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5-18 20:00:07 阅读: 评论:0

儿童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儿童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儿童读书笔记1

孩子总会因为自己与同伴的不一样而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孩子并给她鼓励,与她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她尝试改善自己或环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家长和教师在没有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将孩子的自卑感理解为逃避、偷懒亦或是“笨”,对孩子恶语相向或置之不理,使孩子的自卑心理恶性循环,并逐渐丧失对人群的归属感,尽管他们时刻渴望着。

我们有必要深刻的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确,对孩子的教育是否过于严厉或是温和。当前,我们应尽力做到去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不断地鼓励孩子让他们勇敢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给予孩子持续的信任,发展他的自信,过多的批评会造成怯懦和不自信;给予自由和机会,促进孩子自立。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是我们身为人师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愧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

儿童读书笔记2

一、整体观

无论是健康、心理或是教育,都是针对人的,而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这个人不可分割,他与家庭这个小环境不可分割,与家庭以外的大环境同样是不可分割的。这与我们大众的思路完全不同:生活里,头疼了怎么办?当然是治头疼了,在医院里,挂相应的门诊号;学校里也一样,语文、数学、英语各门功课一一对应;现代科学体系分门别类,越分越细,分得越细大众越认可,越显得高大上,尤其是医院。可是现在的医院治病吗?除了产生越来越多的病名而外,越来越多的病需要终生服药,那是治病吗?而中医恰恰相反,追根溯源,回到本质,回到原点。李辛大夫更加抓住本质,中医看病记住三条:“有没有”,“通不通”,“定不定”。通过判断能量有没有、管道通不通、神定不定,从而判定病情处于什么位置,是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

孩子与家庭父母的链接可能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只知道父母要陪伴孩子,要在身边,可是有多少父母是人在心不在?如果身、心只能二选一,孩子会选择我们的身还是心在他的身边呢??书中作者谈到一个朋友的案例:朋友因为孩子近期脾气暴躁,学习下滑,注意力不集中而向作者咨询,你知道作者开的药方是什么吗?每天孩子出门、放学回来,晚上睡前抱抱孩子,是那种身心俱在的抱孩子。

什么叫“身心俱在”?比如孩子要放学回来了,他到家前,你心里就已经开始想着他。这个药方使用了没多久,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写到这里,我在想,作者的这个朋友也是很通透的呢,我相信很多人用这个药方都会是无效的,因为我们的心都过于忙乱。

怎样理解与家庭以外的大环境的不可分割呢?这里的大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有能量的,尤其是那些好山好水有大能量。为什么放假了大家都喜欢去农村,喜欢去郊外?哪怕什么都不做静静地坐一坐都很惬意,原因就是自然的能量可以疗愈我们,虽然我们说不清楚,但我们的身体是知道的。

有时候在某些环境下,我们会感觉浮躁,心神不宁,很累;但在好山好水的环境下人会很静,蟹膏是螃蟹的精子吗很舒适,这就是因为环境的能量场不同。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在我娘家呆着人就很燥、不耐烦;我自己的孩子会跟我说不想回外公外婆家;以前我会在其他地方找原因,现在我很清楚,就是我娘家的能量场太低。因为我父母吵架一辈子,到现在吵了快40年了,能量场能高吗?古语:家和万事兴,并不单单是一句吉祥的话语,里面有深刻的道理。

二、认识自己、安顿身心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认识自己,并认清自己,然后不拧巴,舒展地活着。从而身、心、意相通,病也就少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孩子,身边的人都会舒展。

可是认识自己好难;

不拧巴、舒展地活着难吗?难!那些做到的,我们都称之为高人。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存在的。孔子说滑板冲浪: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德经》有云:复归于婴儿;这都是活得很高的一种状态,一种与外界无关,只关乎自己内心的状态。书中作者也提到相关的建议帮助安静自己的内心,其中一个就是打坐。刚开始打坐时,很浮躁,根本坐不下去,因为我们的心习惯了忙乱;

慢慢地能坐下去了,就能体会到自己的大脑从来没有安静过,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其实就是大脑中的故事,要么是对过去的懊悔,要么就是对未来的忧虑。这种状态很正常,慧心课时刘老师说:就像一杯浑浊的水,在澄清的过程中,其中的杂质慢慢漂浮、呈现。如果没有打坐的时间,作者建议哪怕是间隙,给自己那么几分钟让自己安静都是好的。

