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道低回的孙犁名人故事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低回的孙犁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02年7月11日,著名作家孙犁逝世,享年89岁。在孙犁先生的书房中,高悬着一幅“大道低回”的巨匾。
在11卷本的孙犁全集第6卷的扉页上也有他书赠友人的墨迹:“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语出自《汉书·杨雄传》:“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这也许恰恰是作家自己文化人生的体验和总结。大道不是直线向前,热衷躁进的,而是迂回曲折,沉思默察的;大味不是吃香喝辣,舌麻脑热的,而是尝尽甜酸苦辣而归于淡泊,淡泊而宁静,宁静以致远的。这是他一生的创作和做人的写照。
孙犁致力于把小说写成美文,不能说他的文字有何等震撼人心的力度,却由清丽至老到,都让人品味到何谓“大味必淡”。他说得很轻松:“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人情人理,就成艺术。”其间追求的是清雅自然,如清水之出芙蓉。
他一生都在求真求美,用文字创造着诗意般的境界。因而在孙犁的笔下,战争也没有血腥味,荷花淀在残酷的战争烟云笼罩下,人们仍然积极而诗意地活着。因为孙犁作品精粹,而且为人淡泊,远离名利场。
作家肖克凡曾把孙犁称为“一面迎风也不招展的旗帜”。
【拓展内容】
张海迪名人故事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样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驱赶老鼠最有效方法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刻。一道算术题,她做著名画家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爱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但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最后算对了,发奋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潜质,便随着知识一齐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十分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忙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发奋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样样进针,能够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后掌握了必须的医术,能够***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正因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因此,此刻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刻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西湖夜游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最后苏醒阿魏酸哌嗪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之后,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忙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一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发奋,她不仅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修改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发奋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爱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之后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这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爱豪言壮语,正因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齐,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张海迪热爱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名人故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著名的***治家和***事家、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光彩照人的名句。这两句名句已成了“中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熹称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的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公元989—1052年)人。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其父范墉,曾任宁武***节度使掌书记。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随母亲改嫁,过着贫寒孤苦的生活。少年时的范仲淹尽管家境贫寒,但胸有大志,学习刻苦,他常到离家不远的鳢泉寺僧房寄宿脂肪肝吃什么,晨夕毛坦厂之间,便就读讽诵。他苦读不懈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晚煮两合(一升的五分之一)粟米粥,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三年过去了,这里的存书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徒步游学,来到当时颇有名气的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范仲淹十分珍惜这里的学习环境,从春至夏,经秋历冬,连岁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在六经中寻乐。一次,当朝皇帝宋真宗路过,大家争相前趋观望,而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诵如旧。一位同学怪他错过了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未必为晚!”有人看他终年吃粥,生活清苦,给他送来美食。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变质,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歉,从容说明:“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功夫不负苦心人”。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早已滚瓜烂熟,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秋和八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治生涯。在崇***殿参加御试时,第一次看见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任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东台县附近)盐仓监官。他很快发现,当地年久失修的海堤已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遭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均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张纶慨然批准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并奏请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工程开始不久,数万民夫却遇上了夹雪的暴风和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在挫折面前,部分官员认为是天意,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都,朝臣们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尽管其他官员张惶失措,兵民纷纷惊避,而范仲淹在风急浪高中屹立不动。在他的影响下,官员情绪渐渐稳定,治堰工程全面复工。不久,一条绵延数十里的长堤便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生产及百姓的生命财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因受灾而流浪外地的百姓,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捍海长堤叫做“范公坝”,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景皊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任苏州知州,苏州发大水,民田不能耕种,他带领百姓疏凿了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解除了苏南水患,又为民造了福。
范仲淹是位博学之士,他通晓《六经》,长于《易经》,学***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求正是非,他手持经典为他们讲解,不知疲倦。每当他激动地谈论起天下大事时,就奋不顾身。从四面八方前来专意向他求教问业的人络绎不绝,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前来求学的四方游士,而自己的几个孩子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他却处之泰然。有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他,范仲淹即刻送给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乞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人,便足够使用。”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这样你能安心治学吗?”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
就连山东著名的祖徐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最大的洲教育。后来做到宰相时,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许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当时士大夫间注意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也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苯溴马隆胶囊。早在范仲淹因母去世服丧期间,晏殊听说范仲淹的名声,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就上书朝廷,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冗员和不守本分的人,慎重选举官员和慰抚将帅,这封上书长达万余字。乃至服丧期满,晏殊推荐他荣升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室***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这就使他有机会经常见到皇帝。耳闻目睹朝廷机密,此乃飞黄腾达的极好机遇。但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胆介入了上层社会险恶的***治的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项******大事,全凭六十开外的刘太后把持,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于是他奏上章疏,批评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但在朝廷上天子和百官站在一起,朝南礼拜太后,不可成为后世的礼法。”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极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不该如此轻狂。可是,素来敬重晏殊的范仲淹此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辩:“我正为受了你的举荐才常怕不能尽职,让你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使得晏殊无言以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要求刘太后撤帘罢***,朝廷始终保持缄默,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离京,调任河中府通判。秘阁的僚友们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
“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啊!”
