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补笔谈权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梦溪笔谈补笔谈权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复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
世衡厚遗遣之,以***机密事数条与崧曰:&l清炖黑鱼汤的做法dquo;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此以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昊*** 母白姥有隙。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节选自《梦溪笔谈补笔谈权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
***:指挥作战。
B.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谮:责备。
C. 崧亦深德世衡
德:感激。
D. 世衡遇之愈厚
遇:对待。
4.B(谮:诬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遇乞终以疑死
余船以次俱进。
C.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世衡卒,乃录其功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D(A项,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按照。C项,①介词,被;②介词,替、给。D项,副词,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种世衡临别解下所穿的絮袍赠送给法崧,叮嘱他千方百计求见敌方谋臣遇乞,法崧至敌方按照种世衡的指教去做。
B. 种世衡设计考验法崧,法崧不为严刑拷打所屈。于是种世衡对法崧去间谍的有关事项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法崧答应按计去做。
C.敌方怀疑法丰乐农庄崧,法崧主管官吏捉住,敌方打开袍子,搜到了藏在领子中的种世衡给遇乞的信。后来还是被遇乞杀死了。
D.种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这一切都为人了解,为人赞叹。
6.A(B并非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所保留C不是被遇乞杀死的D生前并不被人了解 )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5分)
(2)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5分)
7.参考答案(10分)
(1)我是个男人(男子或大丈夫)。您听信坏人的话,想要杀我,那就杀死我吧,我终究不会用不义之事来诬陷自己。
正确译出大意给2分,“丈夫”、“见杀”、“自诬”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几天后,有人打开(世衡所赠的)絮袍领子,在领子中得到世衡给遇乞的书信,言词十分亲密。
正确译出大意给2分,“发”、“书”、“款密”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种世衡刚刚建造青涧城,有位紫山寺的僧人法崧,刚正果敢有谋略,以义正刚烈自称。种世衡邀请他安置门下,任凭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按需要而供应财物不计算。法嵩酗酒狎妓赌博,什么都干,种世衡对待他更加优厚。留了一年多,法嵩也深深感激种世衡,自己安处无疑。一天,种世衡忽然发怒对法嵩说:“我这样待你,你却暗中和敌人勾结,为什么背弃我呢?”把他拖下加刑具捆绑拷打,受尽了痛苦。总共一个月,有多次他差一点死去,法嵩终究不认罪,他说:“我是个男人。你听坏人的话,想要杀我,那就杀死我吧,我终究不会用不义之事诬陷自己。”他坚定地不顾一切。种世衡知道他不能屈服,为他解开捆缚让他沐浴,又把他请进卧室内,深情地安抚向他道歉说:“你没错,我姑且试试你罢了。我想让你做间谍,万一被威胁,将要泄漏我的事。假如敌人用这种方式逼迫你,你能够不背弃我吗?”法嵩默默地说:“我试着为你做吧。”
世衡给他丰厚的礼物,打发他去(执行任务),把几条***事机密告诉法崧说:“可以以这个为凭借,仍然给西羌送假情报。”(法崧)临走时,世衡解下所穿的絮袍送给他说:“胡地特别寒冷,以这件衣作为分别纪念。到那里,要想一切办法求见遇乞,不是这个人就不能得到胡人的实情。”遇乞,是胡人的谋臣。法崧依照(世衡)教的(方法),辗转求见遇乞。胡人发觉了,怀疑他,(将他)抓到官衙里。几天(后),有人打开(世衡所赠的)絮袍领子,得到世衡给遇乞的信,言词十分亲密。法崧当初不知道衣领中有信,胡人对他用尽了刑,(他)始终不讲实情,胡人于是怀疑遇乞,放了法崧,(把他)放逐到北方边境。很久之后,遇乞最终因受怀疑而死。法崧偶然得以逃回,得到了敌人所有的情况来报告宋朝。法崧后来官至诸司使,到现在边境上的人都叫他 “王和尚”。
元昊的大臣野利,经常是元昊的谋主,镇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和元昊的*** 母白姥有嫌隙。除夕日,野利带兵巡视边境,进入汉境以内好几个晚上,白姥趁这个机会就诬陷他要叛乱,元昊也怀疑他。世衡曾经捕获蕃酋长的儿子苏吃曩,非常优厚地对待他。听说元昊曾经赐给野利宝刀,而吃曩的父亲深得野利的宠幸,世衡于是让吃曩去偷野利的刀,答应给他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偷到刀后回来,世衡于是高声宣扬野利已经被白姥诬陷死,在边境上设立祭坛,写好祭文,叙说岁除日相见之欢。深夜,就火烧纸钱,平野一片明亮。外族敌人看见火光,带领骑骑兵到边境来窥觇。世衡于是假装抛弃婆婆丁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祭具,而且银器共千余两全都扔掉了。外族敌人争着抢取器皿,找到了元昊赐给野利的刀。等到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只存数十字。元昊得到这个烧残的祭文,又认识他赐给野利的刀,于是就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从此君臣猜忌对方有二心,以至不能让他带领***队指挥作战。平定夏的功劳,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不是很了解详情。世衡死后,才记录下他的功劳,赠观察使。
内容简介
