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3-05-18 14:31:58 阅读: 评论: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ldquo学做糕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下面是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篇1

基本资料

【注音】bú xiào yǒu sān ,wú hòu wéi dà

【解释】后:后代。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断了祭祀祖宗的香火最为重要。[1]

【出处】《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中性词。

【近义词】香火断绝、 后继无人、 绝代无嗣、断子绝孙

【反义词】传宗接代、 代代相传、 香火不断

【英语翻译】No posterity is the greatest of the three unfilial acts。

相关出处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②,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充电慢为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了一样。”

注释:①不孝有三:据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无后为大”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②舜不告而娶:传说舜的父亲凶狠愚蠢,舜如果告诉他娶妻的事,肯定得不到他同意。不禀告不合礼,没有后代又是最大的不孝,两相权衡,只好“不告而娶”。

孟子有关孝道的超强记忆法这一论述,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深深植根于汉民族传统的信仰。汉民族传统信仰为“敬天法祖”,所谓法祖的'观念表达了汉民族的灵魂观。有限的肉体生命是人类观念领域最深层的焦虑,各民族都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寻求生命无限延续的方式是人类古老的共同追求。汉民族的灵魂观既不同于来自印度的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也不同于把一切归结于上帝意志,追求末日救赎的基督教观念,而是强调了顺应自然,寄望于人的生命能在后代身上得到某种延续,由此产生了汉民族独特的祖先祭祀传统。人死而灵魂不灭,后辈的祭祀使先人的灵魂永存,而先人的灵魂世代保佑后人的观念由此产生,早在灵魂重量商朝就已存在的祖先祭祀在周朝正式确定下来,成为汉民族的信仰形式。由此,产生了对传后的重视,对于传统汉族人而言,无后意味着死后无人奉祀,意味着生命的真正意义的彻底断绝,意味着深深的绝望。所以,对汉族人来说,不努力娶妻生子而导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篇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正确意思为:不孝顺的表现形式有三个级别,以不尽后辈的本分和职责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对这句话误解为:不够孝顺的做法有三个,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这显然不对,等于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孟子比孔子晚出生大约200年左右,如果把“儒家学说”比喻为一栋房子,把孔子看成是为儒家学说打好地基并设计好基本框架的人,那么,孟子就是把这座房子建造起来的人,他对儒家学说的贡献、发扬和传播不亚于孔子。

所以,后人把孟子跟孔子并称为“孔孟”,孔子被称作“圣人”,孟子则称为“亚圣”,在儒家学说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跟孟子有关的故事很多,如《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孟子欲休妻》、《五十步笑百步》等等,这些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孟子在成长之路上,是如何一步步成熟起来的,而这些,都离不开孟子母亲仉氏的谆谆教诲。

孟子不仅是大思想家,并且是成就很高的文学家,留下许多著作,收录在《孟子》一书里,这些篇章里有很多振聋发聩的名言,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要阐述的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样是孟子的`名言,出自《孟子离娄上》一文,整句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很多人断章取义,以诈传诈,把这句话理解为:不够孝顺的做法有三个,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并且深以为然。

实际上,也怪不上误解者,这个解释来自东汉著名经学家和画家赵岐,他是研究孟子的专家,有《孟子注》传世,在这部著作里,他把“为后为大”解释为: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赵岐又是汉献帝刘协的议郎,相当于帝王的专职顾问或老师,他说的话很有分量,在当时有很高的权威性,他的言论被人们当作金玉良言来看待,因此,他注解的释义从东汉末年就开始流传,直到现在,许多人还认可他的解释。

赵岐还对肉咪咪“不孝有三”进行了解释,他认为:

一不孝是盲目地顺从父母,即使父母的言行有错,也不及时指出,仍然对其唯命是从。

二不孝是不愿安全主题绘画赡养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视而不见。

三不孝是没有娶妻生子而断了家族的香火。喜剧之王影评

实际上,赵岐的有些解释偏离了孟子的本意,他只是从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层面解释了这句名言,这跟他是经学家的身份有关。

要正确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需要从两点做起,一是结合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二是结合这句话的后半句。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用11个字来概括,仁、义、礼、智、信、勇、恕、诚、忠、悌、孝。

尤其是“仁义礼智信”被看作是根基,“仁”指仁爱之心,“义”指要有义利观,“礼”指知书达礼,“智”指有智慧以及使用智慧的能力,“信”指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春秋时期,孔子看到周王朝建立起来的“周礼文化”被频繁的争战破坏后,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就大声疾呼:社会礼崩乐坏了。于是,他着手建立另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

孔子首先指出,一个人不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一定要具备“仁爱之心”,它是做好人的基本素养。

“仁”和“义”通常连起来以“仁义”这个词汇出现,被孔子用在了“为***以德”的***治观点上,服务于***治层面,主张统治者要以道德教化来治国,方可赢得民心。

孔子所说的“礼”,则是礼教精神的体现,不仅能服务于上层建筑,细化到每一个人身上,还能约束每一个人形成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与生活作风,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傲慢无礼、刁蛮任性,势必要引起周围人的反感,落下内外交困的局面。所以,重视礼教精神非常重要。

孟子当然明白孔子的思想,因此,他延续“周礼文化”以及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阐释了自己对“孝”的理解。

孟子把不够孝顺的表现分为三个级别,一不孝是&ld母爱是quo;不能事亲”,指不能赡养和孝敬父母,不能关爱家人。二不孝是“不能事君”,指不能安分守己,对君王做忠义之事。三不孝是“不能立身行道”,指无法做到勤学好问,提高哪些食物回奶自己修为,而成为道德楷模。

当然,孟子所说的“三不孝”,是后人结张鹤立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前后语境总结而来。

孟子当时是在评价舜在结婚这件事情上自作主张而说了这句话。据传,舜帝父母的口碑不太好,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上妻子,后来,舜帝遇到心仪之人时没有告知父母,自行娶了妻。

至此,就能理解了孟子这句名言的真实意思,是对目无尊长之人的批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原文里,是“无後”两个字,它跟“无后”通假,引申为“无尊”,根据古人的语言习惯,属于名词动用,即,没有尊老爱幼的习惯和行为,也就是没大没小,刁蛮任性。

目无尊长的行为,被孟子看作是最大的不孝,这也符合“周礼文化”的本意。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14:3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808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不孝   什么意思   为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