当时朝廷为建造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说:“昭应宫、寿宁宫毁于火灾,上天的惩戒刚过去不久,如今又大兴土木,破费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事情。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又说:“受到恩宠的人多由皇宫里直接降敕授官,这不是太平治世的***策。”三年过后,刘太后去世,仁宗皇帝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他专门做评论朝事的言官———右司谏。这时上疏议论国事的臣僚们大多揭露章献太后听***时的事情,范仲淹说:“太后接受先帝遗命,调理保护陛下十几年。应该遮掩她的细小过错,以成全太后的德誉。”仁宗因此诏谕朝廷内外,不要每次都谈论太后听***时的情形。当初,章献太后立下遗诏以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与***策的制订和讨论***国大事。范仲淹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保育皇帝有功而代皇帝立太后的。如今一位太后去世,又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怀疑陛下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扶助了。”这时,干旱和蝗灾正蔓延山东半岛和淮河、长江流域,范仲淹请求朝廷赶快派遣使臣往灾区巡视,可是一时没有得到回答,他便当面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悚然惭悟,便派范仲淹去赈灾安抚。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过分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了折役茶、丁口盐钱。他归来时,还带回了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菜,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官眷。
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初靠讨好刘太后起家,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坏话。他的狡诈行径,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一度被罢免。但此人根深蒂固,不久又重登相位,借仁宗的家庭纠纷。企***废掉郭皇后,并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率领谏官、御史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声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眼看无济于事,准备第二天早朝之后,留下百官,当众与吕相争论。不料次日凌晨,范仲淹刚到待漏院,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至江外,并催促即刻离京。此次到城郊送别者已为数不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过了几年,范仲淹由睦州移知苏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仍执掌朝***,他广开后门,滥用私人,使朝***变得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在景三年(公元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吕夷简用人提出尖锐抨击。吕也不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离间君臣。毕竟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范仲淹被剥夺待制衔,第三次被贬,差点死于岭南。这次到都门外送行的更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抱病载酒前来送行,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范仲淹笑着说:“仲淹前后已经‘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羊,作为祭品吧!”范仲淹刚直不阿,置个人于度外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范仲淹是个富有谋略的***事家和***治家。在边关危急时,他以52岁的高龄挂帅出征。经过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诸多弊端,如不改革***阵体制,并采取严密战略防御措施,实难扭转战局。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独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旅,实行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在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事训练,取缔了按***阶低高先后出阵作战的机械临阵体制,改为根据敌情灵活出兵的应变战术。
他还采纳建议,梦想英语作文构筑堡寨,加强城防。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他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前来归附的各部落,都能诚恳接纳,信任不疑。他的上述措施,渐渐地在边疆屹立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使当时西夏人相戒说:“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因而再也不敢轻易来侵犯。
庆历三、四年(公元1043—1044年)间,急待稳守***权的仁宗皇帝,多次询问当世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退朝回家,冥思苦想,奏了十件:一是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二是抑制侥幸;三是严密贡举制度;四是选择地方长官;五是均公田;六是重视农桑生产;七是整治***备;八是落实朝廷的恩泽和信义;九是慎重发布朝廷命令;十是减轻徭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短短几个月间,***治局面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范仲淹在宦海多年,深谋远虑,经验丰富,对有些问题的处理自有他的独到之外。
例如,宋仁宗皇二年,吴中农业欠收,发生了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在浙西做官,他向富户募捐积极储备粮食,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与此同时,他还鼓励老百姓赛龙舟,提倡寺庙兴土木,让公家修建仓库官舍,每天役使佣工数千人。有人由此弹劾范仲淹不体恤民间疾苦,游宴作乐,劳民伤财,皇帝也因此下诏怪罪他。而范仲淹认为,凡准备出游的人,必定行资充足,游览的是一个人,但依靠他活命的可能是几个人、几十个人,他用事实向皇帝递上奏折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正是为了发掘余财,使贫困百姓得到好处,让那些以卖苦力为生的人,都能从公私两家获得温饱,不致饿死、冻死而暴尸于沟壑。又如,北宋时,大盗张海将要经过高邮,知***晁仲约估量自己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就通知郡内的富户,可以拿出金帛和酒肉去迎接犒劳张海他们。此事传开后,皇帝很生气,富弼提议杀了晁仲约。范仲淹说:“凡郡县的武装足以作战,遇到盗匪不抵抗,反贿赂他们,这是国法所不允许而必须杀头的。可是现在高邮既无兵力,又无武器,况且老百姓的想法是能凑些财物免于杀掠也就高兴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晁仲约杀了,是不合乎国法本意的。”宋仁宗听后,就将晁仲约释放了。富弼不高兴地说:“正要行使法纪,而你却多方阻挠,这怎么能够整饬众人呢?”范仲淹私下里告诉富弼说:“自太祖皇帝以来,从未轻率处死过臣子,这是桩好事,为什么要随便破坏它呢?那样下去的话,将来对臣子的处罚越来越严厉,恐怕连我们也未能保全了。”富弼听后,很不以为然。等到后来二人出任外职,富弼自河北返朝,到了商都,却不许入城,他也搞不清皇帝是何居心,整夜惶惶不安,绕床叹息道:“范仲淹有先见之明,真是圣人啊!”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10:5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223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