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家》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金的《激流》第一部,在今年的寒假我有读过他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家》。这次给我的感觉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这只是一年以内的事,却写了这样长的篇幅,这也是作者没想到的,然而单以这一年的大小事变来描写,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了。这里所描写的高家正是这类家庭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社会的各地都可以找到和这相似的家庭来。
这里面的主人公是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这种家庭必然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包含在那里面的挣扎,斗争和悲剧,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最后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的出现,我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这个“叛徒”就是觉慧。读完了《家》,我禁不住要爱觉慧。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我偏偏要做别人不许我做的事,有时候我也不免有过分的行动。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由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结局。
觉新本有一个美妙的幻梦,然后自己把它打破了;有一个光荣的前途,自己把它毁灭了。在一个短时期内也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你曾经爱过一个少女,而又让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你的命运,去跟另一个少女结婚;你爱你的妻,却又因为别人的鬼话把你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去。你含着眼泪忍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你从来不曾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你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播弄。
还有一个剑云,他是一个柔弱,怯儒的性格。他从不反抗,从不抱怨,也从没有想到挣扎。他默默地忍受他所得到的一切。他甚至比觉新还更软弱,还更缺乏果断。其实他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计划,没有志愿。他只把对一个少女的爱情看作他生活里的唯一的明灯。然而他连他自己所最宝贵的感情也不敢让那个少女(琴)知道,反而很谦逊地看着另一个男子(觉民)去取得她的爱情。
在女人方面写了梅、琴、鸣凤,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
鸣凤,是性格、教养、环境逼着她在湖水中找到归宿。
只愿琴将来不使我们失望。在《家》中我已经看见希望的火花了。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
琴已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她不平地叫起来。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的'姐妹们的响应。
作者在一篇小说里曾经写过:“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么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那里面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还不说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的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
所以作者说他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这个工作虽是他不能胜任的,但是他不愿意逃避他的责任。
但是在我看来巴金先生把这份工作胜任的很好了,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让我感受到这里面深深的爱恨情仇,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小说里面作者个人的爱憎实在是太深了,因为作者和他们一同经历过啊!
在极大的痛苦中看完了全书,好几次几乎是看不下去了。也就是看在它是名著的份上坚持看完了,用了三天时间,多少有一些收获,当然也少不了牢骚,就写几句算是个做个总结吧。
苔丝:这位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及现今其他一些人的评价自己看到了一些,但是就个人而言,并不完全赞同,先说说她的优点,比如当她母亲让她去认亲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极其不愿意的,如果她们不是穷到揭不开锅的话,我相信她是不会去求人的。在她受到德贝维尔的侵犯后,她还是比较有骨气的宁可自我毁灭也不要和他一起生活。还有她不肯去找安琪儿的父亲要钱也是有骨气的表现。在安琪儿去巴西一段时间后,她的钱花完了,但是她去最苦最累的农场,在对她极其不友好的老板手下也能忍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方面体现了她的好品行,也体现了她内心对***自由的向往。这些优点放到今天看并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做到的。但这并不能说她就是多么好的一个正面形象。她身上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起码在我看来,有两件事她处理的极为不妥:第一,她与安琪儿交往了起码大半年,而且从订婚到结婚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时间足够她与安琪儿坦诚自己的过去,但是她没有这么做,这个简单讲就是欺骗,因为如果如实讲了,她觉得自己可能就掉价了,安琪儿就不会和她结婚了。但无论如何欺骗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了,没有人喜欢被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世间之所以有谎言并不都是自私的,也许是现实太过冰冷残酷了,只能求助于谎言的掩饰了。总的来说我觉得谎言不是不能有,但是做为她和她的`恋人爱的如此热烈如此不顾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却存在如此大的谎言,这不是一个大大的讽刺吗?所谓的爱情都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还有什么值得颂赞的呢?!如若只是为了生存,换一口饭吃,那谎言也算适得其所了,但是一边爱的死去活来,一边又瞒天过海,这种爱情只能让人恶心。第二,她再次和德贝维尔走到一起,和他有了同居关系,这简直糊涂透顶,如果缺钱,那就是随便嫁个人也不能和曾经的仇人同居啊,退一步讲,如果非要和这个仇人在一起,也应该答应做他的妻子啊,再退一步讲,也要等到和安琪儿解除婚约以后啊,这件事基本就是在作践自己,要糊涂到何种程度才会做出婚内和曾经***过自己的人同居啊,愚蠢透顶,从这件事来看那些骂她的下流话没有一句是冤枉她的。总的来说,苔丝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有过人的美貌,却没有过人的智慧,她的悲剧主要是自己的父母的愚蠢及绝对的贫穷造成的,她父母在她17岁刚刚走出家门的时候,没有做好领路人的角色,相反做了悲剧推手的角色,还是就是真的太穷了,不然她也不会将自己送去虎口啊,和社会无关,和阶级无关,和宗教无关,和道德无关,甚至和她自己关系也很有限。
安琪儿:这个小说的男主角,他做的事基本还算得上一个绅士,除了一件事,就是自己也不诚实,隐瞒了自己曾经短暂的放荡生活。结婚当天坦白这不等于胁迫吗?虽然被宽恕了,但是欺骗就是欺骗。
德贝维尔:这个大反派,他就像是行走的狮子,到处寻找可吞吃的人,只求自己享乐,不管她人死活,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但是许多人不都有这样的一面吗?他也曾寻找真理,也有过悔悟,但是很快他就又迷失了,除了身心的自我满足,他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苔丝的父母:他们为了摆脱家里的贫穷,将苔丝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他们是穷怕了吧,依仗苔丝的美貌想要攀附上层阶级,结果心太急了,加上智商欠费,把女儿推进了火坑。
最后引用易中天的话结束,反对望子成龙,反对望女成凤,反对一切成功学。做人,总结为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和觉新相比,觉慧是那么的幸运。他没有作为长子长孙的压力,他相对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不需要去和其他各房的人周旋,他不需要因为弟弟的错失而被爷爷教训。他即使与这个家庭的正面冲突,却依旧有一个大哥为他做缓冲区。
虽然于一个生活家庭,但是身份的不同,造就了觉慧和觉新俨然完全不同的个性。觉新是一个作揖主义者,觉慧则心里藏着一个叛徒鬼。觉新是一味懦弱的忍让,而觉慧有一股子的热情和理想。
他汲取着《新青年》等杂志里面的知识,他看到兴奋的时候,能放肆快意地读出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是那么充满活力,与整个暮气沉沉的家族那么格格不入。他接受了五四的新思想,他看透这个家族吃人的本质,他想要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实现,他还太幼稚了:
