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精选7篇)

更新时间:2023-05-18 16:07:12 阅读: 评论:0

教育杂谈(精选7篇)

生活是最大的课堂,教育是最具像的爱。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杂谈(精选7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育杂谈 篇1

教育,从古代谈到今天。继续在谈,估计还要谈下去,并且永远会谈下去。

教育的范畴属于老生常谈话题,不新鲜,也不过时。何为好的教育?我认为,标准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认为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怎么样就不怎么样。只要能对教育发表看法的,都自认为很懂教育。像专家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简直是扯淡,张口就隐形对老师抨击。如果学生良莠不齐齐,残缺不全,心理障碍,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等等,那怎么来施教?这里还不包括遗传基因,也就是先天的禀赋。

从教二十多年来,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开始走上讲台,到现在的不惑之年。经历了三级教育环境,即最边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后到国道沿线的二类学校,最后又到城市重点学校。一路走来,一路感受,一路思考,一路分析,发现差别肯定有,优点也更多,平分秋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边远农村学校,学生淳朴,家长善良,尊师重教风气良好。沿川一带,夹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既知道城市教育,也明白农村教育的短板。学生成绩不优秀了,在原学校就读。优秀了,举全家之力,转进城市学校。而城市学校的学生,千差万别,素质各异。与家庭,与学校,与接触的社会环境有重大关系。下面重点谈谈城市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通过上海到泰州调查了一个班64名同学,从农村进城专职供孩子读书的有22名,把房买进城但不在城里工作的有17名,城里老户的5名,干部家庭的11名,还有外地来这个城镇做生意带孩子读书的4名,其他5名。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分析,发现:

一.把房租进城,倾全家之力供孩子的这一类型,孩子普遍行为习惯不好,无论从穿着,语言,待人接物,还是遵守班级纪律上,都不尽人如意。但也有很优秀的,不过占的数量不多。

二.把房买到城里,不在城里工作的这一类。有种优越感,身份变为城里人,表面脱离了乡村,其实还在乡里种土地,甚至好多蔬菜,粮食都是自家种的。只是搬到城里,用城里的自来水做着吃。这种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稍好点,就是偶尔有点不喜欢租房居的孩子。

三.城里的本土居民,这种家庭的孩子,对事对物,淡而无味。原因嘛,他们本来就是城里人,有种城里人看乡下人的眼光。孩子嘛,也就土著气很浓。也不排除更优秀的。

四.干部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很好,学习习惯也好,卫生习惯也好。就是受着家庭的宠爱,有种唯我独尊的感觉。从小在家庭中受宠,压岁钱也多,所以基本上都喜欢玩游戏。性格上比较脆弱,也比较自私,斤斤计较。可是,始终在学习上是班上的中流砥柱。

五.做生意在城里的,家长都在忙生意,孩子在散养。学习习惯比较差,自觉性也就差。孩子性格上就比较看重利益,凡事都谈条件,对自己有益没有。有,则积极去做。无,则推三阻四。

六.其他类型的,虽然形成不了主流,但容易跟风。没有主见,稍不留心就走偏了。

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第一位。决定孩子的起点,孩子的好多习惯,早早就在家庭中养成了。性格也就在家庭中塑造成型,好的性格就是一生中的财富。脆弱的性格,也就成了败家的温床。

至于学校的教育作用,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如果缺失,或者不完备,很难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彰显优秀亮点。可是,学校教育,也不容低估它的地位。因为学校是一个群体组织,学风端正成主流,就像一个染缸一样,把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大洗大染,染着染着就像那么一回事了。

如果家长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学校,或者教师身上,那就麻烦了。学校和教师严厉,抓的再紧,回到家一放松,又反弹了。这就说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一对孪生双胞胎。有着血缘关系,这血缘就是在家是孩子,在校是学生。为了孩子,忙碌着,起早贪黑,勤奋劳作。

现在孩子最怕吃苦,这是大家都见证过的。就是让他做作业,不是和家长谈条件就是和老师谈条件。曾今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谈这样的条件,当老师把作业布置完后,学生马上反应,提出,“老师做题不抄题目可以吗?”就这样的事,都怕怕,哎!