《梦溪笔谈》由沈括晚年历经八年陆续写就,原书为30卷,今传本为26卷,大约是后人重编而成。《梦溪笔谈》成书后,又有不断增补,传世的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609条管理手段,内容庞杂,网罗渊博工资待遇怎么写,除收录了作者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外,还记载了当时的诗文掌故、街谈巷语和异说奇闻,但总体上说还是一部学术著作。今本《梦溪笔谈》,共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17目。《梦溪笔谈》是沈括毕生科学研究的结晶,记录了沈括本人的科学研究,对当时许多不同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大大推进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取材之广泛,议论之精辟,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其中许多内容为国内各种学术专著不断征引,时至今天,在国内学者中也享有很高声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此书有《津逮秘书》、《稗海》、《学津讨原》、《丛书集成》等多种版本行世。近人王国维、钱宝琛、胡道静等对该书有深入研究和多种校注。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科学家和***治活动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物理、生物、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等各门学科作过深入研究,都有卓越的成就。生平著作甚丰,有目录可考者达三十五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为《梦溪笔谈》。健美操教案
主要成就
兴修水利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为了治理汴河,沈括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他采用“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千多顷的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沈括的治水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发现石油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记》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发现了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胆水炼铜
沈括生于宋明道元年(1031年)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当过福建泉州、河南开封、江苏南京、四川成都的知府,使得沈括有机会随父亲走过全国许多地方,见识比限于一地一市的读书人要开阔得多。他读的`也是四书五经,但他有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每到一地,很关注当地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新鲜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很注重劳动人民的创造。在沈括纪念馆里,可以看到这样一则记载:他随父亲居住在福建泉州时,就听说江西铅山县有一泓泉水不是甜的,而是苦的,当地村民将苦泉放在锅中煎熬,苦泉熬干后就得到了黄灿灿的铜。他对这一传说很感兴趣,于是就不远千里来到铅山县,看到了村民“胆水炼铜”的过程,并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下来。这是我国有关“胆水炼铜”的最早记载,历史的发展证明他的记载是正确而可靠的。在铅山县有几道溪水不是清的,而是呈青绿色,味道是苦的,当地村民称为“胆水”,“胆水”就是硫酸铜溶液。村民将“胆水”放在铁锅中煎熬,就生成了“胆矾”。“胆矾”就是硫酸铜,硫酸铜在铁锅中煎熬,与铁产生了化学反应,就析出了铜。
绘制地***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沈括很注重考察祖国的山河特点,形成了他的地理学说。他考察了浙江的雁荡山并提出雁荡山的凌空巨石是雨水千百年冲刷的结果,他考察了黄河三角洲并提出三角洲是黄河泥沙堆积而成的。他还有一大创造,就是用“飞鸟***”绘制了“大宋天下郡守***”,使得北宋的地***越来越精确。在宋何笙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用的是“循路步猩猩简笔画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他采用“飞鸟***” 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航空拍摄,使得地***的精确度大为提高。他的地理学说与《大宋天下郡守地***》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与辽国之间战争不断,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休战。辽国垂涎中原地区的繁华,仗着骁勇的骑兵,不断提出领土要求。宋熙宁八年(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他提出的边界是山西北部的黄嵬山,黄嵬山以北为辽国所有,以南为大宋朝所有,大宋朝如同意他的要求,等于将辽国的领土向南推进了三十多里。黄嵬山是一座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山脉,北宋大臣没人知道,朝廷上上下下乱作一团。这时,朝廷想起了熟识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谈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轻开战衅,也不能向敌示弱而接受无理要求。沈括他所恃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学说与《天下郡守***》。他向萧禧指出,两国按《澶渊之盟》划分边界,边界是白沟河,白沟河以北为辽国领土,以南为大宋领土,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以南,是大宋的领土,而不是辽国的领土。萧禧没有一张自己的地***,更不知道黄嵬山的准确方位,在地***面前,他感到理亏三分,气焰不知不觉地矮了一截,争论了几天后,双方无功而返,但没有将争论推向极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辽国,在辽国首都上京再谈两国边界,这时辽国的谈判代表升了级,改成了辽国宰相杨益戒。在谈判时,沈括再次提出以《澶渊之盟》为基础,以《天下郡守***》为依据,有理有节,寸步不让,而辽国宰相找不到重划边界的理由。这时,沈括又出示宋朝的木制地形模型,这使得辽国宰相大为惊奇,深感宋朝有奇才能人。沈括终于使得辽国放弃了对宋朝的领土要求,他以一位外交家与地***学家,运用智慧捍卫了宋朝的尊严,把祖国的领土夺了回来。
天文方面
