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备课》读后感
第一篇:《用一生备课》读后感
式式偶然拿起办公室读书角上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是吴芝琴老师写的《用一生备课》。
文章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个小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多么意味深长的一段话,在教师岗位上坚守多年的很多园丁,又何尝不是用一生来备课的!作为一名教师,从踏上岗位的一刻开始,就意味着肩上担负的责任。这责任,除了全班几十位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除了一个国家和名族的复兴,更重要的是还关系
到几十个孩子的人生之路。短短的四个字——“人生之路”,其中的分量,却无人能掂的清楚。因此,“用一生来备课”与其说是很多教师的“写照”,倒不如说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
正如吴芝琴老师所说“首先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是教师的必备素质。除了必要的课本知识和教参补充外,阅读与学科相关的书籍也必不可少。以科学为例,三年级的科学学习向学生展示了金鱼、蚯蚓、蜗牛等等动物,除了课本要求掌握的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食性、运动方式外,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呼吸方式、身体内部构造等等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如果能将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穿插到课堂上,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这个大前提必须保证教师有足够丰富的、全面的知识。特别像科学这门课程,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这三大类,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其次,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做好平常的教学反思工作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教学反思,既是对自己整堂课的一个总结,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环节或模式,是一种很好的生成性资源。不难发现,许多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坚持写教学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存在着巨大的
差异性,一堂课下来,实际的教学流程不可能和教案设计的一模一样,难免会有遗漏、遗憾之处,当然也会有闪光的地方。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只有在这一次次的遗憾中挣扎过,才能对自己有所突破。
第二篇:《目送》读后感:用一生目送生命
《目送》读后感:用一生目送生命
李素珍
老实说,作为一个孩子,我可能还未曾亲自目送过其他人远去,毕竟年纪还小,就算有过,也不会有过多么复杂的情感,也不曾有过如此多的感概与思绪。
但是,被目送的经历,我有过多次,不知为何,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始终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离别的每一点细节,清楚到每一句叮咛,一声离别的话语,还有那一双双眼睛,那一双双目送儿女们离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目送儿女远行的眼睛。
高中课堂我总记得,每次稍远或稍长的分别,比如去军训、去夏令营等,只要有条件,都是父母双
双一起为我送别的。每次与父母分别时,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从车上取下行李后便又会静静地回到车里,让母亲陪我走到大巴车上,而我与他的别离似乎也格外的简短,短到有时我甚至还来不及去再与他道一声“再见”,给他一个拥抱。可是我永远忘不了,那双最后望向我的写满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种鼓励、坚定与信念的眼睛。我当然知道其实他内心会有更多的担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间眼神的交错给了我足够安心,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后盾,让我明白,我不止一个人。
母亲每每也总会催促我早点上车,好找个靠窗的座位,别再晕车了,我也总会听话,一个人拿着包走上车,挑个靠近窗户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静静地多看几眼妈妈的身影。妈妈也会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样静静地看着我。
其实,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静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样复杂的思绪,不舍、担心、紧张、期待、信任、鼓励,或许都有,或许还有更多。这天下的父母,又有几个不是心疼儿女的呢?每个人都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中经历别离,逐渐成熟起来的。我冲窗外的妈妈摇了摇手,示意她快点走,毕竟她工作很忙,还要加班加点,她见了也点点头,却仍站在那里没有挪动半步,又朝我挥了挥手,让我别管她。看着目不转睛望向我的妈妈的眼睛,顿时,
一股酸涩在心头无限蔓延,亲爱的妈妈,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离你远去呢?
车子最终还是发动了,然后缓缓地驶离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别的母亲,哦,对,还有那角落里那辆一直未开动的车子,父亲还是没走。车子越行越远,母亲的身影从渐渐模糊到消失。可是,我却能感觉到母亲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纵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从未离我远去,是吧,亲爱的妈妈?
强心剂是什么药机场上,我打开了书,翻到了这篇名为《目送》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妈妈,您们也如此吗?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吗?您们也会目送我长大然后离您们远去吗?您们也会舍不得吗?也会倔强地想我像小时候一样留在您们身边吗?我恍然明白,原来目送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长大成人,然后目送我们的父母老去,目送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目送,我们目送时间的流转,目送岁月的远去,目送一天一天来了又去.......我们根本不必追,因为,追不到。
中餐服务培训
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的一生啊,便是对生命的目送。
福字图片敬业福
第三篇:读后感《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二手车买卖合同协议书旅美作家蔡真妮写的《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这本书,副标题是:向美国父母学习不一样的教育。这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尊重是美国教育的孩子;知识与能力;美国人这样当父母;他山之石;教育反思;家有儿女长在国外。
当我打开这本书,看到书的推荐序的题目《让孩子快乐长大》的时候,眼前骤然一亮,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推荐序里面介绍了蔡真妮女士的有关信息:身为人母,成熟之魅令人羡慕;身为人妻,持家之道井井有条;身为人母,育儿方法恰当有效。还提到了她育儿相关信息:大儿子阳光又懂事;小儿子活泼又可爱;中间还有个漂亮聪慧古灵精怪的小女儿„„
这本书介绍了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比较了我国和美国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列举了大量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真实案例,其中还穿插了美国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蔡女士还从家长的角度提出了弥补不足、缩小差距的方法与措施,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是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法宝。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
在美国父母的眼里,尊重比成绩更重要。这本书的开篇就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班主任老师让孩子面无表情地发试卷,因为这样,不会让成绩不好的同学感到很差。我们大家都知道,发试卷的孩子看到一份成绩好的试卷会露出羡慕的表情,而看到一份成绩不好的试卷会露出同情的表情,所以老师让孩子发试卷时面无表情,保护了部分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夸夸自己
美国父母和学校老师一样,对孩子更是尊重有加。比如说在家里和客人谈话,孩子如果有事请家长帮忙,父母立即先和孩子处理事情,把孩子的事放在首位;说话时蹲下身子,不让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为自己负责;孩子有自己的秘密,父母不横加干涉。
对于孩子,我们做父母和做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快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对于孩子这样一个个体,我们很多中国父母不觉得孩子有什么个人意志,小孩子就得听父母的,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替他们做了,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孩子没有办 1
法却做了。甚至孩子将来干什么,有的父母也为孩子铺就了阳光大道。而美国人认为孩子
再小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做父母的要尊重他们的想法,给孩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自己做决定。
大多数美国孩子充满自信,待人友善,合作意识强,这与美国父母的教育理念分不开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为每个父母所接受,亲历美国教育影响的蔡真妮女士认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秘诀是:给孩子良好的德行,让他具备良好的做人准则。诚实正直有爱心,良好的心态,做事始终如一等等,都是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努力方向,而不是把眼光紧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蔡真妮女士向美国父母学习,培养孩子做事和学习的能力,让孩子从中发现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自己也体味享受教育孩子的乐趣。
>梦见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