张思德观后感

还有,体质也令人担忧。现在学生一摔倒,不是骨折就是摔伤,很可怕的。并且都喜欢吃外面的小吃的,导致营养不良,家里做的饭也不喜欢吃。所以瘦瘦的,要么胖胖的。

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视,心理很脆弱。经不起过重语言的批评,也经不起难堪脸色的审视。要么离家出走,要么赌气不吃不喝,家长揪心,老师寒心。不知怎么了,我也想不通,现在孩子,大脑中到底想的是啥?通过部分学生私下了解,说是没有学习动力,没有诱惑,感觉学习没意思。这才是真心话吧!

这样说明,学生的价值观变了,对人生道路很迷茫,从而缺乏信仰。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没信心,越走越底气不足。这样,教师说的怎样美好,把他们的兴趣提不起来。由此产生好多问题学生,每天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义务教育均衡了,也难以应对这些问题,以后的路,还得谨慎走,慢慢走。

教育孩子是学问,做好教师是学问,做好家长更是大学问,期待各自认真去思考,去研究。

教育杂谈 篇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名目繁多的大学也随之兴起。人们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重金让孩子上学。陪考陪读的现象不在少数。在大都市里又是一股新生的群体。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初衷是好的,可往往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良好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忽视了幼儿教育,就像种葫芦的人一样,只顾葫芦不顾其它是错误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不知你见到过没有?一家人在广场散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小男孩刚学会走路,大人们看着他走路的样子在说笑着,突然男孩摔倒了,一家人蜂拥而上。好不热闹,又是哄又是劝。试想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每一次的摔跤,他都会有家长的搀扶吗?

时下许多低音歌曲关于家长和学生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千里寄脏衣,体现的是疼爱吗?坐飞机给孩子送水饺,那也叫关心吗?是谁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造就了衣食不能自理的生活习惯?又是谁为了见在***训中的孩子,给教官下了跪?这深深的一拜,震醒不了在温室熟睡的孩子。送孩子入学的家长们露宿校园,冰凉了谁的心?伟大的母爱,大爱无声。想当年孟母断机教子,造就了亚圣孟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培养出忠臣良将。现在的家长们尽自己的努力,无怨无悔的为孩子做着一切,换来的是什么呢?抱怨,牢骚,不满。孩子出门,父母一个劲的往行李包里装这装那,满满的牵挂和不放心。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不经历挫折,怎知做事难。不经历磨难,怎知路艰辛。当一位父亲开着桑塔纳去接孩子时,孩子的一句话为什么震怒了父亲,“你能不能把车开得远一点,来接我的时候不要停在校门口。”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如此重的虚荣心,值得深思。

当一个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初入大学校门,在打饭后却找不到了回宿舍的路,最终被送回家的消息传出时,我真的惊呆了。成绩固然重要,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测,也是现在学校标榜的话题,可得智美体劳同样重要啊,因为那关系到孩子如何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生存本能。

呼吁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其自由飞翔。给孩子一份信心,独自闯天下。给孩子一个环境,感受温馨,心不流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济腾飞,教育一定先行。

教育杂谈 篇3

爱心教育,顾名思义是爱心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爱护、关怀、帮助、尊重为宗旨,创造一种舒适、轻松、有爱的受教育环境,来合理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这里的教育,广义而言是培养受教育者对自然、个人、集体、国家等的爱心。狭义而言也就是学历教育。爱心教育是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比棍棒教育更胜一筹的教育与方式。

首先,以狭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一爱心为对策,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使其主动愉快的接受教育。而棍棒教育下的受教育者大多数是不情愿受胁迫的消极心理状态。据相关资料显示,积极的心理使大脑皮层活跃度大大提高,消极心理则严重滞缓大脑皮层的活跃度。人体各器官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指挥和支配,长期的消极情绪严重的伤害身体各器官的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等一系列疾病!从学习效率上来对比,爱心教育的优势不言而喻。另外,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吧。活到老学到老嘛!但是!身体是***的本钱,最后搞成书没读完人没了,糟践自己!