除了打坐,还有一个方法是:提升自己的能量。高能量可以运行高版本、繁杂程序,低能量只能运行简单的、低版本的程序。比如:一天工作结束后,只能瘫坐着看个电视,做饭、干家务都觉得很累,更别说学习或其他了;如果是充足的休息过后,可以高效率的、哼着歌干家务,运动、学习、思考都不在话下。

怎么提高自己的能量?我这里所说的能量,不是指累了,休息一下就恢复,或是吃饭提高的能坛主量;而是有的人,我们看着就喜悦,她像太阳一样吸引你,照耀你,提升你。怎么提升这个能量呢?靠近高能的人和物,加上运动。

能量是流动的,孩子没有受到污染,能量高,当我们处于低能时,孩子的能量就会流向我们;所以不要说是为人父母的我们照顾孩子,其实是孩子在滋养我们。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肯定不愿意消耗孩子的能量了,那我们就去靠近那些高能量的人和物。身边没有高能量的人,至少要有意识的远离那些低能量的人;高能量的物,比如大自然,比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配合运动,可以达到提高自己能量的目的。

其实无论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孩子教育也好,自己不焦虑,不恐惧,身心安顿,能量提高,一切迎刃而解。从这个角度也能解释那句话:我是一切的根源。

这次的阅读,从字里行间里,让我感受到李辛老师的思想也是庞大而精深的,而且多个领域贯穿始终。学问、思想到了一定的境界就都是相通的,就像山长一样。郑重推荐这本书,我想过段时间再来看,还会有新的收获。

儿童读书笔记3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影响着人们对事物或活动的态度。当某人对某事物或活动感兴趣时,他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这个事物或活动,并力求去参与这种活动,希望能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通过读《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一书,知道了智力落后儿童与正常儿童想比较,在兴趣上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单调,范围狭窄。

智力落后儿童也有自己的兴趣。但是大部分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仅仅局限于某种事物或活动上,而对其他各种活动则表现得十分冷漠,毫无兴趣。智力落后的程度越严重,这一特点表现得就越明显。如有的儿童只喜欢劳动,对其他活动都很厌烦,不感兴趣,只要让他劳动他就特别高兴。如有的儿童只喜欢舞蹈,音乐课上一学习跳舞,他就有用不完的劲,而让他唱歌,他却无精打采。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单一,范围狭窄,往往与神经过程的惰性、活动的狭窄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法中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

2、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而尤以食物兴趣为主。

相对而言,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比较单一,而且多局限于对物质方面,特别是吃、穿等方面的需求。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用糖、巧克力、水果等等食品作为奖品来奖励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效果就会比用铅笔、本子作为奖品时明显。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方式加以恰当的配合,避免智力落后儿童产生对物质刺激的过分依赖心理,以使他们养成较高层次的精神兴趣。

3、直接兴趣占优势,间接兴趣发展缓慢

智力落后儿童兴趣的产生往往仅局限于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或者受某种具体、生动、新奇事物的影响,很难产生更深层次上的兴趣,很难把所从事的活动或所做的事情与结果相联系,不考虑活动的结果,只***一时的快乐和满足。

4、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缺乏稳定性、持久性,易见异思迁。如当街上流行“呼拉圈”时,他们就要求父母给买,但由于不会转,又用力不当,没转几圈就感觉不好玩,就不再玩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健全儿童来说,他们除了好奇外,还有一种越转不好就越要练,非练好不可的劲头,而智力落后儿童却很难有这种表现。这说明他们不管干什么事情,兴趣都很容易转移,很难出现较为持久稳定的兴趣。

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所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最好。

儿童读书笔记4

第三自然段:有时候小孩子发高烧,家长急坏了,小孩的“神”挺定的,挺开心的,不觉得痛苦,能吃能喝还在玩,只是在发烧,那他其实是在第一阶段,而且很有余地,神气还没有影响到。你所要做的,就是那些有经验的西医建议的:没事儿,给他喝水,六七天自己会好的。但是如果你既没有经验,又太害怕了,给他一通打压,最后“老虎”打死了,“武松”也受伤了