他和一群学生在督***府门口站了大半夜想为受伤学生讨个说法,最终在赵科长软硬兼施之下妥协。“这不是因为大家相信那个科长的话,只是因为大家明白纵然在这里站一夜也不会有一点好处。况且天气是这样冷,又在下雨,谁都不愿意站在这里空等,白白地关于环保的宣传语耗费精力。大家都在想:‘回去,明天再想对付的办法。’”一夜的苦等什么也没得到,年轻人的锐气被一点点困难慢慢消磨之后很轻易地向现实低头了。
他不知怎么帮助可怜的小孩,只是给了他一些钱。寂静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孩子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他不知道怎么辩驳,颓然倒在床上,接连地自语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他恨这个家庭,可是他报复的方式却有点可笑了。他又找出旧的《新青年》、《新潮》一类的杂志来读。他读到《对于旧家庭的感想》一篇文章,心里非常痛快,好像他已经报了仇了。当他看到这个家庭的死气和沉闷时,他愤愤地说:“等着罢,总有一天……”究竟总有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自己也不大知道。
觉慧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不得不说,觉慧的一些行为有着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感你不让我做我偏做。之后,觉慧像是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办报纸,他很投入地去做。
可是,鸣凤的死,是觉慧永远抹不去的痛,也使他第一次这么深切的感受到旧家庭的黑暗。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在她最美好的时节,躺在了那冰冷的水中。
提及鸣凤,我会恨觉慧。他给了鸣凤一个这么美丽的梦,可是当考验来到的时候,他竟然如此犹豫不决,如此畏畏缩缩。如果当时他能勇敢一点,那么这个年轻的生命可能会延续下来。这次的事情使觉慧想逃出家的思想开始萌芽。
加之梅的死,珏的死,让觉慧觉得在留在这个地方,他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以前我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以前我还没有胆量,而且以前我们家里还有几个我所爱的人!现在就只剩下敌人了。”
但是此时的觉慧依旧不够成熟,他甚至没有考虑旅费,并相信有朋友在,他的一切问题都会没问题的。“钱!钱不成问题,家里不给我钱,我会向别人借。我一定要走。我有好多朋友,他们会帮助我!”
“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这九个字在那种环境里却意外地收到了效果,它们帮助觉慧得到了他所不曾得着的东西***(其实这只是初步的***)。觉慧也正是靠了这九个字才能够逃出那个在崩溃中的旧家庭,去找寻自己的新天地。
带着令人钦佩的勇气,觉慧走了。他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过去的十八年的生活被他狠狠抛在了脑后。
巴金说:“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家像什么?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次飞翔,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风筝。家是宽广的天空,家也是永远的线,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次旅行,那么家是沿途最美的风景,家是旅行最后的终点。
阅读了巴金的著名作品《家》一书,给予了我更多关于封建家庭的看法,《家》主要讲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高家逐渐腐败的故事。巴金透过对高家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诉了人与人交往中黑暗的内心和阿谀奉承,通过兄弟之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深层的分析,让人眼看一亮,感情交错纵横回味无穷。
《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黑暗的影子。而《家》的那些主人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府机构中的腐败,贪婪的官员。还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挑战权威的刚烈丫头鸣凤。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思想影响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第一次破处电影叛逆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巴金用那朴实无华却热情有力的笔风描写出了一个被封建社会压迫下任焕发光彩的***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又不敢而顶撞长辈,从小受到了教育。家族的种种,社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同当时社会腐蚀下的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逆来顺受去接受而不是反抗,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钰,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了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读完整篇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所描写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钰的是“整个社会腐朽的礼教,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整个社会的迷信,”但他无力挣扎抵抗,只能伤心的痛哭,忍受着内心精神上的痛苦。他是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背负上整个家庭的负担去应付各种的勾心斗角,渐渐变得不在稚嫩,不在激情,他已经不在是当初那个天真的怀抱着辣鸡翅梦想着青年学生。他采取不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意愿,而是他在复杂的家庭斗争中所做出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着种种无奈中张开的。觉新的悲剧不只是自己的错,更多还是社会下的.腐败高家带给他的苦难。这是新社会的交替不可避免的悲剧,也是觉新对封建社会懦弱下表现最终结果。觉新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这样腐朽的社会下从多悲剧。人物的缩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都必将成为那个的一个人物片段。由自己的懦弱而带来的一切的不幸,由时代带来的一切悲剧,造就人物的不幸。
觉慧是巴金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评价:“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青藤香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就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来了。”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却被指婚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河自尽,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经历了多种的磨难,他有了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依然脱离家庭,投身***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
总之,《家》这部作品是从思想作品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投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受苦,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给予了无线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支持。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纯洁的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像一桌菜肴,一桌美味的菜肴,它包含着亲人们的喜怒哀乐。
“五一”假期,看到书架上有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当时就产生强烈了疑问,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爱的城堡,是每个人心的依靠,怎么家会伤人呢???我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态,开始阅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书,然后又慢慢地看了一遍。
这是一本有着丰富资源却浅显易懂的关于爱和教育的书籍,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书,因为一个人可能没有事业,可能没有爱情,但却一定有一个家。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和“家”不可分离。在家里,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也开始学习如何爱人,以及如何被爱。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可能是很相似的,而父母给予儿女错误的教育,夫妻之间缺乏沟通的形式却是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心得。