然后,以广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倡导爱。作为一个***的社会个体,除了要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这个已经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共识了。爱心教育下的受教育者体会爱、学习爱、并传播爱。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歌词是怎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美好的明天”。孩子们心智发育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弱。很多时候大人怎么做,他们就会照着学。他们会认为就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你想让下一代孩子们学会这种不理智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吗?棍棒教育体现的是一种自私、掌控、自我中心的人生态度。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还在震惊于心,深究其原因,就是变态人格惹的祸!希望覆辙不要重蹈。并且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无法在社会上活好,大家都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心理课上也提到过“自私的人是因为缺爱”。解决方法,爱心教育!孩子们缺爱你就给他们补充爱,让邪恶无处遁形。

综上所述,爱心教育优于棍棒教育!

教育杂谈 篇4

西方国家所倡导的对话教育是在重新审视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原理主张。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认为教师比学生聪明的错觉不仅表现为某方面、某阶段或年龄上的偏见,而且表现在已确定的价值教育方法上。教师控制着议事日程,局限于讲述他们所熟悉的概念和问题。教师常以为教给学生很多,而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少,因而使教师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对话教育则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授受关系以不平等为前提,发生这种关系的双方从一开始起就以“施恩者”和“受恩者”的面目出现,这种关系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突破功利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很难发展成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所谓的对话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家运动造句长与子女、学习者与所学对象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则是教师式的学生。此时,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教师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并存,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在真正的对话中,学习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对学习者而言,教师的收音机品牌作用不再那样至高无上。对教师而言,应以对话的形式让反面意见、旁观者的意见直接与其见解交锋,不以一言堂的权威架势吓唬人,反而会展示出真理的无所畏惧。这是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而实践这一理想关系的前提是教育者应该承认我们能够从“学生”那里学到与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的同样多的知识。教师必须认识到,在对话过程中,尽管教师和学生年龄不同,地位不同,成熟程度不同,但要平等相待。绝对不能在对话中说服对方,而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乐于对自己的意见表示怀疑。

对此,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不难看出,在对话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没有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也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如果教师不认识到学生的需要和他们一样重要,就不可能有真诚的对话。

这里有必要就对话教育的核心概念——“对话”展开进一步的阐述,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不是简单的问答,也不完全等同于“讨论”。因为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只是一种判断,而问和答的目标是单一化的,是向着被给予的一个目标前进的,“讨论”则是大家一起谈话的一种方式,在讨论中,目标本身是多元化的,它有自身的一套规则,有一种确定的研讨主题。虽然讨论在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但它决不能取代对话。对话,作为一种谢觉哉意识所换来的应是学生***思考的能力,作为一种教育培养是学生***的人格意识,作为一项原则激发的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经验、正进行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自身一部分的经验在教学上的重要价值。对话不是一种专门的科目,而是一种渗透于一切教学项目中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训练,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的本质在于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和在他人中发现自己。它的最大阻力是自我的丧失,其典型表现一是以权威的见解代替自己的发现,二是以表演性的自我代替真正的自我。

因此,在真正的对话中,学习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的。对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无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由的、开放的对话突破了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僵化局面。由于学生身心得到彻底***,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对话式的积极参与,只有把思考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和提供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衡量一个人所受教育高低的标准,不再总而言之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如果只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识,而不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不知道怎样应用,即使得到了完整健全的教育,也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知道它何以是这个样子;既拥有关于事物的真理,又拥有一套如何发现真理的真理。“对话”则是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只有具有关于对话意识的特殊知识的人,才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人;而只有获得这种知识和人才的教育,才是完整和健全的教育。可以说,对话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既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进行培养的;它通过对话,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并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自主和坚韧不拔。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这也是一种教育的理想,我们有必要批判性地接受并加以发扬光大。

当然,西方教育界倡导的“对话”理念所能带来的积极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我国的教育能否从中得到收益,关键在于:

在我们现今的教育中,必须具有对教育、教学方式本身的自我变革的决心。因为在师生关系中,站在优势一方的教师虽然也说“对话”,但若没有相当的自觉意识的话,就不会得到作为“弱者”的学生的信赖。得不到学生信赖,也无法产生真正的对话。因此,我们必须在师生之间树立强烈的对话意识,其前提条件则是必须消除教师或学生中心意识。这就是说,一个有对话意识的人所进行的对话,决不是要消灭一切与我不一致的人的意识,更不能因为别人同我不一致,就要千方百计地取消这种不一致。对话意识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的不一致乃是这个多样性世界的自然,一切与我们不一致的人和观点不仅都有权利存在,而且很可能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有利,因为同那些与我们不一致的人或物对话,可以生成新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没有对话意识,即使使用了纯熟而优美的语言,在谈话中有问答形式,问答中花样百出,那也只是机械的问答——没有对话意识的问答,绝非真正的对话;有了平等的对话意识,有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关生和共存的愿望,即使不用问答形式,也能造成一种丰富的对话。