沈括还是一个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负责汴河水建设时,沈括还负责领导司天监,在任职期间,他先后罢免了六名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梦见别人吐血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
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这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卫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动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和陷害。在沈括和卫朴的斗争下,卫朴主持修订的奉元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颁行。但是,由于守旧势力阻挠和破坏,奉元历只实行了十八年就被废止了。但是沈括并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我国原来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而“十二气历”却是纯粹的阳历。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有“两小相并”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这样,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四季节气都是固定的日期。至于月亮的圆缺,和寒来暑往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他预见到他的这一主张必定会遭到守旧派的“怪怒攻骂”,极力阻挠,而暂时不能实行,但是,他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果然,八百年后,农民******权——太平天国所颁行的天历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气历”是完全一致的。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数理化
《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他对磁学的研究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沈括还是最早发现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N,S极并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针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偏角。被称为磁偏角。
化学成就:在化学方面,沈括在出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被验证。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名称都贴切得多。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化学现象。他记述的这些鉴定物质的手段,说明当时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突破单纯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开始向物质的内部结构探索进***了。
数学成就:沈括在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
在北宋那个崇文读经、吟诗填词的主流时代,理科被视为末学,甚至被讥为旁门左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括(1031—1095)却是个文化、科技通人,一生从事的研究领域极为宏阔。《宋史》评价他说:“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在官场的蹭蹬和学术上的成就, 几乎都可以从他的性格中找到解释。他这人好学,喜欢研究各种新奇东西,干活儿好动脑子,所以,在做主管治河、天文工作的技术官员时,在做依靠地理学知识的外交谈判使节时,也能不辱使命。但他缺少杀伐决断的实际******才能,所以在做边境******“一把手”时难免失败。在***治活动中,他的人格缺陷很明显,他与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写的,在王安石当***时,沈括曾是他变法的支持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沈括又曾上书反对过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导致王安石复出后,骂沈括是“小人”。这样,沈括成了在新旧两派都讨不到好处的人物。他和苏轼的关系也不好,很可能是出自某种“文人相轻”的心态,也许他认为苏轼所擅长的诗词文赋、书法文墨之类的东西算不上什么,总之,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他参与到了迫害苏轼的“乌台诗案”中,罗织罪名、攻击苏轼,这又令后世一大批苏轼的拥趸,对沈括的***治人品大加挞伐。
但他最大的长处是好学,而且没有任何知识视野上的偏狭,他不像当时主流士大夫那样,轻视在社会底层工作的工匠、水手,所以,记录下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水手们航海用的指南针,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是靠沈括的记录而扬名于世的。对于延安老百姓使用的石油,他不仅记录,而且还亲自动手做实验,用石油制做墨锭。从这方面来,他至少是位实验科学家。与苏轼、朱熹这些大文人不同,他对于数学有着出奇的兴趣,所以在数学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平心而论,论治学的渊博程度以及对人民实际物质生活的贡献来讲,沈括比苏轼、朱熹之辈强多了,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名气却没有这两位大,只能说明古代中国是多么缺少科学的传统。
绍圣元年(1094年),65岁的沈括竟真的追随亡妻而去。临死前,沈括交代长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将他的遗体归葬在故乡浙江杭州钱塘的龙居里。
沈括作为官吏是失败的,为人也是失败的,但作为科学家却是成功的,也正因这种成功,使我们对这位有着瑕疵的古代科学家仍然怀有一种崇敬之情。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
本文发布于:2023-05-20 14:3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46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