家名篇我通常都只是有所“闻”罢了,往深了讲就真的是一窍不通。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一般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研究的耐心。不过,对于小说倒是有几分喜爱,于是订阅了《小说界》,于是很偶然地读到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他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很引人入胜,连我这样对历史文人不感兴趣的也被深深的吸引了。他善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循着人物的笔墨诗词让我们走向一个个鲜活高贵的灵魂: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芹、陆游、辛弃疾、屈原。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执着坚毅的信念,直看得人欲罢不能。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是多少人的向往,但是真正能够在大苦大难面前保持尊严、恪守信念的只怕是无几人能及。

之所以被他的文章吸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他常常在文中针砭时事,在还原古代文人志士的同时不忘引发我们对时下有些现象的思考。文化的张力被他称为一种阴柔但恒久的渗透力,信任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人性。于是那些文人墨客透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的已然不是简单的个人感受和经历,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

最欣赏的是刘小川笔下南京审计大学是211吗的李清照,伴着李清照的一首首诗词,作者丰富辗转的一生跃然纸上。嗅着青梅的聪慧伶俐的少女,骄傲而洒脱;待字闺中的羞涩也不能妨碍她觅得佳侣;生活的变迁和打击并不能将她敢爱敢恨的心击碎,她活得那么真实、那么激烈。这样的形象远非我本所学,只记得“婉约派”诗人是她的最后头衔,殊不知,在刘小川的笔下,她恢复成一个风情万千的女子,怎一个“婉约”了得!

看来书是真的应该多读,文字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凝结着多少情怀。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篇5

中国文人灿若星河,捧着《品中国文人》,不禁感叹良久,或许是作者余秋雨式的笔触,抑或是于丹式的诱导,每一个文人都展露着自己的棱角,每一个文人都活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掩卷深思,中国文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中国文人身上能读到什么呢?

所谓文人,或许是几分率真。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准则,有着自己独到的个性,仿佛世界与他们而相违。嵇康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青山绿水中打铁,朝廷命官的多次举荐,嵇康还是岿然不动,他安之若素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朋友亦如此。阮籍,堂堂七尺男儿,常常独自驱车,漫无目的东闯西撞,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如同孩子般大哭。他很痛苦。这是一种最悲凉的痛苦,这也是最真挚的文人。

所谓文人,是真实的个体。陶渊明,他热爱生活,热爱百姓。却不爱官场上的觥筹交错,不爱君臣中的趋炎附势。他退出,欣欣然。和着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曲调,奔向幽深的丛林,隐居起来。李白,似乎是一个荣耀的名字。然而洞悉作者独到的视觉后,觉得李白是个纠结的个体,他一直在竹林隐士与翰林学士间荡漾。他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他也隐,但却隐给朝廷看,隐给皇上看。

所谓文人,有天下为公的情怀。宰相司马光,淡忘自我享受,酒肉长年不能食,蜡烛与炭火也是省之又省。这样“吝啬”的人却为朝廷尽职尽责,希望人民能够酒足饭饱。杜甫也曾呼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所谓文人,有忘记个人恩怨的胸襟。苏轼的仕途生涯一直坎坷,章淳轻轻改动几笔,苏轼就被贬到千里之外,甚至置他于死地。几十年后,他们的命运互相调换,在苏轼向朝廷缓缓而行时,章惇的儿子章援向苏轼求情,苏轼没有得意的抚掌大笑,而是诚恳地回到“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并写了治瘴毒的药方。最大的宽容就是当仇人有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苏轼做到了,发自内心。

文人亦君子。

在作者貌似平淡的笔下,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波澜壮阔的把文人气质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而如今,文人气质似乎少之又少。名利,金钱,无一不充斥着我们的脑膜。肚子越饱,反而脑内的空白却越拉越大,心眼被食物越挤越小。如那些把先哲贬得一无是处自诩是文人的人,那些号称能用一双锐利的眼看穿世间百态的人,那些用着粗俗不堪的词语却以此为骄傲的人,都算不得真正的文人。

请你们留下文人素养来征服你们所谓的混沌世界。

所谓文人,应是一捋银髯,一身傲骨,人品与学品俱佳,不因世俗而改变自己。

所谓文人,你有你的舞台,舞台灯会打向你,你的本色让舞台由你主宰。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荷花白描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著——《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本文发布于:2023-05-20 19:5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52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后感   文人   中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