强调对话在教学中的意义暗含着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这些正是有效的、高质量对话的前提。同时它也内含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的要求,即对教师而言,上课是对话,是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是教授;是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因为,对话是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话而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因此,对话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演课堂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则要敢碰书本上说的、教师讲的,敢于怀疑。这无疑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对话压力感,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对话的压力感又会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涉猎知识,***地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杂谈 篇5

“硕硕,你怎么又拿手绢抹桌子了?快放起来。”课间,看见硕硕手里拿着手绢,站在新来的小朋友金磊的桌子旁边,我就生气地问他。因为,前两天手绢脏的特别快,后来发现有的孩子拿着手绢抹桌子,我对孩子进行了教育,正确区分了手绢与抹布的作用,再没发现有孩子拿手绢抹桌子的现象。这会儿,看见平日调皮的硕硕又拿着毛巾,我以为他又拿着抹桌子,所以很生气。硕硕不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又用手指了指刚刚大哭后又在轻轻抽泣的金磊。这时,旁边的忙着的翟老师插了一句:“硕硕是用手绢给金磊擦眼泪的` ,不是抹桌子。”好像要证明翟老师说的是真的,硕硕靠近金磊,左手搂住金磊的肩膀,右手举起手绢,轻轻地擦了擦金磊的眼睛,还歪着小脑袋,一脸认真地对金磊说:“我来帮你擦眼泪。”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样子。

“硕硕真是个爱帮助小朋友的好孩子。”原来是我误会了他……调皮的孩子也懂事了,我高兴极了,赶快走过去,给了他一个“大拇指”,硕硕挂起了手绢,挺着胸,抬着头,得意洋洋地回到座位上去了。

后来,如果有的小朋友哭,拿手绢给他们擦眼泪的一定是硕硕。

真的,有时候,调皮的孩子更惹人喜欢。

教育杂谈 篇6

开学了好几天,学生早去学校,可是学校还没有正常上课。每天就是几个老弱病残的老师还在坚持着。他们是教育的先进模范,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生。到了暮年,还坚持在教育岗位上。

早听说城里要来几个模范老师来我们乡下支教,我们早就盼望他们到来,因为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资讯和动态。

每天我们都要上十节课,从早晨到晚上八点,一直耕耘在课堂。整个人就像老黄牛围着学生。回到家,人已经累散架了。

我们学校算是很不错,每个人可以只带一门主课。在乡初小,一个老师要带三门主课,就备课就够得备了,还批改作业,老师忙得够戗的。往往老师上完了这个班,马上又另一个班。到了晚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也好不了那里去。去年有一个班,五名同学考了五十分。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到高中,这样恶性循环,学生在开始没有弄懂,随着知识的加深,学生学得越来越没有劲,从五六年级这样苗头就出现,学生在上课时睡觉的现象屡次出现。

只要有一点空余时间,学生就会去网吧上网,外面的诱惑力太大了,就连大人也无法受得住诱惑,学生的心完全不在学习上。他们也能捕捉流行的色彩,他们也学得社会人士染着头发,甚至于抽着烟。他们过早地感受了社会带给他们的气息。

每次看到学生因成绩很差而退学,心里真的很痛,他们还那么幼稚就早早离开学校。他们离开学校还可以干什么呀,他们那幼嫩的肩膀能扛得起多少重量。难道这些不是教育给他们带来的痛吗?难道这不是教育改革带来的创伤吗?

