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f5[幼儿小学教育]东亚地区英语教育与教学现况之比较研究--新加坡篇

更新时间:2023-05-31 23:57:52 阅读: 评论:0

東亞地區英語教育與教學現況之比較研究--新加坡篇
許慧伶
壹、歷史語言發展背景
一、多種族與多語言的社會
新加坡為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小島。於1819年開埠,1824年Stamford Raffles 爵士說服Sultan割讓新加坡給英國。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曾受日本統治外,1824至1942 及1945至1959年間則是英屬殖民地。1959年獲自治,李光耀組閣,雖享內政自主權,但國防外交,仍受英國操控。但為逼英國交出政權,新加坡於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二年後退出,自組共和國。1965年獨立前後,官方主要語言是英語與馬來語。據2000年的人口統計,有百分76為華人,次為馬來人(13.9 %)、印度族(7.9%,多數是南印度的淡米爾人)。英、中、馬來語、淡米爾語是四大「國語」。其中英語為工作、商業、各民族溝通及行政語言,地位最崇高,部分原因是殖民歷史使然。為推行種族和諧,牌誌用多種語言標示,大眾傳媒也配合政府推行種族和諧政策,以各種不同的語文來傳播訊息。定有Racial Harmony Day (7月21日),採精英管理(meritocracy) 統治方式。
新加坡與香港有許多相似點,皆受英國影響但以華人為主的社會。相較於香港屬同質化(homogeneous)
社區,新加坡是個多種族、多文化與多語分用(polyglossic)的國家。除了四大民族外,還有20個特殊的方言族群(Kuo & Jernudd, 1993)。而華人族群中,福建、潮州、廣東和客家是四大方言。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現象在新加坡很普遍。李光耀本人也會說馬來語、英語、福建語、客家話及普通話(Mandarin)。早期,福建(廈門)話是華人的主要方言,與市井馬來語(Bazaar Malay)同為低層種族間溝通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它與馬來語甚至混合成Baba Malay (註一)。至於中上層社會則通用英語;說流利英語的人其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也較高(Foley, 1998)。表一為1980年及1990年新加坡人在家中所用主要(dominant)語言的統計調查(Gupta & Siew, 1995)。除了說英文與普通話的家庭增加外,其它語系的方言皆下降。此外,Tan (1998)於1998年對210位小四、小五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也發現,家中最常使用的語言為英文(65.7%),次為普通話(62.9%)、馬來語(11.4%)及淡米爾語(4.3%)。
表一、家庭使用的主要語言調查
語言1980年1990年
英文11.6 %20.8 %
北京話10.2 % 23.7 %
药英语
中國方言59.5 % 38.2 %
馬來語13.9 % 13.6 %
叶酸提前多久吃
淡米爾語  3.1 %    3.0 %
其他  1.7 % 0.7 %
二、新加坡英語(Singapore English or
Singlish)
新加坡雖是多語言國家,但「英文」此卻是凝聚了新加坡人向心力,並讓各種
族產生認同感(identity)的共通媒介。Kachru (1992)曾以三個圓比喻英文在世界各地的擴展,新加坡是屬於第二圈(Outer Circle)。換句話說,英語是被制式化成額外(additional)的語言。80年代的語言教育政策更強化英語的地位。它不但是最常使用的官方語言、工作語言及各種族溝通的橋樑,也是各級學校的教學媒介。
新加坡英語源自英國,但百餘年的發展結果,已融入地方色彩(local flavor) 發展出自己區域性的英語(colloquial forms of Singapore English)。不但吸收當地語系及方言(馬來語、泰米爾語及華語)的詞彙與語法,且有特殊腔調與發音。因此,便有如下句子出現(成報,2002/5/27):
* You makan already, isn't it?
(你吃過飯了﹖makan為馬來語「吃」)* * Let's go Orchard and Kai Kai
(我們去烏節路逛街)。
其他的特色(Tay, 1982; Forbes, 1993; Foley, 1998; Gupta, 1994; Chew, 1995) 還包括:
(一) 發音(Forbes, 1993).
1.字尾子音未發出,若沒有上下文,
不知是唸pet或pen; bet 或bed。
2.[r] 與[l] 不分
3.母音長音常縮減為短音
高考时光
(二)字彙(Yio Siew Koon提供)
1. 馬來文* Don't tidor. (= Don't sleep)
2. 福建話* kiasu (怕輸)
3. 與標準英語用法不同(Forbes, 1993)
* My father fetch me to school.
* She bring me to shop tomorrow.
4. 特殊用語* Also can.
5. 名詞未有單複數變化
(三) 語法
1. 省略be動詞及助動詞汗什么充栋
* He ready.
* The boys very naughty and
sometimes cute.
* You like her? Yes?
2. 動詞未有單複數及時態變化
* He come now.
3. 以just now 等時間副詞表達過去。
* Just now I eat my food.