作为一个教师和家长对书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绝大多数的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希望孩子长大后有一个好的前程。但很多时候,父母无视孩子的自主意志,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这样的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父母而活。孩子因而会变得精神上非常虚弱,许多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的会因此自杀。
多年的教师生涯,和同事们说起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说“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表面上看,这本书与学校教育无关,事实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来自各自迥然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要了解一个学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就要走进他们的心,首先就是要了解他们的家庭,我们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大得多。
“别老挑孩子的错!”这句适用于家长和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说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犯错了,就开始挑他们的错,一条条,一筐筐,原意是指望着他能改正,结果反而起了反向打击,抑制了孩子的积极性,潜意识里排斥教师,可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怎么不犯错呢?谁不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的,比如叛逆、网瘾、恋爱等等,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社会因素以外,家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处理问题?我们王维田园诗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了解孩子那就要了解他们所生长的环境。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长辈眼中的惟一,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呵护着,包办型的溺爱抑或纵容型的溺爱,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老师替孩子决定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孩子们的反抗也越来越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当然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体制环境不无相关,素质教育面具下却是旧式的应试教育,使家长只会要求孩子的分数;于是,孩子出了问题,怨孩子怨学校怨社会。这也是我们常常感叹与家长的难以沟通。
这本书里的案例大多是不愉快的,而这些案例的形成都可以在家里找到原因,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即使是那些所谓的社会性问题,也可以在家中找到一些成因。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避免这些误区,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作为教师,更多的是给予理解、宽容,不要一刀切,也不要一昧地将责任全推给孩子们,而是多从家长处着手,或许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可能疏远人们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家人之间的换位思考,积极沟通,以及不断学习“如何爱人及被爱”。也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理解。多一些理解,就会少些过于苛刻的要求;多一些理解,就会多些积极有效的沟通。
青春像掠翅飞翔的小鸟,放飞于深远的晴空,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视线定格在静静躺在书桌上的那本《家》,其实这本书在初中时代早已粗略瞧过。想着这一次读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却没想到带来的震撼如此之大。《家》读了四遍,几乎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爱情和婚姻纠葛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线索,那个时代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多是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也正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屈于被安排的年青一代,有了反抗。
《家》中的主人公,自然是那位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三公子觉慧。他本也是家中享受富贵的少爷,不同的是,他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逆反的劲儿。他想要并且勇于反抗,他向往并且敢于追求幸福。他觉察出这个封建家庭的虚伪、冷漠和腐朽。他深深感到,这个家不过是个“狭的笼”,他被关在这个笼子里,寂寞、有点愤怒、更是无奈。他渴望,发了疯似的渴望渴望生命的跳动,渴望热血的澎湃,渴望鲜活的自由。因而他抵触、他恨,他下决心要逃离!他的的思想经历过五四热潮的冲击,因此在“学生自为运动”时,他亦不顾爷爷反对,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每每读到这,都会让我感到热血沸腾!那是青年对理想追求的第一步,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千兆,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开始不屈于黑暗封建统治的第一次反抗!
觉慧给我的印象无疑是向上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正是他让我感觉到,青春是多么美好,它能够鼓舞着我一直前进。然而《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觉慧的大哥——觉新。
觉新,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的悲剧人物。他虽然像觉慧、觉民那样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也拥有过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渴盼。不幸的是,他是长房长孙。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太子是由嫡亲长子确立的。因而,“长房长孙”的身份,开启了他无奈、痛苦一生的大门。在思想上,他比觉慧有不足,却也算的上是个“新青年”,他同情并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但由于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了他委曲求全儒怯顺从的性格,在行动上不自觉地的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他的春不再,他也不敢去挑战。他一直用妻儿、祖爷爷作为向封建势力让步的借口。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成为时代的的落伍者。我可怜他,因为他的妥协,错失了他的理想、她的爱情、他的一切幸福;可我对于他更多是愤怒,因为他的妥协,因为他的不反抗,妻子被送往冷僻、荒郊野外生孩子,卫生设施达不够,心中创痕累累。试问这个孩子,如何能生的顺利?送往荒郊野外也就罢了,那么当妻子在苦苦呼唤你的名字时,你为什么不去?不去看看她,不去见她最后一面?新生命的降临,给了你欣慰,她呢?她去了······你却始终没有勇气踏进那间房!所以,觉新只能以牺牲所有人为代价(包括他自己)。他从侧面,向我证明了青春的美好,青春的'可贵。青春一旦失去,留下的,就只有沉重的苦痛。他的这一形象,该是大多数处在中国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的可怜人的真实写照。
读起《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红楼梦》。觉新与梅芬的爱情悲剧,堪比宝黛痴恋。两本书都以凄凉,无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叙述了整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巨变。不同的是,《家》中有觉慧,使得我在读这本书时,心底总有那么些火光在闪动。巴金先生说:“是美丽的东西。”句话我理解为:年轻,就是奋斗的资本!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仿若看见在星月交辉的夜晚,一个个正要开始绽放光芒,振翅高飞的少年,用皎月和繁星编织出理想的翅膀,在月光的波浪下,他们放飞着青春放飞着理想!