遇到学生有退学的想法,我总是极力地劝说他们。他们对我说:“老师,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我们学不进,上课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读天书一样。因为我们不懂,只有上课时睡觉。”听到这些心里一阵酸楚。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次考试。听说参加考试可以转正,认为多年的愿望可以实现了。报名费就要交二百,一个月才几百元,那就用了工资的一半。可是名额只有三十七人,报名却有几百人,几百人为了争这小面包。明知道用心血的二百元打水漂,还是为了渺茫的希望去拼。最后拼得头破血流。因为那里早有门第之争,单薄的势力怎么也拼不过门第之争。

早听说可以加工资,可是遥遥无期。最后也只有失望。风终于能吹进干涸的地诘问是什么意思带,可是也只能加那么一点点,只能满足一下人的虚荣心。别的地域加了的是我们好几倍,彼岸与此岸他们的工资相差很远。武汉老师工资补贴是我们的几十倍。我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邻居的一个民办老师,辛苦教了几十年,从青丝教到白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到最后民办老师一刀切,断了他们那么一点点奢望,也断了人间的冷暖。一两百老民办老师就是回到了家,他们是多么留恋工作一辈子的讲台,他们奉献了多少,也憧憬多少。可是到头来留下的是绝望与伤痛。

每天,看到那个老民办老师背着蛇皮袋去捡破烂,佝偻着身躯,衣衫褴褛,谁见了不寒心呢?

命运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奉献,没有收获。

看到这些惨象,师专的学生都不愿意当老师,微薄的工资无法养活一家人。现在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国家三申五令地提高教师的地位,可是春风也有吹不到的地方。

春风,何时能吹到每一个角落?能让生活在同一太阳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

教育杂谈 篇7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形、***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让阅读启发创造·启发学生的想像

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展开想像:诗人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像,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备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备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机、校园网、多媒体终端教室已建成的情况下,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备课进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全部进行电子备课。老师们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立体备课,板块教案的宗旨,既为备课提供了方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一名语文教师在上古诗《咏柳》一课时,学完本诗后,直接在教室的多媒体平台上点击电子教案中拓展内容的***,学生就可以看到某网站中关于春天的所有古诗,***片、文字和音乐并举,美不胜收,学生自然而然就开始了吟诵积累。这样,既节省了大量做课件的时间,又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查找和使用资料的方法。

感悟诗情 绽放激情

绽放诗情,以写促读。初中生处在青春期,他们对生活、对人生都充满好奇,充满憧憬,可以说他们具有写诗的天时地利。所以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冬天手指脱皮引导学生涉足诗句。

如教《咏柳》,就教学生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咏粉笔、黑板、小草等,让学生绽放诗情,尝试诗歌创作,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诗的广泛阅读和深入理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聚焦开放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求老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开放课堂,在新教材实验中,如果仅有了开放的教材,却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明确方向,那必定会走老师一言堂的老路。因此课堂的开放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把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教学。

比如,在教唐诗《咏柳》时,我觉得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把无声的文字描述化为有形的画面,使抽象的内容更清晰,更生动。对于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强、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给孩子表演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形象进行再创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古诗教学五趣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实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自己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欣赏景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如在教《咏柳》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联想那九九艳阳天柳条吐绿的情景: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

灵活运用语文课堂突变

课堂突变,因其偶发性、多样化,应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无法可循。这里不妨列举数法如下:峰回路转法。

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打坌,或师生讨论问题时,出现了新的知识点,或者是其他原因,致使教学重点产生了偏移。这时教师就要认真对待异峰的突起,大暑假要不然课堂就会出现断层。教师不妨由此及彼,抓住异峰与教学内容的共通点,巧妙的引回原路,步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如分析《〈咏柳〉赏析》一文,在分析《咏柳》诗时,本来让学生明白它从体裁上分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分属于咏物诗,然后回忆一下《出塞》一诗就可以了。但这时有个学生打断话头,大声问起绝句与律诗的不同来。此时教师就不能像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不悦,怒目而斥,而应相机回忆几首唐诗,略加比较,再转回到课文中来。

