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软骨鱼类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从有化石记录开始以来,就已明显的表明,它们是两个系统,从两股道上发展来的。盾皮鱼类是软骨鱼类的近亲,棘鱼类则是硬骨鱼类的近亲。
黑龙江特色美食
自考365平台 由于软骨不利于保存化石,除少数情况外,保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牙齿和鳍刺。软骨鱼早就分为两个支系:一支为鲨鳐类;另一支则为全头类。
INCLUDEPICTURE "resource./RESOURCE/CZ/CZSW/SWTS/JZDWX2/HA3097T1.jpg" \* MERGEFORMATINET
裂口鲨(Cladolache)(图5-72)代表最早阶段的软骨鱼类,化石最早发现于上泥盆纪。体长约1m,呈纺锤形,体被楯鳞,2背鳍,第一背鳍有一棘,歪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胸鳍大,腹鳍小,没有发现鳍脚构造,颌弧的悬挂方式为双接型(除上颌直接联在脑颅外,尚通过舌颌骨与脑颅相接)。
弓鲛类(Hybodonti)中的弓鲛(Hybodus)是作为鲨类进化中的中间类型的代表。化石在泥盆纪末期出现,到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才兴旺起来。颌弧和脑颅联接方式为双接型,偶鳍基部变窄(运动显得更加灵活)和出现了鳍脚。在分类上已归入鲨目。
现代鲨类如:扁鲨、六鳃鲨科等的化石,在侏罗纪就开始出现,和现代鲨类变异不大。现代鲨类颌弧与脑颅联接方式由原始的两接型改变为舌接型(上、下颌通过舌颌骨与脑颅相联)。大多数为海产,极少数到淡水中生活。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为纺锤形体型、迅速游泳的种类,即鲨类;另一支为扁平体型、底栖、少活动的种类,即鳐类。
全头类(Holocephali)则是从下石炭纪开始出现,可能是从原始的,祖先型的鲨类中发展出来的辐射分支,属于食软体动物类型,其亲缘关系尚不能确定。
四、硬骨鱼类
一般认为从棘鱼发展而来。从最早的化石记录开始就分成两支:一支为辐鳍类,发展为现代硬骨鱼类的主体;另一支是肉鳍类,由其中的总鳍鱼类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
辐鳍类(Actinopterygii),化石由泥盆纪开始,发展至今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早期阶段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tei)以古鳕鱼类(Palaeonisci)为代表,泥盆纪开始出现,石炭纪是它的全盛时期,到三迭纪渐渐被全骨类代替,到白垩纪绝迹。体呈纺锤形,被菱形硬鳞,骨骼大部分为软骨,脊索发达,上颌固定在颊部,歪尾,上叶覆有鳞片。
全骨类(Holostei)比软骨硬鳞鱼有明显的进步。椎骨骨化,上颌不再固定在颊部,歪尾,鳞片变薄。
化石在三叠纪开始出现,全盛时期是中生代,到中生代后期渐被真骨鱼类取代。现代生存的只北美的雀鳝和弓鳍鱼。
真骨类(Teleostei)是辐鳍类发展的第
三阶段,它是沿着全骨鱼类所取得的那些进步性,继续向前发展,所以它能繁荣昌盛,至今不衰的分布在全球各个水域,占领各种生态环境。化石在侏罗纪开始出现,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时期,广泛的辐射发展,成为各种生态类型,使它们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肉鳍类(Sarcopterygii)或称内鼻类。包括肺鱼和总鳍鱼。肉鳍类的化石从泥盆纪早期已出现,在以后的地质年代从未得到大的发展,中生代末期已接近绝灭,至今残存的肺鱼有三属,而总鳍鱼则仅有矛尾鱼留存到现在。古总鳍鱼的一支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第六节 鱼类的经济意义
一、鱼类的资源利用
幻想的英文>心理测评 鱼类在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渔业生产有投资少、收效快、获益大和不占用耕地等优点。
在我国渔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发掘出来的文物考证,我们得知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就开始养鱼,这从甲骨文“渔”字的写法上可以看出;从卜辞记载中可看到已有比较复杂的捕鱼方法:即钓、网、射等法。从殷墟出土的动物骨骼看,当时有青、草、鲤、黄颡、赤眼鳟和鲻等六种鱼的骨骼。