现在的00后,单身孩子占绝大多数,社会物质的丰富和家长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无意中对孩子的爱,成了溺爱。读了《100位企业家给家长的忠告》其中一位企业家,中宝实业集团的董事长吴良定,谈到”让孩子学会自立”我十分有同感。
因为工作的原因,孩子在小学阶段基本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我和孩子见面时间一个月就是月底和月初,时间很短,在初一的时候,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的自立方面较差。菜怎么洗,怎么切菜,怎么炒一个菜,束手无策,如果这样下去,没有父母亲在身边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
我们的下一代,不能靠方便面,靠外卖生活一辈子。所以我开始教儿子一些简单的'做饭技能。
星期六,我们商量今天由儿子安排中午饭的菜品,以及做饭。平时都是菜做好了,只管吃饭的儿子,今天先是蒙圈了。我看他囧相,不知所措,开口就说“今天喊外卖”,“今天我们外面去吃”。我鼓励他说,我们自己做的比外卖的香。我们共同来完成。他还是没有底气的答应了。
我们来到菜市场,琳琅满目的菜品,他先拿不准主意买什么菜,我先不发表意见,由他自己决定,东看看,西看看,他还是有主意,自己决定了,买了排骨,瘦肉,芹菜,土豆,西红柿。我内心还是担心他会乱买,买菜还是很有自己主见。
11点,我们开始共同合作,洗菜时,他不知道芹菜叶子怎么处理,还以为叶子和菜茎一起炒肉。后来知道将叶子和芹菜茎分开清洗。处理土豆皮,也有讲究,他看着我示范后,自己动手,第一个土豆皮处理时,土豆处理得坑坑洼洼的,很是难看,第二个,第三个,逐渐顺手了,速度也快了。我问他有什么感想时,他说:“看着简单,实际还是要做,才做得好”
切菜也有讲究,我示范芹菜长短基本一致,他一看,就明白,实际切时,长短相差挺大,不过还不难,难的还是,瘦肉怎么变成瘦肉丝。我说:“肉丝这个,我不示范,你看看自己可以变成肉丝吗”,他挺自信的说“我肯定可以”。他先是将肉均分切开。其中一块不断分小,切成肉丁了。读书笔记我嘿嘿一笑,说:“你心中想变成肉丝,结果变成肉丁了”。经过示范后,另外的肉,他顺利的切成了,大小虽然不是怎么均匀的肉丝,但是他自己说了一句“切肉还有点像做数学题,不能着急,应该想好怎么先变成大片的肉,再切肉丝”,还补充了一句。“做饭真不简单。切菜还比一些数学计算题,不好对付。”
快11:30了。我说:“做饭也有个统筹步骤,先做哪个菜也有讲究”,几句讨论后,先蒸饭,再做排骨,同时熬上西红柿汤,再炒芹菜肉丝,米怎么清洗?蒸饭时水和米的比例?他也基本掌握。
炒菜时,一个意外的情况,让他措手不及,菜油通过高温后,他往锅里加入肉丝时,因为,速度过猛,高度过高,将锅里的油砸出了少许在锅外,瞬间,锅边缘油燃了起来,他吓得丢掉锅铲,躲得远远的。好在火苗不高。我及时处理后,让他继续将芹菜肉丝做好。怎么装入盘子的小小细节,他还是折腾了一点时间。下一个菜,他还有点怕自己动手将菜放入高温的锅里。经过示范,他也可以大胆的炒菜了。
土豆烧排骨,芹菜炒肉丝,西红柿汤,素炒大白菜,以上的菜我都在旁边指导,他自己动手。当这些菜都端上餐桌时,他满脸的小骄傲,他感叹道:“做菜原来还是比较辛苦,还有风险!”我嘿嘿一笑说:“每一件事看似简单,自己动手了才知道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要慢慢学会一些生活自理的技能也和读书一样重要”。
我们的00后孩子不是不会做家务,不是懒,而是我们要给他们机会学些生活技能,让他们有机会自立。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初听《朱子家训》我不以为然,心想这只不过是一家之法,但在细细品读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家训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家庭都应该学习的。
我们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朱子家训》也应如此。首先我们知道《朱子家训》的作者是朱用纯,其一生致力于研究程朱理学,因此这篇家训也就是集中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尤其是“修身”、“齐家”的思想。就这俩点来说,这篇家训无疑是成功的。
文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修养。对于今天的人,我们习以为常的是早晨急匆匆的起床,甚至早饭都直接省略,立马奔向公司或学校;晚上有丰富的夜生活,夜不归宿实属正常。但是这样的生活显然是不健康的。学习家训中的这句话,有助于帮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今天我们常说铺张浪费可耻,那么我们就应该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不能过分的追求物质生活,那么我们应该牢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那些求金龟婿的应牢记“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此乃“齐家”之道。
在整篇家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易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在我想来,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到三件事。第一,有足够的实力。机会随时可能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有十足的底气去面对,我们可以努力地做到在任何情况面前说:“我可以!”第二,做事有准备。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做什么事情必须有充足的准备,考虑应该全面,对可能的.后果有一定的预测。第三,要勇于承担。一件事情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做,但是在我们预见中却需要付出许多,这就需要我们敢于承担这样的损失。获得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失去,世间没有十全十美。
“重貲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这句话不能不让人叫好,“重貲才,薄父母”现在有多少人不是如此?身为人子,父母永远是第一位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父母供养我们几十年,父母教会我们做人,当我们开始独挡一面时,我们怎可忘却我们的父母,我们怎可让钱蒙蔽我们的双眼,我们怎可让父母孤单寂寞?在学习工作闲暇之余给父母打个电话,假期时常回家看看,和父母聊聊天。父母所期待的并不是你带多少钱回去,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你,只有你!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生活压力很大,成为钱的奴隶
并不稀奇,我们在忙于自身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忽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也常常理解我们,因为他们想让我们过得更好。但是,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再大的生活压力下,我们也必须保持内心的清明,把父母放在心上。
但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在我看来也不尽然。人们都说当前的中国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善”已经难以在人群中寻找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宣扬善,让更多的善散发出来带动更多的人向善。陈光标一直宣扬高调慈善,我觉得也是不错的,他是真善吗?以家训来看此非善举,但他做的善事确实实实在在地,真或假那些什么都没做过的有何资格评价呢?“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却也绝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更愿意相信“人定胜天”。说得霸气一点那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哪怕是面临人力不可为的变故,我们也不应该归结于所谓的命!史铁生曾说过“知命”,我觉得这更是一种智慧。命运不应该成为我们应该顺应的,它应该成为我们认识自我,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