女儿小时候生病慢慢我们也知道了看孩子状态,那时也没什么理论基础,就是经验,并不知道是“神”的缘故,只是知道如果孩子状态还好就不用太过担心。自从女儿第一次生病被医生折腾够呛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因为感冒发烧而去过医院了。近期女儿学校小学部和幼儿部发烧频发,家长们有多少会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处置的呢?往往看到孩子生病家长的心已经不定了,即使认为上面一段说的有道理但是放到自己孩子身上这样来用是需要勇气和魄力还有毅力的。所谓生病的四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体内正气足,就是能量还是有的,还是可以跟病魔作斗争的。第三第四阶段正气不足,虽然感觉上病痛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损害,但是孩子无精打采,就是说能量不足,已经无力和病魔斗争,所以孩子生病观察孩子状态,平时注意孩子体质,我想基本孩子出不了什么大毛病。

P126第三自然段:我们现在是漏得多,回得少。现在从小学甚至从托儿所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业,要跟上时代潮流,尽快进入互联网时代,但互联网的诱惑很大,小孩子很容易迷失在里面,精气神早早就消耗光了。不是时代有问题,不是电脑、互联网有问题,是我们无法把这些当成一个单纯的,知识帮助我们生活、工作的帮手,而把它当成满足无限欲望的工具,把自己的精、气、神都投入进去无法自拔。

本章节讲的是避免透支能量,后边讲的`也很好就不摘抄了。中医里有句话要不是看这本书我都快忘记了:静则神聚,躁则神亡。有多少孩子除了正常的课业负担外家长又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让孩子一直处在运转的状态,得不到休息。如果对于这些课外班是感兴趣的喜欢的还好些,他会感到快乐开心。如果孩子是被家长强迫去参加的,或者说去不去都行的状态我想下一步是不是就是“躁”了?孩子过早的损耗掉精气神,又得不到补充,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心理障碍、适应障碍,不能专注学习。

儿童读书笔记5

《教儿童学会思考》的作者是在英国实施“儿童学哲学”课程的学者罗伯特·费舍尔。“儿童学哲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马修·李普曼,1974年,李普曼就创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IAPC),专门研究并改进“儿童学哲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是运用“团体诘问”的教学法教授儿童通过讨论来提升其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儿童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本书中,费舍尔阐述了儿童学哲学的意义、优点,李普曼理论的依据、观点以点如何运用。根据其观点,儿童学哲学是通过团体诘问的方法推进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理想的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教师或主持人的责任是创造进行讨论的氛围,对讨论的观点不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让儿童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提高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关爱性思考。该书并提出“儿童学哲学”课程促进数学、文学、历史等诸多学科的学习质量

从书中可知,欧美进行“儿童学哲学”课程实践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中国似乎尚没有哪所中小学开设了类似课程,国内的班级设置结构也很难进行实践,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实践,其理念和思路也可以引用到亲子阅读中。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团体诘问”的操作方法:

(一)座位安排。

理想的讨论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如果人数太多,可以分成几组,或在讨论的某个过程中以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讨论。

(二)开场陈述。

特定的开场陈述应提供一个进行思考的挑战性情境,并足够有深意或具挑战性,这样才能吸引参与集中精力。应当为诘问营造出表演性质的效果,能激发儿童创造的、批判的或想象反应。

(三)列出可讨论的问题。

让参与者有时间思考、思索和疑问,可以在诘问的任何时段进行。儿童自己提出问题,或学会对开场陈述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提问者的名字写在问题的旁边)。

(四)选择讨论的问题。

抽签、教师挑选、学生挑选、按顺序挑选、投票、最大化选择等。

(五)诘问规则。

培养团体诘问意识的第一步,是思考制定对讨论课有关的规则。规则被团体成员确认后,就会作为备忘录作为大家一致同意遵守的规则。在讨论中,所有成员都有责任监督规则的遵守情况,也可指定一人作为裁判确保规则的遵守。

(六)促成讨论。

讨论的内容可能是重复的、不相关的、应付的,教师的工作是鼓励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促成对话的进行。教师需要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过程的思考上,不断提出“为什么?”、“你……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保证儿童一旦思考就要考虑思想过程并运用推理,

(七)倾听并做出回应。

促成讨论的技能包括听和回应,主持人和儿童都需要训练才能提高这种能力。

(八)引领讨论。

主持人在引导诘问时要注意:集中围绕讨论重点;询问各种想法的生成理由;展现各种想法的联系以及与新想法的联系;鼓励儿童对别人的想法作出回应并加以发展;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而促成的讨论因素做出肯定。讨论结束时,恰当地表明要结束讨论,如对讨论进程作概述、给出最后的评论、让儿童对讨论作回顾。

(九)回顾讨论。

回顾是讨论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个人对讨论过程、内容和回应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儿童确定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以及他们采用什么办法能在将来更好地讨论。

回顾的问题可以是:

1、我们提了许多问题吗?哪些是好问题,为什么它们是好问题?