(四)字尾助詞la(h) , meh, huh充斥
* I can do la.
* You not asleep meh?
(五) 夾雜語(mixed code)
* If not, romance sure get burnt, chao
ta. (炒它) (否則,浪漫滋味一定會
被炒糊) (真佛報,1999/12/30)
* Oh, I e, gua bu de (怪不得) (Tay,
1989)
高中英语难吗
Wong (1998)認為新加坡英語是正統、合法的一種英語(indigenized varieties of English),而非不合標準的英式英語變體。最近幾十年,由於大眾傳播及年輕人前往美國留學及工作關係,Singlish在拼字與發音上也漸受美式英語影響(Americanized)。
三、雙語政策(Bilingualism)的規劃
1989年李光耀受邀到汶萊(Brunei)王室作客時,曾表示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除了透過英語來建立國際脈絡外,別無選擇;而提倡母語教育是為了避免接受英語教育的菁英(elite)與其餘大多數人產生鴻溝(Straits Times, 1989/8/2)。新加坡除了利用國家機器,有系統地執行雙語政策外,一般民眾的階級意識和功利主義(英文有助升學及就業)則扮演隱形(invisible)語言規劃者的推手(Pakir, 1997)。現就其開埠以來的重大(教育)語言政策敘述如下:
(一) 1920年以前
1920年以前,新加坡有四種不同源
流的學校--華文、英文、印度(淡米爾)與馬來文。其中,華文與英文學校比例最多。英文學校(English-language school)採英國學制,有些是政府興辦,有些為教會所創立。其他源流的學校雖以自己的母語為教學語言,但都有英文這門課。
(二) 殖民地時期
1920年殖民地政府頒布「學校註冊條例」,一改過去放任政策,開始管制學校。1949年新加坡大學成立,多收英文中學畢業生。因此,華人社區於1955年建立南洋大學,提供華文中學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由於,華文中學1955年發生學潮,殖民地政府於是請各政黨設立教育委員會調查。翌年該會提出「華文教育委員會報告書」,做出如下建議:
1. 政府平等對待四大源流學校
2. 小學採強迫性雙語(英文與母語)教育真心电影院
3. 中學實施三語教育(馬來語為共同
語),並尊重各校決定是以英文為第
一語言/母語為第二語言,或是以
母語為第一語言/英文為第二語
言。1959年新加坡獲得自治權。此
建議成為新內閣的基本教育政策。
(三) 自治與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時期
1960年代明定馬來語為國語(National Language),但只用於國歌及軍隊發號口令等。同年,試辦兩所語文統合學校,讓說不同語系的學生在同一所學校學習。並允許父母為孩子自由選擇任何一種源流學校。
(四) 獨立建國後
超级时空穿梭之门1965年獨立後,新政府統整各自為政的四大源流學校,要求其遵守國家制定的標準課程。1966年開始於小學實施雙語教學。1973年設總理書籍獎,每年頒給雙語學習表現傑出的學生。然而,1978年教育部長吳慶瑞表示:雙語教育造成學生只精通英文,對母語逐漸生疏(註二)。因此,於次年推行說華語運動(Speak Mandarin Campaign)。
(五) 說華語運動
1979年11月李光耀鑒於英文的推廣已驅成熟,轉而提倡說華語運動,宣揚儒家思想。公共場所及計程車到處可看到"Speak Mandarin"的海報與貼紙,公務人員與民眾接觸要說北京話,電視、電影和廣播也禁用方言(註三)。1979年教育部還規定,小學畢業生,成績最好的8%,要升入9間Special Assistance Plan (SAP)中學,接受英文及高級中文教育。
儘管「說華語運動」在社會上如火如荼展開,華校卻逐漸在消失。造成以華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南洋大學和以英語為媒介的新加坡大學於1980年合併為新加坡國立大學。1984年,申請進華校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只有23人(天下, 1984)。在此情況下,政府宣佈自1987年起,所有中、小學一律以英語為第一語言,並可選華文、馬來文、淡米爾文為第二語言(註四)。四大源流學校獲得一統,華文學校正式結束。除了母語及道德教育課程外,英語為所有科目的教學媒介。
1997年,總理吳作棟(Goh Chok Tong)於國慶集會(National Day Rally)演說中,談到保持亞洲傳統的重要性。他特別提出兩點,其中之一為:設定學校的中文標準,好讓一般學生,尤其是家中使用英語的人,能透過努力就達到目標。教育部也著手研究如何鼓勵學生學高級中文,及讓更多學校具備學習中文的環境等。具體方案可參看1999年1月20日副總理李顯龍在國會的演講"On Chine Language in School" (www1.edu.sg/ speeches)。目前,新加坡新聞藝術部每年都舉辦「講華語運動」;民間亦有類似的
活動,如「全國中學生華語演講比賽」,及「中華文化常識考試」等。
(六) 講正確英語運動(The 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 , SGEM)
1970 年代新加坡的作家及詩人,如Catherine Lim, Robert Yeo, Su Chen Christine Lim, Edwin Thumboo, Arthur Yap 等(Wong, 1998a, 1889b)以Singlish 從事文學創作。80年代風靡一時的話劇"Army Daze"也以此做為表演語言。而1990年代,電視劇「鬼馬家族」和「同一屋檐下」大受歡迎,對Singlish更是推波助瀾。