读完《朱子家训》,我承认我还有许多的不足,我相信每一个现今的人都应该来读一读《朱子家训》。我们需要以此为标准,修正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躬行之!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的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喜欢小说中三弟高觉慧,他敢爱敢恨,迸发着青春的烈火,燃烧着新时代的激情。在我心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觉慧占据了第一号人物的位置,不可否认的主角。以至于,我天真的认为《春》、《秋》肯定是描写觉慧在外从事新文化事业的轰轰烈烈历程。第二次,我依然喜欢血气方刚的觉慧。喜欢到看不到他的缺点,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觉慧的大哥——髙觉新。一个我不喜欢但是是巴金老先生塑造的最好的一个人物。
觉新,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他,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他,有着金灿灿的光环,年轻的远大梦想。出色的化学成绩,出国留学的美梦,温柔贤淑的梅表妹……这棵新生的树苗,无疑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好景不长,很快,灾难便降临到这位未经世事的年轻人身上。祖父抱孙子的心愿瞬间掐断了他年轻的气焰,他的前程,他的梦想之灯一念之间被浇灭。他,答应了。在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面前,在至尊的祖父面前,在顽固的长辈面前,他答应了,用自己的青春梦换取了一个合格的,“不负众望”的长孙的赞许,这个赞许来的并不怎么美好。在自己的心灵面前,他是一个无能的躯体。他,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屋子里,抱头痛哭,用无声的眼泪为自己年轻的心送丧。此刻,我觉得他好可怜。为此,我还郁郁寡欢了一段时间,我想“听话并非是好事”。虽然,他自己点头毁掉了所憧憬的一切;虽然,我们怒其“不争”。但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面前,这样的悲哀,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他,只不过是新世纪的过渡人,横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庞大黑暗的封建礼教,还是他的爷爷,父亲,他的亲人。新世纪的光明尚存在人们的幻想当中,渺小的沧海一粟,拿什么来搏斗,来反抗,难道他就愿意这样断送自己的青春吗?
后来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他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琐事渐渐地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激情。他开始机械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的持续,为了父亲临终的嘱托。他不得不陪同张姨妈去买衣服,不得不陪着她们打麻将……掩饰着自己的内心,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他,被夹在两代人中间,过着煎熬的生活。在长辈面前,他需要毕恭毕敬,无论对还是错;在乘着时代激流的兄弟面前他被冷嘲热讽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虽然,家庭决裂只是迟早的事,封建和新潮本来就是水火不容,新必将代替旧,我们知道,觉慧知道,觉民知道,觉新也知道。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是你,如果你是大哥,带着父亲的嘱托,作为整个家庭的主力,你能够像觉慧一样一走了之,将爷爷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丢弃吗?
他热心善良;有能力,以至于家里有什么事长辈们都要找他商量;他顾全大局,有责任心,却使他成为了封建的牺牲品。礼教吞噬了他的爱情,夺走了他唯一的慰藉—瑞珏,长辈们胡作非为,鸣凤誓死反抗……家中渐渐变地冷清。终于,他的一切委曲求全化为虚有,他终于明白反抗固然艰难,而不反抗的结局就是灭亡,他勇敢了一次,既然自己不能挣脱封建的魔爪,别人却可以,那就是觉慧。
后来,我才知道,《春》、《秋》的主题并不是觉慧的新事业,依然描写了高公馆里一幕幕的悲剧,这座封建下的辉煌建筑最终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倒坍,觉新终于彻底的走向了反抗的道路。原来觉新才是《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说,我崇拜觉慧,即使他的言行充满了幼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这才是青年,真正的新时代青年。从作品的写作角度来看,觉新才是小说的出彩之笔。对于觉新我只能说,虽然他性格懦弱,但是他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生活在那个年代,错在他是一个长孙,一个大哥。
“命运”这个词,我们可以轻松用笔在几秒钟之内写完,而真正的意义,却要用一生去诠释。我固然相信“人定胜天”这个说法,但是很多时候,人力在命运面前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于每一次的挣扎却是推向更深的深渊的魔手。
他们,是家的一部分;他们,进行着爱与恨、情与理的冲突;他们,或压抑,或挣扎,或抗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给我们塑造了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让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尽的鸣凤,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的觉新。他爱着一个人,却同另一个人结婚生子;而后陪着与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爱着那个人。从始至终,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处,我看不到他真实的灵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挣扎,只是身份将他压在了无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觉慧口口声声称他的哥哥为“无反抗主义者”,却不知大哥注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慧的勇敢与追求。如果他处在觉民觉慧的位置,他断不会再这样压抑着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这些担子,这个腐烂、溃败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灭亡的.道路了,这对一个骨子里还很传统,舍弃不了“大家”的男人是无法容忍的。于是他选择放弃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这个家庭。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的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这个看似可以选择的题目,其实只有一个选项。最终,他只能将自己的愿景寄托于觉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领略,这不是他的放弃,恰是他的希望,让别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种无奈的幸福。
这是一个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么反抗的人有什么结果呢?