2、我们认真听了吗?每个人都听到其他人说什么了吗?谁听得认真?

3、我们表达得好吗?解释得好吗?谁说得好?

4、我们轮渡表达观点吗?彼此相互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吗?我们对促成别人的想法有帮助吗?

5、我们给出了什么理由?我们想到了不同的理由吗?那些理由是很好的理由吗?

6、我们提出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变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善了什么想法?

7、我们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讨论能帮助我们对任何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吗?我学到了过去不曾知道的东西吗?

8、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吗?为什么?

9、这个讨论有哲学意义吗?在哪方面?

10、通过讨论我们有进步吗?我们将来怎样讨论得更好?

儿童读书笔记6

每个人都会丢东西,可小马虎呢?他又丢了多少东西?听刘秀山老师讲一讲吧!

小马虎在贴《遗失广告》,上头写着:9本作业、3只蟋蟀,+-×÷数学算式……他用书包当球门,一个星期丢了四次。去阳日活动发现少了队员,原来没有数自己。太厉害了!可是他寄信忘写地址,还投进了果皮箱!好马虎的孩子。就因为马虎,他的住宿也不咋样。唉,连他最好的朋友影子也走了。小马虎丢了这么多东西,他心中可急坏了,但他又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撕下来才可以读懂上面的意思!

文中说,小马虎学期丢了很多东西,最后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我们千千万万不要向小马虎学习,丢三落四的.人,最后一定是一个小邋遢的。所以,我们的敌人是马虎,我们的朋友是认真,是不是?因此,我一定要改掉马虎的毛病!

儿童读书笔记7

我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终于把这本《爱的教育》看完了。读完后,我被书中的爱深深感动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安利柯,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宝莲灯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其实这个社会太值得爱了。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月故事中——万里寻母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简单朴实,但却流露出母子之间的爱。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想到妈妈平日对我们的爱,我不既有点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到脸红。就拿平日的我来说吧!我每天一回到家,就把书包扔到一边去。妈妈则轻轻地把书包捡起来放好,又习惯性地唠叨了几句,就问:“今晚吃什么啊?”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妈妈好烦,因为我总说随便,那妈妈还问来干嘛?我没有立刻回答妈妈。现在想起来也有点后悔!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感受到社会上的爱。而且我还读懂了妈妈的爱!

儿童读书笔记8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1、“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补偿我们的缺憾。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2、“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就读于小学6年级。他的成绩很差,但他毫不在乎。他有着非常不幸的过去,因为患有佝偻病,他到了3岁才会走路。快到4岁时,他才会说很少的话。到了4岁,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康复的希望很渺茫。他的母亲并不相信,她将孩子放到一家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但孩子并没有取得多少进步。男孩在6岁时开始了学校生活。在入学的头两年,他在家里接受了额外的辅导,所以他可以通过学校的考试。他还设法完成了3年级和4年级的学业。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总是显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在这么多的同学中,他只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两人有时会一起去散步。他觉得其他孩子都很讨人厌,无法和他们建立关系。教师抱怨他的算术不好,也不擅长写作,尽管如此,教师还是相信他可以在学习上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成就。

3、“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

根据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的能力发展,很明显男孩接受的***并没有基于正确的诊断。这是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简而言之就是他有自卑情结。男孩有个哥哥,各方面都很不错。他父母甚至宣称他哥哥不用学习都可以考进高中。如果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就有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这么吹嘘。但毫无疑问,不学习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而那些在学校没有专心学习的孩子就不得不在家里继续学习。