借助网络媒体 优化古诗教学

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学远离现代生活,难度较大的古诗时,借助网络媒体,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以教学《咏柳》为例。学生都见过柳树,但在头脑中难以形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表象。学生点击进入早春柳景,眼前出现早春时节,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柳条一缕缕垂入水中,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的迷人画面。学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有如身临其境。这时利用长镜头,让学生理解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绿色的新叶,看上去好象碧玉装饰成的;又通过特写,形象地表现出从树上垂下来的柳条象绿色的丝带,从而理解了绿丝绦与诗人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当耳边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教师再吟诵诗句时,学生的情绪随之流露,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反复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品味着诗中所表达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探索创新之路 引导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咏柳》这一古诗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公园里,让他们围着柳树上课。当我问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什么意思时,学生们抬起头,举手指着那棵高大的柳树;讲万条垂下绿丝绦时,他们用手轻拂倒垂下来的柳枝;讲不知细叶谁裁出时,我要他们观察并说出柳叶的形状,学生们都细心观察,踊跃发言,有的说柳叶像手指、眉毛,还有的说像老师的发夹、水中的小鱼;讲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大家又用手轻轻摇动眼前的柳枝,仿佛春风在吹拂。此刻,诗好像不是在课本上,而就在眼前,不是诗人作的,而是学生们心中流淌出来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兴趣、探索、思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于职责 勇于挑战 善于发现 乐于创新

老师还需要观念更新。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课程改革,它凭借的基本力量是教师,这意味着教师将在课程改革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拥有者,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就是知识的化身,就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然而,在信息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新课程体系较原来的课程体系也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因而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中走出来,逐步实现四大转变,即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由蜡烛向果树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这,无疑是一场挑战。所以教师应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教育和教学,把教育教学变成一种生活。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正值学校附近河畔的柳树萌发新叶。这无疑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笔者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河畔观柳、谈柳、赏柳让学生真正融入自由欢畅的环境,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们一个个轻松愉快、心驰神往。令笔者惊喜的是,后来还有不少学生又去了河畔,他们有的拿着画笔去画柳;有的带着相机去摄柳;甚至还有学生折了几根柳枝带回家,说要看看插柳柳成荫他们一个个简直都成了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园艺师自由氛围的创设和教学内容的生成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洋溢着诗情画意。

阅读教学与创作

以往的教学,阅读与写作通常是分离进行,形成了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写作的枯燥、单调的教学形式。结果是读无目的,写无意义,于是乎,语文教学出现用时多,效果差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的范例功能,引导学生适机进行模仿创作。

如教学诗歌《咏柳》,不仅要弄懂诗境,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还可引导学生从咏柳到画柳,直至赞柳,赞春天,赞大自然。

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外活动是学生口语交流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乐趣至关重要。

如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河边,来到田野,欣赏春天大自然的景观,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欲望。回到学校后,让学生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教师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不要死死抱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而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做到校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文本内外交融,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渠道。

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的开发中。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减与否,均要依据校情、班情、生情作出适宜的安排,切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利用课程资源而言,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的联系,让报刊、影 视、广播、网络、民俗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视野。

笔者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正值学校附近河畔的柳树萌发新叶。这无疑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笔杭州西湖有多大者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河畔观柳,谈柳,赏柳让学生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们一个个轻松愉快、心驰神往。令笔者惊喜的是,后来还有不少学生又去了河畔,他们有的带着画夹去画柳;有的带着相机去摄柳;有的拿起笔写柳;还有的学生甚至折了几根柳枝带回家,说要看看是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一个个简直都成了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园艺师教学内容的开放和生成使语文教学洋溢着诗情画意。

多媒体教学古诗四步走

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录像,让学生感情诵读,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咏柳》时,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通过CAI课件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动感的***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

仍以教学《咏柳》为例,在学生 赏读诗歌《咏柳》后,教师通过CAI出示与诗歌内容相近的录象后,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的柳树,这时的情感与语言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机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奔放热烈的感情跃然而出。

诗化语文教学 培养语感品质

拓宽诗意的学习视野。语感品质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伸至课外,拓宽视野,丰富体验,为其形成良好语感品质提供条件,可以让学生坚持每日的佳作摘抄,佳篇美读,每日一句的积累,每周的小报一览。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感、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教学《咏柳》一诗,在学生领略了初春柳条乍绿的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收集其他颂春的名诗名句名篇,利用一节语文课时间,指导学生将教室打扮成春天,然后在其中吟诵春天的佳篇、好诗、妙句,教室里春意浓浓。在以后的关于春景的习作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一次的积累。通过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日积月累的诗词篇章,提供了学生许多亲身感悟文字规律和意蕴的机会。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16:0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097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杂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