作为高府丫鬟的鸣凤用死亡控诉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的社会。最初,她以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爱着高高在上的觉慧,她不求相守,只愿可以一直远远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进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觉慧竟也爱着她。看似毫不费力就可以满足的愿望,鸣凤却不能,因为她只是一个丫鬟,丫鬟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从被主人买下的时候开始,她就没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鸣凤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单纯的以为和覚慧的爱情可以改变她的命运,仍摆不脱命运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给一个老头子,尽管她怎样恳求,也逃不了,绝望中她只能选择长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觉慧开始让我认为他是爱着鸣凤的,而后我越来越怀疑,那是爱吗?有那种爱,即使爱的人死了,却只有叹息,而没有多少悲痛表现的吗?我本以为在鸣凤死后,觉慧会哭天抢地,甚至于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会那么淡定,然后渐渐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实这只是一种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种新鲜的感情,并非什么爱。只可怜了鸣凤,死心塌地换来一场空。悲哉!
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向我们控诉着封建礼教对人生活的残骸,想说不能说,想爱不能爱,有的是无止境的约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不挣扎不甘心,挣扎了又是徒劳,怎样都是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个字可以形容——难。
读《家》的时候,我很讨厌觉新的懦弱,讨厌他的“作揖主义”。为什么他不能像他弟弟那样勇敢一点,做一个封建礼教的叛徒呢?为什么要四面讨好,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好好先生?为什么要一味的忍让再忍让,最终酿成梅和珏的悲剧?有时候,我很想能进入书中,骂醒他,打醒他。
现在,冷静下来,我对觉新竟然充满了同情。想想他做的每一个决定,他的每一次妥协,又有哪个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几次权衡(可能在我们眼里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的结果。他比弟弟看得更透,他比弟弟更懂得这个家的恐怖和黑暗,因为他是这一切的最深刻的承受者,最大的受害者。 也因为他看透一切的心,使他做这些事情比任何都要难受,都要无奈。
既然觉新看透了这个腐朽的大家庭,那他为何不像弟弟一样,勇敢地离开这个死气沉沉的家,这个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的家?
因为一个身份,高家大少爷的身份使他比弟弟要担负起更多责任。作为长房长孙,他有神圣的使命:使整个家族昌盛繁荣。他对整个家族负有责任,或者说他是整个家族的奴隶,他屈服在整个家族之下,没有自我。在旧思想的教育下,觉新懂得了要孝顺长辈,听从长辈,服从这个家族生存呼吸的法则,不容越过雷池半步。他不仅仅是这个家族生理上的传播者,更是旧道德思想的传承者。他无法像觉慧那样走得如此洒脱,长辈们不会同意,整个家族不会答应,那深深植入他脑海的正统思想不会同意。他被深深困在这里,永远被束缚在这个垂死的大家族中,同生共死。
如果觉新只是受到旧思想的教育,那么他可能不会那么痛苦。五四给他带来了新的思想,他和弟弟一起阅读《新青年》等这些杂志。他渐渐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本来他是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很平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现在被人叫醒,知道了自己的处境,他无法改变自己尴尬的位子,他更多是无奈和悲凉。
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他明知是错,却依旧去做。他是长子长孙,这一切总要有人去承受的,他愿意为弟弟们挡去这些污秽,小心地维持着这个家庭两端的平衡,如履薄冰。可是弟弟不懂他,指责他是个“作揖主义者”。他无力为自己辩解,因为他深刻明白自己做的一切的错误之处:应该反抗却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者。珏懂他,她为他辩解:“他不是这样的。”他有他的挣扎和矛盾,请不要过多的'责难他。同时觉新的牺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为弟弟们撑起一片较为自由的天空(帮助觉慧出逃;徘徊在爷爷和弟弟的斗争之中,尽量帮弟弟隐瞒;应酬四爸这些人,减少摩擦)。
出生给了他这样的身份,不是他选择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去指责他,设身处地地替他想想吧,他身上携带着多少我们无法承担的重量,在他还只有像我们现在一样大的时候。这样一个充满梦想的年华,他又在做什么?他已经走上了飘落的路,经历了多少人世的心酸。在别人还在花开结果的时节,而他在心情上已经衰老了。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虽然,梅的死,珏的死,觉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同样也是受害者,他失去了他的青梅竹马,他失去了他的心心相印。从此孔府孔庙孔林,他只能在梅林里感慨,洞房中叹息,躲在楼上独自默默流泪。
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高觉新的悲剧是封建社会造成的,也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造成的。高觉新最终没能走向新生,是因为封建 思想的束缚,封建思想是如此沉重,以致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是徒然的。他最终成了最无辜的牺牲者。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巴金
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老师说过巴金这个似乎很著名的名字,有一次我从家中的书架上偶然发现一本作者是巴金的《家》,我便取下来准备认真地看。由于阅读能力有限,看了几页便觉得看不懂,很无味,便又把它放回原处,这一放就是六年。
上了初中以后,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我开始逐渐了解巴金,逐渐了解了他的文学作品。老师经常推荐我们读一读这一位“一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例如:《家》、《春》、《夕阳像什么秋》、《寒夜》等。但由于学***张,我一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
初中毕业时,我得知《家》是高中语文课外名著必读书目之一。我突然想起家中的书架上有这本《家》,所以我就找出来细细品读。
当我读到觉新在父亲的逼迫下,无奈的选择结婚,选择放弃学业,放弃前程时,我觉得他实在太懦弱了,他完全可以不按照父亲的意愿,向父亲反抗,为自己的前程和幸福去争取更多的机会,但是他妥协了。我又觉得他十分可怜。在黑暗的社会中,他因为是长房长孙,所以他的命运从小便已注定。父亲对他说要给他成亲时,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他不敢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也没有反抗的思想。虽然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他小就被封建思想牢牢禁锢。他只会逆来顺受,不会抗争,他就是一个麻木的人,所以说我很可怜他。