1999年當地報紙激烈討論新加坡英語的適切性。政府於是介入。總理吳作棟在其8月22日國慶集會演說中,呼籲新加坡人民要說「標準英語」(standard English),不要說Singlish or 洋涇濱(pidgin) 英語,以期新加坡邁向全球化及成為經濟強國。因此,1999年開始發起「講正確英語運動」。其對象為所有40歲以下的國民及全國學生。政府亦舉辦了很多活動,包括  3 6 小時英語「馬拉松」;當地的電視台製作特別節目,邀請知名人士分享說英語的有趣經驗,並勒令電視台演員禁止說不純正的英語,及設置網站供民眾透過電子郵件提問英語相關疑難。全國各大、中、小學校積極響應。有學校舉辦"Speak English Campaign",被抓到說Singlish 的人要被罰鍰(1999/8/ d.edu.sg./speeches)。
而教育部採取的方法有(1)糾正發音及加強教授文法(2)對八千名中小學英語教師進行六十小時的講習,
以改進教學技巧,結業者可獲新加坡劍橋文法教學證書(Singapore-Cambridge Certificate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Grammar) (3)教育部、新加坡大學英文與文學系和講正確英語運動委員會出版了「好英語,利溝通」的書,書內列舉常用新加坡式英語辭彙的正確英語用法。此外,教育部與區域語言中心(RELC)也推出  5 本英語小冊子「文法很重要」(Grammar Matters)。
Festival 2001 就有100多場活動(戲劇)、比賽(說故事)及刊物宣導。The British Council亦於4月6日到5月5日期間,提供免付費的SGEM phone-in課程30課來響應(1800-8386030)。SGEM 現已成為每年4月、5月的重大盛會。各階段的學生都參與一些相關活動,如Scrabble Contest (Straits Times, 2002/4/13)等。
貳、新加坡
新加坡的
的教育改革
建國以來的教育革新,大抵如下:
年代主要的教育改革1966 中一實施雙語政策
1979 設立Special Assistance Plan中學1984 第一次舉辦GCE 'N' Level 考試1987 所有中小學一律以英語為第一語言1988 成立獨立學校(Independence School) 1991 小四結束時,參加語言分流考試1993 修正小學離校考試(PSLE)
1994 引進中一普通工藝(Technical)課程1994 成立Autonomous Schools學校
然而,鑒於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進步,新加坡教育部於1998年出版Learning to Think, Thinking to Learn: Towards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在此願景下,規劃出Desired Outcome of Education以培育學生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由過去效率為本教育轉為才能為本教育(Ability-driven education),強調發掘及培育每個學生才能。並有八個核心技能與價值的培養:讀寫和計算技能、資訊技能、思考技能與創造力、溝通技能、知識應用技能、社交與合作技能、自我管理
技能及品德發展。此外,課程革新亦重視創意思考教學及專題作品(project-bad work)。專題(PW)因其具跨領域、主動學習、分工合作、口頭報告、過程與結果並重等特色,已從2000年起分階段於非畢業班實施(小三至小五,中一至中三,初級學院一年級)。華僑中學(The Chine High School)甚至定有Project Day,其網頁亦有PW相關資源、質的研究、量的研究、兩屆Language Arts(英文)及評分等指引。現就新加坡學制架構、課程規劃、分流教學及升學機制說明於下:
一、學制架構
新加坡每學年有4個學期(terms),每學期10周。1月2日為學年的開始。第一與第二學期、第三與第四學期之間各休假一星期,第二與第三學期之間則有四禮拜的假期;而第四學期結束,則放六週長假。新加坡自1991年教育改革後,即採行非義務教育的「六四二學制」:
小學教育:六年
中等教育:四年或五年
後中等教育:二年制的初級學院(Junior (大學先修) College, JC)
或三年制的中央學院大學先
修中心(Centralid Institute
Pre-U Centres)
医师资格证怎么考或理工學院/多元技術學院
(Polytechnics)
或工藝教育學院(ITE,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大學:三年制大學/教育學院四年
榮譽學位一年
在2000年,新加坡有197家小學,159家中學,4家完全中學(full school,小學+中學),15家初級學院,2所中央學院,4所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和南洋理工學院),2家藝術學院及3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圖一為自1991年後所實施的學制流程:
圖一、新加坡學制架構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23:5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23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加坡   教育   語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