渔业生产发展至今天,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渔获量不断增加,鱼类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从单纯的作为食用,到除食用外,把多余的,好看的养着它们,作为观赏鱼类,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渔类综合利用。除鱼肉具高蛋白可食用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变无用的东西为有用的东西,为医药和工业提供多种原料:如鱼鳞可制鱼鳞胶,盐酸鸟粪素、鳞酱油等。皮可制鱼皮胶,鲨和河豚的皮还可制革。某些软骨鱼的鳍是名贵的鱼翅,鱼肝可提炼鱼肝油和提取维生素A、D,鱼的内脏、骨头可作鱼粉,鱼鳔可作澄清剂,用于酿酒工业,也可作鱼鳔胶。精巢可制鱼精蛋白,鱼体油可作肥皂、蜡烛、润滑油的原料。此外,养鱼池塘的底泥可提供农业肥料,一亩鱼塘可提供5万多斤泥肥。稻田养鱼能增加水稻产量,吞食蚊蝇幼虫,既消灭了蚊蝇,防止病害,又促进水稻的生长。鱼类成品也是一项重要的出口物资,为换取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二、海洋渔业
我国海岸线长达一万一千余公里,沿岸港湾河叉多,绝大部分江河流水都倾注入渤海、黄海、东海
、南海四大海区,为这些海区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鱼类生长,造成了许多鱼类繁殖发育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的浅海渔场面积有43万6千余平方里,相当于22亿亩,占世界渔场总面积的23.7%,是近海拖网作业的好场所。
我国的捕捞事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积累了丰富的捕捞经验,现代的捕捞业在新技术的密切配合下,已从过去的盲目下网到现代的瞄准捕捞,即在捕捞之前进行鱼群侦察,为捕捞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鱼群侦察有以下4种:
1.目视耳听侦察。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总结出一套视察鱼群的本领、如测试水温的变化、查看水色、观察饵料的变化、听鱼声等完整的寻找鱼群的方法。
2.用探鱼仪侦察。利用发射出去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返射回来的原理来制造的仪器。目前使用的有垂直探鱼仪,可达1000m水深。水平探鱼仪能测 2500m远,两者结合起来使用,能测得鱼群所在位置和距离,以及它所占的空间和它的密度。
3.水下侦察。利用水下摄影、水下电视及各种潜水设备等,直接观察鱼群的状态。
打孔机如何使用施工合同模板
4.空中侦察。利用飞机在渔场海面上空对中、上层鱼类进行观察或拍摄,我国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有待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也已用于海洋调查,能通过返射回地面的资料,加以归纳和分析来测知鱼群的状况。
(二)捕捞工具我国勤劳智慧的渔民,在漫长的捕捞历史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一套侦察鱼群的本领,而且还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捕捞工具和捕捞方法。
1.拖网:拖网(图5-73)形状像一个尖底的大口袋,前面两边各有一个袖子(袖网拦住向左右逃窜的鱼),后端有一囊网(取鱼部分),网口装有类似瓣膜装置,鱼只能进不能出。
拖网作业按水层来分,有底层拖网和中层拖网。按作业船只来分,有单船拖网(简称单拖)和双船拖网(双拖)。目前,底层拖网是我国主要捕捞工具之一。
INCLUDEPICTURE "resource./RESOURCE/CZ/CZSW/SWTS/JZDWX2/HA3099T1.jpg" \* MERGEFORMATINET
2.围网:围网是由一条长带形网片构成,上缘结有浮子,下缘结有沉子,有的下缘有底环可穿绳索,供抽底用。主要捕捉上层鱼类。作业时,把网放入水中,依靠船舶和动力拖它,围成一圈,将鱼
包围起来,抽底封口,达到捕获的目的。再加上探鱼仪的使用及灯光诱集(利用鱼类趋光性)(图5-74),为现今捕捞生产中,产量最高的一种渔具。
3.刺网:以流刺网为最常用,其它尚有定刺网、围刺网和拖刺网等。流刺网呈长带形,是用许多长方形的网片连成,上缘结浮子,下缘结沉子。在不同的水层均可作业,把网具设置在鱼类活动的水层,使网张开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垂直,网直立在水内,鱼类游动时,挡住了鱼类的去路,网眼将鳃盖挂住,鱼类不易逃脱,现在再加上声波驱鱼新技术的应用(即用声波
在鱼群前后驱赶),使鱼误入刺网,来提高渔获量。添加英语
4.张网:张网的种类较多,如河北的架子网、山东的挂子网及浙江的鹰捕网等都是,是属于定置网具,放在一定的地点,利用潮流的冲击,使网具张开,鱼虾随水流入网,平潮时,驾船前去取鱼。
5.钓钩:有延绳钓、曳绳钓、竿钓及手钓等,其中以延绳钓使用较广泛,延绳约是在一根很长的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挂一根下垂的钓线(支线),钓线的末端缚钓钩,把饵料放在钩上;放入海中,鱼类上钩而捕捉之。