我认为觉新的两个弟弟觉民和觉慧,就有很强烈的反抗黑暗社会的思想。他们敢爱敢恨,有新的思想。觉民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处在周围尽是敌人的环境里,单单被一种信仰,一种热情鼓舞着,他可以不顾一切,勇敢地跟环境战斗,使家里的人对他也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可以不顾一切。他的这种做法,我非常佩服。觉慧是三兄弟中最有反抗思想的一个人,他从来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十分热爱文学,热爱学习,崇尚新思想,他爱着鸣凤,在鸣凤不愿给人做小,最终鸣凤在绝望中自尽。同时觉新的妻子李瑞珏又因为家人的迷信而在生产的时候死亡,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他看到了家中的封建思想的黑暗和腐败,他知道了家中的明争暗斗和阴险狡诈无处不在,所以他毅然决定离开家庭去上海,因为那儿有蓬勃的新文化运动,那儿有新的希望。这是我最欣赏觉慧的地方。一个黑暗的社会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就还有希望。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觉得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有像觉慧一样的精神,虽然社会不像以前一样黑暗,需要我们去反抗,去崛起,但在现在物质精神生活都很丰富的今天,我们年轻人更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为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而努力。
《家》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有人有强烈的反抗思想,有人只会逆来顺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讽刺了那些生活在腐败社会中的人的昏庸无能。但我觉得最好的人物形象还是觉新。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牺牲品。他是“青年”却没“青春”,他的.心向上,而行为却违背意愿,促进了“恶”,他在理论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观念,对旧制度和旧礼数的毒害非常清醒,但因身处“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旧道德、旧理论的“孝”的毒害,什么都退让屈从。这个人物使读者对他是既批判又同情。
读了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五四以后,青年反抗封建势力,反抗吃人礼教的鲜伤感动漫图片明动人的***画。……在这里,旧势力在崩溃,在灭亡,然而它还在挣扎,更猛烈地挣扎;新势力在萌芽、在发生,然而它还在受苦,更惨烈地受苦。不过旧势力是一定要灭亡的,而新势力,则正有着最好的前途。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那场热血澎湃的“五四运动”,那种年轻人永不泯灭的,追求新思想的精神,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的人敬仰和学习。
我对于书,是很热爱的,所谓“开卷有益”,我一直是这样认为,所以对于公开发行的书,我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这些当中,我尤其喜欢农村题材奋斗的书或者描写家国情怀大仁大义的书。每到***书馆,都会挑选这样的书抱回家“大快朵颐”。
近几年,有幸接触到很多本土作者,也欣闻他们陆续出了很多的书。于是,每每有他们的新书出版,必想办法先睹为快,因为这是身边的人写的身边的事,也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平凡的琐碎变成文字的人,我认为是很有思想和文字深度的。基于此,带着对文字的崇敬,带着对作者的敬佩,我从20xx年陆续拜读各位本土作者的书,我的“本土书瘾”也算是着实“过”了一把。而这些作者中第一个让我过家国情怀的长篇小说的“瘾”的,则是《家的变迁》这本书了。
记得程湛馨长篇小说《家的'变迁》(第一部)出版的时候,我有幸在第一时间就拜读到到样稿,当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一口气读了下来,忘记了睡觉,甚至忘记了做饭。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面对面对务农与参***,面对已经到手的正式工作和不知前途的重新选择,面对家里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主人公郝占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有血有肉的真情感跃然纸上。小家,大家,单位,国家,在小我和大家之间的取舍,在团队与国家之间的取舍,郝占仁没有华丽豪迈的语言,没有豪情壮志的表态,而是用自己默默的行动诠释着一切。面对不理解,他一笑置之;面对误解,郝占仁用自己的行动来做注解;面对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好站任则是时刻铭记的。最难能可贵的是,郝占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哪怕是一点点都没有丝毫懈怠。读书的时候,这种情怀不但纠结着书中的郝占仁,也在读者我的心中交织反复。
《家的变迁》第二部出版时,我又是一口气读完。与第一部相同的是,作品主旨仍旧是家国情怀、正义与非主流的较量贯穿主线;不同的是,这次的大仁大义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琐事和细节之中。掩卷沉思,我觉得作者的“真”是真的。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每位读者可能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又不是某一个人。其实,他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而不是某一个人,也正是由于作者程湛馨平时用清澈的、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真眼”和“真心”去观察,去体会、去体验、去亲自做,然后再去记录、去积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程湛馨是这样学习的,也是这样做的。常见他用手机、用纸片随时记录一些感悟和灵感。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在写作时才能够信手拈来,能够把一个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有血有肉,才会让某些人“对号入座”。
有人说,《家的变迁》是一部冀东的另一版本《平凡的世界》,有人说是中国普通农民成长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堪比前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我说,《家的变迁》是北方青年农民爱家,爱国的成长史,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做到了真眼、真心、真情、真意,也进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其次,程湛馨系列长篇小说《家的变迁》第一、二部,思路清晰,脉络完整,自成章节又前后呼应,无论是某一章节,还是某一段,甚或通篇,正能量一直是大的主线,主旋律。通过小人物体现大事件,用小事情反应大时代,以小见大,大中穿正,一名***员的拳拳赤子情怀,注入了文中的每篇每节。通篇,充满了主人公郝占仁,其实,更是作者对人民、对***的崇敬之心。
“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王扶林的话用在《家的变迁》的作者身上,我觉得恰如其分。无论是《家的变迁》,还是程湛馨曾经编辑过的《抗战歌曲集》《读书咱就读好书》,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对文字的敬畏、对人民的爱恋、对祖国的热爱;用笔讴歌时代,讴歌祖国,《家的变迁》的主人公郝占仁做到了,书的作者程湛馨也做到了。
有幸看到《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该书囊括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大家。仔细读了第一章节却并没有对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总结,而是对其教育精神和理想的提炼。自己也常想,真正的教育大家并不是其教学方式或是教学思想,而应该是在其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站在孩子那一边
