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文本特点及翻译策略研究
广东高考试卷作者:邵振阳 张军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7期
内容摘要:近年来各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各类新式装备、战争技术与理论层出不穷,及时了解外军的动向和意图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The Power of Amphibious Op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查问一文的翻译,尝试用名词化、拆分重组及适当意译对军事类文本中涉及的词汇与长句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rthdcpl 关键词:军事类文本 文本特点 翻译策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有资料表明,“世界上70%至80%乾隆的母亲是谁的军备附有英文说明书,60%左右的军事刊物是用英语出版的”(段展鹏,2002)。因此,军事类文本的翻译对我国学习外军先进的理论技术,掌握外军的行动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軍事类文本特点鲜明,因为其特殊的价值所以对译文的质量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标准。译者在对军事类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些要求,力求实现军事类文本译文的最佳效果。
军事类文本行文简练,较为事实客观,没有过多作者感情掺杂其中。以《21世纪两栖作战的威力》(项羽出装The Power of Amphibious Op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为例,笔者总结出军事类文本的以下几个特点:
1.1广泛使用缩略语
军事类文本常使用大量专业术语,有时为了行文简洁,初次出现术语全称便标注出其缩略形式,下文提及时显得简洁凝练,仅在例文中就出现了如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Amphibious Ready Groups (ARGs)、什么时候开始胎教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s (MEUs)等缩略词。又如在美国在提及朝鲜的洲际弹道导弹(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时,常用ICBM代替。需求工程师
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