4、“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5、“他总是试***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我们试***用愉快的方式和男孩开始聊天,在此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男孩完全丧失了信心,不是因为他颤抖的身子和苍白的脸色,而是因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小细节。当我们问他多大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回答:“11岁。”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回答看成偶然的口误,因为绝大多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这样的错误是有潜在原因的,有很多迹象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结合他的回答,我们仔细回想儿童的各种经历,我们感觉他总是试***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6、“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重构男孩的人格系统。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完成既定的任务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如别人,难以与别人进行竞争,他心里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把自己年龄说小的举动正好体现了他感觉落后于人的心理状态。虽然他回答“11岁”,但实际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能连5岁的孩子都不如。他非常确信自己能力不如人,以至于他试***使自己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这种假想的落后。

他白天仍会尿裤子,无法自如控制自己女生性欲强的表现的大小便。如果儿童相信或希望自己仍然是婴儿,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7、“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男孩家里有位保姆,她在男孩出生前就已经来到这个家庭。她对男孩充满了爱心,只要有可能,她就取代男孩母亲的位置,充当男孩的后盾。我们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男孩的生活被照料得很好。我们还知道他早上不喜欢早起,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床上起来,他的父母向我们描述这一情境时浑身上下透露着嫌弃。我们的结论是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然而他的保姆却说他很想上学,因为当他生病的时候也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其实上量这和我们的结论并不矛盾,真正要弄清楚的是“这位保姆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答案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当男孩生病的时候反而提出上年少的梦想学的要求,是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保姆会说:“你不能上学,因为你生病了。”然而保姆并没有弄清楚这似是而非的矛盾,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孩的言行。诸多事实表明这位保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男孩的内心想法。

8、“拿(偷)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

男孩被送来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另一件事。他从保姆那里拿钱去买糖。这再次说明他的行为像个小孩子,因为拿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男孩通过这种行为向家人表达:“你要好好照顾我,否则我会调皮捣蛋的。”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会制造各种状况使得人们围着他转。如果我们将他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对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他可以在家里让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在学校,人们不可能像家人一样围着他转,所以他的策略在学校没有取得成效。

9、“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

我们已经清楚男孩行为的原因,问题是如何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男孩来咨询之前,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发展缓慢、落后于人的孩子,实际上他并非如此。只要他重获自信,他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完成各项任务。然而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他用各种行为表达自己的自信不足,教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不好、散漫、缺乏交际能力等。”他的信心不足显而易见,几乎明眼人都能觉察出来。外界环境也不利于他的自信心发展,要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困难。

10、“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

在填写了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开始这个案例的正式咨询。除了男孩本人,其他相关人员都会分别被邀请过来参与谈话。首先是他的母亲,她早已对男孩放弃了希望,只是希望他可以继续生活,补气最终可以找点事情谋生。其次是他的哥哥,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这男孩自然没有什么想法。但这有点不寻常,当即将步入成人阶段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时,这确实很值得探究。当然,儿童长大以后一般不会真的从事他们小时候选择的职业,但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心里有想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自己的.行为。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例如有些儿童会渴望成为司机、守门员、售票员,或者其他自己听过、见过的职业。如果儿童缺乏一个肉眼可见的目标,我们可以怀疑他缺乏放眼未来的志向,沉湎过去,也就是说他想逃避未来以及与未来相关的问题。

11、“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

这看似与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论断相矛盾。因为我们曾说过儿童具有追求卓越的特性,我们一直在证明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想变得比别人强大,想有所作为。但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截然相反的孩子,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案例的情况呢?心理活动并不简单,它的发展背景错综复杂。如果希望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简单的结论,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因为这些复杂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才会发现与表面事实截然相反的真相。例如,男孩的行为在倒退,因为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最强大、最安全。可见,除非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否则似是而非的情况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12、“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

实际上这类孩子也追求卓越,只是他们的方式比较荒谬。当他们还是很弱小、很无助的婴儿时,外界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这段时光是有史以来他们感觉最强大、最有权力的日子。这个男孩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孩子无法面对对他有所要求的真实世界,也无法面对对他有所期待的未来。所以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久而久之,他可应对的情境所剩无几,只剩下极其受限的几项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他也追求卓越,追求他人的认可,但是这些追求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跟需要依赖他人的小婴儿所追求的认可差不多。