这是夏山学校的老师、家长常说的一句话。站在受教者的一边,这对于我们以常规思维研究教学的人来说有些不可理解。仔细推敲这句话既有理念上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行为上对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为什么要站在孩子的那一边?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1、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2、倔强的孩子怎么教育?3、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
第一个问题,如果站在孩子的.那一边,他会想,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张康桥老师关于读书规则建立的设想分为三步。第一步,什么规则也不要定,等有了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交、讨论并确立规则;第二步,有了规则后,再请高年级的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小组,落实规则,同时,也可以有代表表决增删规则条目;第三步,如果还出现问题,可向全校学生发倡议书等。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权威和服从,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校长和六岁的孩子一样,都只持有一票。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规则的本意——自治。这样的规则,孩子能不遵守吗?如果真有孩子违反规则怎么办?就按规则的处罚方式处罚,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那么处罚方式也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同时惩罚本身就是教育。
第二个问题,倔强的孩子怎么办?在夏山学校,很少看到倔强的孩子。因为孩子自由的时候,他是不会倔强的。为了让孩子自由,夏山摒弃了所有的控制。可是在教育的今天,还有着很多的名校以精致化的名义控制每一分,每一秒,肆无忌惮地无视自由,这样的生命注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倔强。据说,有一个全国名校,所有的角落都有摄像头,所有学生只要违反一点规则必定要受到惩处。这样的学校是否有文明监狱之嫌?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怎么会有心理安全,怎么能够有思想上的自由?怎么会有创造性?
第三个问题,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我们首先得理清什么是学习差。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习差就是分数低。这是我们教育关注书本所致,也是我们以分数评定学生所致。在夏山学校,教师关注的不是书本,也不是教学方法等,而是儿童本身。这就涉及到学生评价问题。夏山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一是沟通能力;二是数字应用能力;三是资料处理能力;四是合群;五是自省能力;六是问题解决能力。再看多元智能理论,不也是把人的智能分为8种类型吗?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还有学习差的概念吗?有人到日本考察教育,到班级里问“你们班谁学习最好?”学生茫然。反过来,你们班谁学习不好,肯定也没有答案。在帕夫雷什中学也没有差生的概念。我们设想一下,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学生是否很自由?很轻松?很快乐?很个性?
怎样站在孩子这一边?尼尔校长认为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放弃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关注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儿童。教者和受教者关注的东西肯定具有很大差异,放弃我们所关注而关注学生需要,需要我们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点,不用道德、威权以及宗教压制孩子。这是平等理念的彰显。如何管理孩子呢?规则自治。
第三点,要有宽容之心。为师者必要有宗教情怀,有怜悯之心宽容孩子的错误甚而过失。因为他们是孩子。
愿我们有着晏阳初一样的平民宗教情怀,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品完了余华的《兄弟》,没有震撼,只剩悲凉与无奈。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中世纪的欧洲。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的开头多少有些恶俗,这也许是这部小说遭受批评的一大原因。套用何所依先生的话就是“实在太烂了”。光“太烂了”还不够,前边还加了个“实在”两字。但越往下看,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就越来越多,看的也越来越深。同学和我同一天开始读这本书,却早我几天看完。她说:“你怎么还没看完啊!”我说:“你那是看书,我这是品书。价值观不同。”她戏说:“余华的文字很浅显,不用品就能懂。”我冷笑,不以为然。
终于,当“本书完”这几个大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笑了。合上书,闭上眼,我开始从头回想: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很明显,余华想写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令人反感的“少儿不宜”镜头,可我一时间又找不到些合适的词句来断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个人感觉,余华更多地是以这所谓兄弟俩的不同命运来诠释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来按部就班,早晚会遇见天理人欲的冲突。这本书写的还有人性的冲突,包括固守和变革,选择与放弃,精神与物质生活。而至今的华夏,也不过是最大米的主要成分好的人性试炼场。
作者刻画那原本贪婪好色到后来不懈奋斗,让我从闻之作呕到萌生敬意的这么一个人,目的何在?是为了批判时期的丧尽天良并且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吗?宋刚憨厚老实,憨厚老实到了有点“傻”的程度。他的生活中心一直在别人身上,换句话说,他生命中的主角从来都是别人,自己只是在某一瞬间当过瞬间的'主角!这么一个人,是否被封杀了自我,因泯灭了思想?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书城的一幕。当时爸爸带着我,给我选了几本书,其中有余华的《活着》。准备离开书城的时候,看见一旁有一群人围着,最前面放着一摞一摞的《兄弟》,记不清是签售还是什么了。喜欢凑热闹的我挤进人群准备瞧瞧这余华的另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可是还没等我拿起书,工作人员就走到了我面前,说:“小朋友,这本书不适合你看。”当时的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现在想起来,对那个工作人员,我不知该作怎样评价。虽然书中穿插了种种所谓的“少儿不宜”,可是金子始终是金子,仍会发光。那个工作人员实不应侵占我阅读的权利。只要撇开次要,看到主要,以清透的头脑来品析即可。
李光头,宋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一部感动到自己落泪的小说。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无法承受。或者说,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后悔永远是上天对于放纵的惩罚。
我读故我知,我思故我在。读《鱼兄弟》有感《树叶兄弟》读后感《卖风筝的两兄弟》读后感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20:2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12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