(三)鱼类的生长和年龄鉴定研究鱼类的生长和年龄对于捕捞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如:估计鱼类的资源、侦察鱼群、养殖、驯化等。鱼类生长的特点是只要饵料充足、环境合适,可以一直长到死,
不像其它脊椎动物因性成熟而停止生长,但是,鱼类的生长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随着不同的时期而有变化。一般在性成熟以前的幼鱼阶段,生长速度是比较快的,成熟以后则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到老年时,则生长缓慢。鱼类的生长速度也随着各种鱼类而有不同。有的第一年生长最快,有的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有显著的生长。从捕捞方面来看,如果大量捕捞正处在迅速生长阶段的鱼类,对合理利用鱼类资源是不适宜的,如果到了生长已经缓慢的老年鱼,尚迟迟未捕,则是对资源和水体的利用不足。因此,鱼类年龄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适龄的捕捞对象,为渔情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鱼类的年龄呢?鱼类在一年中的生长是不均匀的,即生长有周期性的变化,每当春、夏季水温升高时,饵料丰富,鱼类大量摄食,生长迅速,当冬季来临时,水温降低,鱼类进入休眠期(对外界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生长几乎停滞。这种生长的不均衡性,反映到鱼类的鳞片、耳石和某些骨片上。生长迅速时期,鳞片形成宽而稀疏的环纹;生长缓慢的时候,则形成窄而紧密的环纹。这样,一年中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引起鱼类摄食的变化,反映到鳞片、耳石和某些骨骼上形成疏密相间的环纹,称年轮。根据这些年轮可以鉴定鱼类的年龄。一般鉴定鲑科、鲱科、鲤科和鳕科鱼类的年龄,可以根据鳞片;鲈科根据鳃盖骨、匙骨;石首鱼科根据耳石;而鲇科则根据脊椎骨的椎体。在鉴定鱼类年龄过程中,还必须对一些假轮和生殖轮(因环境恶劣、生病、生殖等情况,停止摄食时形成的轮纹)加以区别。
INCLUDEPICTURE "resource./RESOURCE/CZ/CZSW/SWTS/JZDWX2/HA3100T
1.jpg" \* MERGEFORMATINET
鱼类年龄的鉴定,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强度,分析捕获鱼的年龄
组成和百分比,是确定捕捞过渡或捕捞不足的重要标准(年龄组成是指在一批渔获物中,各年龄鱼类的尾数与全部鱼尾数的比率)。如果在渔获物中低龄鱼的百分比增加和高龄鱼的百分比减少,说明这种鱼类资源利用过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捕捞过度。相反地,如高龄鱼的百分比大,说明这种鱼类资源利用不足,还有潜力可挖,可以增加捕捞量。也可根据渔获物的年龄组成,加上其它一些因素来预报渔情。
(四)鱼类的洄游和渔场渔期的确定有些鱼类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在一定的时期,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集群的迁移活动,这种现象称洄游。鱼类通过洄游来完成它的生活史中的各个重要生命活动如:生殖时需要一定条件,觅食、肥育时需要另一种条件,越冬时的条件又和上述两种情况不同,因此,产生定期的有规律的迁移活动。
根据洄游的不同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它们三者间的关系如图5-75。
INCLUDEPICTURE "resource./RESOURCE/CZ/CZSW/SWTS/JZDWX2/HA3101T
1.jpg" \* MERGEFORMATINET
1.生殖洄游:从越冬场所或索饵场所成群结队向产卵场地进行的迁移,称生殖洄游。根据产卵场的不同,又可分为下列3种情况:
(1)溯河产卵洄游,成鱼生活在海洋,到产卵时期游至江河内产卵,如大麻哈鱼从鄂霍次克海游至我国黑龙江和松花江产卵,一天可逆游30—50公里,长途跋涉,历尽艰难险阻,遇瀑布奋力跳跃(有时如遇到障碍较高,就多次跳跃,直跳到精疲力尽为止),冲破层层障碍,到达产卵场时,已疲乏不堪,待产卵后,大多数鱼很快死亡,即使没有死亡,回到海中,也就被其它凶猛鱼类吞食掉。其它如鲟鱼、鲥鱼、银鱼和鲚鱼,也均属溯河性产卵鱼类。
(2)降河性产卵洄游,平时生活在淡水内,在生殖时期沿江河顺流而下,进入深海产卵。鳗鲡为唯一著名的例子,它们达到性成熟时,在江河口聚集成大群,游向深海产卵场产卵。幼鱼呈柳叶状、透明,经变态后,便从江河河口溯河而上,进入适宜的淡水水域生长。
(3)成鱼生活于海洋,产卵时游至近岸浅海。如黄花鱼生活于渤海湾外的大洋中,产卵时洄游至渤海湾内。
此外,还有从河到河,从河到湖或从湖到河等只在淡水中所进行的洄游。
独处的好处
2.索饵洄游(觅食洄游):鱼类常因追寻食物(如浮游生物,小鱼群)而集群迁移,称索饵洄游。一般鱼类在进行生殖后,消耗大量的体力,它们通过索饵洄游,摄取大量食物,准备越冬和来年的生殖。也有一些鱼类在生殖洄游前进行索饵洄游,提供生长、发育、积累