13、“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参与谈话的人员很多:男孩的教师、母亲、哥哥、父亲及我们的同事。一连串的会议工作量很大,如果我们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会节省很多工作量。这并非不可能,但也不容易。因为很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惯用旧的方法和理念,认为心理测验太荒谬。不少教师害怕心理测试会限制他们的工作方式,甚至对他们的工作横加干涉。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不是一门可以立马上手的科学,我们必须进行潜心研究和实践。然而,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要接受新知识,开放宽容很重要。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对新的心理学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明智的,虽然这种新观点似乎与我们一直秉持的观点相悖,但长期来说会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我们没有权利直截了当地否定教师对男孩的评价。情况很棘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4、“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

根据我们的经验,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几乎没人知道发生画虎村了什么,但是至少男孩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可以进入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在新学校,他可以努力不让别人对他形成坏印象,不要让自己再被别人轻视。具体操作不太容易,但总体来说家庭环境的支持很重要。此外,每个个案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一帮精通个体心理学的教师可以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个案,并且在学校里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样的个案处理起来会容易很多。

儿童读书笔记9

我津津有味地读完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著的《快乐王子》,被书中的王子和小燕子深深地感动。

“快乐王子”的塑像原来立在市中心,原来身上缀满了薄薄的春金箔片,他的眼睛是两粒闪亮的蓝宝石,一颗大大的红宝石在他的剑柄上闪闪发光。可为了辅助清苦的人们,他在小燕子的辅助下,把纯金箔片和宝石送给了需要辅助的人们。最后,小燕子最后冻死了。而快乐王子也破烂不堪了,最后被拆除了。虽然他们最终死去,但他们始终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没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也得到快乐。

我从快乐王子身上,不禁想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在桃李满天下是最快乐的,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坚强拼搏后得到冠***,不仅给祖国和人民争得荣誉,而且自己也流下了快乐的泪水。我经过五年的勤奋练琴,终于通过钢琴七级考试的时候,是最快乐的。

快乐是在付出中的得到的,你付出得越多,你得到的快乐越多。让我们每个人都快乐地生活!

儿童读书笔记10

《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分为3本,分别是上、中、下。每本书都有四个内容组成,而我读的这本正是其中的一本(下)。

我对当中的.一个部分很感兴趣,这个部分就是***事航天。里面说永不落伍的步***就是中国的新5.8mm小口径突击步***,而且中国的狙击步***是能够一***致命的。这本书说火箭的运用很广泛,种类也很多,不仅可以民用还可以***用。比如说,节日焰火用的火箭和把人类带上月球的巨型运载火箭等,都是火箭家族的成员。

你知道激光武器吗?它是可以直接利用激光的巨大力量,在一下子的时间当中让某个东西进行伤害或摧毁。激光分为低能激光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这两大类。

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我只说了这本书中的两小段,而且我认为这本书里面的知识非常广泛,所以我建议大家也读一读。

儿童读书笔记11

<爱的教育>: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儿童读书笔记12

读了学校的《童心颂·校园墙上文化读本》,我被书中的“小故事大道理”给震撼了。特别是其中的一篇寓言——《不可忽视的“小”》让我有着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也经常犯小错误,而这篇寓言给了我很大的提醒:“朋友,请不要对小事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别让它成为你人生路上的遗憾!”文中挂面厂的包装袋就是因为把“乌鲁木齐”多加了一点,变成了“鸟鲁木齐”,让16万人民币付之东流。就因为一个科学家把小数点点错了一位,就那一个点,差点让那位宇航员失去生命,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

在生活中,我考试时也是如此,有一次,我语文语基考了59。5,我非常的高兴,我把试卷带回家给妈妈看,妈妈也很高兴,随即对我说:“如果你魁梧的‘梧’多写了那一横,你不就满分了吗?”“妈,一个小错而已,不用那么计较吧?”这时,妈妈的笑容消失了,脸变得严肃了,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刘晟,如果你这是高考,就差了一个0。5分,那排名的差距就不是1名2名这么简单了,你不知道,就因为那0。5,有多少人被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拒之门外啊!听妈妈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后悔没多写一横。可没过多久,我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可是自从看了这个故事,我彻底改变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将来当飞机设计师的话,那么,一个小数点就是几百人的性命啊!所以我看了这个故事以后变得认真了,再也不会忽视小事了。

一粒微小的`沙子,会给你继续走路带来困难;一件小事,或许会给你以后的日子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朋友,请不要对小事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别让它成为你人生路上的遗憾!

儿童读书笔记13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本名叫《爱的教育》的书,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本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故事里有善良的卡隆,他喜欢帮助弱小的同学;有聪明懂事的德罗西,他学习很好,但从不骄傲。可我最喜欢的人是可莱谛。因为可莱谛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把柴搬到货车上,然后回家把咖啡烧上,坐在椅子上写作业。等咖啡烧开后,可莱谛把咖啡端给生病的妈妈喝。而且还帮妈妈盖好被子。我觉得可莱谛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通过《爱的教育》这本书,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要刻苦学习,还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儿童读书笔记14

这是一个关于小熊和小老虎的故事,小熊和小老虎住在河边的一棵大树旁。他们的房子很小,但是有一个烟囱。一天,从河上漂来一个箱子,从里面散发出好闻的香蕉的味道,箱子上还写着“巴拿马”三个字。小熊和小老虎都被吸引了,于是一起去寻找巴拿马。他们问了很多人,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巴拿马。有小河,有大树,还有一幢带烟囱的小房子。不过,小熊和小老虎暂时还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

这本绘本用简洁的语言和可爱的.插***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我们总认为哪里飘着“香蕉味”,哪里就是自己心中美丽的“巴拿马”,却常常忽视了眼前的风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自己所处的地方,还要走远一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吧。也许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发现,你居住的地方竟是那么美。

儿童读书笔记15

《***儿童》这本书共用三个篇幅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第一篇:尊崇天性。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的限制儿童的游戏。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孩子的安全。游戏当中孩子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世界,扭打、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就会担心孩子别磕着了、碰着了。其实,老师的担心也是源于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老师去限制孩子的游戏,游戏中是让孩子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师就会设置很多的框框来要求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

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乡村的回忆是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趁着夜色,常与同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累了就围坐在大人旁边纳凉,享受着扇子传来的习习凉风。缠着村中的长者讲故事,那是何等的乐趣。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天冷了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担心孩子着凉,天热了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等等。真正适合孩子出外游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和家长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吃饭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衣服脏了就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把衣服弄脏了等等。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笼中的小鸟,毕竟圈养的鸟儿是不能成大器的。

第二篇:***儿童。

陶行知的六大***说:***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可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绘画活动。老师说今天的主题为《美丽的大海》主要是教画轮船。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老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轮船,欣赏、教画,并让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画在画纸上。一个孩子迟迟不下笔,老师问:“为什么?”他回答:“美人鱼漂亮!我想画美人鱼!可是我不会画。”老师既苦口婆心又严厉地劝阻孩子:今天学的是画轮船,美丽的大海上怎么能不画轮船呢?所以这个孩子的作品便是勉为其难画出的轮船。

如果,老师告诉这个孩子美人鱼就是把一半人和一半鱼画在一起,也许他会画出人脸鱼身或者鱼脸人身的美人鱼来,说不定还会画出一个热带鱼形象的美人鱼来,我想这也许是最有趣、最美丽的童画了。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教孩子在画大海时总会说大海是蓝色的,要用蓝色的彩笔;小草是绿色的,要用绿色的来画……如有个别孩子画出了不一样的.色彩,老师就会说画错了。既然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让孩子自由想象创作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教育儿童为主题,也说培养创造性,但是我们老师、家长真的理解这一点吗?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做到了吗?

第三篇:走出误区。

从“三寸金莲”到“超前教育”书中的这些描述无不让人痛心与反思。在幼儿园中班,孩子已经去学了英语、钢琴、舞蹈、绘画,还有一些跆拳道、溜冰、快速识字等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总是前者胜。当前的教育环境使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费尽心思,一起交流时对于孩子在辅导班的成绩是津津乐道。家长们不知道,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多可悲的举止啊!

可现在幼小的儿童不就是任社会摆布的蛹吗?家长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为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超前识字、超前教育、过热的幼儿英语学习等不合孩子天性的教育却存在着,经久不衰。于是孩子在一项项兴趣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童趣。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应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同样作为教drink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育工作者,是否能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要***儿童,不是教师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他需要家园共同的合作。《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使儿童真正获得“***”,做家长的也要与教师一同转变观念,正本清源,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教育无痕,希望作者《***儿童》的呼声能深入人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像温和的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舒畅地呼吸、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20:0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12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书笔记   儿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